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色的月亮的所有評鑑

別相信任何人

別相信任何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07/14

  女主角克莉絲汀每天醒來都會經歷一次失憶的狀態,忘記自己是誰,躺在身邊的人又是誰,這種經歷光用想的就覺得可怕,即使那個自稱是自己丈夫的人,能夠一一回答所有的疑問,卻仍然不能消除內心裡的恐慌,因為丈夫所說的每句話都無法在腦中得到證實,有的只是一片空白。
  
  但真正讓人感到害怕的不是知道自己得了失憶症,而是知道不管今天的自己是多麼的努力去瞭解、認識過去的自己,想替空白的腦袋增添一些畫面,也只是徒然,因為當明早太陽升起,從睡夢中清醒的那一刻,所有的記憶會再度流失殆盡,彷彿自己從未存在過,這叫人情何以堪。

  本書以女主角的角度敘述,讓人實實在在的感受著克莉絲汀那股強大的空虛、無助感,死亡在腦中一閃而過,試想自己若是克莉絲汀,或許\會選擇非自然死亡的方式,來結束那日復一日的疑惑與害怕,但克莉絲汀熬過來了,靠的是一本日記,每個昨天的自己記錄下生活中的點滴與短暫重拾的過往記憶,一天一點拼湊著,過程漫長又艱辛,而故事的精彩程度,也隨著起初的懷疑到追尋事情的真相,一步一步的推向高潮,最終帶來叫人震撼的結局。

  這是一本作者與故事的靈魂人物共同編織出來的陷阱,不到最後一刻,你不會知道該相信什麼,就連我平常該有的直覺也在此喪失功\用,現實中雖然沒辦法把自己搞失憶,但透過本書,你將能體會到失憶的感覺是如何唷!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週末

週末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06/21

在三十年前成為左派恐怖份子被逮捕,入獄二十幾年,如今被特赦出獄後,是否會再掀戰火,取決於一個週末的時間,一群老朋友的聚會將帶給他震撼心靈的決定。

  週末聚會,各自多年未見,有曾經一起抗戰的朋友,也有共同熱血追夢的朋友,甚至有暗戀約爾克的女孩,這些人各自有說不出的秘密,透過一個週末,可以看出約爾克的朋友中,有人堅持他,也有人批判他,但真正令人驚訝的是事情的真相,埋藏在約爾克心裡二十多年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卻叫人不敢相信。雖然故事的主角是約爾克,但本書中的每個角色都扮演著相當的份量,透過每句對話,可以感受到人物間的性格,在針鋒相對中得到了關懷,在溫柔眼淚\中看到了出賣,原來事情沒有所謂的絕對性,路也不會只有一條可以行走,而約爾克最後也做了決定,是終點也是起點。

  讀到最後,發現故事中的女性們,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完全不輸給男人們,甚至在他們心靈脆弱時,伸出援手,撫平他們內心的創傷,有強悍的女人、隨和的女人,也有冷眼旁觀的女人,不管是哪一種性格,都有著令人著迷的一面,最終得到救贖的也不單單只是約爾克一人,這場週末聚會洗滌了每個人的心靈,迎接他們的是美麗的雨後陽光。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單車上的夏天

單車上的夏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03/14

  父母離婚後,奧登一直都與母親同住,不管是思考模式、對事物的看法,都深受母親的影響,在她的心中,要受到母親的關注就需要當個乖寶寶,專注在學業上。父母沒離婚前,總是爭吵不斷,似乎影響到奧登對於人際關係的應對進退,漸漸的成為獨行俠,連半個知心好友都沒有,所以也習慣將心事藏在心裡。因為父母的關係,讓奧登從小就比一般同年齡的孩子早熟許\多。相較於荒唐的哥哥,奧登乖巧許\多,卻也印證了「會吵的小孩才有糖吃」的道理。父母總是會關注在問題比較多的孩子身上,對於自主性高的孩子,或許\內心會感到欣慰,但也相對的比較不需要花心思在她身上,這樣的差別對待,其實孩子都感覺的出來。

  雖然奧登對於哥哥老是和父母楷油的行為感到不屑,但內心深處卻又羨慕不已,為了追求人生的夢想到世界各地遊玩,享受人生,是奧登無法做到的事,對她來說,不要成為父母的負擔,保持父母心中的好形象,才是真正重要的,也因此在言行舉止上,都顯得特別的拘謹。書中有很多奧登的內心想法,往往與行為不同步,更能感覺出她的生活、心靈都是非常壓抑的。

  脫離母親來到父親與繼母家,就如同走出溫室的花朵,面對剛出生的妹妹、不曾了解的父親、新環境、崩潰的繼母,以及鎮上那些同年紀的男男女女,這些都是如此的陌生,一開始難免會不適應,但人畢竟是群體動物,只要肯往前跨一步,所有的事情終會有如意的時候。不曾放縱的奧登,過去的生活一成不變,一般的社交活動也鮮少參加,所以有很多事情都沒體會過,直到男孩伊利的相伴與鼓勵,一起探索新事物,才發現自己錯過許\多有興趣的事,此時才明白哥哥追求的是什麼,那所謂最美好的時刻,人人都應該擁有,雖然遲來了,但總比不來的好。從一開始壓抑的奧登到懂得傾訴、分享、享樂的奧登,一路看著她的改變,讓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經有過的美好時刻,只可惜不愛照相的我,完全沒拍下那些時刻,只能從腦海裡挖出來慢慢回想。

  雖然本書沒有誇張,或是起伏較大的劇情,但是看著角色們經歷的種種,會讓人忍不住憶起當年,輕輕的嘆息著,我們不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家庭、朋友、異性、探索之旅都能推動著人們成長。另外,總覺得整個故事與書封非常不搭,我不認為女主角會穿粉紅色的洋裝且光著腳ㄚ,與她的個性不合,單車則是要再帥氣一點,男主角應該是長頭髮才對。我想我會這麼無聊的去挑書封的毛病,大概是中毒太深的原因,故事裡的人物們清晰鮮明的特色一直浮現腦海,才會讓我對書封忍不住碎念起來(吐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冰淇淋女孩

冰淇淋女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07/16

  十五歲是正值青春洋溢的年紀,莎蓮娜和帕琵\卻因為認識了任教職的馬可士後,少女該有的純真不在,所有愛情裡最害怕遇到的事,全讓她們碰上了,雖然兩人得共享一個男人,又時常被毆打、恐嚇、威脅,卻仍然無法自拔的深愛著馬可士,每當馬可士對她們施暴後,就會使出甜言蜜語的攻勢哄騙著,因而心軟的選擇原諒他,甚至會認為,或許\是自己的錯所造成的,而這樣的相處模式維持了兩年多,直到有一天,兩人明白自己沒辦法改變馬可士,也不想再與人分享,只想要回歸正常生活,因此不約而同的在這天決定與馬可士談分手,這樣的決定,這樣的巧合同時改變了莎蓮娜和帕琵\的人生,即使曾經共同走過相同的道路,最終還是得踏上人生的叉路,帶著相同的傷痛,朝著不同的方向前進,二十年後,兩人再度碰面,為的是一個遲來的真相。

  莎蓮娜和帕琵\面對馬可士反覆毆打後請求原諒時所表現的態度,非常像家暴婦女會有的「被毆婦女症候群」心理現象,為了將傷害降到最低,而一昧的配合對方,若無法避免事情的發生時,她們會消極的放棄反抗,而暴力所帶來的不只是身體的傷害,也同時打擊著受虐者的人格與尊嚴,當社交活動也被侷限時,阻斷了與他人互動、談心的機會,使得難以擺\脫魔掌,而施暴者對於分手有著嚴重的偏執,執著於她是我的,她不該從我身邊逃開的主控權想法,容易產生悲劇,這些在社會新聞上都看的到,而多數受虐者即使擺\脫了施暴者,精神狀態也多少會有損傷,例如失憶、焦慮、憂鬱、自信心不足等問題,這些都非常符合莎蓮娜和帕琵\的狀況。

  不合格的教師絕對存在於真實社會裡,記得我讀國中時,班上的班花就曾經與老師交往過,後來東窗事發,家長上門理論並上演拳武行後,這位老師隔天就離職了,而班花也成了班上的「笑」花,如今回頭去看待那件事,讓我有了其他的想法,當年的班花也曾是老師特別關愛的學生,或許\如同書中的馬可士一樣,打一開始就設下了陷阱,年少無知的班花又怎能看透這一切,幸運的是他們之間的師生戀情並沒有持續太久,不然很難想像之後會有怎樣的發展。

  本書採兩線進行,莎蓮娜和帕琵\皆為第一人稱,同樣的事件,會透過兩人不同角度去敘述,而兩人案發後的二十年光陰裡,所發生的事也同時進行著,雖然人物交錯與時間上不斷的來回跳躍,但即使不去看註明的年月,也能依照人物所處的背景與遇到的事件,輕易的判斷出先後順序,而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融入了女性幽微的想法,從遇到馬可士時的少女情懷,到遭受到暴力時內心的掙扎,都能一覽無遺,更能勾起讀者的同理心,而命案發生後,兩人的家人所表現的態度也有所差異,相處的關係也能從文字間讀出端倪來,一直覺得書中三角戀的情況,有點像曾經轟動一時的「王水命案」,不過身份有所不同,命案中的受害者也不同。對我而言,這絕對是一本翻開後,就停不下來的書,雖然厚度蠻驚人的,不過從翻開第一頁開始,所謂的厚度早已不存在。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順流而下

順流而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07/01

  我們都曾犯過錯,家人總會一再原諒我們、包容我們,但容忍也是有限度的,亞當因為年少時犯了大家都以為的錯,導致父親將他趕出家門,從那時開始,他遺忘家人、愛人、朋友、故鄉,過著獨居又孤寂的生活,不斷的換工作,即使與人有接觸,也不願深交,他在外地沒有朋友,一直都是一個人,直到五年後,故鄉的好友丹尼‧費斯的一通電話,一個請求,喚起了他的回憶,冷冷的血液似乎又溫熱了起來,因此他回家了,但面對惡意的眼神與辱罵,他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對,還是錯?沒想到過往的事件卻在此時又席捲而來,不只如此,隨著新事件的效應,產生了一連串的驚悚案件,而所有事情都似乎直指他有涉案的嫌疑,歷史又再次重演了,這次他該如何脫身呢?

  家的旁邊有一條河流,所有的回憶都與它有關係,它默默的承受著男孩亞當的點點滴滴,而亞當即使離了家,卻從來沒忘記過河的味道,但河流承載的又豈止亞當一人,每個人都有說不出口的秘密,但不管秘密的嚴重性是深、是淺,甚至牽扯到了其他人,人們就會私心替自己找理由、寬待自己,對別人卻嚴厲的苛責,世上是沒有永遠的秘密,總有一天會揭露出來的,只是時間的長短罷了,當秘密一個接著一個曝光後,才發現人心的黑暗與光明,是如此的極端,有人為愛犧牲,有人為愛傷人,對與錯的界線又在哪裡?在這故事中,我迷惘了。

  圍繞在家庭的故事,加上曲折多變的懸疑命案,令人不能自休,尤其在猜兇手上,作者就像在玩魔術,丟了一個圈,在丟另一個圈,變出來的竟然是一隻活生生的鳥兒,一隻折翼的鳥兒,除了驚嘆外,還多了心疼,命運就像一隻無形的手,讓我們都成了傀儡,無法擺\脫既定的方向,但寬恕的能力,人人都有,可是得心甘情願的寬恕對方,又談何容易。德蕾莎修女曾說過:「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不關心」,悲劇總是發生在被冷落的人身上,等事情發生了,才來想如果,卻已沒辦法改變現實,只剩下遺憾與無限感慨,而可怕的偏見矇蔽了世人的雙眼,但真相是不受偏見所干擾,我也在書中體驗了個人的偏見,直到最後,我才明白,即使是小說,也別忘了人性裡的暗流,是會反撲到現實中的。正因為是本精采的推理系說,才能讓我深陷在故事情節裡,反思著人性與家庭,又可以動動頭腦去猜兇手到底是誰,個人還蠻喜歡這本書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

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05/19

  一場歷經十六年,且仍持續下去的真實故事,隨著作者喝了一杯又一杯的茶,爬過一座又一座的山,我的眼淚\也隨之落下。

  作者摩頓森原是登山家,1993年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時發生意外,被巴基斯坦的偏僻小村落的村民救起,事後了解到當地小孩沒辦法接受到正常教育,因此摩頓森承諾一定會回來蓋\學校,經過千辛萬苦後,達成了承諾,並成立了中亞協會,故事則是延著上一本《三杯茶》,訴說著在巴基斯坦的努力與擴展至阿富汗所面臨的挑戰,而這十六年的奮鬥,在兩國間共蓋\了一百三十一所學校,且大幅提升了女子受教育的比例。

  阿富汗是個戰爭不斷的國家,經歷宗教狂熱的極端組織塔利班的摧殘,及美國派兵入境鎮壓的炮火攻擊下,使得人民處在動盪不安的環境,生活貧窮困苦,而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阿富汗的女性飽受歧視,更別提受教育的機會微乎其微,但這不代表她們不想求知、不想進步,相反的,只要有機會,她們會比我們一般人更珍惜、更能有一番作為,給予這些阿富汗女性機會的人,正是摩頓森及他的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但這背後所要付出的心血,卻是超乎常人所能想像的。

  當我透過作者了解到地球另一端的人們過著艱苦的生活,心裡滿是不捨,當摩頓森與中亞協會的同仁、12位決死突擊隊的成員在面對困難時,總是勇往直前,是信念、是勇氣、是無私的愛,為的都是是孩子的笑容,人民的期望。「教育是信仰各種宗教的美國人和穆斯林共享的許\多基本價值之一」,讓不帶有色彩的教育代替戰爭,背後的加乘作用遠超過一顆炮彈,教育本身具有長遠的感化作用,教導他們獨立思考,不是一昧的接受極端思想,同時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而實質的益處就是提升就業機會,改變生活,幫助有需要的人,不管是執教教導孩子,抑或是完成母嬰醫療課程,貢獻自己的專業,這些都再再顯示教育的重要,而摩頓森也用時間證明了這一切。

  三杯茶不只侷限在與村落領袖們建立關係,而是一種毅力不撓的精神,面對政府官員的漠然、穆斯林家庭反對婦女受教育、天災帶來的挫折與難關、堅持「盡頭優先」的信念、真正去了解伊斯蘭教對人民深植的影響,摩頓森都盡全力去克服,即使要花上十年的時間,也要遵守承諾,就是這樣的堅持與精神,才能感動無數人,包括那些身在戰場的軍人,與抱持武力鎮壓動亂的官員,當輪軸開始轉動,改變已是勢在必然,相信在未來一定能看到巴基斯坦與阿富汗浴火重生的蛻變,而身為讀者的我,慶幸自己能透過這本書去見證這一切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尋找幸福的藍眼睛

尋找幸福的藍眼睛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05/05

  數月前,讀了一本「剛剛好的幸福」,雖然佳句甚多,我也記錄了不少,但給予的星數只有三顆普普通通的等級,只因為那些生活點滴太過單調,有些甚至是作者的私人經驗,很主觀,若是沒經歷過,實在很難體會箇中道理,而且獨立的短篇故事,有時內容很跳TONE,讓人無法投入其中,相較於「尋找幸福的藍眼睛」,同樣是以幸福為主題,卻融入了希臘神話,一開始便深深的吸引我,以及看似獨立的15個奇幻冒險故事,卻又息息相關,使讀者隨著藍眼睛的腳步向前邁進時,上一段故事的感覺不至於被打斷,情緒能持續醞釀發酵著,當有思想的藍眼睛在想念遇過的人、說過的話的同時,也能勾起讀者對人物的情感與事件的看法,所以整本書對我來說,是一部奇幻版的連戲劇,人家是哈韓、哈日,我大概就是哈克族吧!(作者克里斯,同時也是書中一角)

  中國人相信玉可以避邪保平安,而土耳其人對藍眼睛也有同樣的信念,對他們來說藍眼睛是邪惡的,卻認為只要帶著邪物遇上了噩運能以毒攻毒來化解,並帶來好運,等同於消災解噩的護身符,而故事中的藍眼睛是神話中的百眼巨怪身上的一隻眼睛,雖然藍眼睛另外還有11個同伴遺落人間,但每個靈體被賦予的任務皆不同,藍眼睛的任務則是追尋幸福,獲得新生的藍眼睛,其實不懂什麼是幸福,在探索幸福的同時,藍眼睛也帶給人們幸福,而故事就從土耳其開始,歷經了12個國家後,在德國,藍眼睛也找到了屬於他的幸福。

  有些故事表達出作者的獨特觀點,不帶強迫卻發人省思,有些則是採隱喻的方式。LUNA雖然只去過日本,但是電視上的旅遊頻道節目倒是看過不少,曾經看過一段有關西藏的介紹,蒙古包是西藏文化的特色之一,卻因為近年來成了觀光聖地後,藏人其實已經漸漸不住蒙古包了,留下來的蒙古包反而成了觀光客的景點或住宿的地方,為了某些利益而任意打造鐵路供外地人方便,卻忽略了藏人真正的需求,反諷的是青藏鐵路又叫做幸福線,但藏人真的有因此獲得幸福嗎?還是流失的遠不如他們所想呢?十幾二十年過後,西藏是否還能保有現今的文化呢?這正是我在故事中不斷省思的問題。

  這本書另一個特點就是中西合併,一開始雖以希臘神話為開端,但是故事也包含了不少民間傳說,例如夢境、輪迴、本命龜(和本命樹有異曲同工之妙)等概念,對於以前常看靈異節目的我而言,還真熟悉呢!除此之外也會針對各個國家風俗民情的不同,而呈現當地文化及信仰,例如西藏的活女神、泰國的人妖、教堂唱詩班等,當我一項一項在腦海中細數時,對作者的想像力越是佩服,就連動物也被賦予靈性,甚至會以動物的角度去描述事件,你想像的到老鼠也有分階級嗎?當我看完後,第一個連想到的就是蟑螂小強,我家親愛的大強、小強、老強、飛天強、白化強、強仔,你們是否也經常怨恨我的無情腳呢?

  在閱\讀這本書時,腦海裡不斷的想著錢幣,雖然我的想像有點硬扯,不過我真的幻想起我的錢幣也有靈性與思想,在它從中央銀行流出市面開始,它不也帶給人們幸福,說不定第一個人把它捐給了流浪漢,流浪漢因為它得到一餐\飽足,而店家老闆是靠自己能力賺到錢而開心,然後再將它送給孩子當成零用錢,孩子則是拿著它去買他期待一整天的點心,期待因此獲得滿足而幸福,最後我去商店買東西,店員把它找了給我,我拿著它去買樂透,而幸福錢幣說不定真會實現我的願望,讓我成為下一期大樂透的得主也不一樣(大笑)。

  另外在所有的故事裡,反而是TU與Allen這兩位人物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概是結局安排上比較不同於其他故事,讀完後心裡酸酸的,若要我說,世上誰的心最難懂,我想一定是作者的心,害的讀者我完全沒預警的被結局擊中我那脆弱的小小心靈啊!

  「生命的價值在於創造的過程。有時不如意,反而成了最美好的回憶。」這句輕撫了我最近受挫的心,其實很多句子我都好喜歡,不過不想引用太多,有時佳句是要搭配故事才會產生化學作用的,單單抓出句子來,我想看的人或許\同意這句話,卻不會深埋在心裡,而這就是這本書的用意,「把每一個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寫下來,讓人們獲得共鳴,可以永遠深藏在每個人的記憶中」,感謝小克美好的分享,用文字呈現出各地的特色之美,即使我沒去過,也能在腦海裡想像出那美麗的景象,而一篇篇的小故事,讓我感受到各種不同的幸福,幸福沒有絕對的定義,但對於愛閱\讀的我而言,莫過於看到一本自己喜愛的書,這就是我的幸福時刻。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為愛起程

為愛起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04/23

  索菲雅十歲時遇見了二十七歲的托爾斯泰伯爵,那天起她決心成為他的妻子,十七歲那年完成了心願,卻也註定了這段歷經四十八年的悲慘婚姻。

  托爾斯泰把與女僕發生關係並生下私生子、找妓女、姑村等等荒淫無度的事都寫進了日記裡,當他把日記交給索菲雅的那刻,似乎是想證明自己從此忠於索菲雅,沒想到只是心態上的炫燿,妻子是他的觀眾,讓她見證這些淫亂之事,而索菲雅原以為自己能容忍這一切,但事實不然,每當托爾斯泰冷漠以對時,屈辱感會不斷的啃蝕她的心。

  一開始索菲雅以奉獻的方式來愛托爾斯泰,在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時,索菲雅日以繼夜的謄寫著手稿,在托爾斯泰生病時,也是無微不至的照顧他,而托爾斯泰總以粗暴的方式征服索菲雅,她也是默默的忍受,還替托爾斯泰生下了13個孩子,但即使付出的再多,得到的關愛卻很少,諷刺的是,托爾斯泰還是個禁慾提倡者,而這種矛盾充斥著他的生活、言論、信仰、理念,令我不得不懷疑,托爾斯泰儼然是個說一套做一套的雙面人。

  整本書約有十多位人物,除了這對夫妻外,其他人都是托爾斯泰身邊的親信與子女,藉由他們的日記去看待托爾斯泰,去描述索菲雅,這種敘述方式很像在看電影,透過角色間所記下來的事件,以多面向的角度拼湊出托爾斯泰的晚年,有時一件事在不同人物身上,會有不同的看法,唯獨那可憐的索菲雅,除了兩名子女站在她那邊外,其他人連同僕人都對索菲雅的存在,感到厭惡,總認為托爾斯泰今日坐擁貴族生活的反理念生活,都是索菲雅一手造成。

  奇怪的是,幾乎每個人對於托爾斯泰的某些言論、行為頗有微詞,卻都只是記下來,而不表現出來,似乎矛盾的不只是托爾斯泰,也感染了整個家庭與身邊的人,相較於這些人的行為,索菲雅倒是率真的令人反感,是個性使然?還是環境的逼迫?我想是後者居多,失去了關愛,還得忍受私下與公開場合上的雙面丈夫,能支撐她的,似乎只有財富的擁有,而種種偏執行為已到了病態的表現,卻沒人去試著理解她、開導她,就連兒女也選邊站。

  這本書自三月七號看完到寫心得,總共翻看了兩遍,雖然沒看過托爾斯泰的作品,但也知道他是有名的大文豪,寫了《復活》、《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經典著作,在圖書館的架上,光《安娜.卡列尼娜》就有好幾版,我想留名青史的人,必定有其值得學習的地方,書裡也有不少托爾斯泰回覆各方問題信件的內容,可以反映出托爾斯泰在哲學、宗教、文學等理念上的宏觀,也因為如此,讓衝突感更為顯著,所以當我在讀第二遍時,忍不住同情起索菲雅,雖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但要讓一個人變成這樣,托爾斯泰與眾人也脫不了關係。

  這本書是描述托爾斯泰晚年生活,但藉由人物與人物間流暢的轉換方式、深刻的情感表達,加上每個人的回憶與看法的不同,其實已呈現出托爾斯泰一生的縮影了,而書中除了這對夫妻愛恨相處的描述外,後來成為秘書的布嘉柯夫,也展開了一段戀情,作者傑伊.帕里尼巧妙的藉由兩段愛情的對比、托爾斯泰本身,以及讀完後的後記,才發現這本書不完全是真實的,也包含了不少虛構的對話,這些都徹底的給人一種裡裡外外的衝突與矛盾感,令人回味起來格外有趣。其實我很少重讀一本書,尤其是短時間內,不過這本書就是有這種魔力,會讓人一讀再讀,第一次以布嘉柯夫的角度,第二次則是化身為索菲雅,說不定下次重讀這本書時,又會有不同的想法也不一定。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紙上城市

紙上城市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04/23

雖說是青少年小說,但連我這位媽媽級的人都對這本書愛不釋手。

  瑪歌與昆汀從小就是鄰居,也常玩在一起,長大後卻各自有自己的生活,即使讀同一所學校,卻極少在一起,但這不減昆汀對瑪歌的愛戀,某天晚上瑪歌闖進了昆汀的房間,並且要求昆汀陪他完成11件瘋狂任務,沒想到事後瑪歌竟失蹤了,她的家人卻認為她只是慣性蹺家,直到昆汀發現異狀並且找到瑪歌留下的線索後,展開尋找瑪歌的旅程。

  記得以前上課時,有位新來的老師為了快速認識班上同學,因此要求大家寫下簡短的個人介紹,裡面包含了星座、興趣、個性…等,那時對於「個性」填寫部份我思考了很久,我該寫下「開朗大方」嗎?因為這是同學們眼中的我,對他們而言,我是個不顧形象、愛耍寶的女孩,但其實私底下的我,也蠻沉默憂鬱的,只不過在學校裡我習慣這樣武裝自己,這樣除了贏得好人緣外,也能騙過自己,以為自己真的很快樂,但其實不然,而故事中在同學眼中光彩奪目、有自信的瑪歌也有同樣的問題,「每個人心中都有個瑪歌形象,但都只是鏡中倒影」,內心裡的孤獨累積久了,也會有想放下一切離開的念頭,當年的我沒有勇氣去做,而瑪歌卻幫我完成了。

  瑪歌和昆汀除了個性、思想有極大差別外,就連他們的家庭環境也大不相同, 而作者也藉由瑪歌與昆汀來反映出原生家庭對一個青少年的影響力,父母的漠不關心與瑪歌想贏得關注的行為,是有絕對關連的,而昆汀則是有對用心教育孩子且樂觀的父母,讓他安逸於固定生活模式與規劃好的目標,卻少了瑪歌那股夢想的衝勁,雖然瑪歌的行為不完全是錯的,尤其是懷抱夢想的部份是正面的,只不過在這追求夢想的背後,那孤單的心靈,卻如此的惹人憐。

  作者透過瑪歌與昆汀,寫出不少令人省思的觀點,像是策劃計謀與執行過程中,哪一個才是有趣的?沒人這樣問過我,所以我總認為結果才是重要的,但仔細想想現實是殘酷的,不可能每件事都有完美的結果,反倒是花心思去策劃一件事時,因為還未執行,所以不用擔心過程中遇到困難,更不用害怕結果不如預期,所以在策劃時的美好想像是有趣的,這就像在心中築夢一樣令人愉悅,還有瑪歌對於壽命延長的看法、高處俯瞰城市星光的感觸、昆汀對於詩與離別的解讀等,都再再顯示這不僅僅只是一本有趣的冒險故事,而是極具意義的書。

  撇開那些省思的觀點,其實故事描寫的生動活潑,而且還穿插了不少人物間逗趣的對話,讓我捧著書哈哈大笑外,還不忘標記下來,並在心裡OS:這未免也太有梗了吧!而且作者將學生生活營造的很好,讓我不禁憶起我的學生時代,我也曾與三五同學一起幹下不少蠢事、鬧出不少笑話,有時也會厭惡身邊同學的小奸小惡,但真的有事發生時,相挺渡過是一定的,這就是同袍情誼的可貴之處,另外作者安排的線索裡有詩人惠特曼的《草葉集》 ──《自我之歌》,其實我不認識惠特曼,不過透過昆汀與老師的對話,倒是令我挺好奇完整版是怎樣的內容,可以產生如此截然不同的兩種看法,而且我很喜歡老師告訴昆汀的話,「雖然人們主觀的閱\讀一首詩, 但惠特曼或許\正是希望別人能透過他的詩,做為去了解他人的手段」,我想有時閱\讀一本書,也是同樣的道理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珥瑪的351本書

珥瑪的351本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03/30

數學家菲利普對於任何事都有其一套數學觀,就連感情都能用方程式來分析,即使再親密的人,也無法忍受如此有距離感的菲利普,或許\就因為這樣,他的兩段婚姻都無法長久,但菲利普與前妻及繼子繼女都保持著不錯的關係,而珥瑪則是他的紅粉知己,在毫無預警下,她離開了,只留下了她的351本藏書給他。

  菲利普以他慣用的數學公式來抽看珥瑪留下來的351本書,試著在書中找到珥瑪的下落,卻發現了經典著作裡的角色儼然成了他與珥瑪的化身,有些內容甚至被修改或是添上了註腳,其中也有珥瑪自己寫作的書,以不同的面貌來詮釋菲利普與他身邊的人,而現實生活中菲利普正在經歷的事,卻與書中內容有了巧妙的重疊,令他更深信只要破解了珥瑪留下的351本書,就能找到珥瑪的所在之處。

  獨自遊走在書中的世界裡,回憶著珥瑪也勾起了那一段段錯綜複雜的關係,不只是過去式,珥瑪透過這些書帶領著他走向未來,她留下的濃烈氣息,燃燒著他與身邊的每個人,熾熱的印記撫過肌膚,想念逐漸蔓延,當他準備去尋找珥瑪時,才發現繼子山姆早以化思念為行動踏上旅途,「珥瑪啊!你在玩弄著我們每一個人」,菲利普的世界漸漸崩塌,原來有些事連數學也無法解開,即使不斷的去驗證、套用,也沒辦法釐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情感上所帶來的複雜性,菲利普這時才發現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珥瑪。

  此書中文學與性纏繞在一塊,不時還會穿插數學公式的思維,雖然不完全理解,卻被文字的描述所吸引,懵懵懂懂的感覺夾雜著令人羞赧的性關係,慢慢的體會出另一種意涵,打破傳統道德的束縛,了解到性其實是一種自然的需求與渴望,當你習慣了它,你會發現文字所傳遞出來的情感也能如此濃郁,正當我隨著菲利普的腳步,一步步的逼近珥瑪時,我發現珥瑪的出現與否不再重要了,珥瑪透過351本書牽引著菲利普,而大衛‧巴賀藉由此書帶領著讀者探索這一切,「書本最有價值的時刻就是跟別人分享的時候」。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212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