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坡不孝生的所有評鑑

濁水溪公社 / 創業二十年特別企劃︰熱門勁歌

濁水溪公社 / 創業二十年特別企劃︰熱門勁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11/18

當濁水溪公社(以下簡稱為「濁團」)於去年(2010年)9月1日發表《濁水溪公社創業二十年特別企劃-熱門勁歌》(以下簡稱為《熱門勁歌》)的純舞曲專輯時,眾「農友」根本無法接受「濁團」從「鄉親您好」轉型正義成為「都會節拍」的「跳tone」轉變。縱然〈永恆的愛〉早已在2009年「搖滾台中」演唱會上先行曝光,〈情人看刀〉也是專輯發表後多場演唱會上的必唱佳曲(例如最近的「2011大港開唱」);然而,從濁團鍵盤手「蛋」(蘇玠亘)另組主攻宅男與流行市場的「女孩與機器人」,都不免令人對這張製作精良,首首動聽的舞曲專輯有種「高飛犧牲打」之感,用「濁團」的低調換取「女孩」的曝光!

其實,濁團從punk走向disco的轉行正義,並非神來一筆;早在2006《向濁水溪吐臭》合輯裡,就已經透過新生代樂團的致敬翻唱昭然若揭(例如高雄樂團Naff Off的迪斯可龐克版〈借問〉),加上過去濁團發行的專輯中,總會穿插一至兩首舞曲。但是,像《熱門勁歌》這樣徹頭徹尾將電子音樂「爆量」運用在各曲目,以及向八零年代各類型經典致敬的唱片,不只在台灣樂團界,乃至主流音樂界,都少見的創舉!特別是整張專輯的編曲與曲目排序,都聽得出渾然天成、一氣呵成的爽快!這一切除了主唱小柯與鍵盤手「蛋」的用心之外,更必須歸功\於青春期成長在八零年代的另外兩位王牌製作人:自然捲奇哥與Ciacia何欣穗。

《熱門勁歌》猶如一部言簡易賅的流行電音回顧史;不管是開場的〈Taikno Music〉幽了techno一默,亦或接下來〈永恆的愛〉對七零年代disco盛世的回顧,在在顯現《熱門勁歌》「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畢其功\於一役的宗旨!就像〈夜空〉是鄙人所認定這張專輯十一首歌當中,最愛的一曲,它就像一部濃縮版的「trance演進史」,串起了Kraftwerk〈Trans Europe Express〉以降對於速度與節拍的想像!此外,〈Aerolady!!〉大概是小柯第一次挑戰以「英文」演唱,曲中還蟄伏著法文女聲的口白!〈Aerolady!!〉的parody情調,令人聯想起挪威電子流行天團A-ha在1984年也啟蒙了當年台灣無數無知的少男少女們,激勵他們將青春獻身於遙遠的北國,〈Aerolady!!〉猶如青春的墓誌銘;此外,〈一路狂奔〉與〈喝采〉則呈現標準八零年代Sophisti-Pop的玩法,叫人不知不覺聯想起Aztec Camera與Johnny Hates Jazz等天團的神采!

〈輪迴〉雖然重演2005年《天涯棄逃人》專輯中〈娜魯灣〉的玩法,找來客席樂手助陣,但〈輪迴〉以Faith No More般的黯黑重拍開場,醞釀至曲終猶如黑幫老大悔改找來「唱詩班」贖罪助陣,用鄉村福音來撥雲見日,都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絕!不孝生贊曰:「與其搞台獨,不如跳跳舞;誰知盤中曲?首首皆辛苦!」期待您對於濁團《熱門勁歌》的肯定與鑑賞!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KoOk / 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KoOk / 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11/17

1994年的清明節,一枚打穿了腦殼的槍子,讓Kurt Cobain也成為和「先總統 蔣公」並駕齊驅的民族救星與世界偉人,而且比蔣介石更偉大的是,Kurt Cobain的音樂帶起了一整個被「grunge」感召的世代,讓無數被困在學校、工廠及臥房裡的少年朋友得到救贖,Kurt更讓整個「Y世代」人人「聞起來親像少年仔」(〈Smells Like Teen Spirit〉),當然也包括了1999年成軍於高雄的KoOk。

KoOk在2008年推出首張專輯《混亂狀態》,裡頭的歌曲不論是形式與命名(例如〈空洞〉不免聯想到Kurt遺孀\的樂團,甚至還有一首歌不囉唆就叫〈Nevermind〉!)都開宗明義表現出繼承Nirvana遺緒的雄心與將「油漬搖滾」(grunge)本土化的決心,《混亂狀態》專輯中像是〈Alone〉或〈降落傘〉等單曲,都用充滿詩意的歌詞,呈現出少年朋友的「失意」與苦悶。

今年(2011)二月底,KoOk發表了第二張專輯《生命無法承受之重》,延續《混亂狀態》專輯後半段幾首表現低潮情緒,然而歌詞卻充滿豐富想像力的歌曲,《生命無法承受之重》一開場的〈Super Distortion〉果然用破裂的power-chord衝擊著聽者的耳膜,所有的不滿與抱怨在副歌不斷唱著「我想要改變,改變這一切」的剎那,昇華成為積極創造的正面能量!接下來專輯同名單曲〈生命無法承受之重〉爽朗的小鼓挑起了吉他與貝斯的battle,歌詞一開始依舊表現對現實的無奈,但在曲末用很「emo」的方式喊出「朝未來用力的走下去」這段「勵志關鍵句」後,所有積壓在胸口的大石,都在那一瞬間,碎了!

開場兩曲的猛擊威逼,到了〈獨立世代〉這首power-pop終於讓耳朵稍稍喘息,也能比較仔細邊聽邊看KoOk欲透過歌詞傳達出的勸世訊息,〈Because Of You〉異曲同工,雖然寂寞,但熱血卻因為你,再次湧進我胸口;〈向下望的天空〉與〈Manic〉則用木吉他分別帶領出KoOk所擁有的清新朝氣與迷幻躁鬱兩種面向,到了第七曲〈黑洞〉更讓木吉他成為主角,主唱大雄細膩的獨白,雖然迷惘,但一點都不蒼白,只是冷靜訴說著一個人人都曾經擁有過的心碎。

〈起點 / 終點〉令人懷想起九零年代的「unplugged風潮」,也是專輯的轉捩點,接下來的〈無聲世界〉與〈安全感〉再度讓人感受KoOk重搖滾的風骨,特別是〈安全感〉曲中還安排了一段funky的轉場,令人會心一笑;〈難道你都沒有感覺嗎?〉中對體制的質疑,發人深省,〈重新開始〉則用迷離的分散和絃與吶喊,以及曲末一段精采的電吉他solo,為專輯畫下意猶未盡的句點。

因為懷念,所以致敬;因為感念,所以創造。從青春期的火山爆發到「後青春期」的內斂自省,需要的是更大的勇氣與智慧,相信Kurt Cobin在天之靈,也會感到安慰。當大家都只在意看得見的「事業線」,有誰會注意看不見的旋律線呢?但是,我想KoOk已經做到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萬能青年旅店 / 萬能青年旅店

萬能青年旅店 / 萬能青年旅店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11/09

記得第一次聽見「萬能青年旅店」的威名是在今年(2011)5月6日的The Wall,當天正好是「柳葉魚」樂團首張同名專輯的發片演唱會;中場休息時段,耳朵突然被一陣有如八零年代國語流行歌曲愛用的hard rock電吉他裝飾語法給電到,向來「八零控」的鄙人立刻如飛蛾撲向燈火微弱的PA中控台,請教音控大哥該曲的來歷,他說:「是『阿陸』團啦,叫做『萬年青年旅店』。」「怎麼聽起來有點像齊秦?好80年代的感覺。」PA大哥回答:「什麼環境造就什麼樂團,現在的台灣環境太自由,樂團已經不可能做出這樣的音樂了。」
這句話究竟是褒是貶?聽聽開場曲〈狗尿館〉迎面而來激越的電吉他solo,充滿力量的聲響直覺叫人聯想起90年代初Soundgarden或Pearl Jam曾經創下豐功\偉業的閃亮名字;而那股「出來面對!」的狠勁,似乎又可以追搠到70年代那艘叫做「齊柏林」的飛船(Led Zeppelin),它是許\多90年代樂團的原鄉。
說到70年代,〈不萬能的喜劇〉真叫人走進了由那些prog-rock英國大佬所構築的秘密花園,不管是客席樂手張楠的大提琴或是姚丹畫龍點睛的長笛,都叫人想跳入70年代前衛、藝術搖滾濃郁的醬汁裡,並提醒樂迷們不忘拿出Jethro Tull的舊唱片溫故知新。專輯第三曲〈揪心的玩笑與漫長的白日夢〉又回到一種90年代樂隊的質地;木吉他刷出的不是校園「小清新」的泡泡糖,而是熱血青年在面對家庭生活與堅持自我理念之間的衝突與矛盾,請仔細咀嚼以下句子:「在願望的最後一個季節,解散清晨還有黃昏;在願望的最後一個季節,記起我曾身藏利刃。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來到自我意識的邊疆,看到父親在雲端抽煙,他說孩子去和昨天和解吧!就像我們從前那樣。」發人省思的歌詞,比牛肉乾還要耐人尋味。
第四曲〈大石碎胸口〉令人想起Red Hot Chili Peppers〈Scar Tissue〉般爽朗且內斂的曲式,歌詞中一句:「背叛能讓你獲得自由」依舊為小市民冷不防賞給掌權者一杯硫酸,並在輕快的funk吉他擺\盪中,找到「胸口碎大石」般的解脫。透過〈洋鳥消夏錄〉裡流暢的slide guitar護航,我們來到了〈秦皇島〉。以電吉他feedback開場,小號手史立的吹奏在將近一分鐘的渾沌後讓人醒神,這段迫人的號角召喚出「站在能分割世界的橋,還是看不清,在那些時刻遮蔽我們黑暗的心,究竟是什麼?」這段描述勇於拒絕麻痺自我的開場白;〈秦皇島〉在後搖滾與美式另類搖滾的鋪排中,歌詞更讓我們見到了對享受孤獨的喜悅描述。
第七曲〈十萬嬉皮〉與〈秦皇島〉有著相仿的開場模式,都是眾團員在等待號角響起後開始衝鋒陷陣,看似瀟灑的歌名,其實隱含著深深的挖苦,若魯迅能為阿Q覓一首曲子發行單曲的話,〈十萬嬉皮〉實為不二曲選;接下來的〈在這顆行星所有的酒館〉則令人想起Pink Floyd式的浪漫。
俗諺說:「好酒沉甕底。」那首The Wall裡的餘音繞樑,正是專輯的終曲〈殺死那個石家莊人〉,歌詞「據說」是描述2001年發生在河北石家莊的「靳如超爆炸案」,透過一個百無聊賴的中年男子突然遭受的衝擊,影射中國近年來的社會矛盾,以及「80後」世代對於前途的迷惘。後來細聽CD,發現〈殺死那個石家莊人〉喚醒我80年代鄉愁的並不是齊秦,而是與1989年童安格〈讓生命等候〉相似的吉他旋律,同樣是呈現悵然的情緒;不過,〈殺死那個石家莊人〉比〈讓生命等候〉更大器的是,前面木吉他的醞釀與末段的電吉他大爆炸,儼然讓這首曲子成為萬能青年旅店版的〈Stairway to Heaven〉,甚至連作家韓寒都應該在賽車飆網的時候拿出來聽一聽。
還在問「是誰殺死了那個石家莊人?」還是「那個被殺死的石家莊人是誰嗎?」甭問我的名,叫「萬年青年旅店」第一名,買一張來聽聽看就對了,本年度最佳的「Made In China」。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5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The National / Alligator

The National / Alligator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07/13

拜經濟不景氣與合約到期之賜,風雲唱片釋出了大量4AD、XL、Beggars Banquet等獨立名廠的代理盤存貨,相信許\多發燒友早已經在各大連鎖唱片行的「花車」上享受過一頓「乞丐的盛宴」,「吃」得滿嘴是油,買得不亦樂乎,一點也聽不見唱片業者心底「爽到你,甘苦到我」的悲情幹譙O.S.。當然,一向後知後覺的鄙人也在花車碟海的翻找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這片名列Uncut雜誌2005年度五十大最佳專輯第五名,The National樂團的第三張專輯《Alligator》,真像是在沼澤中捕獲了大鱷魚,迫不及待將它捉回家,剝了皮烤來吃。

乍聽《Alligator》裡的曲子總會讓人先入為主地認為The National是英國樂團,就如同聽到了My Morning Jacket的專輯《Z》所產生的誤會一般;其實他們和Interpol一樣,也是將英倫後龐克低調元素加以精製提煉的紐約樂隊。但不同的是,The National並非紐約在地人,而是五位來自俄亥俄州(Ohio)的青年於九零年代末期在紐約組成,因此早先在2001年於Brassland廠牌下所發表的首張同名專輯與2003年的《Sad Songs for Dirty Lovers》專輯及2004年的《Cherry Tree》EP裡的音樂揉合了Wilco式的另類鄉村,Leonard Cohen、Nick Cave的自省式民謠吟唱與American Music Club、Red House Painters式的傷心樂派(Sad core)元素,而非如Interpol一般只是單純針對八零後龐克舞曲的形式復古;簡單來說,他們不是把不到妹的鬱卒型男舞棍,而是繁華大都市裡的粗獷文藝下港人。

其實所謂的「先入為主」乃來自於Uncut雜誌所附贈合輯CD中收錄的〈Lit Up〉,冷冽但明亮的反饋吉他音牆、龐克式的鼓擊與主唱Matt Berninger不慍不火的嗓音構成了一片猶如冬日陽光射入暗室後的風景,而且不知不覺想起Moby去年那張毀譽參半的專輯《Hotel》裡的單曲〈Lift Me Up〉;只不過〈Lift Me Up〉相較之下顯得實在太過華麗而矯情。其他如〈Karen〉和〈Mr. November〉像是The Smiths的美式草根版本,曲調清新舒暢卻又講著傷心內疚的小故事。延續Joy Division優良傳統(也可以說與Interpol類似)的歌曲則集中在專輯後半段,如〈All The Wine〉、〈Abel〉和〈The Geese Of Beverly Road〉,特別是〈Abel〉與1982年Modern English的經典新浪漫名曲〈I Melt With You〉竟有如異曲同工,只不過〈Abel〉背景叫囂的人聲與Matt Berninger情緒激昂的唱腔讓歌曲顯得憤怒許\多。於是,當聽完《Alligator》,不禁回憶起一件往事------我其實是透過American Music Club的《The Restless Stranger》才認識Joy Division,只不過Matt Berninger和前兩者的主唱比較起來,詮釋的方式似乎是更為內斂的。

就如主唱Matt Berninger所說的,專輯之所以命名為「Alligator」是想表達一種潛藏的危機感,如躲在河底下看不見的鱷魚,並對布希統治下的美國社會氛圍有所批評指涉。不過,單就音樂來說,已經足夠成為又一帖Sad core沉溺上癮者寒冬中必備的安慰劑了。

※ The National 相關商品目前已由台灣HINOTE 映象唱片代理發行,敬請支持。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蘇打綠 / 蘇打綠同名專輯

蘇打綠 / 蘇打綠同名專輯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06/21

老實說,已經很久沒看到如此攝人的樂團街頭演出了。主唱巧妙運用手提式擴音器製造人聲扭曲的科技感失真特效,隨後又能運用口琴的溫暖音色令全場聽眾如沐春風;而且,最重要的是,其嗓音之細膩高亢,美的難辨雌雄。貝斯手剛柔並濟的沉穩bass line展現安定的力量,木吉他手與電吉他手充滿默契地互相對話著,前者看似鄉土劇明星的淳樸外表下卻充滿搖滾的爆發能量,後者如偶像劇主角般的俊男型格卻恰如其分地保持著電氣化的內斂矜持。貌似穩重的鼓手奮力敲擊的鼓點飽滿中富含輕盈的跳躍感,更不用說帶動現場氣氛不遺餘力,全方位多功\能的鍵盤兼中提琴手兼dancer,在沒有需要上述樂器伴奏的空檔,不吝惜的舞蹈煽動恐怕讓Happy Mondays的Bez都甘拜下風。更令人感到訝異的是,如此一個有型有款,技藝精湛的cult band竟可以玩起搞笑行動劇而不失優雅,真教人很難不對他們的未來充滿想像與期待。

終於,蘇打綠發表了首張同名專輯,不但為他們一路走來的汗水與辛勞立下了里程碑,更可能將成為台灣獨立樂團發展史上一次重要標的,甚至是奇蹟。就如年初本人談論其live EP《Believe In Music》時提到「原來他們是一組精明睿智,卻又悶騷的樂團」和「當你正要脫口判生死的剎那,蘇打綠總會適時地給你驚奇」兩句話所描述的,在上述七月三十日於台北捷運中山站旁舉行的街頭演唱會上,蘇打綠徹底展現出一股獨特的魅力,擄獲了在場觀眾的心,甚至讓許\多原本不知情的路過民眾,願意停下腳步,向一旁正專注接受洗禮中的陌生人探詢:「他們是什麼樂團啊?」

回到專輯本身。為方便歸類介紹,妳/你可能會說蘇打綠是一隊走英式搖滾清新路線的art-rock樂團。然而,與台灣其他標榜所謂「Brit-pop風格」的樂團最大的不同是,所謂的「Brit-pop風格」對蘇打綠的歌曲來說只是畫龍點睛的裝飾,而非賣弄炫技的外衣,更非「西體中用」的強迫殖民;在厚實且富變化性的校園民歌式旋律中,專輯中多首歌曲裡所運用的New Order式的貝斯聲線或U2般的吉他刷絃,媲美Suede的行雲流水鋼琴伴奏加上chamber-pop的弦樂合音,都是為了去驅動歌曲,使之更具流行性格的工具;就像是林志玲身上的首飾配件,將原本就已經美麗的歌曲裝點得更加動人。更不用說像〈Oh Oh Oh Oh〉這樣充滿歐式情趣的New Wave作品,〈That Moment Is Over〉濃厚的北歐流行風味和〈頻率〉這首電台主打的浪漫激昂都是近年來獨立樂壇罕見的流行精品。

我想,已經不用再去羨慕別人了。台灣,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蘇打綠。吾人開始相信「這樣美麗、激情、充滿靈魂的宣言,總讓我心頭微酸得一麻,耳朵彷彿聽到他們的音樂是新的世紀預告。每年都有無數新團誕生,但總要等上好幾年才有一個夠好的團,讓我們愛上好幾年。我確定是蘇。打。綠!」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楊乃文 / 《女爵》

楊乃文 / 《女爵》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06/21

幸好,等待楊乃文並沒有像期待陳淑樺再度復出歌壇般難耐;在今年即將邁入尾聲之際,楊乃文終於順利地發表了新作《女爵》,再度以「王者之姿」與硬派的歌聲重出江湖,除了企圖溶化比冬天還寒冷的唱片市場,更是對眾多「從小」聽她的歌聲長大,如今已成為台灣成人音樂市場主要支持者期待已久的溫暖。

猶記楊乃文在1999年推出《Silence》專輯之時,第五十三期Pass雜誌的一篇專訪中曾如此說過:「許\多人說楊乃文的演唱方式開創了國內女歌手的另類市場,所以近來唱腔較狂放的女歌手像林曉培、江美琪及劉虹樺都是跟著她的方式走……」的確,楊乃文「個性十足」的態度與歌唱方式確實為當時的主流歌壇帶來一翻新氣象;然而在2001年發表的《應該》專輯裡,楊乃文的歌聲與裝扮卻變得「溫柔」許\多,甚至還登上流行雜誌封面與成為化妝品代言人,著實讓習慣楊乃文「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歌迷非常不習慣。

也許\是思念激化了對《女爵》專輯的高度期待,當這首由蘇打綠主唱青峰詞曲創作,頗有楊乃文金曲〈我給的愛〉風味的同名主打歌〈女爵〉的錄音室版本從音響裡傳出時,感覺卻沒有像聽見之前在網路上捕獲的一隻今年三月「2006台客搖滾嘉年華」的靴腿裡,楊乃文與蘇打綠同台合唱上述兩曲粗糙的現場錄音來的有爆發力,究竟是我耳朵太挑剔?還是〈女爵〉被打磨的太光滑亮麗?

〈我離開我自己〉乾淨的鋼琴ballad與陳珊妮創作的chamber-pop作品〈今天清晨〉延續了《應該》裡不慍不火的冷靜告白與淡淡哀傷。慢板抒情曲〈分開〉與〈微笑著揮手〉裡的木吉他是由名家董運昌操刀,前者逐步醞釀鋪陳的弦樂讓不捨之情在最後一刻决堤,卻不濫情;後者同樣由陳珊妮創作的詞曲以冷靜的口吻敘述著分離後的思念,卻不沉溺,令人不禁想起〈你就是吃定我〉裡相同的故事場景。

當然《女爵》中還是有那些很熟悉且振奮人心的「乃文式」guitar-pop,以及如同《Silence》專輯裡翻唱花兒樂隊的〈靜止〉和Depeche Mode的〈Somebody〉啟迪了無數少男少女投身搖滾的經典名曲,前者像是〈懂還是不懂〉輕快的英倫曲調與秀秀電吉他美妙的solo和〈之前〉裡一派輕鬆的吉他刷絃與切分鼓擊;後者則有翻唱自中國樂隊「便利商店」的〈電視機〉和由李雨寰作曲的〈沙塵暴〉,兩首帶有強烈New Order風味的曲子說不定會成為這一代玩團青年踏上音樂征途的啟蒙導師。

專輯尾聲的〈繼續〉是由楊乃文作詞與林暐哲作曲的情歌,聊備一格,就跟那些無聊媒體老是不斷提起的那宗陳年八卦般一樣乏味;倒是由楊乃文詞曲創作的trip-hop作品〈Be In Love〉與隱藏曲〈女爵〉的trip-hop版本為這張睽違五年的專輯做了一個意猶未盡的完美結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U2 / U218 Singles

U2 / U218 Singles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06/21

這張《18 Singles》絕對不是為了聽U2長大,現在已經逐漸邁向中年的五年級生而發行的,當然更不只為了滿足U2分布在任何一個年齡層的基本教義派歌迷的收藏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唱片公司為了撈錢,而且看準了歲末迎新熱錢滾滾的唱片市場,藉由U2跟Green Day合作,為遭受卡崔納颶風重創的美國紐奧良募款,重唱八零年代蘇格蘭龐克團The Skids的名曲〈The Saints Are Coming〉,以及另一首延續自2000年《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靈魂美聲氣味的新作〈Window In The Skies〉,讓舊雨新知心甘情願地掏出錢來;而且還用錄音室地點及那張仿自披頭四《Abbey Road》專輯封面的「四人行」照片,自行宣告他們的地位已經有如Beatles般偉大。

說到照片,有人說這張《18 Singles》的精裝版其實是一本「U2寫真集」或是一本「Anton Corbijn作品集」;的確,早期拍攝過Joy Division、Magazine、PIL等後龐克英雄的名攝影家Anton Corbijn自1981年與U2合作以來,陰鬱低調、風格強烈的黑白攝影風格已經隨著U2的音樂深植人心;這種「視覺影響聽覺」的奇妙制約作用在The Killers今年發表的新專輯《Sam’s Town》產生了最好的驗證:The Killers請來Anton Corbijn為他們拍攝的頹廢中西部公路牛仔風格封面,不用聽音樂就會讓人聯想到The Killers也想做一張屬於自己的《Joshua Tree》。但真正吸引鄙人購買這張精選集,將身處八零冷戰時期的緊張對峙與北愛爾蘭問題造成的疏離冷感氣氛中,自信堅定依舊的年輕U2身影展現的恰到好處的封面照,卻不是Anton Corbijn的作品,而是一位名叫David Corio的攝影師的傑作。

精選集當中沒有任何一首選自《Zooropa》跟《Pop》裡頭的歌曲,這也許\透露出U2對那兩張九零年代毀譽參半的專輯感到「羞恥」;即使〈Numb〉、〈Zooropa〉和〈Lemon〉這些電的吱吱叫的代表作或像〈Discothèque〉這首比現在迪斯可流行風潮衝得快的曲子其實都還不錯聽,但《18 Singles》終究還是要告訴新一代的歌迷哪些才叫做U2的「國歌」:《War》專輯裡紀念愛爾蘭血腥暴動的〈Sunday Bloody Sunday〉,用情歌影射政治,獻給波蘭「團結工聯」的〈New Year’s Day〉;超級經典專輯《Joshua Tree》裡那三首廣播電台百播不爛的〈With Or Without You〉、〈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和〈Where The Streets Have No Name〉以及2000年回勇之作《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裡的四首成人抒情單曲,還有Bono在1998年U2第一張的精選集《The Best Of 1980-1990》裡重新灌錄,據說是1987年在製作《Joshua Tree》專輯時,因為忘記妻子生日,為賠罪而寫的〈Sweetest Thing〉。至於其他沒有提到的歌曲,不是因為它們不夠具代表性,而是個人品味問題;另外順帶一題的是,限量版附贈長約一小時的DVD是2005年他們在米蘭舉辦的演唱會精華;片尾Bono在演唱時特別穿上印有倫敦地鐵標誌的T恤,紀念在演唱會舉辦前一星期死於地鐵爆炸案的犧牲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Silverbus / 橘色

Silverbus / 橘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06/21

不確定「療癒系」三個字究竟是「流行音樂」(簡稱「流音」但不是「流鶯」)從「愛情動作片」那邊借用來的分類方式,還是「A片」方面把原本印在CD側標上的「療癒系」三個字給偷過來用,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銀巴士」(Silverbus)絕對不是「淫列車」!前者是有料音樂旗下「療癒系」民謠搖滾第一團,而後者則是走紅於2007年左右的熱血龐克樂團。

「橘色」不只是荷蘭皇室的代表色,也是Silverbus樂團首張專輯的名稱。開場曲〈倒轉的鐘〉在鋼琴黑白鍵一按下去的瞬間,沒有周杰倫矯情造作的〈不能說的秘密〉,只有媲美Brain Eno「機場音樂」的恬淡自然,讓春日陽光透過落地玻璃窗灑落地板;心跳般的節奏和樂器堆出層次感,才聽第一曲鬱卒就已消退大半;專輯同名曲〈橘色〉溫潤的民謠吉他分散和絃陪伴著主唱承軒誠懇的嗓音,竟讓我像突然回到大學時代,一邊聽著「襪子樂隊」的〈鏡子〉,一邊回憶過去的情境,而《橘色》專輯第九曲〈白色的線〉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接下來的〈The New Song(New Year)〉三拍子反覆樂句醞釀著歌曲後段的「天空爆炸」橋段,非常適合在新年時節躺在床上反省過往,悔不當初而後淚\水潰堤時,拿來安慰自己的一帖補血良方!

聽到這裡,感覺專輯歌曲的安排順序猶如漸進式的情緒療程;到了第四曲〈Starlight〉,有如Silverbus的「Power Trio」宣言,三個人在此曲中擦出火花!先是很有氣勢的電吉他大爆炸,搭配上鼓手凱同與貝斯手 Iida力與美的打底,讓焦慮的心在該曲中一次掏個痛快!接下來的〈Under Water〉和第七曲〈Keep Myself From Falling〉的迷幻民謠,不知為何讓我想起了Kurt Cobain的迴光返照,趕快又拿出了那張在紐約MTV的unplugged現場,溫故知新。

不過,鄙人最推薦《橘色》專輯中的,還是〈魔鬼在跳舞〉和專輯最後的〈遺忘〉;前者令人驚艷的後龐克曲式,時而低調時而激昂的編曲,躁鬱並陳,完全是針對「亞斯伯格症」患者(不是「賈斯伯」喔!)對症下藥的「換帖」良藥,後者則是在後龐克舞曲般的鼓擊、厚重的bass聲線與電吉他的引導下,讓患者勇敢航向「腦海群島」,迎接2011年的第一道曙光,遠離「悲情城市」的自怨自艾。

俗話說:「既然要賣藥,保證要有效,不怕沒有料,只怕你不報。」除了《橘色》專輯內的音樂以外,鄙人還必須大力推薦這張CD的包裝設計;光是將放置光碟片的塑膠卡座採取「分離式」(不將塑膠卡座直接黏死在紙製外殼)的巧思,就足以讓一個收藏了近3000片CD的「搖滾宅男」大開眼界,因為這是鄙人第一次見證到有人終於解決了塑膠卡座與紙殼外盒之間,常常因為黏著劑失靈所產生的「若即若離」或直接脫落的問題,不由得想為這位厲害的設計師「Ivy Lee」用力按一個「讚」!此外,封面與內頁插圖準確呈現了專輯內「文藝三搖-民謠、英搖、後搖」的療癒成分,呈現宛如時尚精品般的質感,為《橘色》專輯的收藏性大大加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The Tears / Here Come The Tears

The Tears / Here Come The Tears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06/11

吾人認為世上最悲哀的事情莫過於一廂情願地深愛著一個永遠不可能有結果的對象而無法自拔。我多麼希望妳是我今生的唯一,相約逗陣去淡水海邊看滿天華麗燦爛的流星雨,無奈妳總是對我說,我們不適合在一起;那年冬天,妳送給我一片Suede的《Singles》精選集,這份生日禮物的背後意義已經不言而喻“See you in the next life.”,妳學著Brett Anderson的口氣,冷酷而堅定。

是啊,“See you in the next life.”多麼浪漫又令人心碎的一句話,2003年的12月,妳的離去與Suede的宣告解散,讓我渡過了這個世紀最悽涼的冬天。經過一年半載,悲傷已經止步,連爺爺也去了大陸,你我仍舊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怎料前Suede的兩位靈魂人物,效法連宋兩位主席大和解的精神,共組了一個名為The Tears的新團,言歸舊好,再續前緣,真是作夢也想不到。

當The開頭s結尾的團名氾濫成災之際,兩位老人家竟還願意陪著一眾「為賦新詞強出頭」的少年家攪和,是象徵另起爐灶的新招牌?還是這其實是Suede成軍之初想用卻不敢用的團名,深怕樂評馬上將他倆套上「新Morrissey」和「新Johnny Marr」的大帽子會令他們備感壓力,然後硬說他們是衝著填補The Smiths的空缺而來,不得而知。

衝著那令人發噱的中譯團名「飆淚\樂團」,將唱片放進CD player裡,看看會不會眞的讓我噴出淚\來。結果〈Refugees〉前奏一出來我就笑了,這不是〈Trash〉嗎?難道Anderson找Butler回來的目的只是想做一張有Butler參與的《Coming up》嗎?〈Autography〉一曲開頭逗趣的汽車喇叭聲加上和董事長樂團最近強力主打的〈找一個新世界〉相當神似的分散和絃又讓我忍俊不禁,究竟是誰學誰呢?

〈Co-star〉有如〈Saturday night〉般優雅深情,Suede註冊商標的「馬啼」式合聲再現江湖;〈Imperfection〉是一首很Beach Boys的美麗歌曲,告訴我們真正的美麗來自於缺陷;〈The ghost of you〉猶如慢板的〈Lonely girl〉與〈Break down〉合體,層層堆疊的思念在最後一刻終於潰決爆發;〈Two creatures〉和〈Lovers〉是很典型的Suede式的ballad;〈Fallen idol〉是首4/4拍的成人抒情搖滾,曲末吉他solo和口哨聲讓歌曲稍不落俗套。

〈Brave new century〉有意重拾〈We are the pigs〉的陰鬱,但怎麼也悲傷不起來,倒是〈Beautiful pain〉煽情地將《A new morning》裡的春日陽光加上催淚\的弦樂伴奏與吉他推絃之聲,讓我心甘情願地接受這份美麗的傷痛,狂洩不已;〈The asylum〉裡充滿鄉愁的口琴,稍稍平復我激動的情緒;〈Apollo 13〉像是〈Pantomime horse〉的快樂版本,與愛侶攜手乘著阿波羅十三號奔向天際,邁向未來;最後的〈A love as strong as death〉則是〈Two of us〉這首經典鋼琴ballad的孿生兄弟。

聽完整張專輯,淚\還是有飆,但更多時候我是被那份延續自《A new morning》的春風美景給拯救了。春天已經再現,陽光已經看見,有The Tears的陪伴,沒有妳的現在,我也不會感覺孤單。

※ 僅以此文獻給 板橋 陳小姐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地下鄉愁藍調

地下鄉愁藍調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06/11

假如您的兒時年少是不曾經歷過只有黑白雙色畫面、五吋軟碟磁片與DOS作業系統的電腦,或在無意間聽見廣播節目裡一首心儀的hito金曲馬上按下手提音響上的「REC」鍵,將聲音儲存於卡夾裡的空白錄音帶的鄉親,基本上是不會對這位台灣「文藝青年」界代表性人物絮絮叨叨(作者在書中頗為愛用的形容詞)的半自傳式回憶錄文集產生共鳴與興趣。特別是馬世芳先生跟鄙人一樣,也是一個酷愛裝老成、論鄉愁、談文化、藏靴腿,恨不得將自己的生辰時鐘倒撥個十五二十年的訓詁老靈魂;然而最大的差別在於馬世芳幸運地能在懵懂兒時就見證了民歌世代遍地閃爍的黃金,親眼目睹羅大佑在四年後毀於火災的中華體育館裡一襲憤怒的黑衣與白色愛迪達球鞋造成的視覺對比;甚至還能在藍綠兩黨尚未腐爛到今天這步田地的九零年代初摸索出搖滾樂終究無法改變世界的宿命壓抑,轉而從消失的中華商場裡購得的披頭四「花椒軍曹」專輯開始了搖滾夢,並藉由校刊社和「白碟」(《The White Album》)與摯友SY凝聚出革命情感般的惺惺相惜,再透過巴布迪倫的國際靴腿交易排解當兵的苦悶並促成了難得的異國友誼,以及從捷克「宇宙塑膠人」樂隊對抗極權爭取自由的歷史中領悟花草世代與垮派念茲在茲的和平真理,當然還有〈坐進時光機,擋下那瓶毒酒〉篇章裡對早夭天才的緬懷惋惜,而與馬世芳年紀相差一個世代的鄙人卻只能透過這本《地下鄉愁藍調》中一定程度的戀物癖書寫,回味兼自慰那段來不及參與的美好八零青春歲月。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212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