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ameir LI的所有評鑑

步兵戰的戰術與戰略:二十世紀步兵作戰的理論與運用

步兵戰的戰術與戰略:二十世紀步兵作戰的理論與運用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10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我從圖書館借到的是2005年12月出版的版本,常有人認為在高科技戰爭下,步兵只是被轟炸的砲灰與苦力、步兵駐島只是被殲滅與投降的言論。我覺得這是不對的想法,我們需要要先去研究歷史、理解戰爭,來思考各兵種的角色與定位,也助於我們國防概念的發展。

這本書分析從十九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步兵戰術與角色的演變,由於作者是二戰史研究專長,因此本書5個章節在介紹二戰(包含戰間期)。
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幾個部分:

一、對太平洋戰爭步兵角色下的註解:
"太平洋地區的戰爭進程與歐洲戰場幾乎完全不同。從一座島嶼到另一座島嶼,穿過熱浪襲人的熱帶島嶼,跨過陡峭的山嶺,這裡的勝利幾乎可說是靠步兵贏得的"
這段註解不禁讓我思考著,台灣也是多島嶼組成的政治實體,我們面對敵人登島侵略,在反登陸與奪島作戰中,步兵的角色可能更重大,那麼,我們要如何定位台灣的步兵訓練、組織架構與部屬?

二、冷戰時期代理戰爭與殖民地戰爭:
冷戰時代,本書舉了六日戰爭、韓戰、馬來亞反擊戰、越戰、福克蘭戰爭、蘇聯的阿富汗戰爭,有趣的是,除了以色列(六日戰爭)與英國(馬來亞反擊戰、福克蘭戰爭)的結果是成功的,而超級大國的美國(韓戰、越戰)與蘇聯(阿富汗戰爭)的結果都不是很理想,作者的分析認為因為英國人認識到,透過政治手段贏得民心,將叛亂份子從人民中分離出來,藉由非常規戰術打來得到勝利。而美國與蘇聯是基於防堵對方意識形態的擴張而追求以軍事手段解決,卻忽略了在地的政治訴求、文化與習慣,因而容易陷入不對稱作戰而失敗。我認為這個部分,英國的戰爭與政治手腕的藝術是值得學習的,特別是處理馬來亞共產黨叛亂的作法。

三、蘇聯解體之後的戰爭模式:
本書也分析冷戰結束後,聯合國的維和部隊與反恐戰爭裡面步兵的定位與演變,不過前者提出維和部隊的困境以及維護當地秩序會遭遇到的困難,特別是維和部隊的規模與火力不足,往往會需要超級大國(美國)的支援,但這又會變成意識形態與反西方的戰爭。但是從維和部隊與反恐戰爭裡面,可以得知未來步兵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在面臨不對稱軍力、現代化、網路化與科技化的變遷下,需要更靈活的步兵定位,來適應各種可能的戰場。換作是台灣,面對中國武力威脅,我們對步兵的訓練,不論是義務役、志願役還是後備教召與民防,會需要更著力於這些領域上。

閱讀過隆美爾的<步兵攻擊:經驗與教訓>,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是一次大戰的章節著重於西部戰線的壕溝戰、坦克戰,新科技軍事的發展,缺乏東部戰線南部戰線的步兵運用的比較分析或結論,或許未來有機會能看到其他的著作也不一定。

這本書對大眾的價值,我認為是對近代到現代步兵的戰術、角色做了全面且深刻的統整,對於想了解步兵價值的人,可以先研究這本書,建立背景概念後,再去檢視二十一 世紀爆發的武裝衝突,譬如伊斯蘭國、中印邊界衝突、烏克蘭東部暨烏俄戰爭、以色列與哈瑪斯的戰爭等。

中印邊界衝突,我認為要研究的是高海拔、缺乏重裝甲的戰場上步兵在地形上的適應與後勤,還有就是不動用熱兵器下,戰術與衝突運用。
烏俄戰爭讓人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壕溝戰、無人機科技與戰術的結合,輕型、難以察覺且多功能的無人機,會不會成為未來單兵的標準配備?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2版1刷)

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2版1刷)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0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日本時代對台灣南島民族(註1)的描述,我之前只讀過<日治時期在臺日本警察的原住民書寫:以重要個案為分析對象>(註2),該書以第一線執法人員與台灣山地的南島民族接觸的紀錄,比起博物學家、探險家的觀察紀錄,日本理番警察的視角為研究主題讓我感到新鮮,不過,這是對山地的南島民族的描寫。日本統治初期,台灣還有「平埔蕃」,所謂的居住在台灣平地的南島民族(文中以平埔族稱呼)。

對平埔族的概念,大部分人的觀念,停留在以前歷史課本的印象:「平埔族早已消失、漢化」,民族認同都認為自己是漢人,似乎不在意自己的根是什麼。
隨著考古與史料的挖掘,現今的台灣地名、台語以及日常生活習慣都還是有平埔族的痕跡。 加上基因DNA的研究,有些研究驗證台灣人大部分其實都是平埔族的後裔。激起我的想像: 會不會我們都是平埔族? 那麼台灣人要如何找回自己的根?

雖然讀過荷蘭統治台灣對台灣人(平埔族)的描述 (註3)但是經過東寧王國與清帝國200多年的統治後,台灣人(平埔族)的漢化程度變得如何? 他們保有自身文化的程度又如何? 讓我不禁好奇著。所幸有伊能嘉矩的訪查紀錄,讓人一窺究竟。

雖然本書的內容僅有北台灣紀錄,但是記錄的內容與提出的觀點值得發人省思:
1.平埔族有部分組成是外來移民,自稱因船難或是搭船漂流而到台灣的口述不少,如果順著洋流與季風而來,平埔族來源有可能從爪哇、琉球群島、日本或中國來的,甚至西方航海者都有可能,這成為平埔族文化演變的動力。外來移居者來台被原本的南島文化同化,這樣的角度看來,台灣人的血統組成確實是複雜的,那麼,「漢人血統」又是甚麼?
2.平埔族並無地理與方位概念,所以口述的"唐山過台灣"或是自稱從哪裡移居過來的說法,這可能是一種"外國"、"異地"的概念,而非實際上的中國或是中國省份,而且以前的漢人也無國家的概念,「中國」為主權國家的概念,也是清帝國晚期才確定。所以,台灣人真的祖先從中國來? 這恐怕得需要重新考究甚麼是”唐山”。
3. 原本的蕃社名稱有自己的意思,譬如取自當地地形、特殊習俗或物產。漢文翻譯成我們熟知的地名,只是扭曲原本的平埔族的地名,我們是否能將台灣的地名都恢復成原先南島民族的稱呼?
4. 根據伊能記錄的口訪,許多平埔族經清帝國統治,漢名姓氏是被賜與的。所以很多台灣人自稱有姓氏、族譜、祖籍,真的是漢人?
5.在清帝國統治時期,賦予平埔族地主的地位、漢人需要承租土地。不過漢人巧取豪奪,而逐漸失去土地,那怕清帝國以公權力介入試圖制止,也無法阻止。原因在於平埔族本身缺乏文字與書寫系統,不懂漢文,而得以被漢人得逞。而台灣西部因為有荷蘭教授的新港文書,因此得以製訂契約而減少自身的損失。由此可知,擁有自身文字語書寫系統的重要性。
6. 平埔族喜歡祭祖、相信靈魂不滅、也能藉由祈禱與占卜與靈界溝通。對照現今台灣人喜歡立廟、拜拜、求神問卜的現象,是不是平埔族文化的遺留,而非漢人的習俗?

綜合伊能嘉矩的紀錄,他認為「平埔蕃今日已成為漢化的新人種了」。那麼,隨著DNA、考古、語言學、宗教學與外國來台的觀察紀錄出版,台灣人有沒有辦法復興平埔族的文化呢? 將理所當然的「漢文化」、「都是來自中國傳入」的概念做翻轉,形成台灣的文藝復興?

這是讓我感到好奇的地方,如果要抵禦或對抗中國文化統戰與滲透,台灣人勢必得想辦法從文化上脫亞入歐,拋棄或重新詮釋漢文化,視南島文化為台灣主體。
如果台灣人能拋棄原本南島民族的「不懂文明的制度與法律」、「懶散」、「迷信」、「缺乏自身語言系統」以及漢人「貪生怕死」、「貪小便宜」、「貪戀權勢」的缺點,或許台灣有機會成為「揉合歐洲理性主義再南島化的新民族」了。

伊能嘉矩的思考與整理很有意思,我想推薦給讀者也來研究平埔族文化。

註1: 台灣官方稱"原住民族",我基於<帝國棄民>的論點,不願意使用這種殖民政府帶有文化差別式的統治定義來稱呼
註2: 曾在2018/06/10在博客來撰寫此書的讀後心得,但是現在無法點進連結,盼能修復
註3: 指讀過的<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

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3/1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這本書翻了序文才知道是在二次大戰末期出版的書本
由在台灣的日本人組織"台灣植物同好會",調查台灣植物與實際嘗試而製作的實用書籍
雖然該社團成立的宗旨是希望世人能多關心、親近與觀察身旁的植物
不過時代背景處於戰爭階段,日本瀕臨戰敗邊緣,這類的書本恐是為了長久消耗戰而準備的

這本書的介紹就像是一般的植物圖鑑一樣,附上黑白的植物插圖,也有介紹幾種台灣南島民族會去採食的植物
在此翻譯本裡,還多了原文著作中所沒有的實際植物照片與註解者,註解者的親身嘗試與經驗解說
有趣的是,介紹的項目有"試吃"、"料理方法"、"食用品質判定",強調書中列的植物都是經過全員煮食後判定的結果
我想這會增加讀者對這本書專業性的信心

裡面有些列舉的觀賞植物說是可以食用的,讓我感到意外,譬如雞冠花、朱槿、睡蓮、馬蘭、槴子,以及書中也列出紅樹林的水筆仔果實,經過特殊處理後即可食用
這是令我感到有趣的部分

不過,這本書最大的缺點就是植物的呈現為黑白插圖,圖中也沒有指出有甚麼特徵可以供讀者快速識別,夜未列出是否有其他相似的有毒植物特徵比較以避免誤判
如果沒有深厚的自然觀察訓練,或是平時有嘗試採集食用的經驗下,雖然譯本有提供彩色照片,但是要能讓初學者快速辨識這些植物會有困難

感謝有人有心翻譯與製作這本書,也為台灣的紀錄留下故事,希望能做個推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臺灣客家民族植物 :圖鑑篇

臺灣客家民族植物 :圖鑑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3/03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這本書是翻閱了<臺灣客家民族植物:應用篇>之後,覺得該書內容不佳,因此好奇圖鑑篇的內容是如何

翻閱之後覺得這本書中規中矩地按照植物圖鑑一樣按照分類學、植物特性編排,而且左頁文字解說、右頁植物實際照片可以對照著看
內容介紹中還有"使用方式"以及"應用篇索引"的項目
讓人清楚知道這種植物在客家文化中是做什麼用途,而且"應用篇索引"清楚的說明在<應用篇>書中是在哪個章節裡,還有可愛的圖例做標示,這是我覺得運用巧思的地方。

只是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每種植物只有一張照片做代表,缺乏其他部位的特寫來協助讀者記憶與辨識。
對照著<臺灣客家民族植物:應用篇>的雜亂感,圖鑑篇的編排與內容呈現優質不少,但是做植物辨識上不夠方便。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臺灣客家民族植物:應用篇

臺灣客家民族植物:應用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3/03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這本是第六本拿來翻閱的書
由於"民族植物"通常會與台灣的南島文化做連結,平常也少涉略與客家文化有關的領域,因此會感到好奇這本書的內容

這本書按照1.飲食、2.衣著、3.建築、4.藥草、5.生活器物、6.禮俗、7.信仰與禁忌、8.娛樂,9.傳統產業的主題,來介紹台灣植物與客家文化的關聯性
會介紹客家語的詞彙、俚語與傳說,並且有著豐富的照片,可以說收集的資訊非常包羅萬象與豐富

但是翻閱這本書,會發現內容安排其實蠻雜亂、欠缺有條理地整理
譬如"飲食"與"衣著"章節,會以植物名稱作為標題,介紹在客家文化裡面會怎麼運用,有幾個章節,像是"生活器物"卻是相反的形式介紹,欠缺統整性
在客家文化具備多種功能與運用的植物,雖然本書想按照不同主題介紹
但是我閱讀的感受植物的名稱與解說重複出現,說明卻很簡短,顯得草率帶過且零碎

這本書的內容很豐富珍貴,如果有機會可以再版,盼能把內容做一些整理與編排,我想應用篇的主軸是客家文化與植物的關係
覺得按照原本書中的章節介紹客家語名稱、故事與俚語,與其相關的植物與應用的部位列成表格即可(可以與圖鑑篇相對)

這本書我只能給3顆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步兵攻擊:經驗與教訓

步兵攻擊:經驗與教訓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2/25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這本書的作者,是研究軍事史或是二戰迷會津津樂道談論的對象

會找這本書來看有三個想法:
1. 對隆美爾的成就的好奇,想知道在成為二戰名將前,他經歷過什麼來造就他的思維與意志。
2. 假設戰爭爆發,被徵招列入步兵單位,可能會碰到什麼樣的戰場環境,碰到不同的戰爭情況,能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因應,來讓自己存活以及勝利,想了解他在戰場上的策略與反應。
3. 好奇他對一次大戰的經歷與描述。

在書中這本書按照年份與作戰區域,分成六章,然後再分成好幾節的戰鬥,戰鬥結束之後,會有一個<行動檢討>的部分來歸納那一場戰鬥之中學到了什麼。因為時間的關係,我挑選第I章(1914)、第III章(1916/17)與第VI章(1917/18)來閱讀,其他章節以閱讀<行動檢討>來帶過,因為我想像長達4年的戰爭,人在初期、中期跟後期的想法有沒有什麼變化。一開始的戰鬥,隆美爾描述他們參戰是興奮的、想為皇帝贏得戰爭、想打爆法國人的,到最後的篇章對義大利,對於取得戰果的成就沒有太多心情上的描述,反而是傳達緊繃的心情終於可以放鬆的感覺。

我們對一次大戰的印象是壕溝戰,光禿禿死寂的無人區、砲聲與機槍聲,以及堆滿鐵絲網跟壕溝的惡劣環境。
但其實隆美爾的經驗反而很少待在那樣的環境,他在1914-1915比利時-法國北部、1916-1917羅馬尼亞與1917-1918義大利北部山區戰鬥過,壕溝戰在本書中只有第II章隆美爾有參與到,是我未讀到的部分。可以得知他從中累積非常多的實戰經驗,經歷過不同的敵人以及戰場環境,而且他在描述中常常有搶奪先機的舉動,我想這是造就他在二戰活躍表現的原因。

即使不是研究軍事、作戰技巧的教材,也能當成隆美爾在一次大戰中的生活日記,活生生的展現他的個性與情感,會對英勇的下屬讚嘆、陣亡的同袍感到悲傷、執行任務的疲憊。也讓人一窺在一次大戰時軍人的生活是如何,嗯...他一開始很常提到胃痛以及為了快速取得先機,而超過24小時未進食與休息,在這樣高強度的壓力下,很累。

比起軍事理論與作戰技巧,我更看重我們要怎麼面對戰場環境,我們需要前人的經驗與思維,我會想推薦這本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島嶼時代:從軍事人造島、農莊島嶼、隔離島、漂浮城市、避世勝境到即將消失的天然島,探尋島嶼之於人類的意義,帶來的夢想與夢魘,並思索島嶼的未來面貌

島嶼時代:從軍事人造島、農莊島嶼、隔離島、漂浮城市、避世勝境到即將消失的天然島,探尋島嶼之於人類的意義,帶來的夢想與夢魘,並思索島嶼的未來面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2/25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這本書我是被簡單樸素的封面與標題所吸引,我好奇書名"島嶼時代"是從什麼樣的觀點來看待我們的所處的環境
書中介紹很多人為造島的例子,也介紹自然生成的島嶼、消逝的島嶼,這些篇章的描述,我想作者探討"島嶼"對人類的意義

作者以多面向的方式,介紹地球上的島嶼:
以前的人類會興建島嶼、與海爭地為了增加生存空間,現代的人類興建島嶼為了主張主權、軍事用途、經濟發展以及有錢人享樂的地方,或是為了因應氣候變遷而提出新的居住理念等等。
而地球的活動一直是動態的,時常有島嶼生成,也常有島嶼消失,而人類也因為這樣的大自然的變動而做出不同的反應。新島嶼生成,科學家會去探索研究,各國政府會想辦法宣示主權等等。

讀完這本書,我想作者研究這些島嶼,從得到的感想是:
人類似乎是種喜歡霸占島嶼的生物,因為佔有島嶼,除了掌握資源以外,似乎也帶有暫時與外界隔絕的人身的安全感、心靈的舒適感的意義。

在台灣,屬於群島環境的我們,也面對很多問題: 譬如中國對金門、馬祖、東沙島的軍事威脅,太平島的生態與國防的平衡,我們台灣島也面臨西部國土流失、台北港、彰化的海埔新生地的擴建,澎湖、小琉球、綠島與蘭嶼也面臨遊客與開發問題。這是我們需要運用智慧去思考、解決的事情。

這本書的內容涉及人文歷史、社會與政治上的觀察、環境保護、生態保育、地球科學等領域,作者用淺顯易懂的概念表達,可以視為科普書,也能當成作者抒發想法的文學作品,加上書中有一些手繪的地圖,上面的圖例很可愛,我覺得蠻有趣的,我會想推薦這本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失控的轟炸:人道與人性的交戰,造就二戰最漫長的一夜 (含8頁珍貴歷史圖片)

失控的轟炸:人道與人性的交戰,造就二戰最漫長的一夜 (含8頁珍貴歷史圖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2/25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一開始看到這本書,會以為是在講述二次大戰的轟炸戰術發展的歷史,譬如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洋洋灑灑的介紹轟炸機發展、轟炸哪個城市、戰術、結果分析等等

但是翻閱起來,與我想像的完全不是那一回事: 它像是撰寫小說一樣的手法,讓人不知道葫蘆裡賣什麼藥的章節與標題,讓人不禁得全部讀完才能一探究竟
就我所閱讀到的內容,原來在當時的轟炸概念分成精準轟炸與區域轟炸兩派,前者認為那是人道且有效率的戰爭方式,後者認為能消滅對方戰爭動員能力而獲勝。

書本提供這樣的故事,希望讓讀者去反思戰爭之中,轟炸的意義與選擇。但是我會認為在戰爭之中,這兩種轟炸的概念是交錯著運用的,看我們面對甚麼樣的武裝衝突、我們面對甚麼樣民族性的敵人。譬如,現在上演的烏俄戰爭與以色列戰爭,可以觀察出在什麼階段,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獲得戰果(我把無人機、砲擊與飛彈都納入轟炸的概念)。

換做我們台灣,面對中國可能的軍事入侵,台灣讀者有必要去思考這個問題,當戰爭開打時,撐過幾波來自中國的攻擊後,我們的反擊力量要用在哪裡? 反擊的規模如何?
我們採用精準轟炸的方式斬首敵人高層、重要軍事設施,還是對充滿中國人的大都市,實施地毯式轟炸的報復行動? 我認為是讀完這本書之後,亟需要思考的事情,我們其實離戰爭不遠。

這本書內容生動有趣,不會死板的講解戰爭與歷史,還有穿插武器發明的故事來說明理念發展的努力,書中也有不少歷史照片圖說,因此我會想推薦這本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珍惜台灣南島語言

珍惜台灣南島語言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1/27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此書是在第二本在圖書館挑選來試著快速閱讀的書。

理解到台灣是南島語系的原鄉,也感知到政府在試圖搶救台灣的母語,南島語的復興,似乎乏人問津著。
我好奇的是,台灣有沒有可能以南島語為根基,以台羅文為書寫載體發展成統一的台灣語言。
因此,了解台灣的南島語言研究的過程是如何,我們要怎麼看待台灣南島語系的快速流失,還蠻重要的,因此拿來閱讀。

這本書是由作者的幾篇研究論文集合起來的,可以說是論文集,由於是論文集,因此每一篇的前言、前人研究或是概念會重複,但是不妨礙我們理解作者的研究成果。
我發現這本書對於台灣南島語言的研究歷史有深刻且豐富的介紹,讓我了解歷史上哪些人對台灣南島語言做出貢獻,特別是台灣經過不同殖民者的統治,這些研究經過不同殖民者的語言去紀錄,也凸顯出對台灣南島語研究的辛苦程度,也對於理解台灣歷史提供不同領域的視角。

作者也簡單介紹語言學概念中如何去比較、分類,並且區隔不同的語言,這很像是生物分類與演化的研究。讓我從中得到的寶貴概念是,台灣的南島語蠻複雜的,且分歧也大。作者除了整理山地原住民的語言以外,也介紹已流失的平埔族語言的研究進展,這些文化搶救的工作,會讓人感到一絲希望。但是也對於台灣母語快速流失而感到擔憂,在網路媒體資訊快速流通下,會造成強勢語言更快了剝奪少數語言的生存空間。

我訝異於出版至今10年以上了,似乎沒有人留下心得與評論。對照作者出版這本書的初衷"珍重疼惜此一國際學界公認最珍貴的台灣文化資產",是蠻諷刺的。
雖然目前有感到政府試圖復興台灣平地通行的台語,從捷運的台語教學到不少台語台頻道都在教授台語發音、詞彙,甚至是台語翻譯的動畫、卡通。但是對於台灣其他族群的語言,客家話有客家電視台一台,南島語系只有一個原視,對比好幾家都是講中文的電視台與節目,如果按照這本書所說台灣的南島語剩下14種,會覺得這樣的對珍貴文化資產的保護與復興,似乎還是不符合比例的。

我會想推薦這本書,盼更多人能重視最古老的、台灣本土的文化資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

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1/2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2024-2028挑戰計劃]: 在圖書館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快速閱讀一本書,並且試著寫下有興趣、印象深刻之內容的想法

此書是在第一本在圖書館挑選來試著快速閱讀的書。

之前已知曉這本書 (關於早年美國人對台灣的紀錄,我選擇史蒂瑞<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博物學家的台灣調查筆記>,甚至也閱讀了李先得共事過的必麒麟著作<歷險福爾摩沙:回憶在滿大人、海賊與「獵頭番」間的激盪歲月>)。當時的目的是想了解當時探險家、人類學家對台灣人的描述紀錄,我想這本書應該也不少篇幅描述台灣各族群的習性與文化,而且羅妹號事件亦能從網路資料窺知一二,故並未特別吸引到我購買,這本書也因為之前台灣電視劇《斯卡羅》而再次浮現在媒體的介紹中(這本書的第一章至第六章的內容),讓我認為對這本書的記載已認識大部分的內容。

即使如此,今天去圖書館的時候還是拿起這本書閱讀,我覺得一本書是值得反覆檢視的,書中的內容已寫定、是死的,但是人可以從中發掘新的價值、推翻原先的想法,賦予這本書生命。

這本書讓我感到有趣的地方,為第七章與第八章與相關的附錄,對於牡丹社事件,作者是以當代國際法角度,論述中國政府對台灣東部土地的主權、原住民管轄權(行政權)、對台灣東部的國際責任。作者甚至比較當時中國政府與日本政府何者具備國際責任心,認為日本比中國更適合擁有台灣主權。在這幾章的論述中,可以理解到的:
1、未開化的民族是不具有談主權條件的,而先進國家(或是已被承認的主權國家)有責任、藉由制度與教育為未開化的地方引入文明體系,所謂的無主地主張。
2、主權是能夠透過買賣而取得(美國的阿拉斯加、路易斯安那),或是主張分離、再併入(美國佛羅里達),甚至藉由國際主張而變更(清帝國對台灣東部主權的否定、日本政府因而出兵懲兇、李先得主張日本可取的台灣東部主權),也能藉由國際談判而決定主權範圍(台灣割讓日本、三國干涉還遼東半島)。

台灣人想主張獨立,希望能組織自己的國家,但是"主權"的概念,不僅僅只是領土與管轄權,背後所代表的是台灣是否有足夠的成熟度與責任感來參與國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6123456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