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婆姊姊的所有評鑑

便利店人間

便利店人間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8/18

這世界的人總愛說:「生活不同,各自精彩。」但大多數的人很怕自己的人生太不同,總是走在安全的道路上;而且還擔心自己的生活不夠精彩,得拼命表現以免被這世界遺忘。
這世界的人總愛說;「每個人都是讓社會運轉的小小螺絲釘。」但又怕被貼上面貌模糊、毫無個性的標籤,總愛大聲嚷嚷:「這是個人主義的社會,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人類這種生物說來總是矛盾的,愛追趕流行卻又想表現自我;想與眾不同卻又擔心他人批判的目光。在普世社會裡生活,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的潛意識裡其實已經被植入了一套既定的標準,所有的這些順從或是挑臖行為都只不過說明了一件事:「你了解界線在哪裡!」
要有多少不同才是「異常」?標準是什麼?界線在哪裡?誰有資格來認定?對於「異常」我們能容忍多少?體諒多少?理解多少?這些都是我在閱讀《便利店人間》時不斷不斷從心裡出來的問號,沒有解答的問號!
古倉惠子,大學畢業後沒有就職,在便利店打工已18個年頭。從沒有交過男朋友,沒有做過愛。吃的是便利商店的食物,喝的是便利商店的瓶裝水,連生活作息都是依據便利商店的工作調整。她沒有辦法脫離便利商店是因為她覺的只有在這個場所她才是正常的,在這個所有一切動作都有手冊指示、可以被量化的世界,她是可以被修好。這樣堅定的信念在另一位計時人員白羽加入後徹底被顛覆了。
白羽是個超級標準的魯蛇,因為自己的沒用他可以把過錯推給這個社會,自己不須負半點責任,反而是可憐的受害者,他的終極目標是找到一個肯養活他的無腦女子,讓他可以繼續冠冕堂皇的活在中二病的粉紅色光芒之中,遇上古倉惠子這樣極度異常的女子,反而讓一直被眾人感覺異常的白羽找回正常人的標籤。
古倉惠子的異常在於她的極度無情感,完全邏輯性的思考,讓人感受不到身而為人的感情。但是惠子是無害的,她只是努力生活,嘗試把自己塞進所謂「正常」的螺絲釘裡。相反的,她周遭所有的「正常人」都害怕她的異常,她們要嘛視而不見,不然就是強迫惠子接受他們的價值觀,直接畫出圈內與圈外的界線,不願去了解惠子的異常,那種害怕「異物」的樣子反倒讓人覺得異常了。
通常寫實的小說會讓想像力消失,這位女作家十分厲害,這本小說極度寫實,幾乎書中的每個角色都可以在我們生活中發現百分百相似的人物,但這些極度寫實的人物卻可以引發讀者的思考,甚麼是正常、怎樣是異常,我們自己是由多少正常、多少異常組合而成?多不正常會被這個社會遺棄?要多正常才有資格在這個社會生活?想與眾不同得付出多少代價…到底,這個世界是正常的嗎?或者,其實沒有所謂的「正常」與「異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5 人(83.3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松浦彌太郎的舒服工作術

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松浦彌太郎的舒服工作術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8/21

現在手邊是川本三郎的《我愛過的那個時代》,副標題是「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老實說,我不知道以自己現在沉重的心情是否適合看這麼「沉」的書。沉重的心情來自於家事與工作,家事無解,而工作上的事似乎也無解,總覺得只要遇上了「人」,事情就會無解,而偏偏這世上全是人,無解的事也就一樁接一樁,粉累。
星期四上英文課的時候討論了「成功的定義」,每個人各有其不同的看法,我說的是「保持愉快的心情過完每一天」就是成功的人生,老師問:「容易嗎?」當然不容易,每天上班身邊都有心情不好的同事,如何能完美的維持愉快的心情?雖然說我被影響的程度微乎其微,但也不是太高興的起來,因為這麼一比較感覺自己不動如山的心情似乎就是「你老了!」的鐵證,完全看透並了解自己沒本錢任性也任性不起來的感覺真的不是很好,畢竟我也是曾經想過活到三十歲就好的青春少女啊!
這時候腦袋裡出現的是松浦彌太郎的《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松浦彌太郎的舒服工作術》,其實看完這本書好一陣子了,之後還看了《嶄新的理所當然》,接著又再一次重讀《最糟也最棒的書店》。為什麼呢?因為我想了解「長大」到底有什麼好處!
記得剛看完《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松浦彌太郎的舒服工作術》的時候也介紹給同事們分享,有一位同事看完後跟我說:「雖然在家看完的時候很受鼓舞,可是今天一到辦公室就被打回原形!」這樣的feedback對我來說有點新鮮,因為我沒有把這本書當成勵志書。我總認為失敗與成功都無法複製,因為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同樣的方法鐵定有不一樣的下場,所以這個世界才會這麼複雜!當然他人的失敗與成功可以成為借鏡,但是最終還是取決於你如何解讀。
這位短暫被松浦彌太郎鼓舞的同事是位能力很強的人,我認為她是聰明又有好能力的人,所以對她如此直接的反應有些驚訝,但是慢慢相處下來,雖然還是不太熟悉的同事,但我敢大膽猜測也許這位可愛的同事的反應來自於「不願長大」的魔咒。
能力好的人多半對自己是不妥協的,是驕傲的,松浦彌太郎如此,我同事也如此。對自己要求沒有模糊地帶的人,對他人也很難寬容,松浦彌太郎如此,我同事也如此。但是我覺得松浦彌太郎厲害的地方在於他的意志力堅強,對於自己想做的事義無反顧而且願意付出代價;更厲害的地方在於他也能妥協,知道人總要變老,總要負擔責任,總會變得圓融,更更厲害的地方是他依然堅持理想,不忘好奇心。
我以前總認為不再任性是件很可悲的事,年紀大了一定變得現實。果真如此?來到這個年紀的我也只能像其他「老人」一樣狡猾的不給答覆。畢竟人生道路上坎坎坷坷、傷痕累累,年輕時可以說:「這才是青春!」年紀大了還如此德行我只能說:「這就叫愚蠢!」;「現實」換種說法就是「實際」,知道可以不摔跤的方法卻還故意跌倒的人真的就青春無敵還是害怕長大?年輕時耍任性是個美麗的錯誤,有年紀了還耍任性只能讓人覺得可憐。
我不喜歡長大,可是沒辦法像班傑明一樣越活越回去,所以我只能接受事實變成大人,可是我希望變成看得見帽子也看得見大象的大人。我不知道方法,但我想誠實面對自己會是個方法。拋下自己的驕傲、堅持、害怕,仔仔細細的和自己對話。我很喜歡《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松浦彌太郎的舒服工作術》裡的這段話:「如果不為所動,就會迷失方向,所以才要覺得不安,要勇敢地停下腳步,回歸自己的理念。工作或許有需要妥協的情況,但理念是絕對不能妥協的。」可是在喜歡這句話之後我做的事是去思索:什麼是我無法妥協的理念?雖然是老人的現實,但我希望漸增的年紀是自己的資產而非負債,把劣勢變成優勢(用正道)是長大的好處,我想這是我目前的收穫-我誠實面對自己的結果。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菊次郎與佐紀

菊次郎與佐紀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8/21

休假。無事。陪老媽看電視,打毛線。
忽然老媽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勁開始數落起過世快十年的老爸來。
「你老爸什麼本事沒有就是會耍威風。我生你的時候做月子,要自己洗衣服,痛到眼淚都停不住也不敢讓你爸知道,還要張羅三餐給你老爸吃。還要冒著雨去買青蚵給你老爸帶回來作客的護士小姐吃。要是他有錢也就算了,你知道我那時候多可憐?坐月子要吃雞肉還得自己殺,雞是你外公帶來的,你爸也沒錢買。但是你知道我殺了雞他卻帶了朋友回家吃,還給人家打包。妳說,妳爸爸懂事嗎?以前還不准我有自己的意見,動不動就罵人,妳說,他有多厲害?這個家還不是我拼死拼活撐起來的……現在的男人沒有一個有用啦,對面的小孩夫妻都在工作呢,沒拿錢回家就算了,老婆去坐月子中心十幾萬都是大人買單,那男的也四十了,這麼沒肩膀……唉!我也沒資格說別人,我們家的更糟糕……」
說了一大串,老媽自己說不下去了。也難怪,走了一個老爸,還有一個媽寶外加啃老族的傢伙。如果是在不久的以前(幾年前吧),我會很不耐煩聽到這些數落。因為再怎麼說我也是老爸的女兒,而且老爸在我懂事之後其實已經改變很多,要我完全偏袒某一方我是做不到的。更何況家裡的媽寶也不是我寵出來的,從小我就被要求負起做個好姊姊的責任,所以有錯都是我的錯,現在還得常常聽訓-因為媽寶不聽。
現在的我不會再不耐煩,也不會跟老媽吵架,頂多跟她說想越多越煩,不如不想,盡量為自己多做些什麼就好。甚至可以開玩笑跟她說:「別擔心,妳女兒沒人要所以不會碰上沒用的男人!」為什麼有這樣的改變?當然是這幾年的「磨難」與「磨練」造就的。
常有長輩跟我說我比實際的年紀或外表成熟的多,是那種會讓人驚訝的女孩。我自己並不這麼認為,我其實還是很幼稚的,常常這麼想,直到那天看完了北野武的《菊次郎與佐紀》,書裡的一段話讓我有極深的感觸。
「……一個人是不是長大成熟,由他對父母的感情方式來判定。當你面對父母,覺得他們「好可憐」、「很不容易」時,就是邁向成熟的第一步。
不論多大年紀,還把「不能原諒我爸」掛在嘴上的人,充其量還是個小鬼。」
不管有多少抱怨,我是在父母的愛裡長大的,這點毫無疑問。雖然不能跟北野武相比,但我終究也有了「面對父母,覺得他們「好可憐」、「很不容易」」的時刻,終於在邁向成熟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
接下來還有很多很多的試驗與考驗,不管我想不想要,時間是向前流動的,我並不想停留原地,所以只能向前走,在這個時候遇見《菊次郎與佐紀》這本書我覺得很幸運,因為北野武不帶說教意味的描述了他與父母的關係,給了我很深的體悟:親子關係是一輩子的修行,每個人的機緣不同、道行不同,結果就會不同。我還不知道我能否「修成正果」,但我想我會努力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阿拉斯加之死

阿拉斯加之死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8/21

有的書即使一輩子只看過一次,但因為閱讀時的疑惑、感傷、甚至許多無以名狀的情感,它的名字將永遠被刻在我們心底的某個角落,忘也忘不了…對巫婆來說「阿拉斯加之死」無疑的就是這樣一本令人無法忘懷的書。

第一次看「阿拉斯加之死」是1998年,整整八年,我不曾忘記過這個故事。就如同此書的序中,小野先生寫的:「這是一本很難用三言兩語就說清楚的書,就如同你很難用三言兩語就把生命的本質和人類最潛在的心靈世界完整描繪…」一樣,巫婆也很難三言兩語說清楚,到底是什麼樣的閱讀經驗讓巫婆將這本書深深的刻在心底。

「阿拉斯加之死」的原文書名是 Into the wild,可算是本報導文學的書。此書是個真實故事,1992年一位年輕人的屍體在阿拉斯加一輛廢棄巴士被發現,死因是飢餓,在他餓死荒野之前,這位年輕人獨自在荒野中生活了四個月。作者Jon Krakauer是位美國作家也是登山家,他因長期替「戶外」雜誌(美國雜誌outside)撰稿,有機會報導了這個故事。因為作者本身也曾有類似的經歷,這個年輕人的故事引起他的興趣,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追尋這位年輕人的足跡,想找出什麼原因讓這位年輕人有這樣的命運。


這位年輕人叫克里斯,出身美國東岸中上家庭,受過良好教育,聰明認真,但他卻在完成大學教育後,切斷與家人的關係開始流浪生活,堅持自我夢想的追尋-到阿拉斯加去,在曠野中靠自己的力量生存-這是克里斯夢想的大冒險,也許也是他對自己成年禮的加冠儀式,我不知道,因為這個冒險以悲劇收場,他並沒能離開他崇拜且著迷的曠野之地。

第一次看很迷惑,為什麼有人要如此執著這般艱辛的旅程,甚至為此喪命,讓他的家人為他痛苦不已?這兩天因為天下文化又將此書再版,熬夜又看了一次,有些感覺不變,但多少知道為什麼如此難忘這個故事。因為克里斯其實做了一件大多數人無法做到的事:堅持自我夢想的實踐。

雖然我還是不認同他的方式,但經過這些年的生活歷練,也多少知道人其實是很難改變,也很難了解的一種生物,尊重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是很重要的。而時間是彌補傷痕最好的良藥。這次重讀此書,有個無法得到答案的問題浮現,如果克里斯當年走出了曠野,他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呢?

巫婆年輕時候個性倔強,很多事都要求有個立即而明確的答案,愛恨分明,不輕易寬恕人。現在多了些痛苦感傷的經驗後,心反而變的柔軟得多,如果克里斯有機會,他應該也會有所改變吧?只是這個問題永遠不會有答案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啟航吧!編舟計畫

啟航吧!編舟計畫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8/17

一直以來工作的環境離不開書,從出版社到書店,要說習慣也行,我的體質大概接近鉛字中毒者,即使職場上的醜惡比起其他職場毫不遜色,在書籍圍繞的環境裡總安慰些,很阿Q的思考模式,這大概就是書呆子的邏輯。
從《強風吹拂》開始我就喜愛上三浦紫苑這位作家。《強風吹拂》裡因為一起跑步產生的夥伴意識,《哪啊哪啊 ~ 神去村》裡因為一起工作生活歸屬感,《啟航吧!編舟計畫》因為一部字典讓所有的人找到自己的成就安定感。
三浦紫苑筆下的人物都很平凡卻有點怪,《強風吹拂》裡很愛跑步的藏原走,以及比他更愛跑步的青瀨灰二;《哪啊哪啊 ~ 神去村》裡胸無大志卻出乎意外耐操的平野勇氣,還有《啟航吧!編舟計畫》裡看似超級不可靠卻有意外成長潛能的馬締。我一向特不偏愛女作家,不知道為什麼卻很迷三浦紫苑,直到看完《啟航吧!編舟計畫》,終於有種模糊的概念-因為她筆下主角的「怪」巫婆好像都有那麼一點症狀。
《強風吹拂》裡的藏原走因為只會跑步,所以不管快樂悲傷都要跑步,我因為只會看書,所以不管眼睛是不是快瞎了都要看書;《哪啊哪啊 ~ 神去村》裡的平野勇氣因為沒勇氣反抗老媽所以只能留在山上做苦工,我因為苟且偷安不願離開書窩所以只能永遠領22K當女工;《啟航吧!編舟計畫》裡的馬締和巫婆有哪裡像呢?應該是「編輯」這個工作讓我和書中角色有了交集。

三浦紫苑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她的「精準」。她對於人的描寫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會讓人感覺:「是那樣的人,所以才會做那樣的事,所以才有那樣的故事。」三浦紫苑說過他非常喜歡書,尤其是辭典,也曾在書店打工過,但是那樣的喜愛並沒有讓她失去客觀的雙眼,所以故事好看而不濫情,這就是三浦紫苑的厲害之處。
很多人都以為當編輯要文筆好,老實說編輯的文筆的確是不能太差,但是要真的很好那就去當作家啦,所以當我看到荒木初見馬締的那段描述時,超級想起立鼓掌的,因為三浦紫苑用極日常的動作就清楚的點出辭典編輯需要的「精確的拼圖能力」,我想即使對編輯工作陌生的人都會因此而有更清楚的輪廓吧。
《啟航吧!編舟計畫》描寫的是編輯的職場生涯。這世上行業百百種,每種都有不同的甘苦,只是都脫離不了的人的因素。合得來的同事、不對盤的上司、唯利是圖的老闆、難搞的客戶…,三浦紫苑輕淡的文字卻可以把我的目光緊緊捉住,我想除了故事精采外還有一點就是她隱藏在故事裡訊息引起了我的高度共鳴-「工作永遠不會快樂又有趣,唯有對自己的人生投注熱情,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存在意義,才能真正『樂在工作』。」
雖然很八股,但我還是認為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存在意義才能繼續在職場上奮戰,所以我覺得如果現在對工作厭煩的人,不妨拿起《啟航吧!編舟計畫》好好享受一番,即使不是辭典迷也沒關係喔。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5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蘿西計畫

蘿西計畫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5/09

今年的旅行大概確定了,跟Miss Lin去東京。雖然不是百分百,但我已開始規劃行程。開始找資料後老毛病就來了,想去的地方總是七零八落的方向,沒法弄出一條妥妥當當的路線。翻了十多本旅遊書,抄了很多memo之後才慢慢有了自己的「概念」,雖然很花時間,好像也沒啥經濟效益,不過這是我自己的方式,我自己的邏輯,無關優劣與好壞。
只是這樣沒效率的方式可能不太有機會成為小唐的真命天女,不過也還好啦,我根本搞不清楚什麼是「BMI值」-絕對在第一關就被封殺了吧。一直認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妨礙他人就好了,但年紀漸長就覺得這是「妄想」,因為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好像無論如何都會〝妨礙〞他人,更尤其是當你想和其他人有所〝接觸〞的時候,特別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考邏輯可能就是個難以跨越的鴻溝。面對這種從根本出發的阻礙(是聖母峰級數的喔)我其實根本想不出有什麼解決辦法,但是在「蘿西計畫」裡,小唐這個實實在在的怪咖可真讓我開了眼界。
小唐-大學裡的遺傳學助教,長得不賴還煮了一手好菜,看起來條件實在不錯,可是居然需要求助「擇偶計畫」來找另外一半?這個困惑很快就可以解開,光看到這個鬼計畫書竟然需要十六頁而且是雙面印刷就快吐血了,而且居然這樣的「問卷」還可以回收幾百份,我真是無言。如果光看「蘿西計畫」的前半部可能會討厭小唐這個沙文主義的傢伙,仗藉著自身不錯的條件就想要求一個百分之百符合自己條件的伴侶?開什麼玩笑,他以為只有自己有腦子,別人(尤其是女生)都沒有嗎?不過看到小唐居然如此認真且執著的對待他的「擇偶計畫」除了覺得好笑其實也有點小小的悲哀,可以為了符合條件的人選拼命學跳舞,就表示這個人是可以改變的,那為什麼要躲在「擇偶計畫」的盾牌後呢?也許\跟他因「社交障礙」在人際關係上屢受挫折有關,只是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逃避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擇偶計畫看似積極,其實只是個煙幕彈罷了,小唐並沒有真正面對自己的問題(或者他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所以機會女神給了他一張機會牌「蘿西」-一個美麗的女酒保。
蘿西-女酒保,美麗而情緒化,和小唐理性而規則的世界恰恰成反比。毫無例外男主角一定被這樣的女主角吸引,而且女主角一定讓男主角做出很多自己從來不曾做過的事,而一連串的危機之後就是男主角發現「真愛」的時刻-挺老套的,不是嗎?可是令人意外的是,老套的故事下有個挺奇妙的點,觸動了我。這個點不在於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也不在於男女主角個性差異所造成的衝突趣味,當然也不在於世上居然有人像小唐這樣過日子(對我而言很不可思議,不過希望大家去看看書,所以不在這裡揭露),而是作者藉由故事說出:「愛,不會改變一個人。」
常常聽到:「如果愛我就該…」,對我來說很難。我以為愛一個人是該有能力去包容彼此、鼓勵彼此、甚至挑剔彼此,讓我們能一起生活、一路陪伴。並不是說什麼都不會改變,而是本質上不會改變。就像故事裡小唐為了追回蘿西開始「蘿西計畫」,把自己的外表改造得帥氣一點,或者不要在每個星期二吃龍蝦,這些都只是表面的改變,當蘿西說:「給我一分鐘想想。」時,小唐立刻不假思索拿起手表要計時-因為外表改變了不代表思考與行為模式可以一併改變-人的本質其實是不會變的。所以愛一個人是不需要改變自己的,而是要讓自己的心更寬更大,能盡量去享受一切與自己不同的、自己不知道的、甚至自己討厭的事物,給這所有的一切一個新的機會,用新的眼光與新的心情去嘗試,我覺得這才是「愛」能帶給我們最美好的事物。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我們不完美

我們不完美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2/06

《我們不完美》雖然不是什麼讓人一眼驚艷的作品,卻在看完的當下感覺心裡的某個部份被無意的觸動了,雖然很難解釋被觸動的到底是什麼。
我是被文字餵養長大的,不過卻是到了有點年紀的時候才意識到,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如此習慣以文字組成的世界,尤其是報紙鉛字塊所形成的未知的世界。
幾乎剛識字就跟著父親看中國時報了,但誰能想像的到也不過三十年的時光,報紙幾乎已經要成為上個世紀的記憶了。也許\在未來十年紙本書也將成為古董,每每想到這裡我都不由的心驚,這比碰到百年大地震還叫我恐懼,沒有書的生活我還不知道要怎麼過。
《我們不完美》說的就是一家國際英文報社走到關門大吉的故事。全書有十一個短篇故事串起,間接的交待了這報社謎樣的創社經過與曾經的輝煌歷史。我很喜歡書封的文字介紹:「卡爾維諾的《看不見城市》裡,馬可波羅擔任了忽必列的眼睛與耳朵,把他所見的世界描繪給忽必列聽。而新聞工作者不就像馬可波羅嗎?為足不出戶的世人,描繪出普天之下的萬事萬物。報紙的頭條新聞決定了報社的一切,但是對撰稿的記者、編輯來說,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才是真正的頭條新聞。」
十一個短篇故事讓我們看見報社人的職場生涯,其實與你我無異。好像全世界的職場都一樣,彼此絕對勾心鬥角、總有人要混水摸魚,有夢想不見得能有更好的生活,有能力未必是飛黃騰達的保證書。而且這一切都壓縮在一個危危可岌的公司(或產業)下,嚴酷中更見真實。也許\觸動我的就是那種面對渺渺不可知未來,總是不自主產生的莫名絕望感吧。
雖說書封提到了卡爾維諾的《看不見城市》,但其實在看書的時候更常想起的是馬奎斯的《百年孤寂》。從報社創社開始,興盛後轉而衰敗,第一任社長的神秘,第二任社長(社長的兒子)的霸氣,乃至第三任社長(社長的孫子)的無能,這就是人生,多麼像《百年孤寂》裡的馬康多-有出生就會死亡。而我們無緣參與盛世,無力締造輝煌,離青春愈來越遠,卻總走不到死神的懷抱,所以只能虛無的活著,只能在生活的困境裡跌跌撞撞,只能被動的等待著被終結生命的沙塵暴所吞噬,像是《百年孤寂》裡的最後一個孩子,也像是《我們不完美》最後一任社長。
這就是人生,這就是生活,絕對不完美,卻仍須努力堅持-直到公司關門或者生命結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等雲到:與黑澤明導演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等雲到:與黑澤明導演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2/06

在誤打誤撞的情況下看了《複眼的映像︰我與黑澤明》,是一本很棒的書,我其實不太愛看傳記類的書,不過這本書卻寫得極好,果然是日本戰後第一編劇,也讓我對黑澤明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有了多一點的了解。
就那麼恰巧剛看完《複眼的映像︰我與黑澤明》卻又發現了《等雲到:與黑澤明導演在一起的美好時光》,一位是黑澤組的編劇,寫出了《羅生門》、《七武士》;一位是追隨黑澤明五十年的場記,從《羅生門》開始參與了黑澤明十九部作品。《複眼的映像︰我與黑澤明》讓我了解了黑澤明電影的劇本是如何產生,編劇生涯的苦與樂,那麼《等雲到:與黑澤明導演在一起的美好時光》裡的會談到關於黑澤明電影裡的什麼部份呢?基於十足的好奇心,我有機會讀到這麼一本豐富有有趣的書。
黑澤明有「日本第一導演」的稱號,生於一九一○年的導演是上個世紀的人物了,雖說黑澤明是使日本電影走向國際的重要導演,但我本來就對那些溢美之詞有些不以為然,總覺得只不過是因為在國際影展得了很多獎就說很重要也太奇怪了,不過連續看完兩本側寫黑澤明的書後,對於黑澤明「電影天皇」的稱呼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橋本忍曾說黑澤明是藝術家,只有藝術家才會一直走在懸崖峭壁上。野上照代說過黑澤明說自己除了拍電影外什麼都不會,所以只能一直拍電影,黑澤明一輩子大起大落卻始終不曾放棄電影。我總覺得不同的世代即使做相同的事都會有不同的表現與不一樣的結果,黑澤明的世代是日本戰後困苦生活的開始,我覺得書裡出現的每個人物都充滿了強烈的意志,那是求生存的意志,每個人都有夢想,而追求夢想的狂熱,絕不是我這個世代的人所能想像的。所以現在重新閱\讀《等雲到:與黑澤明導演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其實是在讓我們了解、感受那種為了夢想堅持一切的能量是如何美麗(最讓我感動的是野上照代寫到黑澤明拍攝《德蘇烏札拉》時,六十四歲的黑澤明剛經歷過自殺未遂的低潮,在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拍片,一切不順利,一天沒有一瓶伏特加睡不著,喝到了一天兩瓶,黑澤明還是在極大的壓力下完成了這部電影)。

後記:《等雲到:與黑澤明導演在一起的美好時光》的作者是野上照代,書裡對於場記的工作有許\多描寫,也讓不太看電影的我對於電影有了多一些了解。常常覺得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虛幻與真實沒有界線的世界,看完《等雲到:與黑澤明導演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後的感觸更深。這兩天電視強力放送《魔鏡,魔鏡》的預告,同事突然問我:「那七個小矮人是真的嗎?」我一時無法了解「真的」定義為何,同事解釋:「就是說他們不是電腦畫出來的吧?」當今的科技應該是要什麼就能變出什麼吧,但是那樣子作品情感的飽和度應該比不上為了四十秒鐘的畫面,從二月計畫、五月播種、搜集飼養上百隻烏鴉,歷經各種困難,終至八月稻穗搖曳,才能拍攝的感情濃烈與完美吧?在畫面完美符合導演要求的瞬間,那種成就感應該是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比擬的吧?

後記二:野上照代曾經照顧過的伊丹十三,就是大江健三郎妻子的哥哥,在大江健三郎書裡多次讀到伊丹十三,原來父親伊丹萬作是橋本忍的師父,也是赫赫有名的導演。馬丁史柯西與李察吉爾都拍過黑澤明的電影。這樣發現的樂趣也是這本書越讀越有趣的地方。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Bye Bye, Blackbird-再見,黑鳥

Bye Bye, Blackbird-再見,黑鳥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2/06

剛看完的《Bye Bye, Blackbird-再見,黑鳥》讓我感覺伊坂幸太郎真是個奇妙的作家,而作家這個職業也真是奇妙。
《Bye Bye, Blackbird-再見,黑鳥》的故事架構很伊坂,一位五劈男星野一彥因為無法解決的債務問題必須在兩週後被送上「那輛巴士」,帶往某個恐怖的地方以某種可怕的方式還債,根據繭美的說法:「從此以後無法回到正常生活。」這裡要說明一下,繭美是那個集團派來監視星野的人,是個一位180公分、180公斤,非常毒舌、粗魯、無理的怪力女。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形應該會想盡辦法解決或脫逃吧?星野卻提出一個奇怪的請求-由繭美陪他去向他的五個女朋友提出分手。故事進行到這裡,如果看過伊坂小說的讀者(like me)一定會開始在五段分手的故事裡找線索,看伊坂要怎麼在最終章逆轉勝,讓星野奇蹟似的不用搭上「那輛巴士」。星野的五個女友果然都很奇怪,彷彿故事背後還隱藏著什麼秘密,只是一路看到最終章的我發現了與其他伊坂小說不同的地方,他並沒有伏筆,所有的看似是線索的線索應該都不是線索,星野老老實實坐上了「那輛巴士」,前往某個恐怖的地方以某種可怕的方式還債,從此以後無法回到正常生活──後面這段是我自己加的,故事只在星野搭上巴士後結束。
這樣一個幾乎可以說是「沒有完整」的故事,卻讓我直到現在還無法忘記看完故事時的悸動,是為什麼呢?我想因為我覺得作家真的很神奇,他可以用這樣模糊古怪的故事,讓我發現很多道理。伊坂說過他是那種會很擔心很多事情的人,這樣的人格特質也常體現在他的書寫裡,所以他的小說總有種淡淡的悲傷,是對於生命無法掌握的無奈與恐懼。伊坂習慣用輕快的筆調包裹這樣的悲傷無奈與恐懼,在我以往看過的故事裡還安排了所謂的結局,似乎感覺還有希望,但是《Bye Bye, Blackbird-再見,黑鳥》卻很宿命的出現了無法逆轉的結局。
為什麼呢?我想伊坂是不是終於體會「個性是命運的主宰」這件事。繭美說過星野之所以會走到這步田地是因為他從不思考,只憑感覺過日子,即使知道不對勁也選擇逃避,所以終於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巫婆的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不願真正面對自己,不斷找藉口、找擋箭牌,所以終究他們的生命會到無可挽回的地步,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其實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的個性,如此簡單。
這本書完成的時間也很有趣,是在2010年,隔一年便是311地震。在《Bye Bye, Blackbird-再見,黑鳥》的最終章有一段文字:「『那輛巴士』的抵達不是在遙遠的未來,而刺不久便會依約現身的現實。…。莫非我能稱之為「人生」的時間只剩一丁點,之後就是無止境的痛苦與恐懼?又或者是連這些都不存在,為有毫無起伏、無色無味、逼人發狂的沉默忝滿每一分每一秒?」感覺這似乎就是世界末日的描述,有這樣恐懼的伊坂在經歷311後,對於生命會有什麼想法,很讓我好奇。
其實一本好看的小說應該是能夠讓有不同經歷的人們能激發出不一樣的想法。幫本書寫解說的臥斧下了另一個標題:「因為離別,人生才變得完整──關於《再見,黑鳥》」這其實我也同意的,藉由跟每一個女友說分手,其實也在跟過去的自己說再見,如果有決心或覺悟的話,搭上「那輛巴士」的星野也許\會展開另一段新的人生-不過總覺得這是樂觀的人的想法,巫婆是人生黑暗的支持者,這不會是我第一個跳進腦海裡的想法。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行李箱男孩

行李箱男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2/06

看完《行李箱的男孩》後我試著google了一下丹麥,「丹麥-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商業周刊-國際-全球-丹麥最快樂的國家」、「消失的國界-iSET三立網站» Blog Archive » 丹麥,最接近天堂的國家」三個大大的標題映入我的眼簾,這的確是我熟悉的丹麥印象,甚至圖片也是一逕的歡樂氣氛,紅的、黃的、色彩繽紛的城市建築,的確快樂的像天堂。
丹麥為北歐五國之一,我對北歐的印象是社會福利好、人民知識高、國民所得高、政治穩定、風景優美…,總而言之,沒有壞的只有好的,好得讓人懷疑是不是真的,只是天堂並非我所想像的潔白如雪,北歐有個名聲響亮的小說類型-北歐犯罪小說,實力堅強到連出版社都有書系產生,讓人不禁疑惑天堂果真只是夢想?
通常我的閱\讀範圍不涉及北歐犯罪小說,因為嘗試看了「龍紋身的女孩」讓我有點卻步。北歐犯罪小說果真是犯罪小說,北歐人條理分明、事實求事的性格充分展現在犯罪小說裡時,其殘酷程度不是《CSI系列》可以比擬,畢竟CSI是好萊塢娛樂產業,總多了戲劇性,現實有時候是比戲劇更驚悚且心酸的。
《行李箱的男孩》以四條看似不相關的主線進行故事。楊恩是天堂裡的人,有錢到可以買下任何他想要的東西,但卻無法擁有妻子的愛和一個健康的孩子;妮娜也是天堂裡的人,但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性格卻只是讓自己更遠離她夢想的家庭生活。西濟妲是天堂外的人,只能盡全力守護自己小小的幸福,不幸卻總在門外等候。尤查斯外表強悍一無所懼,心靈深處的夢想雖平凡卻遙遠。四個原本毫無交集的人們因為一個被裝進行李箱裡三歲小男孩而有了牽連,開始一場無法控制的旅程。

隨著故事的旅行開始,我慢慢看見天堂旁的陰影浮現。那些在街上賣春的美麗年輕的女子多半來自東歐,而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總是不乏在未享受到天堂的幸福滋味時,就已遭受到可怕如地獄的待遇出現的美麗外籍新娘,無助無奈卻無處可逃。除此之外因為社會地位不同、經濟實力不同、種族不同、性別不同所出現的歧異、不平等也逐漸隨著故事的推移顯現真實的面貌。即時世界是平的,也無法否認它又熱又擠。完美的天堂從不曾存在過,那些犯罪的事實如人口買賣、家暴凌虐、器官走私、毒品、綁架、賣春,從來不曾從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消失。
原研哉說過紙的白會因為字的黑顯得更白,《行李箱的男孩》裡的罪行則因為發生在丹麥這看似富裕與平等的國家而更令人恐懼與害怕,不過這罪惡的黑卻也襯托出另一種人性的白-人類為他者無私付出與慷慨犧牲。就像妮娜,明明自己的生活一團糟,她還是想做些什麼,就算是逃避,她依然選擇「付出」,這樣脆弱複雜的人性,是另一種難以解釋的白。
《行李箱的男孩》一書,作者寫出了不同的視野,提供我們不同的方向去思索關於人、生活與社會。我想我無法說我會愛上北歐犯罪小說,但它的確值得細細閱\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6123456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