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導第四組小粉絲的所有評鑑

殖民統治與「青年」: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

殖民統治與「青年」: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6/21

《殖民統治與「青年」》一書,為作者陳文松教授2008年的博士學位論文的中譯及改寫,將論文的一部份集結而成。文松教授對於臺灣近代史、殖民政策史有著深度的研究,本書雖為博士論文,卻不如想像中艱澀難懂,用深入淺出、邏輯嚴謹的方式撰寫日殖時期的教育發展、台灣青年的誕生以及殖民者對青年的爭奪。本書的一大特點是以「青年」為焦點出發,一方面從上而下分析日殖時期的教化政策的意圖及在如何滲透殖民地社會;另一方面也從畢業青年的角度由下而上探討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檢視殖民統治的多重結構。

內容以清晰明瞭的方式編排,依序從日本政府接管台灣之初到日軍戰敗撤退離台,透過作者的描寫,我們能夠一窺當時青年的情形,如攤開一捲陳舊的捲軸,帶領讀者隨著時間推移於漫步,去認識我們不曾注意過的歷史。

本書所提的「青年」是以班納迪克‧安德森於《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一書中所提出的概念,這些受過教育的「青年」在語言上、文化上與其他被殖民者產生區隔,常具備「雙語讀寫能力」。第一章到第四章主要著眼於殖民政府「青年」教化政策的起源、意圖及被殖民的五十年間的演變過程;後兩章作者將目光放在草屯及草屯洪姓家族的三位成員身上,講述日殖時期的台灣青年於教育和仕途上的侷限,在自主形成的「臺灣青年」與殖民體系下的「官製青年」之間的身分取捨、拉扯。

作者使用的資料來源相當多元,統治者的各種公文文書、各類民間的讀本報紙名鑑等出版品、到較為私人日記,還有後世研究者的論文、各種資料庫,甚至還有訪談紀錄,相當的豐富。這些史料來自社會上的各層級,與作者想透過此書從各種層級描繪的目的相同。校內到校外,從傳統私塾到現代教育,新、舊「士人」的重疊與交錯、不同學校的青年會形成各自學閥;相同地域的青年會聚攏在一起,對於自己究竟是台灣人、中國人抑或是日本人,他們都未必擁有相同的「自我身分認知」。這個時代的知識青年在思想遭受了來自文化傳統、殖民政府全然不同的形塑,在想像與現實中拉扯產生多元面貌。

此書不僅僅適合有此類相關領域學術背景者閱讀,淺顯易懂的描述方式也適合對於青年學生運動、歷史知識、社會議題有相關興趣之其他領域大學或專科畢業的知識年輕人們。此書能引領讀者們去反思過去歷史進程以及現今社會之青年與議題等等之概況。在讀完此書後,我們最能夠注意到的是「青年」的身分其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單純。在書中「青年」不只是單純處在與殖民統治者對抗的身分,而有同時在與殖民者共治臺灣這種的情形。這點在我們過去的學習中是比較少被注意、提及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