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的所有評鑑

孫中山思想的時代意義:國家發展研究的視角(全新一版二刷)

孫中山思想的時代意義:國家發展研究的視角(全新一版二刷)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1/23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龐建國老師的絕版書《孫中山思想的時代意義:國家發展研究的視角》再印出版了,上個月應邀參與校對工作,能為先師的著作再次面世略盡棉薄之力,與有榮焉。

該書有如國家發展研究的小百科,介紹了國家發展研究的相關理論及其脈絡,包括現代化理論、依賴理論、世界體系理論、新自由主義、發展型國家、全球化論述…等。
龐老師在這本書中,詳細地從理論的思想傳承、不同派別的主張差異、到政策意涵跟批評,和以國家發展的視角來跟孫中山思想對話。示範了如何進行學術討論跟對話,因校對重新溫書一遍,對於龐老師的學術研究更加感佩!其涉獵之博、用功之深、評論之正,堪為後學之典範。

國家發展研究其來有自,係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兩強對峙,美國援外工作需要之下的產物。美國總統杜魯門在1949年1月20日的就職演說,宣布「第四點計劃」,在這個計劃提供國家發展的研究經費。因此,從1950年開始,在社會科學領域有了以發展中國家或第三世界國家的成長發展做為探討主題的研究。

算一算,到龐老師在2012年出版這本書時已逾一甲子,累積了不少研究成果。
時隔十二年校對重印,對於國家發展所的碩博士生是一大福音,一書在手,即承繼龐老師留下的珍貴學術遺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2/3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小說分析範例──朱宥勳《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無法站在舞台上演唱,就坐在底下當個好聽眾;無法成為小說作者,至少可以成為小說讀者。國、高中求學時期,除了課本選文與老師指定的課外讀物外,我閱讀的小說非常少,以致我在小說上有閱讀障礙,看的速度慢也看不太懂,自然,也不會寫小說。

朱宥勳的《學校不敢教的小說》是寫給中學生的小說入門書,他在〈自序〉表明:「寫自己的小說是一種對自己的召喚,談別人的小說則是希望把更多的人召喚到文學殿堂來。」(頁27)附錄的〈如何測量學校不敢教的小說〉,朱宥勳提出「分析小說的五個原則」和「細部分析的觀察點」,說明他分析這三十篇小說的方法,可以視為本書的導論。

「關於學校,我們學會的第一件事情是遺棄,第二件事情是隔離;你不能做你本能想做的事,因為你現在身在一個特區,在這裡你的天職就是被管束。」(頁36~37)我在臉書分享這段話,引起剛送孩子進幼兒園的朋友的感觸:「叫為媽的該怎麼做?」「我覺得那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在愛情中,我們可能遺棄對方或被遺棄;在工作上,我們一樣被隔離。作者使用『學會』而非體驗或遭遇,我覺得還是有正面意義。」這是我的回應。

「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情,雖然看似天經地義,但其實禁不起考較。」(頁44)我們可以進一步思索:那些生涯規劃(求學、工作、結婚)的建議究竟是為了誰好?是真的為當事人設想?抑或只是滿足建議者的價值觀與偏好?

「〈童女之舞〉的主調是壓抑,而壓抑的極處是,不必誰來管理,人們自己的心裡就有一個糾察隊在檢查所言所行。」(頁56)壓抑是很貼近讀者日常經驗的主題,欲言又止、欲說還休,打好的字一一刪除、發出LINE後按下收回鍵,想舉手發言變成抓抓頭髮。這些動作的背後是自我審查下的不妥,或擔心對方的不悅,或自覺人微言輕的算了。

「為什麼人類的行為要被自己身上的器官制約?我是否喜歡粉紅色和是否選擇念理工科系,難道是根據那些殊異的器官嗎?更重要的是,沒有別的可能嗎?」(頁67)關於性別差異造成兩性不平等的討論仍持續著,性別平等的觀念宣導及保障仍在推動,係建構公平正義社會的一環,不能依靠既得利益者單方面的讓步與善意。

「一個詞的流行往往反映了一種心態的普遍。」(頁73)小說文本中的「碰壁」,現在常見的「小確幸」,背後都代表著一個值得考察與深究的社會現象。

「現代化是不平均進行的,它的好處會先在有資源的人們身上發生,而它的苦果則先由缺乏資源的人承擔。」(頁118)我想起金門終止戰地政務,駐軍逐年減少,身為理髮師的雙親也被迫轉職謀生。

「無知的善意很可能比什麼都殘忍。」(頁120)作者提到很多格言看似真理是因為缺乏論證,故一時無從反駁。例如〈牛車〉裡的保正伯說「只要認真,總不會吃苦的。」這句話反過來的意思就是:你會受苦就是你不認真造成的,不關我的事。然而,社會的不公義,我們真的都沒有責任嗎?

「這樣也對(錯)、那樣也對(錯),那我們要怎麼辦?」(頁134)小說提出一個個的兩難問題,衝擊我們習以為常的、不曾懷疑的道理,讓我們在親身經歷前得以思考,不輕易下結論。

「『破壞語言規則』本身就是一種對自由的追求。」(頁139)這是作者對王文興《家變》的肯定,認為這是一位作家勇敢抵抗語言規則的痕跡。

「在文學寫作裡,唯一正確的信條就是你的文字有沒有藝術效果。……最典雅、最精緻的文字,不見得是最好的文字」(頁165)重點在恰如其分,作者下筆時必須思考什麼角色說什麼話,而讀者是從說什麼話推敲角色是什麼樣的人。


「這篇小說的中心意念只要用一句話就可以說出來了:所有的記憶都不可能是真的,故沒有一種記憶比另一種珍貴。」(頁171)朱宥勳推崇張大春的〈將軍碑〉,不但在故事內容表現「記憶都是虛假的」命題,並以小說敘述形式示範人們如何操縱自己的記憶所呈現的面貌。而關於記憶虛假的命題,或許可以參照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的主張:「根本不存在所謂真正的『過去』,有的不過是大家根據各自的『現在』加以塗鴉上色,並各自賦予其解釋。」(《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頁75)

「姜貴的深度在於,他透過小說進一步思考:為什麼他們會那麼輕易地相信了自己也不懂的東西?」(頁211)《旋風》裡不懂共產理論的共產黨員是如此,身為對照組的國民黨員,又有幾人真正懂「三民主義」?

歌者需要聽眾,作者需要讀者。《學校不敢教的小說》提供讀懂小說的入門方法,展示如何分析小說、如何撰寫小說的讀後感,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讀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職場開放性關係:怎麼讓老闆變貴人、同事成幫手、顧客轉鐵粉?把人脈安定好,勝過傻傻苦幹實幹。

職場開放性關係:怎麼讓老闆變貴人、同事成幫手、顧客轉鐵粉?把人脈安定好,勝過傻傻苦幹實幹。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2/15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預購先挨批的《職場開放性關係》

「人生時常有許多想法浮現,差別是你講過它,還是做過它。」

這句話出自《職場開放性關係》第248頁,作者是艾薇。蕭,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我選這一句。因為書中提到的各種觀念與小故事,幾乎來自作者的個人經驗。

未演先轟動,預購先挨批。因為書名,還在預購階段就有人針對書名寫書評,抨擊書名不妥,譁眾取寵、離經叛道,甚至到作者的臉書粉專留言抗議。讓我一度懷疑,是不是以後都不能使用「積極性的處置」、「前瞻性的思維」、「調查性的報導」等含有「性」的字眼了!

原本出版社給的書名是「聰明拼出最好的職場身價」,艾薇。蕭自己改成「職場開放性關係」,無論話題性、概括性跟吸睛度,後者皆完勝前者,由此也可看出作者自我行銷的功力。

為什麼我知道原書名呢?因為作者是我大學同學,大學畢業後就失聯了,直到多年前在立法院偶遇,她叫我的名字,我一臉狐疑,心想她是誰?「你一定不記得我了。」不等我回答,她接著說。「你是……」然後她說出她的名字,我終於認出她來。容貌身材跟大學時很不一樣,但低沉的嗓音沒變。

2013年,我參加第一屆台灣微電影節選拔活動,邀她參與演出占卜老師,占卜那段台詞出自她手:

人生這場考試,並沒有標準答案。當不知道怎麼解答,有時,我們會轉筆找靈感;有時,會偷看隔壁同學的答案;更多時候,我們抓破腦袋、坐困愁城的等待鐘聲響起。「占卜」就像是偷翻一下參考書,但動筆寫下答案的,還是自己。

而當過高中公民老師、民意代表助理、上班族、塔羅老師到開行銷公司的艾薇。蕭,不僅動手寫下答案,還透過親身實踐去驗證。一如她在書中所說的:「人生時常有許多想法浮現,差別是你講過它,還是做過它。」

書如其人,偶有幾道暖心的雞湯,但更多的是直白的提點。例如:

「內涵才是讓人駐足停留的魅力,但外在會讓人先看到你,沒看到怎麼停留?」(頁37)

「學習的態度,決定專業的程度;待人的態度,決定職場的高度。」(頁70)

「找出你最重要的事,在上面花時間,這世界沒有非誰不可,但你得專注才能成事。」(頁260)

「所有的關係,本質上都是價值的交換。」(頁292)

看起來很現實,但我們不就在現實中過日子?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洗車人家

洗車人家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2/15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職業造人!

隔行如隔山,如果想了解自己從事以外的行業,除了結交那行業的朋友,最便利的方式莫過於閱讀了。職人書寫有兩種,一種是非從業人員寫的,像是記者的採訪記錄或學者的調查報告;一種是從業人員寫的,像是《做工的人》、《你好,我是接體員》、《洗車人家》等等。

《洗車人家》,作者姜泰宇,筆名敷米漿。從事洗車業十年,之前的職業是寫作,著作十餘本小說,因為罕見眼疾,一雙敲著鍵盤寫作的手,變成拿高壓水槍為汽車美容的手。因為女友的鼓勵,他開始整理變成洗車工的種種,投稿臺北文學獎。「寫作就該是這樣,該是你就算精疲力盡,也要逮到時間去寫的那種激動。」(頁274)這是他截稿一個月前蠟燭兩頭燒,只能趁休息空檔寫作所獲得的樂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有的職人書寫都只能是片面,畢竟受個人經驗侷限,但這並不妨礙讀者對該職業多一點點的認識與了解。職業不同,具體的工作內容不同,但有些抽象的工作法則相通。

例如帶員工的方法,姜泰宇發現:「所有的方法都沒有對錯,只有選擇。想因材施教在這種環境是不可能的,你永遠探不清員工心裡在想什麼。」(頁151)連在學校教育都很難做到因材施教,我好奇有什麼工作環境可以做到?當員工羨慕他大學畢業就可以跟家裡講話大聲,他回:「說話大聲沒什麼用,說話有人聽才有用。」(頁163)

面對員工的來去,姜泰宇有所領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沒有誰有義務為誰停留負責。」(頁157)要讓員工留下來,短時間可以靠心靈雞湯,但長時間還是要端出真的牛肉。「馬雲說過,員工會動離職念頭,不是心委屈了,就是錢委屈了。」(頁168)誠然實際情況未必如此簡單二分,可能還有家庭因素、職涯規劃、或是樂透中大獎。「離開的人不會管那麼多,電話錯了與他們無關,營業時間錯了也與他們無關。」(頁262)因為,這家店的一切都再也跟他們無關了。「『怕』不是解答,變強才是。」(頁179)姜泰宇經常這樣告訴自己,而他也這樣撐起洗車店十年。

談工作時的心情,「施工時最討厭的,不是客人在旁邊聊天,而是客人把車交給你,又喜歡自己動手。」(頁226)搞得原本可以完成的時間加倍不說,甚至會因為客人不熟悉洗車場的慣例而發生意外傷害;而對於半桶水的客人,「不單是身體的勞累,聽他講著那些似是而非的改裝理論,讓我應付他也不是,附和他也不對。」(頁227)想起職涯遇過的某些老闆或主管,愛下指導棋卻跟現實脫節,沒有雅量接受回饋意見,遭反駁時見笑轉生氣。

半桶水響叮噹,洗車店開久了,看的人也多了,姜泰宇告訴自己:「我不要當那樣的人,這個社會有各種各樣厲害的傢伙,貌不驚人但是實力雄厚,我一定不要發生這種吹牛皮半天,結果被人家在心底嘲笑的事。」(頁232)《孫子兵法》〈謀攻〉篇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怠;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不清楚對方的底細時,最好就事論事,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避免過度推論與貿然論斷。

作家是文學的將軍,用字遣詞是調兵遣將,段落鋪排是行軍佈陣。姜泰宇談一個人如果擦鏡子擦到爐火純青,或許可以如「東邪西毒」般給個封號,「就稱呼他為『擦鏡的人』吧。」(頁252)因為這個技術不值錢,鏡子擦得再好,在這個社會上還是一個「差勁的人」。這諧音哏用得好!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同職業有不同的價值觀,有不同的社會位階及人脈網絡,從業人員浸潤其中,薰染習氣而未必自知。〈職業造人〉是王鼎鈞先生在《我們現代人》的篇名,我曾多次延伸引用。《洗車人家》讓讀者看到姜泰宇對自身工作的覺察與反省,也讓讀者對洗車美容業有了多一點點的認識與了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超強記憶學習法:用遺忘、複習的學習周期,加速理解與維持記憶

超強記憶學習法:用遺忘、複習的學習周期,加速理解與維持記憶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1/16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後設認知──《超強記憶學習法》讀後

《超強記憶學習法:用遺忘、複習的學習周期,加速理解與維持記憶》,原文書名是《Super learning: advanced strategies for quicker comprehension, greater retention, and systematic expertise.》,直譯是「超強學習法:可加速理解、維持記憶和系統化專業知識的高級策略」。
全書共六章,包括:〈學習的豐沛條件〉、〈維持記憶〉、〈主動學習的技巧〉、〈把學習當成次要目標〉、〈透過教學來學習〉,以及〈我們在學習中會犯的錯誤〉。因此,本書書名翻譯是強調第二章的內容,而非關照到全書。

書中提到的專注時間、記憶系統的類別跟記憶過程、遺忘曲線、學習週期、間隔重複、費曼學習法、交叉練習、學習金字塔、PQ4R學習法、閱讀的四個層次、學習型態,以及康乃爾筆記法等等,跟我涉獵過的學習方法大同小異。

對我而言,較新鮮的部分是作者引用學者約翰‧鄧洛斯基(John Dunlosky)和其同事研究十種常見學習技巧,「成效低」的有五種:摘要、畫重點、關鍵字記憶術、文本視覺化、重複閱讀;「成效中」的三種:詳盡詢問、自我解釋、交叉練習;「成效高」的有兩種:練習測試和分散練習。而造成成效差異的原因在學習者主動參與的程度。(參閱頁78)

作者指出,最強而有力的學習工具是「動機」,但動機可能無法源源不斷提供學習的燃料,這時可以運用「十分鐘法則」跟「三分之二法則」。所謂的「十分鐘法則」是在不想做的時候先做十分鐘,或想停止前再做十分鐘,透過實際執行的紀律維持學習的狀態;而丹‧科伊爾(Dan Coyle)的「三分之二法則」適用於技能學習,如學吉他,用三分之一的時間閱讀、研究,三分之二的時間實際動手做和應用。(參閱頁103~106)

第四章談到理解的六個層面,有說明(甲乙丙為何會發生?)、詮釋(想法如何從甲形式轉為乙形式)、應用(這些知識有何用處?)、觀點(還有哪個角度可以切入?)、同理心(其他人是怎麼看的?),和自我認知(我是誰?)。這六個層面沒有優劣之分,都可以引發強烈的學習動機。(參閱頁127)

作者強調,特定的學習型態(如視覺型、聽覺型、語言型、身體型等等)是種迷思,因為沒有科學證據證明大腦的運作方式是東拼西湊的。相反的,有大量證據證明,所有的學習型態都一樣有效,如果將注意力跟偏好一起納入考量的話。(參閱頁196)

作者引用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和其同事發展的「介入培養成長心態」技巧,該技巧著重在讚美學習的過程,而非讚美學習者天生的特質或稟賦,藉以激勵學習者(無論是他人或自己)投入努力和實作的行動。(參閱頁192)

回到原文書名,所謂「加速理解、維持記憶和系統化專業知識的高級策略」究竟是什麼呢?
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這整本書就是在練習「後設認知」,意即「認知的自我調整」,透過了解自己是如何學習的,再據以調整,讓自己學得更好。(參閱頁150~151)

這本介紹學習方法的書,兩百多頁,提綱挈領,引用科學研究,但不鉅細靡遺的講解實驗過程。像是導覽手冊,突出特色景點,而不是從盤古開天闢地講起。嘗試練習後設認知,相信會有更好的學習經驗跟成果!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1/1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引導選擇──《推出你的影響力》讀後

《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原英文書名是《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Nudge的原意是用手肘輕推對方以達到提醒或促進行動的作用,副標題直譯的意思是「改善關於健康、財富和幸福的決策」。兩相對照,可以看出中文書名的行銷含量大於原文所要傳達的書籍內涵。

除〈前言〉和〈後記〉外,全書分為四大部分:一、一般人與經濟人(1~5章),二、金錢─儲蓄、投資與借貸(6~8章),三、推力如何讓社會更美好?(9~13章)以及四、延伸運用與反對意見(14~16章)。第一部分屬於理論介紹,第二和第三部分是用各種實例驗證理論,第四部分主要是回應質疑。

開頭以自助餐廳的菜色擺放位置影響學生選取的實驗為例,作者提出「選擇設計師」的概念,也就是不同的選項安排會造成不同的結果。而所謂的「自由家長制」是選擇的自由加上更好的安排,這是他們倡議政府辦理公共政策(無論是自辦或委辦),在引導民眾選擇時的設計重點。

作者指出,人之所以可被「輕推」,即易受影響,是因為天生具有的偏見與謬誤、易受誘惑,以及從眾心理等等。而需要推力做選擇是在1.無法立即看到效果,2.困難、少見,不易得到回饋,以及3.選擇和體驗的關聯不明等情況下,最佳的例子便是「買保險」。

作者主張,選擇的設計是要給一般人使用的,需考量預設值(鋪一條阻力最小的路)、預期錯誤(完成後的錯誤)、提供反饋、了解對應關係(從選擇到結果)、複雜的選擇(消去法、聯合過濾),以及誘因等。而記錄(Record)、評估(Evaluate)、比較不同價格(Compare Alternative Prices)的RECAP是民眾在選擇時的好工具。

作者提醒,方案的選項越多,民眾參與率反而越低,原因是太複雜造成難以抉擇。而教育的成果有限,因此,政府的角色在簡化措施,避免造成阻礙。

作者認為,他們的自由家長制是真正第三條路,對照紀登斯由左向中間考攏的第三條路,本書可說是由右向中間靠攏,是對新自由主義的修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年讀700本人氣書評家高效率閱讀技巧大公開

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年讀700本人氣書評家高效率閱讀技巧大公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1/05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反其道而行──《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讀後

在我涉獵的閱讀範圍,讀書方法佔一類,看的多但實際應用的少,行動往往訴諸慣性,就像國中學素描時買了一套鉛筆,硬度從6B到6H,但常用的還是那支2B鉛筆。不過,偶爾接觸一下不同的說法,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閱讀慣性。如果從社會風氣跟升學主義的角度看「閱讀」這件事,日本跟我們比較接近,參採的價值相對高。

原日文書名是「適合慢讀者的閱讀術」,中文書名有一半是對的,因為內容跟「快速抓重點」有關,但跟「過目不忘」無關。有別於強調快速、大量閱讀整本書,並將內容「儲藏」腦中的「儲存式閱讀」;反其道而行的「瀏覽式閱讀」(flow reading),讓書的內容如水般在腦海流動,並從中找出核心價值的閱讀法。(參閱頁43~44)

作者強調,這種閱讀法的目的並非「知識的學習」,而是用於「可快速閱讀的書籍」,這種書籍的內容是「事實」加上「主張」,如商業書籍、新書。所以,從假設到推論建構理論體系的書,需要細品涵詠的詩、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都不適用。不清楚作者對「新書」的定義,書中並未說明,可能是指書商主打的暢銷書吧!

可以省略不看的部分有那些呢?作者提出三種參考依據:一是「作者自述」,通常是為了強調自己與其他同類書的差異,實質上就是以推銷為目的的資訊;二是證明理論或主張的「個別事例、經驗談」;三是煽動期待、危機心理的「誇張表達方式」,如讀完本書,你的人生就此改變!(參閱頁110~112)從上述標準判斷,這本書有一半的內容可以略過不看。總之,讀者才是閱讀的主導者,有權選擇想要閱讀的部分,而非「依序閱讀」。

作者提供的「快速抓重點」,也就是尋找仔細閱讀部分的方法,有查找小標題和關鍵字搜尋兩種,跟一般談閱讀技巧的書差別不大;而所謂「過目不忘」的秘訣在不熟記的閱讀法,不建議在書中劃線註記,因為劃再多線還是會忘記,也不會再翻開書來讀,根本的說,因為想要記住,所以更會忘記。(參閱頁136~141)這部分不同於一般談閱讀技巧的書。

因此,重點不在把書的價值收藏於腦袋,而是收藏於身外,技巧就是「單句取樣→單句選粹→單句感評」,單句取樣就是摘要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單句選粹就是從摘要中挑出最能刺激思考的一句話,單句感評就是寫下被這句話感動的原因。日後就可以藉由「一句感想」喚回「整本書的記憶」,這就是作者所謂的「過目不忘」。(參閱頁78~90)但究其實,是「備忘」而非「不忘」,至於所謂整本書的記憶,其實對那本書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最後,必須規劃閱讀日程表,否則,一旦心存「有空再讀就好」的念頭,閱讀時間必定會被其他行程「侵蝕」,意即「隨時」都能讀等於「永遠」不能讀。(參閱頁150)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8/1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一家之言──《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讀後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一書主張,國家貧富的核心在於制度選擇,源頭是政治,然後是據以形成的廣納或榨取型政治制度,再受政治制度影響的廣納或榨取經濟制度,最後建立良性或惡性的反饋循環。

作者先破後立,駁斥解釋世界不平等的地理、文化、無知等三大假說,但在論證過程有其自相矛盾處:如在阿茲特克與印加管用的殖民模式,卻無法複製到北美洲,「原因是基本環境差異太大」。(頁45)因環境而造成制度不同,這不正是地理假說?作者為凸顯制度假說,刻意略過造成制度選擇的地理、文化、無知因素,這是讀者在閱讀時要加以留意的。

或許是科普讀物的緣故,作者在討論制度的相關定義甚為寬鬆,如「政治就是社會選擇管理社會之規則的過程。」(頁104)社會上的權力分配狹窄侷限者屬於專制制度,廣泛分配並使權力受到節制者屬於多元制度。(參閱頁105)問題是,狹窄侷限和廣泛節制如何具體區別?

作者將足夠集中化和多元化的政治制度稱為「廣納的政治制度」,集中化與多元化二缺一就稱為「榨取的政治制度」。集中化是指國家有足夠的力量行使公權力。(參閱頁105~106)這裡同樣有定義寬鬆的問題,怎樣才算「足夠」?

作者指出,「廣納的經濟制度」具備五要件:一是具備安全的私有財產、二是公正的法律制度、三是提供公平交易和簽約的公共服務、四是允許新企業跨入、五是自由選擇職業;而「榨取的經濟制度」則是為了使一部分人獲利,而向社會的另一部分人榨取收入和財富。(參閱頁100~102)乍看似乎沒問題,但從資本主義實際運作下的極度貧富不均的事實看,形式上符合「廣納的經濟制度」,在實質上不也是「榨取的經濟制度」?進一步說,作者只著眼世界各國間的貧富差距問題,卻不論各國內的貧富差距問題。我們要進一步探究的是,在本書研究中所謂的富裕國家,國內為何有貧富差距?而這些差距對於國家的發展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作者提出廣納性的經濟和政治往往形成「良性循環」,其運作機制為多元政治制度形成權力制衡,並保障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去除榨取式經濟關係,以及自由媒體的監督。(頁362~363)但光是法律之前的平等並不夠,重點是法律之後是否依然平等?而無「有錢判生無錢判死」的情事發生。還有,日益財團化的媒體,還能發揮實質監督的功能嗎?或是成為特定政黨和財團的化妝師跟打手?這也是我們在肯定自由媒體功能時所必須注意的。

從新制度主義的角度看,本書的制度假說是自變項,以此決定國家發展的興盛衰敗;而在地理、文化、無知等假說中,前三者為自變項,制度則為依變項。變項不同,推論的結果自然迥異。

定義寬鬆,或許是為了接近更大多數的讀者。整體來說,瑕不掩瑜,作者另闢蹊徑、旁徵博引,成一家之言,在取材與論證上,仍有可觀之處。惟盡信書不如無書,切不可貿然全盤接受。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0 人(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往事並不如煙續篇

往事並不如煙續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8/02

坦白椎心──《往事並不如煙續篇》讀後

「苦難和損失都值得珍惜,珍惜的方法就是記住它!」在《往事並不如煙續篇》裡,章詒和又寫了沈雁冰、沈鈞儒、左舜生、葉恭綽、洪深、柳亞子等民主人士的故事。他們源自於國共內戰時期,國共兩黨以外的第三勢力,其目的在化解調節兩黨衝突,在1949年共產黨取得政權後,他們以為走向自由民主的天堂,卻一起進入地獄。(參閱頁5~6)

記憶並不全然可靠,所以直接買了《往事並不如煙續篇》,直到回金門查找書櫃,才發現只有一本2017年入手的《章詒和散文集》,怎會以為自己看過《往事並不如煙》?或許是散文集裡書寫的章伯鈞讓我印象深刻!

去年看完續篇時已是六月下旬,博一下學期修了一門【當代中國大陸研究】,主要介紹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政府運作、權力結構、領導菁英治理理念、政府和民間社會的互動等等。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學期2學分的課程時間有限,只能做大略的介紹跟問題意識的思考引導。讀章詒和的書,可以增加對彼時彼地的知識份子處境的理解。

章氏寫人記事不全依仗記憶,篇末或有注釋,或羅列參考資料,可見其嚴謹。作者在讀了趙丹的自我思想檢查後,想到:「文章信口雌黃易,思想椎心坦白難」,這是聶紺弩在文革時期寫就、流傳甚廣的詩句。(參閱頁203)豈唯文章,政論節目信口雌黃更是變本加厲!

上月中旬和一位久違的記者朋友見面,他告訴我,他已經多年不看政論節目了。理由是:早期的政論節目較客觀,可以吸收不同的觀點,還有點收看的價值;現在幾乎都是立場鮮明的一言堂,最多找個對立陣營的來賓,表面上是為了言論平衡,其實是樹立集中火力的標靶,群起圍毆。

多數政論節目如同政黨鞏固基本盤般的鞏固基本收視群,變相成為各黨的文宣部,發揮「文宣四大金剛」的本領,以「攻」展己之長,以「打」擊人之短,以「守」護己之虛,以「辯」解人之打,將支持者牢牢地圈在同溫層裡,擴大回聲室效應,使其目眩神迷、偏聽偏信,斲喪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該書篇名前半即是評價,如「受不了的心理 受得了的現實」、「向左」、「衣被滿天下 無人識其恩」、「凡認識你的 必為你驚奇」等等,對照內文,夾敘夾議,可謂持平論人。

作者在〈自序〉說:「聽秋風不悲,看冬雪不嘆。原本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落到筆下才發現他們都關乎世道人心。………我老了,所幸還能寫兩行字,讀幾頁書。」看到80歲的章詒和如此筆耕不輟,才她一半歲數的我又有何休耕的藉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從暹羅到泰國: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

從暹羅到泰國: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7/30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失土雖可恥但有用──《從暹羅到泰國》讀後

《從暹羅到泰國: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作者夏恩‧史崔特係美國肯特州立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專門教授東南亞歷史和後殖民主義。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泰國執政者如何運用悲劇跟喪慟的論述來影響國家認同,並了解這些論述為何能在特定歷史時間點使泰國人民產生共鳴。(參閱頁54)這樣的手法,值得我們加以認識與思考,以避免受到執政者的操弄。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民族主義者如何將失落土地的概念推銷給廣大民眾,故書中的大多數資料與大眾媒體有關,包括1930年代末期到40年代初期的地方報紙,還有披汶的官方演說,1914到1946年的國會辯論紀錄,以及曼谷聖母升天主教座堂未發表的私人文獻。(參閱頁70)特別是教堂文獻部分,因為缺乏泰國官方文件對照,無法兩造俱呈,須留意片面之詞的控訴。

除前言跟結語,全書共六章:第一章探討國恥論的起源。第二章進入1930年代,說明泰國政府如何構築國恥論,挑起一場與法屬印度支那的邊界衝突,以為披汶獨裁尋找藉口。第三章檢視泰國政府如何將天主教與法國帝國主義掛勾,並從1940年起開始驅逐教會。第四章探討日本入侵與佔領泰國,披汶用泛亞洲主義混入國恥論,製造日本佔領並不損及泰國獨立的假象。第五章說明二戰後的泰國政權如何努力與國恥論,與日本的合作劃清界線。第六章檢驗曼谷新聞界在泰國─柬埔寨柏威夏爭議期間出現的國恥論言論。(參閱頁66-69)

作者引用法米‧佛坎的「選定創痛」為例,說明法國─暹羅危機對泰國國家認同所造成的創痛效應。所謂「選定創痛」係透過重建祖先受難的記憶,使國家、宗教群體或種族產生一種團結意識,意即針對曾讓一群人的祖先落難的一個悲劇,創造集體記憶。而披汶政府倡導國恥論的目的,就在於將法國─暹羅危機轉換為泰國的選定創痛,以遂行其獨裁統治。(參閱頁57~58)一言以蔽之,失土雖可恥但有用!

作者在這本書要強調的是,造成國恥論的原因是,泰國政府不願意接受1893年戰敗的後果。泰國領導人採取的對策是,為這場歷史悲痛加油添醋,將暹羅描述成一個西方帝國主義的犧牲品。(頁251)從這個角度,我們要提防作者間接為西方殖民主義說項,試圖解構反殖民主義的論述。

國恥論雖不強迫人人接受民族統一論調,但卻產生寒蟬效應,讓有意表示反對意見的人心生畏懼而不敢說話。任何人膽敢暗示泰國放棄柏威夏主權,都會被解讀為支持柬埔寨主權,而遭到不忠誠的罵名。(參閱頁286)如果讀者覺得書中的例子太遙遠,不妨想想釣魚台的主權爭議,應該不難理解。

根據「選定神話」說,泰國從未遭到殖民;按照「選定創痛」說,泰國則是不斷遭受割地賠款、國土分裂的屈辱。據佛坎的理論,「選定創痛」的影響力更大。「選定神話」雖然能提升集體仰慕,「選定創痛」卻能啟發心理效應,導致哀悼或復仇雪恨,將群體更緊密地綁在一起。(參閱頁301~302)距2024總統暨立委投票日倒數五個半月,各黨的文宣恰可提供我們檢視佛坎的理論。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41234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