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phofeline的所有評鑑

悲欣交集:人生溫柔安靜的力量【博客來獨家限量書衣版】

悲欣交集:人生溫柔安靜的力量【博客來獨家限量書衣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12/22

露の世は 
露の世ながら
さりながら
-小林一茶(こばやし いっさ、1763—1827)
(我知道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

這是日本俳句詩人小林一茶,在失去女兒後的創作。文字簡短卻充滿無限的情感。Susan Cain把它收進「悲欣交集:人生溫柔安靜的力量」之中,我才能在這個人生階段幸運地遇到這麼美的一句話。

如果說2021年Sylvain Tesson的「貝加爾湖隱居札記」貼切描繪了靜謐混合孤獨之於我的畫面,那麼Susan Cain的「悲欣交集」,無疑是用文字分析解構、又重組整合了2022年中某些又悲傷又美好的情緒「我認為悲欣交集的意思是一種渴慕與哀愁的傾向,一種對於時間流逝的敏銳覺察,一種對於世界之美的深刻喜悅。這種力量可以讓人明白,黑暗與光明、生命與死亡、苦難與甜美等永遠是相伴相倚。」身為高敏測驗的高分人,讀這本書無疑有種「被理解」的欣慰感。根據作者的研究和統計,高敏與悲欣交集的性格呈現高度相關,而這樣的特質與「憂鬱」也有些關聯,一樣不令人意外。

對我來說,「悲欣交集」有時它是某個醫治已久的慢性病患,在全家人的祝福中,結束物質肉體的苦痛平順離世;有時它是一首被反覆聆聽的電影主題曲,主角毫無懸念地用自己的方式回應世界,那股純粹藉由音符不斷在心房角落迴響;有時候是書本上一段映入眼簾的文字,經水晶體折射寫入成為意識可以理解的代碼,卻從無意識黑洞傳來陣陣共鳴;有時候則是一幀在完美光影烘托下,毫無預警地穿透任何形式的屏障,憾動靈魂深處的絕美風景。

渴望(desire):十分思念;希望、盼望。對面詞:滿足。「渴望」這個詞,是閱畢這本書後留在腦中的第一印記。我也的確在2022年經驗了如煙花般絢爛衝擊的渴望,與落幕之後剩下寂寥星子點綴在黑幕中的平靜。覺得苦嗎?是呀!曾經很苦。而受苦之處就是在乎之處,會受傷是因為「你在乎」。因此,面對痛苦最好的回應就是深入在乎的事物之中。不過,這和我們大多數人想做的完全相反,多數人會想要避開痛苦,會讓自己不要那麼在乎暖甜的東西,來防止其後悲苦的感覺。然而,就像內華達大學臨床心理學家史蒂芬.海伊斯(Stephen Hayes)所述:「對痛苦打開心門,就是對喜悅打開心門。在你的痛苦中,你會找到價值;在價值中,你會看見痛苦。」唯有進入黑暗,讓眼睛適應黑暗,你才能在黑暗之中看見裡面才有的事物。

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藉古希臘神話的森林之神西雷奈斯(Silenus)說:「對人類來說,人生最大幸福之事,是從未出生;第二幸福之事,就是早點去死。」這並不是悲觀的論點,而是既然我們已經出生了,也沒有立刻去死的理由,那麼,就接受我們註定會在「活著」這條路上載浮載沉,經驗各種轉折。而決定人生的不是經驗,而是我們自身賦予經驗的意義。是故,華嚴經如是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對照無盡蒼穹,人的一生渺小到不足以道,數年前差點過不去的坎,現在卻能雲淡風輕般笑談。但,無論在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總是存在當下我們覺得巨大到無法忽視的事物。既渺小又巨大,既短暫又恆常,既親近又疏離,既冷酷又有情...。或許並不是那麼多人能理解這種並存的矛盾,但它不過僅僅是利用不同的視角觀察,就能描繪出人事物呈現的方方面面。

行至歲末,反思每一個片刻的選擇,能毫無懸念地接受每一步前進至此的軌跡,或許也算是一種成熟。



而你,一直求而不得的是什麼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林肯在中陰

林肯在中陰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6/2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現在我們看清代價頗鉅。

我們忘掉許多東西,忘記我們曾知的一切,忘記我們原本並非如此。

-羅傑.貝文斯三世,林肯在中陰-

全員登機完畢,密閉空間內興奮之情躁動滿溢。左前方有幼兒如爆雷般哭鬧嘶喊,鄰座結伴者議論聲如大雨敲擊浪板式的遮雨棚,機內廣播輪流以三種語言藉強風之姿咆哮。即使外界眾多聲響齊發哄鬧,仍不敵己身如海嘯般襲來的睡意:甫坐定,扣好安全帶,旋如被靜脈注射Propofol的病患,數數不到十,意識瞬間沈入深邃不見洋底的異空間。

出發前,黛比.福特的陰影一書已進入後三分之一,Camino的城鎮預覽剛走到拉里奧哈地區的納瓦雷特鎮,培理講童年創傷的心理學治療已閱畢。候機之際點開電子書櫃,未多作考慮就一頭栽入桑德斯的「林肯在中陰」,困於錯綜的對話中摸索拼湊勾勒鬼魂和墓園形象,無法自拔。

當年初訪高野山所留下的文字仍舊清晰,沿途風景依然熟悉。從一之橋起始的話,抵達奧之院前,沿途必經長達二公里的石板路,穿越全日本最大的墓園。墓園裡據說有大大小小約二十萬座的墓碑或供養塔,以及個人所鍾愛的參天古杉群。不少戰國梟雄們亦在此長眠,無論生前是敵是友,即使是最後的德川家,在「死亡」此等定義前,大家一視同仁:每一位都已是過去式。「林肯在中陰」所描繪的歐式墓塚歷歷在目,與行在石板路上所見日式墓地相互輝映,甚是巧合有趣。前者有天使或聖母像裝飾守護死者,後者有地藏或菩薩像伴隨在側。即使文化背景懸殊,在死亡後冀望仍被指引和眷顧的念頭並無差異。

嚴格來說,佛教並沒有死亡的概念。我們只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輪迴中,選擇不同角色體驗生為,或人或畜或禽或蟻的一生。佛家講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由無明而行而識,乃至老死稱為生死流轉﹔由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稱為涅槃還滅。每一生走到臨終之際,最後的念頭是一股強大的推力,決定我們往下一道輪迴的投生。故無論是內觀法或者佛教的所謂修行,旨在清除一生中或積累的情緒或貪、嗔、癡的偏執,期望在臨終之際得到清明。而在死亡後與再生之間的狀態,即稱為中陰。「西藏生死書」中如此闡釋:「我們可以把人的整個存在分成四個實相:此生、臨終和死亡、死後、再生。...其中受生的業力中陰,就是我們通稱的『中陰身』,它會一直持續到我們投胎有新生命為止。」(p147-148)

「中陰有一個中心特色:它們都屬於極度不確定的時段。...當四周的世界變得更為混亂時,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加支離破碎。由於接觸不到和遠離我們自己,我們就會變得焦慮不安和經常胡思亂想亂想。...一個痛苦的時刻,就可以告訴我們一切是那麼不確定和變動不居。生活在現代世界,就是生活在明顯的中陰界:你不必等到過世才會體驗到中陰。」(p149)「林肯在中陰」一書中,總統林肯並沒有真正在中陰界,因病猝死的小兒威利.林肯才是真正的中陰身者。因喪子悲慟之執念,若以作者對中陰的改寫(桑德斯本生也是藏傳佛教徒),林肯也算是一種中陰的狀態:陷於某種偏執的情緒和混亂之中,無法自拔。

「...諸上師告訴我們,死後的清明或混亂要『乘上七倍』。任何人只要誠實地看看生命,就可以發現...我們的心,總是在混亂和清明中間進進出出。...這就顯現出中陰的意義:處於清明和混亂、困惑和智慧、確定和不確定、明智和瘋狂之間的一種持續性、令人氣餒的搖擺不安。」(p149)桑德斯引用這一概念,在書中將各式鬼魂角色,描述成為失去肉體的束縛後,生前的念頭益加放大化為幽魂俱象化的模樣,誇張的言行也如出一轍。若要將書中的角色一一描繪,大概會很像另本西方的「百鬼夜行繪卷」吧!

譯者在書末提到翻譯之困難,在於史實與編設人物交錯,全書採對話式,共一百六十六位角色。連本書作者在創作期間也須以人物設定簡表來查詢,確保角色的性格、用詞、對話風格前後一致,精彩繽紛自可預期。即便角色如此豐富,但主軸相當清晰,讀者細讀並不會感到困惑錯亂。此外,全書閱畢後可參考專訪桑德斯一文,藉由了解作者的思路可更加擴展閱讀此書的心智地圖。
若要說身為讀者,個人最喜歡的一幕,莫約是鬼魂們眾志成城,欲改變林肯心意所做的融合。這個前所未有的行為雖未成功,卻意外讓眾鬼魂感受到彼此的存在,也憶起自身困在中陰所遺忘的價值,一一找回各自身為人(生前)時所體驗的美好良善。一旦意識到自己「已死亡」,當下立即解脫:「...閃光,衣物從半空中落下。」「貝文斯先生沒了。」「...此起彼落的物質光閃爆現象霹靂聲 ...」。當然林肯與小兒之間濃郁的親情所對偶產生的悲慟感傷,同樣讓人為之動容。小說末段,約略提到林肯在南北戰爭中身為領導者的掙扎,以及外界無情的批評。其中作者臆測林肯的心境轉換,也讓人諸多感概。「世人皆受苦。我們應將彼此視為受苦的存在,從而懷抱憐憫心。」「...這場戰爭尚未得勝,若奴隸制度不能在我任內廢除,一定會繼續惡化。什麼是『慈悲』?立刻結束戰爭讓未來數以百萬計的人繼續為奴是慈悲嗎?如果不是那就繼續作戰,讓幾萬名男孩戰死沙場是慈悲嗎?」

「必要之惡」與「必要之善」的抉擇拿捏,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為人所必經的掙扎,每一次意念浮起批判,每一刻言行選擇為難,都猶如身在中陰界。我想,這也是小說之所以好看,人生之所以精彩的原因之一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惡醫

惡醫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5/14

閱讀剛揭開序幕,腦中旋即浮現村上春樹在「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中引用英文老歌「The End of The World」的歌詞:

為什麼太陽還繼續照耀?
為什麼鳥兒還繼續歌唱?
他們不知道嗎?世界已經結束。

當我們年過四十有了些歷練、當我們習慣在遇到困惑時不斷叩問自己答案、當我們有幸能在面對各種價值觀衝擊後得到一些心得,我們早已知曉在每個人心中,所謂善惡這回事,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標準。

世上鮮有絕對的善或絕對的惡,一件事的面貌如何在我們眼前示現,往往暗示了觀者自身的內心狀態。



作者久坂部 羊 本身具有醫學背景,所以即使文句用詞平實,卻十分貼近關鍵角色的內心側寫 (筆者的情緒和經驗常能主角森川的內心戲相共鳴呀!)。小說本身的結構非常簡單,醫師森川和病患小仲在一開頭如蜻蜓點水般交錯後,劇情旋以兩條平行線各自展開,然後在小說最末,二條線毫不牽強地再度會合。走到結局,並沒有筆者所期待的〝完全和解〞,但它所帶來的訊息,暗示著在相對優勢的這方(醫師、照護者、健康者),需要更加柔軟、放下自身的觀點,去為相對弱勢的彼方(癌症病患、癌末者、將死之人)設想。醫學的專業判斷 與 病患的絕望無知、積極治療但副作用縮短生命 與 消極安寧等死但兼顧生活品質、醫院的營利運作 與 醫師自身的良知、無效醫療 與 必要處置、殘喘苟活 與 痛快死去...,每一個切面都能擴為難以定論的答辯。如同小說封面即點明的問句:何謂良醫? 何謂惡醫? 良醫,是救到最後一刻也不放棄嗎? 對病人宣告放棄治療的,就是惡醫?

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來自於對死亡的未知。但如果你/妳相信所謂的命運安排、相信靈魂轉世、相信因果報應...,或其他與神祕學、宗教、任何目前非科學能解釋的能量轉換理論,如果你/妳隱約覺得世界是有一套我們尚不充分明瞭的系統在運作,那麼死亡不過是脫下一件沉重的外衣,生者與死者看似相隔冥河,但或許,哪天會在不同的維度再度相遇。

但如何去幫助相關之人面對道別的時刻? 筆者在算跟醫學沾上邊的領域打滾十數年,至今勉強得到的結論是:至少,至少醫者(與社會)需要有套作法,把病患及其家屬所需承受的遺憾/憂傷降至最低。

遺憾的裡層,通常包藏著不甘心。西方醫學的突飛猛進,我們在物質身體上已經比上個世紀的人們相對更長壽更健康,但我們的精神和心理層面所獲得的照顧和關注,卻遠遠不如物質身體。或許這本小說的重點是放在善惡標準的拉扯批判,但筆者私心認為,主角小仲和其他病患的無助、憤恨、絕望,也是提升醫療品質這個方向需要著力的區塊。

(這本小說拍成電影應該也蠻好看的! 飾演病患小仲是一大挑戰!)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失控的正向思考

失控的正向思考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11/20

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不管打開電子郵件收信、用臉書瀏覽他人新增近況、在書店掃視平台上展示的出版品,總是避免不了接收到某種訊息: 正面思考讓你過得更好。而在真實的世界中,正面思考真的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嗎? 我們可以靠吸引力法則讓願望成真嗎? 曾經潛入社會底層體驗勞工階級的芭芭拉,這次因為罹患乳癌接觸了互助團體,在參與各式各樣無論課程、演講、專訪之後,提供了另一種與多數人所信仰的說法背道而馳的聲音,\"正向思考是萬能藥? 還是一種妄想症?\"

本書一開頭就以常見的疾病\"乳癌\"切入討輪,各式消費乳癌的周邊商品、文章、互助會,讓生病不再屬於個人隱私。不知是否因為乳房這樣一個作為女性重要特徵的器官,和癌症這種幾乎是惡魔代名詞扯上關係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各種令人費解的安慰文句和感想在努力以同理心角度出發的我、甚至連本身也罹癌的作者看來都感到匪夷所思。

乳癌讓人重新活過...最重要的快樂泉源是癌症....乳癌是禮物......(p40-41)

在這個主題中,因著作者親身經驗及其細胞生物學背景,對正面觀想可以殺死癌細胞治癒乳癌的說法,有著相較下更客觀的角度反駁。而冀望用正面思考來殺死盤踞乳房的癌細胞,終究是個如粉紅色泡泡糖般不切實際的幻想罷了。

本書的主角既然是正向思考,當然也一定會提到因正向思考當道而被嚴重排擠的負向思考,在這裡先跳出來說一下我的想法。在我看來,負面思考反而比較接近人類本能的防禦機制。它是在百萬年的演化歷程累積下來,生命對任何會危及己身狀況,所抱持的最壞打算。當然,現在多數人的生活,並不需要時時刻刻保持警戒,擔心危險就在角落伺機而出,所以過度的憂慮與悲觀反而會影響生命運作。對我來說,正向與負向比較像是一體兩面,是共生且無法只選擇其中一面。我們可以用樂觀的心態盡力實現每一天,但必須在心裡為任何不可期的意外先有初步的準備。北傳佛教天台宗主張\"如來不斷性惡,一闡提不斷性善\"。他們認為,佛陀並沒有把性惡斷除,只是不受性惡影響。就如同性善與性惡的選擇,正面與負向想法,也是可以一明一暗同時存在的。

作者參與了各式\"正面思想即是力量\"的聽講,對此等場合千篇一律的儀式和互動略作評斷,同時也免不了對\"秘密\"與\"吸引力法則\"這兩本超級暢銷書多作批評,更舉出量子力學應用在解釋精神力量的荒謬。關於向宇宙許\願的邏輯正確與否,其實我們可以很容易就驗證其可行性: 如果今天兩股正向思考的力量分別期望的是相反的結果,那麼哪一方可以願望成真? 正向的得是負向的失嗎? 看過電影\"王牌天神\"的人都會記得這一幕,金凱瑞這位偷懶的代理天神讓每個人的祈禱都成真,真實世界頓時陷入超級混亂之中。每個人買的彩券都中頭獎,頭獎卻只有一百元,這樣也算是願望成真,不是嗎?

既然提到信仰,這股正向思考席捲教會、興起新思想運動(New Thought Monement)流派的部分,作者當然也沒有忽略。過去喀爾文主義主張出生即負罪、人生就是要不斷付出與工作、盡力洗刷道德罪惡,好換取進入天國的門票。基督科學教在十九世紀崛起,一改這種悲苦沉重的信仰價值,主張以祈禱、靈修、信仰即可治病,用精神的力量就可以獲得所需要的一切,與喀爾文教派對立。在到二十和二十一世紀交替之際,新思想流派發展出巨型教會與正向神學,成功\神學派的教主歐斯汀更主張\"神要你大富大貴! \" \"觀想,並直接向神許\諾,想擁有的就可以實現!\" 牧師運用企業管理的方式經營,也需要企管碩士當顧問,同樣崇拜彼得.杜拉克,幾乎相當於執行長的角色。 新思想派的教意不談撒旦和罪惡,主張樂觀可以讓想望成真,如果願望不能成真,只能責怪自己不夠正面。這些人不只像清教徒、如同潔癖般嚴厲批判負向思考,更像古老的摩尼教,堅持主張世界分為兩個部分: 善良、光明、正面、敬神,另一面則是黑暗、負面、猶豫不決。

在傳統心理學(諮詢、精神分析)因抗憂鬱藥物的出現地位岌岌可危之際,因著正向思考所衍生的\"快樂心理學\"無疑讓那些工作不保的心理學家再造事業第二春。教導如何正面思考、讓生活更美好、使身體更健康的\"教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但在心理學界,對正向心理學的評價很兩極。芭芭拉著墨在塞利格曼的著作 \"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並親自訪問該書作者。顯然這位女記者處處質疑的態度註定了這一場訪談不會有什麼結論,畢竟\"只做自己喜歡、擅長的事,最容易得到快樂,重點是,快樂是自己的選擇,而且,就從自己身邊做起。 \"這種對我來說等於什麼都沒說句子,實在引不起人一窺書本內容的興致。芭芭拉在心理學這個部分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快樂與健康相關,但是快樂不等同於健康。書中引用的一篇2005年論文摘要,請容我完整抄錄如下:

正向思考會影響健康嗎?

在探討正向情緒和身體健康有關的文獻中,可發現幾種一致的標準論述。本文描述了這些標準論述,然而也提出了重要異議,無法認同這類文獻的概念與方法。有證據顯示,低發病率、減少症狀與疼痛、社區老年居民延長壽命,均與正向情緒有關。但是,有關正向情緒和重病存活率的文獻卻有矛盾之處。在實驗中引起強烈正向情緒,會激起短時間的生理刺激,可能會對免疫功\能、心血管功\能、肺臟功\能造成有害的影響。然而,在門診病人的一般研究中,通常無法發現正向情緒所產生的影響。因為引起的正向情緒通常比較弱,而且經常會產生保護健康的反應,本文提出的理論架構有助於進一步研究。

以上這段文字大概是說,從各種實驗結果來看,正向的情緒在某些時候似乎與較好的生活品質有關,但是對健康與疾病治癒的關聯性不全然是正相關,需要其他進一步的研究。

在本書最末部分,作者把美國人過於樂觀的個性,與股市和房市的崩盤作了連結。\"明天會更好\"式思維成為金融界裡蔓延的病毒,許\多美國的評論和書本均提及過度樂觀促進房市泡沫、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在前景一片看好的市場中,悲觀、保守的分析師與銀行顧問被排擠,負責監控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的官員,因為報告裡的負面警告訊息被調職。美企業總裁與現實脫軌,被隔離在奢華世界的泡泡裡,下屬只呈報好事而不報告危險,缺乏危機感造成重要決策失誤。經濟崩盤後,並沒有讓樂觀主義受挫,企業更需要講師和教練來激勵裁員後剩餘的員工,思考講師反而更加熱門 。書中這部份的論述有些馬後砲的味道,經濟學一竅不通的我無法評論,就當作一種說法姑且聽聽吧!

在正向思考大行其道時,2009年的調查報告中發現人們變得更不快樂。正向等於好? 負向等於不好? 芭芭拉在最後說明了她的立場,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認清現實\"。美國大學內教授正向思考的學分不斷增加,但是大學教育的目的不是學習正向思考,而是學習批判思考。雖然我對作者極端批評正向思考的立場不全然贊同,但她實事求是、勇於挑戰主流的批判風格,實在不得不讓人另眼相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2 人(5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尋路中國

尋路中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6/15

這是一本,『在路上』的好書。

何偉(好中國的名字)用了三個特定主題來介紹中國大陸十年間的變化,不同於多數人所倚重的沿海經濟成長,作者著墨的不是爆衝的GDP和驚人的出口量,也不寫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和水漲船高的房地產。整本書刻畫的,是更內地、更接近真實的中國: 古老的事物像瀕臨絕種的生物不斷凋零、巨大的破壞換來根基薄弱的建設、用強制規劃的方式從事一窩蜂的發展。

本書分成三個章節,分別為城牆、鄉村,以及工廠。『城牆』寫作者逐長城而行的所見所聞,文字構築的畫面儼然像一部公路電影;半認真半幽默的筆調敘述\"開車\"這個行為在中國是怎麼一回事,讓人起頭開始閱\讀後從此欲罷不能。『鄉村』寫一個名為\"三叉\"的村落中,弱勢農民魏家在改變中力爭存活的經過,時而理性觀察時又感性參與其中,細膩的人物側寫,使本章成為我最喜歡的部分。而『工廠』則藉由研究麗水經濟開發區,見證一座城市由農業徹底轉型為工業的過程。低投入、低品質、低利潤的策略,單一化的生產,儼然是中國版的工業革命。(不同於西方用創意研發和機械化取代人力,中國是用便宜的人力來換取微利。)

循牆走訪的路途上,道路的改變、城牆的改變、村落的改變、人事物的改變,作者細心觀察與收集,加上樸實的寫文風格,讓中國這一場真實與歷史交錯,進步與衰敗共存的劇烈變化之路,成為一部閱\畢感到豐富滿足的紀實文本。

一如何偉所言述的: \"這個國家最大的騷動不在於其內政,而在於個人。許\多人在尋求著什麼,他們渴求某種信仰上或哲學上的真相,他們希望與別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他們無法將以往的經驗用於現在遇到的挑戰。(p348)\" 中國人有自己的課題,那台灣人呢? 瀰漫的不安全感,對未來的不確定,讓多數人處在一種短視近利的狀態。我不認為這種狀態可以靠政黨輪替解決,短期內大概也沒有改善的可能,但是未來呢?

我不知道,但希望會有答案。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向老天借膽的旅程:世界貧民窟絕對體驗

向老天借膽的旅程:世界貧民窟絕對體驗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6/15

這是一本讀罷會令人難堪,但又讓人想極力推薦的書。

作者石井光太用十年的時間,走訪世界各地的貧民窟,採訪這些最貧窮的世界居民,甚至相處並共同生活。然後用白話的文字,穿插點綴的幽默感,講述著一件件嚴肅又令人感到沉重的現實。

文中分成三大部分: 前進貧民窟、在街頭漫舞,以及春色無邊。身為人在生活中所會遇到民生問題食衣住行育樂,以及人生所會經歷的階段生老病死結婚生子,都被一一寫入書中。

從一開始貧民窟成因、類型,其中的組成、分類、階級,職業和角色功\能,到遊民、街童、小販、乞丐、妓女的介紹,無論是殘酷的現實面或人性的溫暖面,均有著墨。即使在貧民窟,一樣有種族歧視問題(第九禁區District 9 這部我很愛的電影,就是以南非的貧民窟為背景,藉外星人的遭遇來諷刺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一樣會互相競爭或合作謀取最大的個人利益。汙濁的黑暗面如槍枝買賣、販毒、賤賣器官,黑道介入、人口販子、嬰兒租賃,自殘或他殘以求取同情乞討等,各種\"求生存\"的手段,讓人不勝唏噓。作者觀察事物的角度多元,有些部分甚至細膩地思考現象背後的成因。這本書絕對不是要用一個接一個悲慘的故事來賺人熱淚\,而是以紀實和整理的方式,配合照片描述,告訴你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人這樣生活著,而我們已擁有的何其多。

如果你看過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這部2008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不知道讓你印象最深刻的部份是什麼? 是男主角最後終於跟初戀對象有情人終成眷屬,還是現場節目裡精彩萬分的解題過程? 翻閱\此書之際,當初電影中那些一幕幕快速帶過、華麗運鏡下的貧民窟畫面,再度躍然紙上。彼時與此時不同的是,當我們對貧窮了解得越多,對生命的態度只會益加謙卑。

雖然作者自稱創造了\"貧窮學\"這門學問,但書上可見的分類敘述和統計資料略顯單薄,期待之後會有更深入的著作。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死刑台前的告別:我替百位死刑犯辯護的日子

死刑台前的告別:我替百位死刑犯辯護的日子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6/15

如果你/妳看過Michael Connelly的林肯律師(或電影下流正義),或許\會覺得一個鑽法律漏洞來替當事人脫罪的律師多麼令人厭惡。但如果有種律師專門替死刑犯辯護呢? 會不會覺得這種律師的良心大概被狗啃了?

作者David R. Dow在休士頓大學法學院擔任教授,同時也是「德州辯護律師服務」(Texas Defender Service)的訴訟主任(該組織是專門代表死刑犯的非營利法律援助)。身為一名上訴律師,作者在二十年內,代表了超過百位死刑犯,為其進行辯護。David R. Dow自言本身原來也贊成死刑,但後來卻成為一位反對死刑的律師。這種改變並不是因為誤判的狀況時常發生(但實際上的案例是存在的),執業間見識的各種不合理,諸如: 白人受到的重視遠大於黑人、檢察官隱匿證據、警察老是說謊、法官判斷的\"正義\"是根據最新的蓋\洛普民調、有錢人殺人後有時候可以逍遙法外,要不然至少不會成為死刑犯...,讓他理解到這樣的系統其實無法可依(至少在美國是這樣)。

這本\"死刑台前的告白\"中,作者整理了幾個案例,更動任何可能會透露當事人隱私的資訊後,將這幾個案件盡量接近真實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一路讀來,讓我彷彿又回到觀看電影\"下流正義\"時的感覺: 雖然很多事情看似理所當然,但真實的面貌是那麼顛覆與截然不同。

書中的主軸是一個被強烈懷疑是誤判的案件,David R. Dow在接手之後,用很有限的時間,一方面不斷找尋程序上可以扭轉劣勢的可能性(很可惜在既定制度下,這些努力幾乎只能說徒勞無功\),一方面又要像偵探一樣,分秒必爭地推裡並找尋可以證明委託人無罪的證據。事實上,在\"無罪推定原則\"前,這位書中的死刑犯亨利,即使被誤判也應罪不致死。但被告失去證明自己無罪的最佳時機,乃因原來為其辯護的是一個尸位素餐\的委派律師。

因為接觸過上百位的死刑犯,作者在書中對死刑犯的種類稍作了描述。他們少數是窮凶惡極的大壞蛋、真正的變態、精神失常的無行為能力者,但多數是看起來一般,跟你我沒有兩樣的正常人。很多個案\"早在童稚時期就已經離家,他們不曾被任何人關愛,沒有人對他們有興趣,直到他們變得具有威脅性,這時候社會對他們有興趣了,但只想處決他們。\"(p122) 而在這上百位的死刑犯裡,作者認為被\"冤枉\"變成死刑犯的人,包括亨利在內則有七位。

書中不斷穿插的柔軟,則是作者的家庭生活,與妻兒的互動和對話。併著同時進行的委託案件、工作、同事、法庭與術語,勾勒成一幅律師生活的描繪。弔詭的是,這樣的書寫方式,卻反而有種不真實的小說感。

如果我們不容許\殺人的行為存在,為什麼又可以接受用殺人當作懲罰手段是一種正義的行為? 如果我們容許\政府可以殺人,為什麼由德國公民投票支持讓納粹黨執政後,又要責怪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種族滅絕行為? 在台灣輿論幾乎一面倒向支持死刑的現況,或許\這不會是一本賣座的書,而書中美國式的觀點也不見得可套用在台灣的司法系統。但是這本書至少提供了一個思考的角度,關於支持死刑或廢除死刑,除了道德情感上的訴求,我們需要考量的層面其實還有很多。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加護病房裡的選擇題:一個30年資深醫師的真實告白

加護病房裡的選擇題:一個30年資深醫師的真實告白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6/15

這不只是一本收集真實病例用以賺取讀者眼淚\的故事書。

差不多在黑白電影進展成為彩色電影之際,醫療的形式也由\"快去找醫師\"演變成\"快叫救護車\"。原來拎著一只皮箱的大夫差不多可以代表醫院所能提供的檢驗和設備,有錢人請醫師到家裡來治病,病人在住處臨終是一件再也平凡不過的事。而今,分工詳細的專科取代了全科,儀器設備更加精密無所不能,人體被視為成各種器官的總和而不再注重整體。從坐上救護車開始到進入加護病房,有些病人再也無法脫離這條輸送帶,看似一氣呵成的流程,我們卻沒有太在意病人真正的需求。

加護病房設置的原意是在醫師的治療發揮效果之前,盡量維持病人的生命用以爭取時間,讓藥物產生作用,或是調整病患的狀態,以便施行麻醉和手術。但如今加護病房越來越常作為\"延長生命\"的手段,不免耗費大量的醫療資源,實質上也讓\"生命延續\"的重要性勝過於\"生命品質\"。由於醫學可以提供的服務日益增加,我們的要求慢慢變成\"可以\"得到什麼治療,而不是\"應該\"得到什麼治療。為了避免官司纏身,醫師選擇一股腦兒把可以做的治療都塞給病人,我們有呼吸器可以維持呼吸,有急救藥物可以加強血液循環,有靜脈導管可以點滴輸液,有導尿管可以排除過多的液體。為數1/3的美國人生命裡最末的幾天是在加護病房裡度過,加護病房像是人類的\"大象墳場\",而每床病人每天所需的醫療花費是二千至三千美元。

作者Ken Hillman是一位資深的醫師,累積了三十年的醫療經驗,在加護病房裡看過形形色色的病例,因為了解整個醫療體制運作的缺失,而發展出\"急救小組\"的概念,打破醫院的層層階級,以病人為中心,提供最接近實際需要的醫療服務。這本\"加護病房裡的選擇題\",內容從近代醫療簡史、簡單的個人自傳混合說明住院醫師制度、英國醫療體制國有化的利與弊、相關法律和道德議題的討論,到各種常見與不常見的案例,均多作著墨。當然,也少不了病人本身以及病患家屬的側寫,在情感上催化淚\腺的故事散佈在各章節。

書中豐富的病例讓人讀得津津有味,簡單的疾病敘述和人體生理學,很適合一般讀者當作常識補充。無論是特殊病例(嗜鉻細胞瘤造成的藍腳病)、肌肉閉鎖症候群、血液性疾病、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腦死認定...等等,作者用病例說故事,並一再丟出議題討論,不會單單流於感情抒發或冰冷說理。兩種看似對立的元素相互支持輔助,不需要誇飾的譬喻或修辭,即鋪陳了一篇篇有畫面的章節,或長或短,俯拾即有收穫。

生活中我們有電費單、水費單等,可以細目列出已使用的資源以及所應繳的費用,甚至還有統計圖表用以比較這個月和上個月,甚至今年與去年耗用量的增減,但是醫療行為缺乏一套衡量效果和表現的方法,即使可以粗略算出每位急診室的病人需要等候的時間,或者數出名單上還有多少人等候進行選擇性手術,但這些數字和醫療品質只是間接的關係。書中另一個讓我感興趣的部份,就是提到了一些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所發展出來的指數,譬如Bill Knaus發展出的一套客觀評估系統,稱為急性生理異常現象(acute physiological abnormalities, APA)和慢性健康評估(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CHE)(p115),兩者所合成的APACHE計分,成為初入加護病房時,用來評估病患狀況嚴重程度的黃金標準。如果你的得分是零,表示不應該出現在加護病房;如果得分是三十五以上,那麼你活著離開的機會幾乎等於零。而標準化死亡比(standardised mortality ratio, SMR)可以用來衡量加護病房的醫療品質,QOL(quality of life)可以評估病人出院後的生活品質,QALY(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則是計算病人用QOL的分數存活多少年,用來評估投入的醫療資源多寡所得到的效益。

本書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引用的統計數據或調查,並沒有特別加註來源(不曉得原文本有沒有),否則像第十五章裡提到台灣是擁有加護病床數最多的國家之一,就很希望能有相關的文獻資料可以查詢。

傳聞總是充斥病人奇蹟復原的故事,但毫無機會康復、在病房裡枯\朽等死,其實才是一種常態。\"活的死人\"與\"死的活人\"究竟有什麼差別? 救或不救? 維持或不維持? 積極還是消極? 這些比問答題更難作答的選擇題,恐怕是你我遲早要面對的。躺在加護病房裡的可能是家人也可能自己,而你/妳的心中,已經準備好那個答案了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海盜船上的經濟學家:為何四百年前的海盜能建立最好的經濟制度?

海盜船上的經濟學家:為何四百年前的海盜能建立最好的經濟制度?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6/15

海盜船就像一家漂在海上的股份制度公司。

經濟活動是人類特有的行為,所以想要了解人類,最好的方法就是研讀經濟學。本書的作者Peter T. Leeson用經濟學的思維,成功\解開了海盜們用歷史材料來看只覺得充滿矛盾的各種面向: 他們是殘酷成性的和平主義者、沉溺女色的同性戀者、垂涎寶藏的社會主義者、以機智打敗政府當局的瘋子、鬼鬼祟祟卻用大大骷髏\頭宣揚存在的法外之徒、徵召所有船員的自由主義者、擁有獨裁船長的民主人士、目無法紀卻嚴格遵守規約的無政府主義者。

進入書本之前,請先丟掉日本卡通One Piece裡魯夫和夥伴們的熱血情誼,也請先忘記神鬼奇航裡Johnny Depp又帥又痞的迷人模樣,我們現在要談的是十七、十八世紀裡,那種真的無惡不做、殺燒擄掠的大壞蛋海盜。作者用經濟學的方式解讀這個族群,結論幾乎都符合了\"自私自利是一種美德\"這句話。不可思議地,當我們研讀自由經濟的論述,一定會對\"通往地獄的道路往往是用善意鋪成的\"這句話不陌生,意指(政府許\多)當初立意良善的政策,往往會導致相反的結果。而可以用來與之作為對稱印證,我想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例子。

當然,海盜還是海盜,雖然跟小偷一樣做的是轉移財富的動作,但它之所以不見容於法治之內,除了違背善良風俗和侵害私人財產,從經濟學上來看,海盜行為所付出的勞力對社會不具生產力,而且為了防範海盜所衍生的預防措施和精神勞力一樣不具生產力,這部分的付出等於是浪費掉的。

這本用經濟學思維分析海盜的書其實只有少少的254頁,卻處處有趣迷人,Peter T. Leeson真的是一位很有創意的老師,相信他在學校教授的經濟學課一定會好玩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天橋上的魔術師

天橋上的魔術師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6/15

贈書的簡君是如此形容這本書: 比起他的其他作品,此書文字刻意平凡,但深度與餘蘊后座力極強,值得用若干專注與安靜的時光和它對話。

於是在經過幾個靜謐的府城冬夜後,是日白天,開啟的落地窗讓冬陽暖了房間,我緩緩掩上最後一頁,2012年的目標變得清晰明確。

鮮少閱\讀國內作家作品的原因,並不是這些作品沒有可讀性。相反的,其實不難發現許\多用字遣詞雕琢華麗精細無比的文章,以及對各種內心狀態極為到位的描寫。對我來說,那樣的文字就像一張非常美麗的圖片,是自己無法達到的境界。但經驗中,美麗的圖片往往只是一種擺\設,它沒辦法說一個完整的故事。在\"哇~\"一聲感嘆之後,隨著時光逝去,不復記憶。

所以我反而欣賞,可以用簡單話語就說出最深重情感的作家。就像亞里斯多德所說﹕「寫作應是易懂卻不凡的。」 不需要像新聞記者那樣加油添醋幫讀者決定立場,讓觀者自行咀嚼消化吸收成己身的構成,才是我心目中一部真正好的作品。

回到魔術師這本書。雖說作者讓文字刻意平凡,卻終究掩飾不了在其下流動的閃耀。第一人稱的說故事方式,讓人輕易掉入文字堆砌出來的場景裡。九個綜合魔幻與寫實的故事均可各自獨立,也可以用埋隱在其中絲線(中華商場與魔術師)串成一整本對上個世代的側寫。集郵社、鐘錶行、鞋店、五金行、小吃店、西裝店...等等等, 利用故事中的角色作短暫、卻又精確的描述,把讀者拉進時光走廊之中,忘卻當下。未曾經歷過中華商場的我,仍可以藉著文字勾勒出一幕幕立體鮮活的影像,更別說那些在人生若干時段,曾經讓中華商場參與的人兒們,一定會有更大的感觸。

字裡行間,每每可見那些對人生或所謂人這種生物所觀察的綜合的、帶著些許\淡淡憂傷的了然。表面上用孩子的眼光觀察世界,其後的寓意卻有無比世故的風霜。以下話語鑲嵌在故事之中,多數是人物間的對話。看似普通無奇,對我來說,是一個個故事行進間的驚嘆號。

如果問我最喜歡的故事,其實存在又不存在於此書之中。在每個故事裡找尋線索東拼西湊,透過不同孩子們所回憶的謎般魔術師,是最令我著迷的角色。他為什麼會成為一個魔術師? 又從哪兒到中華陸橋上表演? 離開後又去了哪裡? 他本身有過哪些遭遇和經歷? 這些書中沒有提及的部分,使魔術師的故事在腦中恣意生長,讓故事本身有了生命。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3 人(75%)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41234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