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彩鳳的所有評鑑

第六病房

第六病房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11/05

俄國大文豪契訶夫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需要我多贅言了,不過我一直以來只讀過他的一些短篇小說及劇本,最近因為旁聽了交大外文一門課\"二十世紀戲劇選讀\",又重讀了他的\"櫻桃園"(Cherry Orchard)英文版,也就順便再讀了"三姊妹"及"凡尼亞舅舅"這兩個劇本的中文版,還有\"第六病房\"這本小說。
老實說,契訶夫這些劇本雖然極具盛名,不過讀起來還是沒有他的短篇小說那麼有趣。那些在舊俄時期即將被揚棄時的時代氣氛下所完成的劇本,劇中人物非常強調"工作"的價值與意義,在現在看起來好像會有一點共產黨宣傳語句的八股味道,伴隨著劇中呈現的人性洞察與智慧之光,感覺總是怪怪的。(當然,這是極端膚淺的個人觀感^_^,絕無不敬之意。)但是他的短篇小說就不一樣了,他一生中寫了數以千計的短篇小說,幾乎篇篇字字珠璣,充滿對芸芸眾生悲苦生活的憐憫,他若不是44歲年紀輕輕就死於肺結核,不知還會為人類留下多少智慧瑰寶。
而"第六病房"是他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內容敘述一個設施簡陋的公立醫院院長與其中一間精神病患病房內的病人的故事,沒有太多的情節,重點大部分在他們之間的對話,以及對社會體制如何界定精神病患的弔詭提出質疑,當然主要還是那股悲憫的精神充滿整個作品。雖然沒有他的短篇小說好看,卻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作品。

不過,我卻是被書後所附的另一個很短的短篇小說"大學生"所深深感動,這是契訶夫自己最喜歡的短篇小說,大約不到四千字吧!內容也非常單純,就是一個大學生在寒冷的冬夜裡在篝火邊取暖,對著兩個寡婦講聖經福音書中使徒彼得三次不認主的故事。
不知道是契訶夫簡鍊深刻的文字所塑造的意境令人感傷,還是文中所流露出對人性脆弱的悲憫令人感動,我在圖書館中讀著讀著竟然淚\流滿面,還必須出動好幾張隨身包面紙才能擦乾眼淚\擤完鼻涕。真的是非常特別的經驗。
我想是因為我從彼得的行為中體會到,人要做到成為一個自己所期許\的好人,是多麼的不容易(彼得原先對耶穌信誓旦旦他縱使一死也要認他,但卻在是到臨頭時三次否認是耶穌的門徒),而耶穌的行為,又是多麼的寬容(耶穌在未被捕前,就預言並告知彼得,他將在雞鳴前三次不認他),人性的脆弱與偉大,從古到今,沒有改變。彼得離開人群,遠遠望著被刑求的耶穌,傷心地痛哭,那種面對人性缺陷的無可奈何,真是不知如何形容才好。
我不是信教人士,不知道為何會如此感動,回家後在網路上找到"大學生"的原文,再讀一次,才了解那是契訶夫文字的力量,他在他所塑造出的幽靜、孤寂、寒冷、溫暖、眾生為生活掙扎、天地蒼茫等等種種氛圍之下,講一個眾所周知的聖經故事,讓這平凡的故事有了永難超越觸動人心的力量。

我非常珍惜這個閱\讀經驗,他讓我體會到文字難以名之的魔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

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04/21

說來慚愧\,這是我所讀的第一本奈波爾的作品,我家書架上雖然擺\著他另外兩本著作”在自由的國度”及”世間之路”,卻一直提不起一探究竟的心。還好這次沒有與”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失之交臂,才知道原來他說故事的能力如此之強,他的作品言之有物、寓意深沉卻又如此好看、引人入勝,長達約六百頁厚厚的一本小說,我竟然在幾天之內就將它看完了,可見這本書吸引人不斷往下一頁翻下去的魅力有多大了。
其實這是一個被作者以幽默筆調掩蓋\過傷痛的深沉故事,也帶有作者小時候身為印度裔千里達居民的自傳色彩,書中的主角畢斯華斯先生就是奈波爾以自己的父親為藍本所創造出來的人物。
這個故事的背景設在千里達還是英國殖民地的時代,畢斯華斯先生是一個印度移民千里達者的後代,雖然身分是婆羅門階級,但生活卻頗窮困。他早年喪父、命運多舛,從小寄人籬下的貧困生活讓他畢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擁有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畢斯華斯先生也熱愛求知,他以僅受過數年教育的基礎不斷自學,成為家人中少數的”知識分子”,而他這個”知識分子”的心靈,被困在一個不斷需要為貧困生存而掙扎的身軀裡,就構成了這本書夾雜幽默與辛酸的基調。
故事以畢斯華斯先生英年早逝於自己終於擁有的房子裡為開場,在序曲中畫龍點睛地描繪出畢斯華斯先生的一生與房子的主題,之後故事就開始從他的出生說起。
全書大約可以分為畢斯華斯先生入贅圖西家前的日子、他在圖西這個大家族中屈辱生活並做起家族指派各種不稱職工作的時期、以及他自力更生在西班牙港這個大都市覓得報社記者工作之後的生活這三大部分。每個時期都穿插著畢斯華斯先生對周圍人物的深刻觀察、與環境的衝突、與各個他短暫所屬的房子之間的愛恨情結、及他與家人及子女間的矛盾情感。書中藉由種種畢斯華斯先生所面臨的問題,勾勒出移民者、被殖民者的悲哀與困境。也刻劃出一個尋找身分認同、期待落地生根者的壓力與渴望。
這部作品雖然是奈波爾創作初期的作品,也沒有帶給他什麼單一獎項(不像”在自由的國度”得到布克獎等),但這本書卻被許\多名家公認是他最好的作品,書中的人道思維與悲憫之情令人動容。畢斯華斯先生面對挫折的人生、絕望的未來、遠不可及的夢想,那嘻笑怒罵、固執倔強、屢敗屢戰、不屈不撓的形象,深深植入讀者的心中。而他那瀕臨絕望崩潰時的孤寂徬徨與憂傷,更是觸動每個人心底那一處處人生經歷所留下的傷痕。
書中畢斯華斯先生的兒子阿南德應該是作者自己的化身,看他安排父子間的知性交流、情緒對立、以及兒子大考前父親的呵護備至,不難看出作者對父親的感念與愧\疚,奈波爾負笈英國後就定居於此的經歷,呼應了書中阿南德在父親病重之際仍不願返鄉的劇情,似乎是對自己的一種責難。
也許\我自己的父親就是一個民國三十八年時隨軍隊移民台灣的外省人,一生深怕不被在地族群所接受的他,也是一直在尋求身分的認同,住在公家分配的狹小眷村裡,同樣始終懷抱著一個擁有自己房子的夢想。而現在的我,看著書中畢斯華斯先生身負一家人生計的重任,放棄自己的興趣、做著委屈自己的工作,到了人生的某一階段,突然發現似乎除了孩子的未來,人生已經沒有甚麼好期待的悲哀。在這本小說中,好像看見了我的父親,一個外來移民尋求歸屬的例子,就在我自己父親的身上,而我,卻很少站在他的角度去體會他的心酸,更遑論像奈波爾一樣,幫他將他的故事寫下來了。
這是一本有點人生歷練後才更能體會其中深意的小說。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白噪音

白噪音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04/08

這本書獲選為時報開卷2 010年十大翻譯小說之一,作者唐德里羅 (Don Delillo)為美國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極高的作家。這本書出版於1985年,已成為美國文學教學中的經典,事隔25年這本書才有繁體中文版問世,對台灣的讀者來說,可說是遲來的鉅作。
這本小說的主題是在探討現代人對死亡的恐懼、在死亡的恐懼下人類會做出的反應、以及大眾意識受媒體影響的深遠與不自覺。作者藉由三大主題的段落,對這些現象做出深刻卻不失幽默的分析與嘲諷。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在大學開創”希特勒研究學系”並擔任系主任的大學教授,他結過五次婚、與現任妻子及四個他們各自在前幾任婚姻中生下的小孩住在大學旁的小鎮上。整個故事並沒有太大的情節起伏,第一個段落就是他日常生活與妻子、孩子、以及同事間的互動。在這個段落中作者藉由人物間犀利而幽默的對話來闡述自己對現代社會種種怪象的想法。第二個段落則是鎮上遇到了毒氣事件,居民們被迫疏散的過程,作者也在這裡開始佈下死亡恐懼的具體形象,並且有像是”The road”及”The Mist”中的末日荒涼及混亂感的描述。第三個段落則是全書最精華也最好看的部分,主人翁因曾暴露在毒氣下,真實地有了必須面對死亡的準備,看他在這個過程中的心理轉變及行動,作者讓讀者感受人類對於死亡的種種想法,全書的最後幾頁將整本其實不怎麼會令人愛不釋手的情節做了一個非常出人意表的總結,也將全書的意旨做了一個極為明確的濃縮,讓這個閱\讀經驗劃下完美的句點。
老實說,這本書並不”好”看,需要用點耐性才能融入其中。但是雖然已經是25年前的作品,放在現在來讀仍具有預言性的指標,顯示它經得起時代的考驗。
可能是因為我年紀還不夠老,還沒有真正意識到面對死亡的恐懼,平常也沒有太過受到媒體的荼毒,也有可能本書太過深奧,所以我並沒有像原先預期地會大受震撼的感覺。
不過,這畢竟是一本頗為重要的著作,沒有時間閱\讀的讀者不妨參考博客來關於這本書的介紹,最棒的是其中竟然將南方朔先生寫的導讀完全刊登出來,光看這篇導讀就可以一窺本書的精華所在,還有幾頁內容試讀,也可以感受一下作者的文字功\力。
個人才疏學淺,只能說:”在面對死亡的恐懼中仍歌頌著人性中與生俱來的善念”,是我對閱\讀作者這本書後一個非常簡短的心得總結。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木村阿公的奇蹟蘋果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木村阿公的奇蹟蘋果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02/16

其實這本書的內容不像想像中的單調,雖然書名及介紹會讓你以為,這只是一個住在日本青森縣果農老伯堅持栽種有機蘋果,歷經九年的奮鬥終於成功\的辛酸勵志故事,其實不然。
書中作者旁徵博引,向讀者介紹了蘋果品種及農藥使用在人類歷史上的軌跡,並且從木村阿公幼年時娓娓道來,讓讀者看出這個人從小時候就顯示出的興趣與意志力,所以之後當他一心想種出無農藥無人工肥料的蘋果時,你不會覺得是癡人說夢;當他歷經年年失敗幾乎傾家蕩產,家人仍堅定地支持他,舉家過著赤貧的生活硬撐到底,你也不會覺得意外。
令人意外且感動的是:木村先生在種植蘋果方面展現的求知慾及實驗力,這可不是一個無知無識的果農,只靠一片毅力堅持有機信仰等候大自然讓他成功\的故事,這是一個非常實際、聰明、有行動力的人克服萬難解決問題而成功\的例子。最後他能享受成功\的果實絕非僥倖,目前這位果農以他豁然大度的心胸到處推廣他的心得與技術,足跡甚至遠到日本國外,也讓人欽佩。若是換作是一般人,搞不好就申請專利,將這個吃盡苦頭才摸索出來的技術保護起來了。(就像現在的科技產業,一丁點智慧財產都要申請專利保護起來,防人利己,的確是現代社會的人心最佳寫照。)
書中對木村自己、木村家人、木村家周圍果農的心態轉變也有相當程度的描寫,使得這本書除了報導奇蹟成功\的部分,更多了一份人性描寫的細膩觀察。
這本書非常容易看,認真看大概一天就看完了,但內容卻很令人難忘,真是:”花讀羅曼史般的時間,就得讀經典名著般的收穫”!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噬夢人

噬夢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12/26

伊格言的長篇小說-噬夢人
會知道伊格言這個作家,是在中時部落格上看到他寫的一篇評論”追風箏的孩子”的文章,覺得他運用文字的能力相當吸引人,當時還在部落格上留言,小小地討論了一番,也訂閱\了他的電子報,那是在他的”甕中人”得到歐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入圍時的事。那時已經有一種感覺,這位作家是一位企圖心相當明顯,也很懂得寫作策略的作家。
所謂懂得寫作策略,就像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一樣,他分析歷年來的偉大作品,知道以城市為主題建構一系列作品,是容易獲得國際文壇注意的方式,也容易建立得獎的機會,所以他的作品鎖定在土耳其的幾個城市,古今交錯、撲朔迷離,加上土耳其夾處在歐亞大陸特殊的歷史地理背景,作者以深厚的人文素養在作品中呈現出深刻的文化衝突,相當非凡的寫作技巧加上成功\的寫作策略,果然讓他成為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為什麼提到奧罕.帕慕克呢?不知道為什麼,伊格言的企圖心會讓我聯想到他。伊格言以醫學院學生轉行成為文學創作者的背景,也很容易引人注意。雖然後來看他的”拜訪糖果阿姨”並無驚艷之感,但是這次是抱著很大的期待來看這部”噬夢人”的。
在正式閱\讀書本之前,已經收到許\多作者部落格發出的電子報,節錄一些”噬夢人”中的情節,更顯示出作者除了深暗寫作策略之外,也頗懂行銷之道。電子報的內容,是書中關於一個AV女優的紀錄片段落,當然其中不乏許\多A片情節的描述,相信是很能吸引讀者目光,也很容易令人想一窺究竟的部分。當然,我不否認食色性也,作者選用描述色情這樣的方式作為書中重要的線索是一個高招,但很可惜也令人有取巧媚俗的印象。不過不管如何,從這本書的銷售數字上看來,顯然作者的策略是達到一定的功\效的。
鋪陳了這麼多,總算要講到書本的部分了。坦白說,看完了這本三十萬字的小說,是有些失望的。也明白作者因為這本書被冠上”視覺系作家”的稱呼,不是沒有道理的。
因為書中最成功\的部分,的確是各個場景視覺上的描寫。作者建構了一個未來世界,對這個未來世界中許\多想像畫面的描述,就像是電影的鏡頭一樣,將鏡頭語言成功\地轉換為文字,是這本書的特色。
但是,相對地,既然是以類似鏡頭式的文字描述,要怎麼捕捉人物的人格、內在及思想呢?在電影中,這部分要靠精彩的對白以及優秀的演員演出。很遺憾,在這本小說中,人物對白是較為生硬貧乏的,有些段落甚至淪為說教傳道似的突兀。作者對場景描述的功\力好像也無法得心應手地運用在人物的表情及心緒變化上。所以,我的感覺,這部小說的人物顯得較為空洞,我們明白他們的行為,卻無法真正感受他們的情感。主角做為生化人混跡於人類社會中的矛盾、恐懼及心態掙扎,在書中都只能止於狀況的描述,談不上深刻的思想探討。簡單地說,這是一本比較講求情節精彩,較少著力於人物內心刻畫的小說。很可惜,這樣的小說可以成為一本好看暢銷的小說,但可能就無法成為一本偉大的作品了。
再來談到這本書的背景設定,本書的時空背景設定在二百年後的地球各個角落(包括台灣),是一個生化科技運用已經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時代。這就必須談論到在書中佔很重比例的註解部分,老實說,以我個人淺見,這些作者經營建構出的龐大偽知識體系,反而是本書最精采的部分。
因為在作品中要建構出一個各方面考慮都很完善的未來世界並不容易,作者雖然已經極盡想像之能事,但總還是無法令讀者完全感覺是沉浸在另一個時空之中。例如書中關於生物科技方面的想像如取夢者、水瓢蟲等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但關於機電方面的想像就有點不是很有說服力。而對書中人物存在的日常生活未來現實世界描述,例如台灣的北海岸,卻常常讓人感覺好像與現代的環境無甚差異,因為書中環境的描述脫離不了以現代為基礎的想像,頂多多了一些飛行船之類的平常之物。
但是書中大量的偽百科詞條、偽新聞、偽歷史、偽文學….,因為不涉及書中情節進展與人物互動,可以天馬行空、不受拘束,所以短短的概念下片段呈現的未來世界,反而相當精彩,實在令人讚嘆。可以說,作者對想像中的未來世界可以在簡短的概念及一個個令人眼睛一亮的點子中經營得很好,但到了整體劇情概念中,就沒辦法再那麼令人信服了。
最後,討論一下這本書想要探討的主題,根據書中最後所附作者與作家駱以軍的對談,以及作者在一些專訪中自己表達的意念,這本書想要探討的似乎是人類對於異己的排斥、以及外來族群尋求身分認同,在人類歷史上無可避免的悲劇性。但是,就我個人淺見,這本書能帶給讀者的省思並沒有這麼深刻,也沒有這麼宏大。生化人與人類為何敵對至此,書中並沒有明確交代,生化人心中的身分認同及族類歸屬問題,也只是很表面化的歸因於人類的殘暴對待,但是這些都是結果,至於原因,真正涉及人心中思想的轉變或原則建立的關鍵,書中是幾乎沒有探討的。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影像設計得十分精巧的未來世界,對關於夢境及生化科技的想像也頗有趣味,可惜正好關於夢境的劃時代科幻電影鉅作”全面啟動”已經上映,以故事的特殊性及理論設計的精細度來說,這本書的題材及構思就算沒有被比下去,也顯得沒有那麼特殊了。而人物在故事中,卻很可惜地只成為浮面化地道具般人偶,讓這本書錯失了成為一本”超”有深度的”好書”的機會。
所以,如果只是抱著看一本作者用心書寫、情節堪稱曲折的華文科幻小說的心情來看這本書,雖不滿意,但仍需佩服作者的想像力與文字駕馭力。但如果是抱著想讀到一本作者可以建立大師地位高度作品的期待來讀這本書,應該會是令人感到失望的。
不過這本書畢竟是近年來台灣作家作品中相當出色的一本著作,許\多名家也紛紛推薦。所以我的小小淺見,可能也不算是一回事吧!畢竟,閱\讀也是蠻主觀的事,也許\我因為期待過高,也會失之偏頗。
但是我依然相信,作者對自己的期許\,應該是不止於這樣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

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12/10

這是一本好書。難怪它會得到大英國協作家獎,並獲得布克獎決選入圍。
有多好呢?
我記得以前看德國作家齊格飛藍茲的大作”德語課”時,大陸作家余華的推薦詞說他看完\"德語課\",震撼感動到捨不得將它歸還給圖書館,就謊報遺失了,只是希望能將書據為己有。
還好,這裡是台灣,現在是個網路購書相當方便的時代,而這本書”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才剛出版不久,所以,到處都可以買到。至少我不必昧著良心,向圖書館謊報它遺失了。
這本書,就是好到你在圖書館將它借回家看完後,會想自己買一本收藏起來。也會好到,看完書後,你會想找出這位紐西蘭的作者羅伊德.瓊斯 (Lloyd Jones)所有其他的作品來研讀。還有,好到讓你趕快找來書中一再講述的骨幹:狄更斯的名著”前途無量 (Great Expectations)” (中文或譯為”孤星血淚\"),迫不及待地閱\讀起來。
而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原來”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書中的主角華茲先生,早已讓你對狄更斯的這本名著倍感熟悉,也才真正了解,作者以經典為本架構出的故事,是多麼特別,寫作的技巧是多麼巧妙,而其將內涵深度交織在平淡卻又驚心動魄的情節中的功\力,是多麼令人嘆服!
英文書名Mister Pipe,是狄更斯”前途無量”中主角的名字,這本書寫作的方式,也與狄更斯這部作品相同,以一個小女孩/小男孩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一個她/他所似懂非懂的世界,只不過,狄更斯討論的世界,是十九世紀英國貧富階級差異巨大的世界,而羅伊德.瓊斯所要討論的世界,是一個二十世紀帝國殖民與黑白種族問題導致戰亂不斷的第三世界。
帶領小女孩馬蒂妲穿梭在這兩個世界中,建立人生價值觀的導師,就是書中的靈魂人物華茲先生,對馬蒂妲來說,華茲先生就是狄更斯先生,也是皮普先生,而華茲先生自己,也就像皮普一樣,是個帶著淡淡悲劇色彩的\"身分”移民,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成為需要變換身分(白變黑,貧變富)的移民者,也注定需要成為時代氛圍的犧牲者。
馬蒂妲最後終究是到了白人的社會,成了另一個身分的移民者,而且與皮普不同,雖然帶著憂傷,她應該會是成功\的,這是作者對人類文明進步所給予的希望吧!
雖然第一次閱\讀這本書已經得到相當大的感動,不過我想要仔細討論這本書,也許\需要將”前途無量(孤星血淚\)”讀完後,再回頭讀一遍,我相信會有更多體會。
而我,現在正在這麼做。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夜曲

夜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12/03

石黑一雄的”夜曲”中譯本最近出版了,我雖說不上是迫不及待地將書買來,倒也是充滿信心地期待這位大師將帶給我再一次閱\讀其作品的感動。不過看完之後卻有點小失望,畢竟,上一本閱\讀的”長日將盡”實在太好了(我想這部將近十年前得到布克獎的作品可能是石黑一雄到目前為止最好的作品了),這一本集合五個關於音樂人的短篇小說集相對顯得失色許\多。
這本書中的五個故事,只有一個發生在英國,”莫爾文丘”這個短篇,是我唯一喜歡的一篇,可能是只有在這一篇中,才讓我感覺到我是在閱\讀石黑一雄的作品吧!其中壓抑婉約的筆觸,帶著淡淡的感傷,那種細水長流的感覺,以及對人與人之間緊張關係的仔細觀察及含蓄描繪,實在是他作品中最吸引人也最特別的因素。
雖然說作家總希望能自我突破,不要將作品侷限在同一種寫作技巧中,不過我還是喜歡他作品中的特色,刻意要變,反而失去屬於他的獨特魅力,令人覺得很可惜。
不過還是很期待讀到他的下一本作品,希望他的創作力能源源不絕。我神經兮兮地突然有種恐懼,如果他再也寫不出更精彩的作品(像海明威寫完”老人與海”之後),不會像海明威一樣吧?我想會寫出如此含蓄細緻作品的人,對自己的要求應該不會像海明威一樣嚴格及暴烈吧?希望如此!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我輩孤雛

我輩孤雛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08/21

這本書最特別的地方,是以一個偵探身分的主人翁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講述一個非偵探的故事,無庸置疑,作者在本書的前半段,無論是在建構一個沒有實際陳述案件的倫敦大偵探生活的部分,或是在回憶上海兒時生活的敘事手法,完美的氣氛營造,細緻的人性分析,都將這本書帶到一個大師鉅著的層次。
但是到了書中後半段第五部主人翁重返上海之後,整部作品似乎換了一個曲調,故事情節轉折過於驚奇生硬、敘事節奏明顯紊亂、人物刻畫過於平板這三大缺陷,引起了讀者心中的疑問:”這是不是一本完美的作品?”
掩卷之後,原本正在感慨其實連大師作品都難免出現瑕疵,何況我輩遜咖,也正懷疑為何大師能讓自己的作品出現如此明顯的缺陷。不料上網一查,原來這個問題早已引起讀者廣泛的討論,也已成為外文系學生碩士論文的題材,眾說紛紜,比較推崇的說法,是石黑一雄刻意要以這種魔幻不真實的寫法,打破自己作品一向溫厚細膩的形象,也呈現出在二次大戰即將爆發的那個混亂時期,詭譎多變的時代氣氛。
不過我個人對這些論點是半信半疑,總覺得既然是大師作品,應該可以處理得更好,採用魔幻的寫法跟讓讀者覺得荒謬,還是有些差別的。而作者以日裔英籍作家這樣特殊的身分來寫這一段以日本侵略中國時期的上海為背景的小說,恐怕也很難面面俱到保持客觀的立場。我並沒有對西方讀者的評論作搜尋研讀,也就無從得知是否書中的中國奇觀會引起他們的興趣。至少我讀起來,感覺並不是很好。
石黑一雄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公認人選之一,以我淺薄的閱\讀經驗發現,這些大師級的作者(如多麗斯萊辛、奧罕帕慕克等)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雖然議題嚴肅但卻引人入勝,即使艱澀,卻又好看,也就是:可以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完全不會令人望之生畏。就我個人覺得,這是很不簡單的。
最後,我必須贊同,書中最後提及主角自己與一生心儀對象莎拉之間的共同之處,對人生的使命感以及逃避使命的徒然,讓全書前半段營造的淡淡幽傷氛圍又成功\地縈繞在讀者的心裡,看著這樣的句子:”我們的命運是以孤兒的眼光看待世界,長年追逐著父母消逝的暗影。我們只有盡全力把使命完成,別無解脫之途,在此之前,心中無法得到片刻的寧靜。”想像著這兩位已年過半百的孤兒的一生,他們心中的遺憾與創傷,實在是沉重得讓人無言以對。
我想,這也是不管這本書的後半段轉折點是無心的敗筆或有意的顛覆,這部作品仍舊就可以得到布克獎提名的原因之一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在德黑蘭讀羅莉塔

在德黑蘭讀羅莉塔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03/05

在還沒閱\讀這本書之前,以為這是一本想要伸張伊朗女性地位的書,讀了之後,發現我原先的想法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這的確是一本關於伊朗女性的書,但是不能算是一本小說,它是一本綜合了女性作者阿颯兒‧納菲西(Azar Nafisi)博士在德黑蘭教授近代西洋文學的點滴札記、文學評論、生活記實以及對伊朗近二十年來備受爭議的政治社會宗教上議題的看法,連帶地呈現出伊朗近代的歷史國情與伊朗女性所承受極不平等的待遇。
全書以四個作品極為牴觸伊斯蘭教派意識形態的作家為代表,分為羅莉塔(納布可夫作品)、蓋\茲比(費茲傑羅作品)、詹姆斯、奧斯汀四大段落。並巧妙地將上述所有她想說的內容有條理有宗旨地結合起來。
在這四大章節中,第一部分以羅莉塔這部情節涉及病態亂倫,即使在西方世界也備受爭議的小說來揭開序幕,同時提及作者因不服從政府對女性種種不合理的規範(如強迫佩戴面紗)而不願在德黑蘭大學執教,轉而在家中成立秘密女性讀書會教導一些菁英女學生的歷程,將羅莉塔書中無自由的女主角類比為德黑蘭的女性及人民,過著被壓迫的人生。
第二部分藉由在課堂上公審蓋\茲比(大亨小傳)這本書,穿插了作者自己生活的倒敘,她如何在國外求學、如何回到伊朗、如何在屬於伊朗高階菁英家庭中被栽培被薰陶而成為現在這個自有見地特立獨行的她,由小說中主角蓋\茲比的命運呼應伊朗當時的革命情勢,並探討甚麼是道德,甚麼是誠實。看似不道德的蓋\茲比所具有最強大的誠實美德是否是熱血沸騰的革命群眾所欠缺而無法檢視自己內心的重要因素?
第三部分討論亨利.詹姆斯的作品”黛西米勒”及”華盛頓廣場”,由探討小說作家涉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震撼同時敘述了作者生活在兩伊戰爭陰影下的心情與教學上的風波,並藉由作家如何塑造書中主角關於”憐憫之心”的性格,也引導出作者對伊朗內部穆斯林派與伊斯蘭聖戰派紛爭敵對到同胞之間失去憐憫之心的感慨。
第四部分由珍.奧斯汀所處時代的女性困境轉而省思伊朗目前的女性困境,也將全書的重點又轉為讀書會成員,最後作者選擇離開伊朗移民美國,雲淡風輕地陳述各個在書中出現的人物各自的現況,結束時頗有令人掩卷長嘆的惆悵。
這本書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也許\讀者若對書中提到的作家及作品有所了解及熟悉的話,讀起來會更為愉快。書中作者與”魔術師”似有若無的情愫、亦師亦友的關係,也為可以說是枯\燥艱澀的內容提供了一些浪漫的元素。看似雜亂散漫思想浩瀚的內容能以這樣的章節方式呈現,也可看出作者匠心獨具之處。
總之,這是一本讀了之後收穫頗豐的作品,尤其是外文系的學生可能可以一窺一個好的老師如何教授美國文學作品的風采。
只不過,可能我一向對擁有家世地位背景一生不愁吃穿幸運地受到栽培的菁英文化份子有一點小小的反感,所以就像看動畫”茉莉人生”一樣,我實在無法對這些無須面對生活疾苦的高階文化份子對抗強權所做的輕微犧牲有太大的感動與敬仰。畢竟,我總是覺得,當你永遠有所退路時,是無法輕視與責備無所退路的人的懦弱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夜車

夜車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01/15

這本書的作者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是英國當今的”文壇教父”,孤陋寡聞的我還是在圖書館內誤打誤撞借了這本書才算是第一次知道這位作家,也才從書中南方朔先生的導讀稍微了解了他的生平及作品風格。當我以拜讀大師作品的心態來閱\讀這本書時,當然就多了一份敬意,也不敢大放厥詞說這本書有甚麼令我不滿意的地方,不過,老實說,如果我不知道作者是文壇大師,可能只會認為”夜車”是個成功\但沒有結尾的偵探小說,甚至可能看到晦澀不明交代不清的結局時,還會重重闔上書本大罵一聲”SHIT”,但是,我絕不會否認,這本書帶給讀者的感受,絕對不是一般的偵探故事而已,就算我再駑鈍,也會被作品中對人性的深刻觀察與書中瀰漫的幽微絕望所震懾,知道自己讀了一本”好書”。
故事是以第一人稱敘事法進行,作者塑造了一個名叫邁可。胡里罕這個名字與外表都相當男性化的中年女警官,作為敘事者。故事一開始這位女警官就被指派進行一樁自殺疑案的調查,死者是她敬重的上司警察局長的女兒,年輕貌美才智出眾前途不可限量的她為何要一絲不掛朝自己頭部連開三槍自殺?究竟是自殺還是他殺?成了這個故事進行的主軸。情節其實非常好看也堪稱懸疑,故事中有幾處案情在自殺及他殺的疑雲轉折設計的巧妙自然,讓人很想一口氣讀完整本書。
但是命案推理只是包裝,讀者藉由胡里罕的自白及觀點,一點一滴地了解她的職業、人生經歷、情感、過去。作者想傳達的重點是一個對自己幾乎絕望的中下階級現代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在心理上掙扎,想要過一個更值得活的人生的過程。進而對比在外貌、智慧、感情歸宿及事業上都傲視群倫的上層階級現代人,完美的人生中所隱藏的空虛缺憾。所以結局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原因是甚麼?作者都沒有明確而清楚的講白,因為,這不是他想講這個故事的重點。
貫穿全書的冷冽氣氛及情感相當克制的敘事筆調,讓這個故事有了相當奇特疏離的風格,也讓我再一次見識到大師作品是可以深沉地言之有物又通俗地引人入勝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3123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