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qi的所有評鑑

精準寫作:寫作力就是思考力!精鍊思考的20堂課,專題報告、簡報資料、企劃、文案都能精準表達

精準寫作:寫作力就是思考力!精鍊思考的20堂課,專題報告、簡報資料、企劃、文案都能精準表達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0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 寫作有邏輯,下筆如導航|聚焦主題再一語道破觀點的寫作力|《精準寫作》

文/Junqi Hu 鈞淇

📔《精準寫作》洪震宇|漫遊者

☝️ 去年第一次拜讀作者的著作──《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閱讀當下能清楚看見作者筆下的架構性。篇章架構之於讀者,就如同導航系統之於駕駛,作者的文筆會慢慢引領你走入文字的叢林,但又能讓你帶著路程中領略的美景,心滿意足地離開。因為這樣的閱讀經驗,讓我決定在《精準寫作》探尋作者的寫作思維。

------------------------------------------------------

📌〈第四課|主題力(二):如何聚焦主題|寫作力就是聚焦力〉

寫作似乎就只是紙筆間的活動,實際上卻不然,寫作最上層的核心,可以是應用於眾多工作的通則:老師寫教案;講師做簡報;編者寫教材,甚至研究生寫論文,全部都能透過主題力,梳理出一套焦點明確的精實內容,原因是:這些全部都是需要邏輯跟架構的工作。

  作者提出「主題思考」,是一個倒三角的漏斗狀,由上至下分別是:水平思考、脈絡思考、聚焦思考。以下我將以老師的教材思維,相互對應呈現。(圖解請見留言部落格圖文版)

🟨 主題思考:
1️⃣ 水平思考[造林]:發散收集無上限的靈感、素材,作為主題元件。
2️⃣ 脈絡思考[整林]:歸納上述元件,依照關聯性,篩選、排序、重整成主題部件。
3️⃣ 聚焦思考[穿林]:聚焦延伸部件的深度,聚斂出能貫穿整體主題的核心理念。

  主題式教材的準備,第一階段是先網羅與主題相關的所有素材,且不論素材優劣,求量多於質,無強邏輯性的水平思考,如同種植大量的樹以成森林。

  第二階段則是整理所有素材,去蕪存菁後,把素材依照前後遞序,或是因果等關聯,重新彙整成完整活動,求質多於量,強邏輯性的脈絡思考,如同重新整修林地以維持秩序。

  第三階段則是從系列活動萃取核心理念,以理念為教材命題,精煉富含精神的聚焦思考,如同貫穿森林的主線。

  教材跟寫作很像,都是在做編輯的工作,但並不能以此相似性結論:教材編輯就像寫作思維。「教材編輯就像寫作思維」的原因是:編輯不單純是紙筆的具體互動,而是腦袋的抽象運作,也就是說,一切必須轉動邏輯的抽象思考,都能透過主題思考的三階段,一層一層聚斂重點,最終匯聚於尖端一點的,就是主題。

------------------------------------------------------

📌〈第十二課|觀點力(二):一語道破,勝過千言萬語|一句話最簡單有力〉

  一篇文思縝密的文章,以千字論述一個主題並不奇怪,那就用一句話濃縮全文重點吧。

  「怎麼可能用一句話就能把千字文說完,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如果這是你的心聲,容我重述作者提到的一則故事。賈伯斯曾以五個產品特點為廣告訴求,跟廣告公司開會討論,但會議並不順利,因為廣告團隊領導人克勞,不同意在一則廣告呈現五個重點,雙方因此僵持不下。

  後來克勞以「丟紙球」的方式,取得討論的共識。克勞朝賈伯斯丟了一團紙球,賈伯斯接住了;克勞又同時丟出五團紙球,賈伯斯這次可沒辦法接住飛往四面八方的所有紙球,最終賈伯斯妥協認同克勞。

  「想呈現的資訊越多;能記憶的資訊就越少」一則廣告與一篇文章的觀點特色,都應該能用一句話表述,也就是以「斷言力」精準論述觀點。如果無法做到一句話的斷言力,就代表不清楚文本內容與觀點,若放到現今網路社群,大概會得到網友留言: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意旨一個人講了一堆沒有重點的廢話,辭不達意,讓人完全沒有收穫)。

------------------------------------------------------

🙋‍♂️ 結論

  作者提及寫作的三個特色是「精簡」、「精巧」、「精深」。內文的主題明確、結構清晰,讓人易讀易懂,同時又能論述有據,闡述文字背後的含意,深植人心。如同主題力與觀點力,都是在不斷精煉中取得更精煉的論述。一篇好文章果真是燉出來的。

  事實上我很少閱讀寫作書,過於制式的書寫總讓人覺得索然無味。《精準寫作》以主題力、重點力、結構力、情節力、觀點力、標題力、開場力、結論力,八個單元扎實貫穿寫作技術,其中結構力所提及的「魚骨寫作」,跟英文寫作的架構十分雷同。

  從高中我就很討厭英文寫作,因為英文寫作段落架構嚴謹,總讓人覺得千篇一律,難有新意。但不得不承認,也是因為架構鮮明,可以讓讀者快速讀出重點與脈絡,特別是閱讀西文文獻時,能從主題句與結論句快速定位重點。現在我也慢慢練習以嚴謹的架構,撰寫文章,包含碩士班課程的作業,不得不說,效果極好!

  嚴謹的架構能帶領讀者穿過文字的密林,避免發生「文難」,迷失在字海中。我想這也是為何作者的著作,能夠讓讀者順暢閱讀的原因。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從生活脈絡尋找改變的力量

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從生活脈絡尋找改變的力量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02

▋ 激發創意思維的潛能|斜槓的實驗精神,開啟創新之路|《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

文/Junqi Hu 鈞淇

📔《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 洪震宇的田野思考與觀察筆記

☝️ 文組記者編輯的出身,卻能成為企業顧問,以創新思維協助解決企業問題,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嗎?但洪震宇老師就是這樣的強者。作者跨足多種產業,在跨域過程不斷蓄力,斜槓許多不同身分:財經雜誌記者、時尚雜誌編輯、企業講師......。書中有許多作者投入地方創生的實例,牽動在地人民與當地環境特色、文化風俗,使地方蓬勃。也將歷程化作行動,持續擴展跨域影響力。

------------------------------------------------------

✍️ 與其超越,不如獨特

  我滿喜歡作者提到「偶像破壞者(iconoclast)」的概念。

  為什麼新聞台都要搶「獨家新聞」?因為稀缺的事物總是能抓住觀眾的目光,「限量」、「限時」、「獨家」聽起來就讓人充滿興致,對吧~

  除了新聞跟物品,人,也適用。特別是在競爭時,例如升學面試、競賽活動等。我都跟學生說:與其做得比別人好,不如做一件別人沒做過的事。

  甄選時,你不知道需要超越多少競爭者,也無法預估競爭者的實力,所以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不要跟他們競爭,不要想著怎麼超越他們,那只是沒有盡頭的庸人自擾。勝出的不二法門是端出他們都沒有的「獨門秘技」,也就是必須「創新」。

🟡 偶像破壞者(iconoclast)三要素:
1️⃣ 獨特的眼光
2️⃣ 擁抱新奇的無懼勇氣
3️⃣ 能有效溝通與改變他人的社會智能

------------------------------------------------------

📌〈前言:活出故事來〉

  該如何創新?事實上,「創新」來自「故事」。作者以四種視角、三種方法,提出「故事力創新」的方法論,從故事建構創新。

🟨 四種視角:
🟡 局內人的兩種視角
1️⃣ 上而下的策略端:領導者布局計劃,定位組織價值。
2️⃣ 下而上的執行端:工作者依據環境脈絡的彈性執行。
🟡 局外人的兩種視角
1️⃣ 由外而內的人類學家:第三人稱視角釐清脈絡問題。
2️⃣ 由外而內的顧客:同理供需關係,檢視方案與計畫。

🟨 三種方法:
1️⃣ [累積看法] 旅人的思維:好奇心誘發觀察與提問。
2️⃣ [獨創想法] 編劇的洞察:轉化素材為可執行的方案。
3️⃣ [實行做法] 導演的實踐:由上而下的創新領導與籌畫執行。

  從累積「看法」,擁有獨到的「想法」,並且落實可行的「做法」,最終則是內化為一則故事的「說法」,以故事為漣漪,擴散影響力。

------------------------------------------------------

📌〈第三幕:十二 做有故事的人──走上英雄的旅程|不務正業的專業|累積小勝利的實驗精神〉

  我們可以把故事力創新融進我們的專業工作,有意識地往創新邁進。在精熟駕馭領域專業後,才會在更多刺激的環境下,慢慢產生新的作法。從小的實驗累積,就能匯聚成看似壯闊的創新,創新其實也就是拼湊許多個「經過無數優化的小實驗」而成,這就是作者提到的「實驗精神」。

  作者在「記者→編輯→作家→顧問→講者」的轉移中,透過迭代,嫁接起各種工作,最終梳理出自己的行事作風。從各種細小的目標開始,不斷滾動式修正,最終就會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越精熟,直至最終得以發展出創意。

  在這一連串不斷嘗試跨域探索的過程中,作者聽見天命的召喚,找到天賦與志業,「志業常在水平線上」,而帶著實驗精神,可能將引領自己走向交會之處,成功找到天命所在,開始深根,並發展創新。

------------------------------------------------------

🙋‍♂️ 結論

  11月底曾參加作者主講的「信義學堂歲末年終場: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講座中作者提到在混齡的教學工作坊,用了多重策略,讓不同性質的組別進行討論。當下感到驚訝,因為這種方法,正是教育領域所謂的「差異化教學」,不過作者並沒有教育領域的背景。

  閱讀完此書,我也思考書與講座的連結,倒也不覺得驚訝了。從書中的故事,能看出作者對「遷移」能力的重視。書中也多有經典引述,作者讀書極廣,相信在閱讀中早已吸收融貫各界知識。教育界在講的差異化教學,在其他領域一定也有類似的概念。

  我佩服的不是非教育背景使用差異化教學的作者,而是能海納百川,靈活應用的遷移能力。創新究竟是什麼?能隨心所欲將知識、技能、情意,轉化與遷移的一場有趣遊戲。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高產出的本事:用8種表達框架X4張圖X15分鐘, 文章、簡報,圖解一次到位,讓輸出成為你的優勢

高產出的本事:用8種表達框架X4張圖X15分鐘, 文章、簡報,圖解一次到位,讓輸出成為你的優勢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3/15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腦袋思緒渾沌者有救了|8種表、4張圖,建構超強邏輯力的必讀聖經|《高產出的本事》

文/Junqi Hu 鈞淇

📔《高產出的本事》劉奕酉|樂金文化

☝️ 如果你是擅用圖表的人,這本書會透過邏輯強烈的圖、文、表,帶你看見各式圖表的精髓,還有許多Aha moment會在閱讀時冒出;如果你不擅使用圖表,這本書將翻轉你對圖表的既定印象,因為你一定不曾想圖表能廣泛應用於寫作、簡報、圖解,讀完之後再決定圖表好不好用也不遲。身為圖表愛好者、被朋友說是表格控的我,非常喜歡《高產出的本事》。

------------------------------------------------------

📌〈8種表達框架:快速組織出合乎邏輯、簡明扼要的內容|表達框架5主題框架:掌握全貌、影響關連與效益〉

8種表達框架中,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主題框架」。該框架基礎是結合賽門‧西奈克的「黃金圈理論」、亞里斯多德《修辭學》的「溝通三要素」。

🟨 黃金圈理論
1️⃣ Why (目的):動作背後的理念和目標。
2️⃣ How (作法):實踐目標的的方法與過程。
3️⃣ What (結果):最終的收穫或成果為何。

  黃金圈理論已是大家廣為流傳的方法論,我也常將黃金圈的架構作為簡報結構:起心動念→實際作法→行動成果。這套結構系統本身並沒有問題,我甚至覺得非常完美,可以依循架構,系統性表述我的想法。但,直到我讀到這個章節,我才意識到,黃金圈理論可以處理認知系統,轉化成外顯表達,卻容易造成與受眾連結的疏離。

🟨 溝通三要素
1️⃣ Ethos (人格):大家相信你的理由。
2️⃣ Pathos (情感):建立與人之間的情緒連結。
3️⃣ Logos (邏輯):理性表達使人理解自己的論述。

  溝通三要素有強烈考量到他人感受與需求的層面,最後的「邏輯」階段,才是傳遞理性的認知內容,不過在邏輯的層面並沒有提供精確的論述模式,這也是我覺得溝通三要素欠缺的重要元素。作者則將上述兩者優勢融併,發展出「主題框架」。

🟨 主題框架
1️⃣ 目的 (Why + Ethos = Why Me):為何由我來談論?
2️⃣ 關聯 (How + Pathos = How Important):主題對受眾的重要程度?
3️⃣ 效益 (What + Logos = What Take-away):內容可以帶給受眾的收穫為何?

  利用黃金圈理論,分析歸納理性的認知層面;透過溝通三要素,覺察受眾的情意連結;主題框架變成以受眾為中心,但敘述依舊能保持理性的強結構,多了一層換位思考,讓理性與感性能向中央靠攏。主題框架兼具分析者與溝通者的特質,作者也將其應用在簡報規劃的「鑽石結構」。

------------------------------------------------------

📌〈5種輸出方式:快速產出內容、讓知識變現|簡報規劃:從一頁摘要、口頭簡報到主題報告都能一次搞定〉

  作者認為「開場→內容→結尾」的簡報結構中,可以利用「主題框架」作為開場的鋪陳架構。在開場階段就清楚告訴受眾:簡報的目的、對受眾的重要性、可獲得的效益與帶走的資訊。一開場,就得讓魚上鉤!

  在內容的層次,則依照高階主管、中階主管、基層員工的順序,對應製作出一頁總結、精簡摘要、完整簡報。由上而下的演繹法,可以避免長篇大論的細節,由精粹的大架構直接滿足高階的需求 (高階主管可能沒時間聽到最後,直接講重點呀!),同時也能讓非高階人士,建立大概念,再往後補強基礎細節。

  最後的結尾階段,必須統整歸納重點,方便轉述分享;創造行動的誘因,讓受眾採取行動。開場與結尾都屬於「峰終定律」顯著的階段。峰終定律是指人們會因為過程中的「最好」或「最差」的經驗(峰值),或是「結束當下的情緒」(終值),決定是否喜悅,並非整體感受的平均值。

  所以,開場直接點出簡報關鍵流程;結尾再做強烈呼籲或給予振奮人心的格言,都能提升受眾對整體體驗的好感度哦!

  這一套由上而下的演繹結構,適合企業內部的報告,快狠準地命中重點,再慢慢補充細節。不過我自己在從事教學分享時,比較多採取歸納結構,由體驗作為鋪陳,再歸納出目標與理念,最後聚斂出通則架構。「演講的場域適合演繹結構;工作坊的場域則適合歸納」是我的想法。

------------------------------------------------------

🙋‍♂️ 結論

  無論是教學或學習,我都是偏重視覺圖像型,所以把資訊從文字轉換成圖表,對我而言是一種加速理解的過程,大量使用圖像組織圖進行三年的閱讀教學,也幫出版社出版相關教材,漸漸精熟不同文本架構對應的組織結構。

  讀到《高產出的本事》,「相見恨晚」的感受強烈襲來。作者精煉8種表達框架、4張組織圖,應用於寫作、簡報、圖解,定位明確且論述清晰,讓讀者可以在邏輯性極強的圖文介紹下,走入圖表世界,不過對於平常不習慣圖表化的讀者而言,可能會是一場艱辛的閱讀之旅,但我相信越是艱難,就越有收穫。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療心圖書館:小鎮圖書館長告訴你閱讀改寫人生,遇見幸福的秘密

療心圖書館:小鎮圖書館長告訴你閱讀改寫人生,遇見幸福的秘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3/15

▋「書」入帶來廣度與深度的輸出|疫情下的土庫學子|與書相會那日起|《療心圖書館》

文/Junqi Hu 鈞淇

📔《療心圖書館》 彭冠綸(館長小編)|遠流

☝️ 「療心圖書館」的產地,位在館長小編與我所踏的土地──雲林土庫鎮。鄰近學校的土庫圖書館,是土庫學子課後造訪的小鎮基地,疫情期間更提供了學習資源,也因此見證風暴下的溫暖。閱讀推廣在館長的bookpanda經營下,漸漸擴散到鎮內的角落,閱讀所帶來的力量與價值,絕對能展開我們面對世界的經驗之窗,閱推者,也被閱推。

------------------------------------------------------

✍️ 〈我與館長小編的相識緣起 & 土庫商工與土庫圖書館的跨界合作〉

  館長小編是土庫圖書館的館長,而我是在土庫商工任教時認識館長。我們一起在純樸的土庫小鎮,投入各自喜愛的工作,在2022下半年,我們兩條平行線首次產生交集。

  館長因為我在台南市新總圖圖書館的演講注意到我,透過同事聯絡上,邀請我擔任圖書館講座講師。《Z世代的英文自學之旅》、《英文素養啟動斜槓之旅》是我分享的兩個講題。

  我想在「圖書館」的講座,走一種「圖書館風格」的分享。第二場講座下半場,我將不同書籍帶給我的啟發,連結到斜槓的多元經歷。透過書籍的理念,呼應教師 / 講師 / 教材編者等斜槓,「從書籍出發」是因為:我相信每個人都是閱推的一份子,即使我是英文老師。

  循著講座的結識,2022年底,換我主動向館長提出大膽的合作:把教室內的性平議題,延伸到社區圖書館。課堂中,商經科與廣告科學生應用各自的專業技能,製作出性平文宣小物──書籤、海報,從設計到產出不假他人之手。在館長的通力合作下,我們順利在土庫圖書館,完成性平書展的策展任務,更拿下第三屆龍騰素養探究比賽的首獎。學生也回饋我,這是很特別的行動實踐,因為他們真的走出校園,發揮學生能帶來的影響力。

  原來,學校與社區的資源是可以流通共享的。土庫鎮的一切就在網絡交集之下,孕育出更多元的風貌。

------------------------------------------------------

📌〈第一章|在圖書遇見的那些孩子:1-1 讓你可以好好上課〉

  校園、社區,也在疫情爆發的黑暗時期,受到極大的衝擊。身為老師,我很了解遠距教學的困境與挑戰,但我不了解學生在那段時期的真實生活。

  館長比我更了解。館長的文字紀錄,彷彿實況轉播,從社區的角度,如實呈現學生的遠距生活。

  我在第一章就被感動了!一對兄弟為了不浪費學校借用載具的資源,只向校方借用一台載具,搭配社區圖書館電腦,兄弟倆便可以好好進行遠距課程,也因此能把資源讓給更需要的同學。我們土庫鎮的孩子真有愛心,這就是「教育的價值」與「人性的光輝」吧!

  疫情所帶來的感觸,讓我想起在土商任教的第一屆畢業生。那屆畢業生受疫情影響最大,甚至沒有實體的畢業典禮,一手帶大的畢業生,卻無法親自送他們走出土商,向外翱翔,對師生雙方都留下了最無奈的遺憾。

  畢業前有一段時間都是遠距教學,一開始堅持學生要開鏡頭表示到課、跟上課程,到後來,我自己也不太堅持這件事了,因為有一位畢業生傳了這樣一封email給我

  「不開鏡頭,是因為不想讓別人看到家裡的狀況。」

  登楞!頓時覺得醍醐灌頂。沒錯!每個人都有不想被看到的一面,可能家裡的狀況不是很好、有其他家人、有隱私物品等,這些是我沒有想到的,是我不夠細膩,每個人確實都需要一個小小的空間,而且是被信任的空間。

  自此之後,再也不要求學生開鏡頭了。身為老師,就算學生不開鏡頭,還是有很多方法讓他們跟上課程,那是身為老師的專業與工作,犧牲學生的空間來達成這個教學目標,只會顯露自己的不足,還有對學生的「不信任」。

  同時期,我正為敦煌專欄撰寫短篇數位科技融入,編輯也詢問我「是否強制學生開鏡頭」,很感謝學生的email,讓我可以很堅決地告訴編輯:我不覺得要強制開鏡頭。

  如同書裡所提及《內在原力》的一段話:「將自己知道的分享出去並且尋求回饋,成為自己改善和進步的動力,是超越自己最好的方法。」

  謝謝學生的回饋,讓我能更進步,也能藉由分享讓更多人看見,遠距教學需要具備的細膩之處。在疫情打亂一切生活秩序的日子,似乎也讓我們藉由另一種視角反省自己與看待他人,實體圖書館的學生;雲端課程的學生,都讓我們看見平常的「不見之處」。

------------------------------------------------------

✍️〈書的「到來」與「帶來」〉

  我與館長都是愛書人,但從書裡意外發現,館長竟然是為人母之後,才踏上閱讀之路的!不過也因此讓我想起「真正踏入閱讀世界的起點」。

  當初我只是要搭車前往他方,隨手跟同事借了一本書,準備上車消磨時間,但就在那天,發現「移動式閱讀」挺不賴的,能同時達成殺時間、長知識的效益,也莫名養成閱讀習慣,等我意識到習慣建立,「移動式閱讀」所累積的書籍,已經可以在辦公室堆成一座小書山了。

  隨著經歷漸豐,閱讀的質量也會產生改變,閱讀在某種時刻,就像扮演著分析師的角色,替我們歸納自己的人生經歷。「沒錯!書裡講的,就是我當時做的事情呀!我當時的心態與做法原來是這樣來的啊!」從閱力意識閱歷,從經典喚醒經歷。

  正如館長所說:「生命中缺少什麼,就會讀到什麼;生命中困惑什麼,書本就會解答什麼」。閱讀所帶來的助益比我想得更大,有時候是讀懂一個概念,看待世界的觀點,也會隨著改變:
1️⃣《底層邏輯》清楚剖析艱澀的經濟原則
2️⃣《成為自由人》提到對生命自由的洞見
3️⃣《秘密》傳遞了吸引力法則的神奇原理

  還有許多經典好書,轉變了原本看待世界的思維,我相信文字會漸漸滲透一個人看待世界的心,就如同書中提及許慧貞老師著作的描述:「曾經讀過的每一本書,都在形塑現在的我。」

  與閱讀的相遇不算早,但成為愛書人,是永遠不嫌晚。

------------------------------------------------------

🙋‍♂️ 結論
  閱讀在體內的積累,將會逐漸擴大看待生活、生命與世界的廣度和深度。館長在書中曾引用郝明義作者:「因為我們先有了一個夢想,所以透過閱讀來累積自己前行的資糧,因而改變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夢想,或是前行的目標,當我們朝遠端前進時,除了需要憧憬,也需要方法,而我相信,閱讀,會教你,文字,就是資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運轉手的小黃日記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運轉手的小黃日記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2/25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 無限「承載」的計程車,行駛在蜿蜒的生命故事裡|小黃司機的「視」界|《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文/Junqi Hu 鈞淇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王國春|凱信企管

☝️ 計程車可以承載的人數,或許不多,但可以承載的故事,卻沒有極限,只要司機手握方向盤,腳踩油門,就能遞送一段又一段,或鼻酸或精彩的生命故事,計程車司機的工作,比我們想像的更具人味與靈性,不僅僅只是單調的運輸服務。

------------------------------------------------------

📌〈第一章|春風化雨的旅程:在貨櫃屋的一家人〉

  貨櫃屋裡病入膏肓的父親、精神狀況不佳的母親,還有扛起貨櫃屋這個「家」的年輕人。光是透過文字投影在腦海的畫面,就讓人無法直視,這是存在於真實社會的一隅,眾多我們不忍直視的,其中一隅。

  作者因著計程車司機的身分,而有機會進入如同被結界隔絕的貨櫃屋世界,協助年輕人將父親送到醫院,路程上因病痛而不停呻吟的父親;家中被精神疾病纏身的母親;不被困境所打敗反而充滿耐心與體貼的年輕人,這些景象烙印在作者眼中,也因為這些景象,讓作者感到自己的渺小,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感到更加知足。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一些家庭失能的學生,或許有很多人不知道,老師在學校接觸到家庭失能的學生,並非少數。與情緒不穩定的學生細細談過,發覺這些不穩定的情緒,很多是由家庭問題開始侵蝕內心,而後從被淘空的黑暗內心竄出的是狂妄的藤蔓,向外攀上身體,往往等到蔓延開來的藤蔓絆倒周遭的人,才被發現異狀。

  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則故事。那一屆的任教班有一位非常沉默的學生,但她的經歷卻讓我的心直到現在都無法沉靜。

  某一天得知這位學生的爸爸因車禍而住院,深入了解後,才發現爸爸是在高速公路上出了嚴重的車禍,肋骨都斷了,傷勢不輕,爸爸是工地的工作人員,印象中媽媽也是。

  爸爸因為這場車禍無法繼續工作,必須在醫院治療,還需要長期靜養,這並非最壞的情況。學生的爸媽,其實都是瘖啞人士,所以車禍後,有許多必須溝通處理的事件,必須由親戚負責,但親戚住在北部,必須北部中部兩邊跑,整個家庭頓時壟罩在陰暗之中。

  當下先透過相關處室幫學生申請急難救助或獎學金,至少先緩解經濟困難,也連繫了協助家庭的親戚,再跟輔導室一起安頓、陪伴學生,讓她知道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默默面對,至少有老師們一起。

  所幸聽說爸爸復原狀況不錯,學生也有順利畢業,我並沒有繼續追蹤學生的後續,希望這個家庭一切安好。

  陪伴學生度過難關的當下,突然覺得老師的力量好像很微弱,就像作者協助年輕人的感受一樣。原來看不到現實社會的磨難,是一種不自知的幸運。

------------------------------------------------------

✍️ 取得優惠的小秘訣

  除了上述沉重深刻的體悟,作者在書中,也提到給乘客一些優惠的可愛小故事,這讓我想起自己的乘車經驗,外出講課時,通常下了高鐵或台鐵,就會往計程車招呼站前進,搭上與我有緣的小黃。

  有時候會遇到喜歡聊天的司機,這時候不聊好像也頗失禮,但並不是所有話題我都招架得住,就例如「政治話題」,尤其害怕遇到政治狂熱的司機大哥。「是喔!對啊!真的嗎?怎麼會?恩恩!真的耶!」是我的乘車自救詞語,但要熬過二三十分鐘的車程,也是不小的挑戰。

  看似敷衍的自救詞語,往往都讓司機大哥覺得我有在聽他說話,可以讓他講得非常盡興,遇過不只一位司機,因此給我小小優惠呢!覺得是滿有趣的乘車體驗。

  司機大哥的優惠又讓我聯想到去影印店所獲得的驚喜。我常去的影印店,如果是遇到老闆娘服務,通常都有bonus哦
🗣️:這個要怎樣怎樣裁切,我切一張給你看,剩下的你自己切
🗣️:歐!真的耶~有什麼訣竅嗎?
🗣️:你看就這樣切 (各種手起刀落

  老闆娘在我有一搭沒一搭閒聊中(跟切紙教學),就幫我全部切完,竟然還有優惠!非常感謝老闆娘,我猜想是學校常跟這家影印店進貨的緣故,不過同事說他可沒遇過這種「特殊待遇」。

  當好乘客、好顧客,「替他人營造開心的工作環境」或許就是優惠的源頭吧。

------------------------------------------------------

🙋‍♂️結論

  因為這本書,更加認識了計程車司機的身分,但帶給我更多的,是工作中所面臨的人事物,帶給我們的故事。司機跟老師,都是面對人群的工作,在對談的過程中,可以得知對方的故事,無論是感動或是開心的故事,我們都能共感,從中獲得更多能量,檢視自己的生活,還有工作的意義。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我的選擇,是把生命活得更好:從換腎少年、創業青年到偏鄉教師,總統教育獎得主徐凡甘的甘苦人生

我的選擇,是把生命活得更好:從換腎少年、創業青年到偏鄉教師,總統教育獎得主徐凡甘的甘苦人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2/2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完美駕馭「腎下光年」的生命領航員|從自我定位,擴散教育影響力

文/Junqi Hu 鈞淇

📔《我的選擇,是把生命活得更好》徐凡甘|時報出版

☝️所有國三學生,如火如荼地準備著即將到來的基測,在每個人必經的大考,作者徐凡甘卻有著另一項獨特的生命試煉。病假多日重回校園,作者拖著病軀在補習班寫著期中考練習題,因為嚴重嘔吐,而被送往醫院。尿毒症導致腎臟衰竭,近乎無功能狀態,「洗腎」是年僅15歲的徐凡甘,被迫進入的生命修羅場。

  因為在修羅場的死鬥,讓作者對生命經驗有著不同的著眼點。「我們常在生命中增加歲月,卻鮮少在歲月中增加生命」,作者提醒自己要隨著時間,成為有生命的人,而非徒有歲月的人。

------------------------------------------------------

📌〈Part 3-13: 教育探索之旅|追逐分數 孩子失去自我〉

  作者是第一屆TFT (Teach for Taiwan)教師,在偏鄉國小的兩年任職期間,接觸過全校六個年級的學生,也因此,我們能透過作者的經驗視窗,看見從高峰降至低谷的學習轉移軌跡。

  作者描述低年級的學生充滿著好奇,對學習充滿興趣,總有「十萬個為什麼」。然而,到高年級卻逐漸顯現出「被動等待」,等待著知識灌食,等待著指令下達。隔了中年級,學生卻成為呆若木雞的教室客人,或只剩下對分數與排名的執念,喪失對學習的渴求。

  我們的教育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學習教科書內的每一頁內容;完成學期三次段考考察;等待學期成績(準備重補修),多數的學生就在制式的行事曆中,駝過珍貴的學習階段。誤信考上好大學,取得好學歷,就會有美好人生的善意謊言。

  取得漂亮的大學入場券身後,可能是空洞的透明靈魂,入場券不是來自探索的札實歷程,僅僅是憑藉成績單上的數字。真的好多學生因此難逃休學,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從高峰到低谷的故事,在教育的場域,數見不鮮。

------------------------------------------------------

📌〈Part 2-5: 撥雲見日的大學生活|聽到更深更遠的鼓聲〉

  填寫志願卡多半不是來自於自己的探索與渴望,更多是父母的期待與社會的期望。我們該如何找出屬於自己的志願,走向自己的志業?作者頂著建中與台大農經系的名校光環,並沒有因此少了困惑迷惘,而是見證更多同儕在大學轉系、重考的景象。

  從農經系轉到心理相關科系,或是從醫學轉往電機領域,最後投入行銷管理,而作者也如同儕,最後轉而走入教育產業。然而,農經系的專業技能;大學的社團經歷;TFT的教學經驗,這些跨領域的發展,正是造就作者邁向未來的重要養分。

  循著大學的見聞與發展,作者引用梭羅在《湖濱散記》作結:「當鼓聲咚咚響,大家齊步向前走,若你的腳步與他人不同,別擔心,別因害怕而懷疑自己,你只是聽到更深更遠的鼓聲。」

  我們讀著一樣的教科書、參考書,寫著相同的入學測驗考卷,整齊劃一的生產線,沒有誰需要擔心自己的獨特,但也因此讓我們不敢相信自己內在心聲的導航,偏離屬於自己的時區與方向。

------------------------------------------------------

📌〈Part 3-14: 走在實踐夢想的路上|成為造鐘者 而不是報時者〉

  Dream Big! 我們會作夢,也有夢想,但往往不敢追尋龐大的理想願景,因為我們會畏懼而退縮。《發現天賦之旅》曾提到,人的成就與自信心成正比,人們對於失敗的憂慮,反映的是對成功的畏懼,也就是覺得自己不配成功。

  TFT計畫結束後,作者並沒有繼續留在第一線的教學崗位,而是轉而投入實驗教育推動中心,編纂《實驗教育作業手冊》。作者的成長歷程,讓他理解社會的一切問題,終歸教育的根本,因此投入教育。不過,徐凡甘不只想當一位影響班級學生的老師,而是嘗試以更上層概念,影響教育現場,擴散影響力,成為更多老師後援,以改善教學品質,造福更多學子。

  造好的鐘,可以讓所有人隨時查看時間。造鐘者可以造出無限的鐘,但報時者只能不斷報時。老師可以燃燒自己,影響班上的學生,但想要幫助更多的學生,就不能貪戀教師的崗位,必須成為造鐘者,而非報時者。

  徐凡甘的夢,是建立在生命之上,比常人更有破釜沉舟的決心與毅力,也讓我們看到勇於作夢,也努力實踐的典範。

------------------------------------------------------

🙋‍♂️結論

  徐凡甘在大學入學前,透過大哥腎臟移植,得以從生命修羅場暫且離席。上述的故事雖發生於腎臟移植手術之後,但也是徐凡甘在不忘生命的極限,以重生之姿,展開的追夢之旅。「腎臟」所帶來的多年苦難,沒有讓他在生命中迷航,反而因此聽循遠方的鼓聲,成為造鐘者,為歲月注滿故事,以故事的漣漪向外無盡擴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青春動力學:41個喚醒內在原力,找到夢想支點的起手式

青春動力學:41個喚醒內在原力,找到夢想支點的起手式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2/22

▋ 堆砌準時誠信,打造自身品牌|擦亮品牌,工作自來|《青春動力學》

文/Junqi Hu 鈞淇

📔《青春動力學》蔡淇華

☝️如果一個人沒有準時完成任務的概念,會有什麼損失嗎?沒交作業、作業沒有完成的同學,下課、午休時間要補完作業,沒寫完就放學繼續寫。熟悉的指令來自學校老師要求學生準時繳交作業的用心 (當然,因為現在教育部的政策法規,讓越來越多老師不敢要求了)。

  一個人就如同一個品牌,需要誠信的經營,否則將難以使品牌閃耀。《青春動力學》寫到建立自身品牌的概念,不管是從學生角度看待,或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都很有感。沒有時間概念的人,往往砸了自己的招牌,更有可能錯失良機。

------------------------------------------------------

📌〈1.自主行動 品牌力是相信自己、專注細節〉

  還記得那天全班鴉雀無聲的午後教室,我站在講台,燃著悶氣,碎念著廣告科學生。

🗣:給你們一個禮拜,跟給你們一天的期限,是一樣的,反正你們都是在最後一天才要趕工。

  導火線明顯是學生沒有用心完成繪圖作業,有一半的學生是既沒有用心,也沒有完成作業。沒有上色的;上色到一半的;連輪廓都沒畫完的,各式各樣的作業,整齊地陳列在講台下的矩陣方格,放眼望去,盡是無奈。

  訂定期限時,還特地在課堂先詢問學生:近期是否要準備任何比賽、檢定或專業科目的作業?達成一週繳交的共識,最後才發現我只是跟自己達成共識。如此繳交作業的情況,倒也不是頭一回,算是有點心理準備,但依舊有種受騙的難受感,還有看見學生的才華被不守時所耽誤的惋惜感。

  這件插曲就在開放作業補件的機會下落幕,學生也懂事地在回饋單自主寫下反省,但有些才華洋溢的學生卻在自毀品牌下,與「良機」失之交臂。

  課程主題是為期兩週的性平議題,課程結束後,我邀請八位同學,參加素養探究比賽,而我的篩選條件有三項:
1️⃣ 是否「用心填答」自主填寫的回饋單:選出真的對課程有感的學生
2️⃣ 是否「認真完成」任一課程單元活動:選出具有專才特質的學生
3️⃣ 是否「準時繳交」課堂所指派的任務:選出不會晃點我的合作夥伴

  經過層層過濾後,在邀請學生時,我只問:我們要做得更精緻,所以會花費一些課餘時間,能準時完成接下來的所有任務嗎?

  如果連準時都做不到,就算英文再好,技藝再強,我都不敢用,就過往的比賽經驗,學生交出作品後,往往還需要調整跟修改,所以喜歡壓死線,或有拖延症的學生,就不可能有充裕的修正時間,便難以產出驚艷四方的作品,贏得比賽的機率當然會隨著延遲一起降低。

  所幸參賽的學生,幾乎都能在期限內完成任務,而身為指導老師,我也盡力為學生的內容跟產出把關,修了又改,改了又修,我想正因如此,才能連續蟬聯三屆龍騰素養成果大賞的首獎。

  「準時交件」是比「學科能力」更重要的軟實力,也是擦亮自身「品牌」的重要元素,每一年的比賽,我都只能忍痛割捨能力很好,卻沒時間觀念的潛力股。老師在書中是這麼寫的:護持一個永恆守候的品牌─要做到最好、要言而有信、要當自己最終的品管員。過不了自己這關的,絕不放行。

------------------------------------------------------

✍️「準時」所帶來的工作複利

🗣:只要不挑稿,而且能「準時交稿」,就會有源源不絕的稿約。

  2019年年底,我開始接稿,幫出版社編寫教材,一眨眼寫稿資歷也四年了,編寫的文章教材,悄悄累積百課了!

  第一年接稿,在三個出版社輪替邀稿下,整整一年沒有斷過稿約,時常交稿隔天又有新的邀稿,完美的無縫接軌,也印證我的老師aka教育兼出版同業,分享能有源源不絕稿約的秘密:不挑稿、準時交稿。

  寫稿都會有趕deadline的壓力,我也有,不過我會自己把出版社給的截稿日,再往前提一點時間,所以多數都會在出版社截稿日前一兩周完成,設定好自動發送的mail,準時/提前在截稿日上午8:00寄到編輯信箱裡,讓編輯一上班就能收到稿件。

🗣:很開心跟老師合作,因為老師都會準時交稿。

  合作過的編輯曾經這麼回饋,不只一位,也來自不同出版社。看來編輯們也很重視「準時」這件事呢!

------------------------------------------------------

🙋‍♂️結論

  自身品牌的經營與維持是無形的,而無形的誠信將轉變成有形的資產,摸不到的無形誠信,卻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價值。「品牌(brand)這個字,來自古挪威文『randr』意思是烙印。會烙印在你身上,一輩子。」

------------------------------------------------------

🙋‍♂️後記

  我很喜歡讀蔡淇華老師的書,彷彿能藉由文字透視老師雙眼所見的情景,書裡的一字一句盡是熟悉的校園日常。曾跟同事或身在教學現場的朋友們說:我覺得蔡淇華老師根本就不只是老師,他做的事早就超越老師的工作範疇了。

  老師的課堂不會只侷限在四方牢籠,而是常帶著學生親身踏查社會現況,並落實行動,以PBL教學,解決真實問題。因為老師有著豐富的業界經驗,所以能帶領學生捲起袖子展開行動,也能從自己的經驗傳遞更多的無形價值給學生,實在令人讚嘆折服,同時也足以信服。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你的夢想可能有點風險:YouTuber 六指淵,帶你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副本

你的夢想可能有點風險:YouTuber 六指淵,帶你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副本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2/10

▋ 讀錯科系是假議題|創意來自可遷移能力的融貫與應用|《你的夢想可能有點風險》

文/Junqi Hu 鈞淇

📔《你的夢想可能有點風險:YouTuber 六指淵,帶你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副本》六指淵

☝️ 賈伯斯曾說:「創意不會無中生有,而是來自經驗」

  「你是怎麼設計出有創意的活動呢?」
  有些老師會覺得我的活動很有創意,但我後來發覺創意不是突然產生的點子,而是從舊經驗與技能而來,即使看似一點關係都沒有。我曾在Podcast聽過,也在書裡讀到:創意是神經元的連結所產生,特別是在放鬆的時候,就會突然連結在一起。

  通往夢想的路不會是筆直的,常常是在經過無數個,看似與夢想背道而馳的彎,才抵達終點,那些彎不是在繞遠路,而是必經之路。「現在學的看似跟未來不相干,但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我是這麼深信,也是這麼告訴我的學生。

------------------------------------------------------

📌〈Chapter 1: 牢記攀岩口訣〉
📌〈Chapter 5: 如果分發到自己不感興趣的科系怎麼辦?〉

  作者貫穿全文的概念:「凡事要像攀岩,三點不動一點動」讓我心有戚戚焉。身為應外系的學生,大學四年真的沒有認真研究過英文,在維持All Pass三點不動的情況下,我慢慢發展能動的延伸點:攝影、後製、活動……。

  觀星空、望山巒、玩光軌,這些是大學四年的日常,校園的壯麗美景,讓很多學生開始接觸攝影,我也不例外,從單眼的操作,到威力導演的剪輯,還有Photoshop、After Effect的後製,上課不會教的,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己慢慢嘗試,或是找同學一起研究。(美景在留言📸)

  培養「攝影眼」的過程,似乎提升了對周遭事物的觀察力,開始教書後,才發現觀察力是不可或缺的能力,覺察學生的情緒、發現學生的學習盲點等,都需要配備洞察力,所以我現在也會把觀察能力列為教學目標之一。

  學習後製的經歷,也意外提升了教材編輯的能力,網路上找到的影片與圖片,無法完全吻合教學目標,但只要透過軟體後製,就能客製化成需要的教材。因為略懂略懂一些皮毛,還可以自己指導學生拍照片、做海報、明信片之類的成果,但遇到進階設計還是帶到隔壁請專業老師協助才是明智之舉。

  組織活動的統籌,其實也很像經營一個班級,親近學生但也秉持管理的原則。在大學很多活動,都是負責幕後工作,也因此現在更能發現不愛出鋒頭的學生,並非不會發光,而是待在一個小角落暗自發光,其實他們一直都很亮眼。

  如同作者所言,學會更多東西就有更多選擇,學會自己沒那麼喜歡的學科,其實是多一種選擇,也是多一項能力。升學科系是否選對,對我而言是一個假議題,在學期間所學到的「可遷移能力」,才是關鍵,可遷移能力可以加速跨域學習,也能將知識融貫應用。不務正業的大學四年,累積了不少旁的技能,曾經以為在工作大概派不上用場的技能,竟成為長出創意的養分。

------------------------------------------------------

🙋‍♂️結論

  「你是怎麼設計出有創意的活動呢?」
  我想大概是因為在大學裝備的附加價值,讓我可以從不同視角,看見多元的連結點,創造各種可能性。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延伸點,在生命的彎,體會「三點不動一點動」的人生哲學。

------------------------------------------------------

  這本書的插畫都是出自插畫家─李白。推坑大家追蹤李白的 Ins: bailee_story / FB粉專: 街頭故事,李白的社群上有很多有意思的插畫故事,也有畫風可愛的似顏繪作品,每次看完都會好想學畫畫~~~ 也很推薦李白的著作:《療傷似顏繪》、《火箭老媽,烏龜老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2/03

▋人人都得懂的工作本質與邊際交付成本!人為何工作?工作與報酬的底層邏輯又是什麼?

文/Junqi Hu 鈞淇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劉潤

☝️工作與生活的關係,能像浴室乾濕分離嗎?工作是創造還是消耗呢?從《底層邏輯》對工作的切入點來看,或許會有新的想法。對酬勞的金錢配置,也會有「原來如此!」的感受。

----------------------------------------

📌〈Part 3: 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把工作當成玩〉

我喜歡作者─劉潤對「工作」的見解:「工作是創造,不是消耗。」

  教書好像也是這樣,我不喜歡從第一課教到最後一課,這種慢慢把教科書消耗殆盡的工作,真的很無聊!教學最有趣的正是可以有很多發散創造的空間,而且是毫無邊際的延伸,有很多課程值得開發設計,根本沒有玩完的一天呀!

  偶爾周遭人也會問起:是不是太認真在工作了,是不是該有點休閒?我想現在已經知道該怎麼回應這一題了,因為在這本書找到詳解了:

🗣️: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麼人?
🗣️: 是那些把工作當成了玩,永遠不知疲倦、永遠精力充沛的人。
🗣️: 這個世界上,最可悲的又是什麼人?
🗣️: 是那些白天在枯燥地工作,晚上在消耗地玩,日夜如此,任由生命在看似平衡的重複迴圈中消逝不見的人。
🗣️: (你可能會質疑) 因為他們成功了,所以工作得有意義,才能把工作當成玩。
🗣️: (你應該換個角度看) 正是因為他們對工作有熱情,主動賦予工作崇高的意義和無限的樂趣,才能擁有這麼高的成就。

  近幾年確實認識很多,在外人眼裡是瘋狂拼命工作的老師,這些老師都有各自專精且熱衷的領域,從深耕自己的領域散發出來的眼神,是充滿光的。

  我也遇過深夜還在積極跟我核對講座細節的承辦人員;深夜還發出約稿單給我的出版業編輯,我不能斷定他們是否很樂於在下班時間繼續玩工作,但我能確定的是,在工作領域,他們都是令人放心的優質合作夥伴。

----------------------------------------

📌〈Part 3: 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指數級增長、常態分布和冪律分布〉
📌〈Part 5: 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一切的分錢方式,無外乎優先和劣後〉

  除了對工作的觀點,我也從劉潤對市場的洞察,發現工作的商業本質。書裡提到的「邊際交付時間」,正是線上課與線下課的本質差異,簡言之,現在網路平台推出許多線上課程,只需付出一次錄製時間,就能觸及到廣大顧客,創造指數型增長,此類即為邊際交付時間趨近零。

  相反,線下課就如同在學校教書,美術老師一個年段任教十班,一周就得講十次相同內容,以時間換取鐘點費,邊際交付時間極高。

  概念遷移到出版業也適用,幫出版社寫教材,領取買斷的稿酬,邊際交付時間極高 (寫一課的時間就是換一課的錢,沒辦法寫一課套兩課),而出版社為了賺錢,必須切割這種邊際交付時間高的工作,也就是找作者合作完成,而出版社只需要擬定教材的內容組織規劃,邊際交付時間極低 (一種教材架構經過細項規劃,可以套用到所有不同冊別)。

  出版業本就是商業性質,談到教材酬勞,絕大多數出版社都是買斷的形式,但曾聽聞有出版社是半買斷半抽版稅的方式,讀完此書,發現這家出版社的手法最為高明!

  我覺得這種合作方式,類似書中提及的「企業合作分錢配置」,出版社有自己的行銷通路以及企劃行銷,可以有效推廣販售,但出版品的內容卻是掌握在作者,以買斷不抽版稅的合作模式來看,作者領取的是一次性的稿酬,是否暢銷根本與作者無關。

  但半買斷半抽版稅的模式,作者勢必在乎出版品品質,品質好賣得多,版稅才抽得多,後期也會配合出版社進行產品優化,如此能讓具號召力的出版社與掛品質保證的作者,達到雙贏的局面。

  跟出版社合作其實也是互利共生,沒有誰占誰便宜的問題,作者能做到的應該是讓稿件效益最大化,我讓出版社買斷教材,但教材製作完成後,便取之作為未來N次課程的分享教材,降低寫稿的邊際交付時間,如此至少能降低其中一個環節的付出成本,不過線下課程始終屬於邊際交付時間較高的工作。

----------------------------------------

🙋‍♂️結論
  是否熱愛工作,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對我而言,能在任職期間,體驗教師工作的周邊附加價值,是有趣的,也因此我熱衷於嘗試,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意義。以前對於工作上的合作細節根本不會深究,覺得按合同合作,工作愉快、稿費合理即可,直到讀完《底層邏輯》,才發現商業本質如此,就像戴上透視鏡,看懂了一場遊戲規則。

  懂了工作的獨特價值;看深職場的利益關係,在工作的遙遙路程,或許能降低沉重又無法擺脫的背負感,用新的視野,踏上新的路途。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