歪帽旅人的所有評鑑

逆境起司的滋味:日本共働學舍的教育奇蹟,這樣教,遲緩自閉的孩子也能拿世界冠軍

逆境起司的滋味:日本共働學舍的教育奇蹟,這樣教,遲緩自閉的孩子也能拿世界冠軍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3/30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逆境起司的滋味」究竟是什麼滋味?是獨特生命的滋味,是彼此信賴的滋味,是心安療癒的滋味。

在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最後一個單元,描述了一個類似桃花源的國度,在其中孩子可以自由成長,發揮自己的天賦,過著純樸而自然的生活。這讓人想起了《逆境起司的滋味》這本書,裡面所介紹的「共働學舍」或許正是這種理想的實現。

日本存在著「共働學舍」這樣的機構,許多被社會體系排擠的人,如身心障礙者、適應不良者、中輟生、繭居族等可以來到這個地方,在自然的環境下,一起工作和生活。它提供了一個自由和信任的園地,每個人可以從事適合自己的工作;透過務農和畜牧,重新找回和自然的接觸,人也在其中療癒自我。

「逆境起司」就是在這種環境中誕生的。機構的負責人,決定和其中的居民一起利用大自然所賦與的資源,進行「產業轉型」,努力將牧場所生產的牛奶製作成美味可口的起司。透過起司的製作,人們在工作中找到生活的意義,也打開了面向世界的窗口。一群被社會遺棄的人,卻在體制外、在最純樸的大地上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歸鄉。書中有很多獨特的生命故事,讓人感受到某種現代社會獨有的創傷和沈重,但也充分展現了人的生命所具有的韌性和溫度。沒有人是應該被遺忘的,有個厚實溫暖的緩衝帶,作為體制內和體制外的中介,使受傷的身心可以慢慢復原,這樣的療癒很自然、很令人嚮往。

馬克思曾經描述過一個無階級的、平等的大同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工作和人的關係不再異化,人也可以充分追求自我實現。我想,這樣的理想社會,很難透過大規模、高度集權的政府來達成,有可能的情況是一小群的人所共同構築的社群,這個社群裡的人相互信賴,願意讓彼此自由地發揮天賦。「共働學舍」或許就是這種理想的典型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一個人的療癒:真正的放下,是你不介意再度提起  (幫助全球數百萬人的最佳療癒著作 ,暢銷40年紀念版)

一個人的療癒:真正的放下,是你不介意再度提起 (幫助全球數百萬人的最佳療癒著作 ,暢銷40年紀念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3/30

讀《一個人的療癒》,學習接納失落,練習完整自己。

人生中,有些事情好像過去了,但夜深寂靜時總會讓人想起,總是讓心隱隱作痛…

還有一些事情,已經發生了,但我們選擇閉口不談,想讓時間來治療一切;然而它卻成為生命中一片沈重的陰影,讓我們再也無法體會到快樂…

人生並非總是一帆風順,酸甜苦辣皆是生命的一部分,然而,面對生命中的苦與痛,我們是否有以正確的方式去面對它?我們真的走過了、將它完成了嗎?

對於內心受傷的人們,《一個人的療癒》是一本很棒的自助讀物。對於該如何療生命中的「傷」,它提出了不同於傳統的觀點,提出了明確清楚的步驟,讓每個人都可以藉由書中的作業,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史,尋求關係的完結。

你是如何面對生命中的悲傷?也許選擇壓抑,也許選擇「讓時間治療一切」,也許選擇轉移注意力到新的事物上…這些方法可能有暫時的效果,但卻難以真正讓人將悲傷放下。傷痛,需要空間,需要訴說,需要被瞭解;但我們的社會與傳統的價值觀,不太允許我們有時間去面對傷痛、討論傷痛,而我們以一些無效的方式來面對傷痛,並無法讓我們從中真正走出來。本書先指出一些無效的療傷策略,並邀請讀者試著一起做出一些小改變。

以回顧自己的生命史,檢視自己的每一段失落經驗開始,我們嘗試釐清困住生命的「結」,並瞭解自己以往面對失落的慣性為何;透過整理每一段關係中的喜與悲,我們可以更清楚自己所在乎的事物和價值。然後,挑出一段最想最想解決的失落,將它具現為一種關係,把這份關係中的種種情緒和想法都書寫下來,並進行分類,最後,透過「療癒信」的書寫--能夠傳遞想法、表達情緒的一封「寄不出去的信」,我們試著將關係完整、讓悲傷了結。

按照書中的指導,運用書寫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整理自己,讓自己清楚正視自己的失落,其實就是很好的自我治療。雖然作者並非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但透過親身的經驗所歸納出來的療癒方式,其實已經結合了認知行為治療、書寫治療和完形治療的重要元素,頗讓人受用。「書寫」就是很好的敘說,透過這樣的敘說,我們可以讓自己「不在意再度提起」,而寫下療癒信的同時,我們也在尋求讓悲傷結束,讓自己放過自己。

《一個人的療癒》雖然名曰「一個人」,但其實最適合以小團體的形式進行,透過分享、交流和彼此鼓勵來進行失落的療癒,我想效果應該會更好。但如果真的只能「一個人」,那也沒關係!只要願意嘗試,願意去面對,願意去述說,一個人也可以自我治療。會閱讀這本書,也是因為自己當時受困於一些難解的失落,而它給了我不小的幫助;在自我療癒的過程中,我讓自己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試著說出那些想說但未說出口的話,然而要持續著進行書中的作業,會遇到一些心理的抗阻,必須要更有耐性和毅力才能堅持下去,因此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隨著書寫,我在重寫自己的故事,重寫自己的生命史,重新看待那一段關係,並將感恩、沮喪、生氣等情緒完結,在努力地完成療癒信後,會有一種「終於可以放下」的感覺。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反民主:選票失能、理性失調,反思最神聖制度的狂亂與神話!

反民主:選票失能、理性失調,反思最神聖制度的狂亂與神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3/25

讀傑森.布倫南的《反民主》,透過解構民主和選舉制度的神話,反思民主的價值,進行一場民主的再思辨之旅。

--

「每次一到選舉,社會感覺就更亂了…」
「兩黨一樣爛,投誰都差不多!沒差我這票…」
「公投的題目讓人有看沒懂……」
「一般民眾一旦進入政治領域,智力表現就滑落一個層級。……在政治裡,大家都變回原始人了。」

--
想像在未來的台灣,公民要先通過政治能力測驗和智力測驗,在取得投票執照之後,才可以投票。可想而知,會有很多公民無法投票,因為不具備充足的能力。你贊成這種制度嗎?

如果你不贊成這種制度,那為什麼可以接受「未滿18歲的國民不具投票權」的主張和現狀?

--

就如同書名《反民主》(against democracy),這是一本對全民參政權進行大力批判的書,是一本對於投票權和投票行為進行深入解構之書。書名看起來很有張力,好像要全盤否定民主制度,但其實書裡談的是「投票」這檔事,這檔你我都習慣、認為是基本權利的事。

上次的選舉/公投你有投票嗎?你滿意該結果嗎?你是怎麼投票的?讓全體國民平等地一人一票,用選票來決定國家的未來,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是一種普世真理;然而,近幾年來不論是民主制度之濫觴的西方國家,還是像我們這樣的新興民主國家,民主政治的發展好像都遇上了危機。很多時候選民會做出不理性的選擇,而因政治理念和意識型態的不同,每次的選舉好像都是在撕裂社會、造成對立。在這層脈絡下,作者詳盡爬梳了當代民主的病徵,並提出了「知識菁英制」作為解決之道。

對於政治參與中選民的無知和非理性,對於民主決策的各種問題,作者結合理論和實證,進行了相當有力的批評。雖然引用的資料主要來自於美國的選舉,但讀起來非常有既視感,也許這是民主國家們的通病,也是人性的一種展現吧!作者在呈現出當代普選制度所帶來的諸多症狀後,更進一步地探討了民主的工具性價值和內在價值;他一一反駁支持普選的各種理論,論證強而有力,再搭配一些思想實驗和實例,讓即使不完全認同他觀點的人也很難不重新思考民主的意義。進一步的,他提出了「適任原則」(The competence principle)作為判準,並帶出了「知識菁英制」(epistocracy)這一構想--如果只讓具有善意、能力充足的公民具有投票權,是不是能做出更好、更符合正義的決策呢?作者提出幾種可能的知識菁英制的形式,有些可以跟普選式的民主相融,有些則可能會大幅的改變我們習慣的政治樣貌。

--

閱讀此書之時,我也在心中一一回顧了以往台灣的重大選舉,回顧了自己當時的所聞所見,以及自己做選擇的方式。「民主究竟是什麼?」我曾以為我手上的選票、走進投票所投下選票時的感受、感覺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這些便足以說明一切,這確實是很天真的民主論呀!《反民主》一書破除了一些迷思,讓民主不再高踞於政治神壇之上,不再是一種必然真理。而也許正因為如此,需要進行一場澈底的解構,我們才能夠真實看待民主制度的能與不能,瞭解它實際的限制,珍惜它所具有的優點,而不把民主或民選政治人物神化。它只是一個制度,我們有很好的理由一再檢視它和正義、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的聯結;我們也應該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和脈絡,造成了民主的質變,產生了許多無知的哈比人和狂熱的政治流氓。

至於作者提出的「知識菁英制」,脈絡則可追溯至柏拉圖「哲人王」的概念,但目前似乎也只是一種理論層次上的論述。可能是缺乏實證證據,他在辯護知識菁英制的力道顯然就不如其反民主的力道了,而如果知識菁英制所可能產生的重大爭議(比如投票資格的標準、適任能力的判定…),最終還是要靠民主來解決,那不正也代表了民主終究具有其價值和意義嗎?

就讓我們從反面切入,跟著作者的滔滔雄辯,重新思考民主,重新審視手上那張選票的意義吧!

--

作者有特地為台灣版寫序,成為我買下這本書的動機之一。

同時,我認為這本書也相當適合作為讀書會的討論用書,裡面有許多觀點值得大家一起閱讀、一起思考、一起討論。讓對民主制度的反思,成為吾國國民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0 人中有 9 人(9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中華民國斷交史

中華民國斷交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3/25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世界上很多的國家都可以寫出洋洋灑灑的外交史,但大概沒有國家可以像中華民國這樣,用「斷交」來寫外交史。曾經代表中國,曾經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這個存在了一百零八年的國家,如今曖昧地存在於台灣島上,被拒於聯合國外,而且目前只剩下17個邦交國。這本書試圖從法律的觀點以及歷史的脈絡,讓讀者們瞭解中華民國/台灣所面臨的困局,瞭解造成此一困局的諸多複雜因素,並展望可能的解決方案。

1949年是中華民國歷史上關鍵的一年,就在那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完全統治了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山河變色,中華民國的存在與國際地位岌岌可危。而不只是丟失中國,甚至和台灣的關係也變得更加的不確定。隨後韓戰的爆發以及冷戰的國際局勢,讓中華民國暫時在台灣穩定下來,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逐漸壯大,我們也不得不面對「中國代表權之爭」以及隨之而來的聯合國席次保衛戰。這裡面牽涉到的是國際情勢的複雜變化,涉及到美、蘇、中、日等各大國之間的角力,要在其中求生存、求地位,並不比在戰場上求生來得簡單。聯合國席次之爭就是一場長期且艱困的外交戰爭,而自從退出聯合國之後,中華民國喪失了代表中國的法理地位,邦交國數量也年年下滑……

本書對斷交史的關鍵點--聯合國席次保衛戰的描述相當完整,對於所涉及的法律議題及相關的歷史背景,有很清楚的說明。其實有不少國家都在替我們設想替代方案,例如雙重代表等方式,可以讓我國繼續留在聯合國,只是當時的政府非常堅持「漢賊不兩立」的立場,於是最後只能黯然地自行退出聯合國這個國際大家庭,連帶也使得台灣在許多國際組織中遭到排擠。事後想想,為了一些形式上的名分做不必要的堅持,反而損害了國民的實質利益,使得在前線努力奮鬥的外交官心血付諸流水,更使得原本支持中華民國的友邦心冷,這所付出的代價是何其巨大!影響甚至持續至今….

現今的中華民國雖然只剩下十七個邦交國,但仍以某種「非國家」的形式參與國際社會,例如奧會模式、WTO模式等;為了全體人民的權益,我們在名分上不得不有所讓步,卻仍時時刻刻受到中國的強大壓力。外交空間受到打壓、國際地位需要非常努力才能爭取,這已經是這塊土地上人民的共同記憶,而追根究柢,乃在於「中華民國」、「中國」、「台灣」這三者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一個人可以從人際互動中更瞭解自己,一個國家也應該從國際互動中找出自己的認同,透過外交史/斷交史的爬梳,其實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我們究竟是誰?」「中華民國究竟是什麼?」身為這個「意外的國度」的子民,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從歷史、文化、法律等各種角度來重新思考自己的認同,思考自己究竟要走向何方;我們可以進行善意的、理性的溝通和討論,共同決定這塊土地的前途,向國際社會說出我們的心聲;只是,在面對中共龐大的威脅下,在面對詭譎多變的國際現實下,這一切變得困難,變得複雜,變得充滿矛盾與衝突。

--
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這些事情,對我來說是未曾親身體驗過的「歷史」,而我國身為國際有名的邊緣人、三不五時就傳來斷交的消息,也不是什麼太特別的事情,但有個斷交的場景一直讓我印象深刻。應該是剛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南韓宣布和我國斷交,電視上播出駐韓大使館降下國旗的場面,外交官員和僑胞眼眶裡噙著淚水……當時我只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卻感覺到一種莫名的辛酸,也好像稍微對「國家」有了些概念。我們將在風雨飄搖中繼續走、繼續寫歷史,也許這就是身處在這塊美麗島嶼上的台灣人的悲哀吧!

--
白話文運動所推出的這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了台灣外交困局背後的歷史脈絡與法律議題,小小的一本書,容易閱讀,但要為其中的難題找到解方與共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希望我們能夠透過對自己的理性認識,共同討論、仔細思考我們所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麼!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7 人中有 5 人(71.4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裸人:數位新獨裁的世紀密謀,你選擇自甘為奴,還是突圍而出?

裸人:數位新獨裁的世紀密謀,你選擇自甘為奴,還是突圍而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3/25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這是一本對數位時代以及資訊科技進行深刻反思的書,是一本對數位烏托邦提出挑戰的書。

「裸猿」指的是人類,那「裸人」指的是什麼呢?指的是在數位文明下,各種個人資訊都被大數據集團掌握和運用的人類。這幾年數位科技飛躍似的進步,甚至有人認為即將到達所謂的「技術奇點」,而就在我們大幅地享受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種種便利和好處時,人性的定義是否會產生改變?我們所珍視的自由和個體性會不會正在不知不覺地流失?

本書從反恐、政治、軍事、商業、生物科技等諸多面向探討大數據時代人類所面對的諸多問題。兩位法國作者從歐洲的觀點出發,對以美國為中心蓬勃發展的大數據公司和數位產業提出質疑。讀起來稍微有點陰謀論的感覺,似乎美國正在透過政治、軍事和大數據公司的結合,創造出一種數位霸權,並讓人不知不覺地受其控制,最終自願讓渡自己的自由和主體性。但誠如作者所言,知識分子在面對社會變動時,應當扮演哨兵的角色;關於數位生活,我們已經享受了太多的便利,卻很少願意思考自己付出了什麼「代價」,如果缺乏這樣的質疑,我們最後就會如同柏拉圖洞穴寓言中的穴居人一樣,活在數位的幻影裡。

全書最吸引我的,其實是和生物科技相關的討論。機器人的進化,人工智慧的進步,可以大量減少人力成本,可以讓人們過更舒適的生活;但機器變得智慧了,人腦卻因此怠惰了,大量運用機器代工的結果,可能產生大量的失業潮,拉大貧富差距,造成以兩種方式演進的不同類型的人。我們在發展高科技的同時,是否已經為它所帶來的影響做了準備?

在這人手一機、隨時上網的時代,現實和虛幻的分界越來越模糊。想想在智慧型手機還不流行的時代,旅行花很多時間用眼睛在看,不太可能大量的拍照,但現在旅行、吃美食,總是習慣先拿出手機來照相,旅行或吃飯的過程被濃縮為照相的過程。到底還有多少生活面向因此改變?我突然有點想不起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候,生活是怎麼過的,雖然那也才不過是幾年前的事吧!對於已經習慣生活在數位科技中的年輕一代,剝奪了手機和網路,或許等於是剝奪了人生。

讀《美麗新世界》或《1984》,我們也許會驚訝、嘲笑那種烏托邦,我們會認為我們是自由的,不會是烏托邦世界裡那些被制約的住民。然而,我們是否也活在某種數位烏托邦裡,為它的美好而迷幻沉醉,被它的各種神奇巧妙所掌控?在用手機、在上網時,當我們在享受數位生活的種種好處時,記得想想,記得有意識地控制!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2上一頁 12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