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書的凱西的所有評鑑

啼笑因緣

啼笑因緣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3/05

迷死人不償命的精彩小說!寫民初溫柔敦厚的兒女情長,兼有俠骨柔情之忠肝義膽,同時不乏精深高妙的佛門思想。

故事的開展,沈鳳喜和樊家樹之間,如攪亂一池春水、波波擴散出去的漣漪,蝴蝶效應般地為故事角色們,開啟人生的重組序號。戲中配襯人物雖多,主線故事只簡單清晰地繞著一男三女推移,讀者能夠深刻感受那無比震撼、雀躍不已與心醉神迷。偏偏除了才子佳人,還另有讓觀眾心疼的痴心等候者,甘心愚昧地守護沒有結論的故事—只為愛情。情傷者受傷卻不自覺,繼續為心上挖鑿大洞。

家樹因母病南歸杭州,劇情開始急轉,最終竟成無可挽回之局。及至驀然回首,感嘆著「人間世情畢竟空」的時刻,有人成了愛情的殉道者,有人成了從此不再眷戀的浪人,那彌足珍貴的人和曾經,早已經遺留在那片天邊的夕陽裡,再也不可能回到原來單純的自我。

愛情離不開片刻虛假,其中的以假亂真,卻有著真實的糾結感受,孤寂感使人期待片刻溫暖。因著這份期待,世間男女執迷地否認愛情的經不起試煉磨損,一個個慨然接受豪賭挑釁,加入沒有確切退場機制的冒險。看那仰天長笑、撕碎支票散於空中的樊家樹,似是看透紅塵虛幻,心中其實藏著「寧人負我」的痴傻;看看自許\「大丈夫提得起、放得下」的沈國英,縱然明白「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因緣莫羨人」,卻仍放不下對何麗娜的苦苦眷戀。也許\真有領悟的,就只有懂得孤獨的關秀姑,她很早便有這樣晶瑩剔透的話語:

「別向天上看牛郎織女了, 讓牛郎看咱們吧。他們在天上,一年倒還有一度相會,看著這地下的人,多少在今天生離死 別的。人換了一班,又是一班,他們倆是一年一度的相會著,多麼好!我們別替神仙擔憂, 替自己擔憂吧。」

若要追溯一切繁華的因緣,就不能不關注那巧笑倩兮的鳳喜,幾許\憨傻、幾許\嬌蠻的這位小姑娘,既天真爛漫又聰穎甜美,真是我見猶憐。關於她,有一些難解的懸念,張恨水先生用了側寫的方式,保留答案讓讀者自行想像,這讓作品更增添了歷久不衰的魅力。

其一是關壽峰於劉將軍府屋頂撞見的一幕。究竟鳳喜是虛與委蛇、以求脫身?還她真為貪求富貴而順應了劉將軍?若為前者,那麼是沈大娘事前通報了夜裡的行動,所以她忍氣吞聲、以免壞事?若是後者,則鳳喜有意要教關壽峰知難而退,然而小姑娘真有此等心機嗎?

就算鳳喜真是意志薄弱,禁不起金錢誘惑,那也還是讓人不忍苛責的,畢竟她僅是一介平凡女子,只不過俠義的秀姑、及新派獨立的麗娜太過傑出,才顯得鳳喜輕薄。但她也是端莊的舊式女子,如何能半推半就地迎合那可鄙的老軍閥?似乎不合情理,這是難解的懸念之二。

鳳喜所帶來的震撼還不止於此。當鞭子落下,柔弱可愛的花朵遭到蹂躪催殘的瞬間,不忍之餘,竟然感到內心秘密深處有種欲其毀滅的衝動。驚覺原來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刻意追求痛苦,因為痛苦可以作為自己與眾不同的証明?或者只是單純人有觀看美麗事物毀滅的想望?察覺這一黑暗面所引發的驚訝,並不下於被鞭的愕然。

未能與樊家樹共點紅燭的俠女關秀姑,是書中比起鳳喜更教人不捨的角色。她將一片痴情漸漸化為肝膽相照。成人之美的磊落襟懷下,其實藏著點點清淚\,否則也不需暗自於樊的住處留下「風雨欺人,勸君珍重。」的深情話語。她也許\是唯一參透「人間色相畢竟空,只在拈花一笑中」的聰慧之人,曾經黯然、曾經迷惘,但終能找到開朗明路,以實際行為體現「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因緣莫羨人」在世俗啼笑之餘,張恨水藉著關秀姑的成長,帶給我們最深的啟發,也帶給故事最無窮的餘韻....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3/05

繼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後,再次撞牆。這部王小波全集裡密密麻麻的文字、充斥全篇的性描寫,讓人讀到快喘不過氣來,如果說精鍊、留白的文字,讓人在見於言外的空間裡得以呼吸、思索,那麼王小波緻密、濃厚的荒謬感和怪異陳述,則像掐住了人脖子似地壓迫,逼不得已你只好投降—但直至對方鬆手的一刻,也還沒能明白整部複雜多義、夾雜符號的作品,究竟是何指涉。

《黃金時代》是我讀過的知青文學中,最不按牌理出牌的一部!滑稽戲謔的語言、特立獨行的思維脈絡,簡直像在探究小說可能性之極限。全集裡收錄五個中短篇:《黃金時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時期的愛情》、《我的陰陽兩界》,除了把最隱私的性拿來當家常便飯,赤裸而無恥地大書特書,還有各種極具震憾性的荒誕離奇。比如《似水流年》中,賀先生從樓上跳下來腦漿塗地的描寫,真教人印象深刻、經年難忘;還有同一篇中講大躍進時,為了讓大糞快速成熟,幹部們讓家家戶戶在開飯前,先用自家的鍋煮屎,這一段不知是否為史實的描寫,噁心到不可思議的地步,根本超越怪誕的範疇。

王小波的怪,用的是黑色幽默來呈現。比如《三十而立》討論牛仔褲能否使女性生殖器上長蘑菇:“說什麼牛仔褲不通風,裹住了女孩子的生殖器,要發霉。試問,誰發霉了?你是怎麼看見的?中國人穿了這幾天就發霉,美國那些牛仔豈不要長蘑菇。不通風可能發霉,發霉可能長蘑菇,可他....”,瞎爆的抬槓,卻對當時婦女連穿著自由也受拘束的荒謬,作了極度誇張的諷刺。

又如《我的陰陽兩界》講述某醫院電器維修工程師王二,因患陽痿,妻子與其離婚,從此被人恥笑,離群索居在地下室裡。小說寫到王二陽痿起因於新婚之夜想起20多年前,在胡同里路遇晨起的少婦倒馬桶的情形。反胃嘔吐使王二無法行“周公大禮”。妻子鬧將起來,讓親友都知道他“不行”。為了要離婚,隨後鬧到醫院去,宣布他為陽痿患者,並把消息放出去,以表明自己離婚是逼不得已,但這一宣判卻讓王二的隱私被暴露無遺。社會對個人隱私權的任意踐踏、權力制度控制人的全面生活,就在讓人笑得飆淚\的詼諧之中道來。讀者於可笑中品嚐痛苦、荒唐中領受揶揄,王小波嬉笑怒罵的功\力,較之錢鍾書、老舍等幽默文學大師,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看似粗俗的文字背後,讓人感受得到深厚的文學修養和邏輯思維,不得不驚訝:好個不世出的奇才!

《我的陰陽兩界》之外,《黃金時代》不消說是更經典的作品,在王小波熱的年代裡,陳清揚和王二辯證的破鞋論可說是膾炙人口,已被探討到爛,此處就不再論述。說說比較能打動我的《革命時期的愛情》。

乍看之下雜亂無序、不知所云的這部工人王二之愛情史,刻劃了X 海鷹、姓顏色的大學生、氈巴,三位不同階級的愛人之形象,層層疊疊、瑣碎紛雜的文字密林裡,稍加推敲倒不難看出隱約的脈絡。分別為團部支書、無產階級革命同志、白淨而娘娘腔的男子(受X 海鷹之命監視王二)三個角色, 與一如貫穿整部全集的設定,是文革社會局外人象徵的王二之間,透過錯綜混亂的敘事,慢慢顯現原本該是很單純的愛慕與萍水相遇,在荒謬不可理喻的革命時期裡,因支配與被支配、壓抑與醒覺等種種關係,形成情感的扭曲與異化。作品雖傳達了清晰有力的思想,但運用的雜沓舖陳卻有其迷人之處。若以藝術語言來比喻,很像是作者穿插於文中的達利,其立體而瘋狂的表現方式,正如王小波那滑稽怪異與意象驚駭的文字,教人無法忽視。剛開始不免讀得有點心煩,反常形態的美在第一時間並不容易領略,但慢慢會發現,王的東西很適合一再重讀,隨著與作品互動者的不同心境,呈現出來的東西會具備不同的色彩。寫實的歷史片斷,卻有著超現實世界的扭曲和矛盾....

很喜歡王小波在此書自序中說的,他的立志寫作是個不折不扣的「反熵過程」,生前未受重視卻始終默默堅持,留下思維獨特、深刻幽默的系列創作,其勇者精神不免使人嘆道:「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末世之城

末世之城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12/20

趁著「少年Pi熱」尚未退潮,正好談談也寫生存絕境的《末世之城》。有別於少年Pi怒海餘生的奇幻航行,以及杜子春式的仙境歷險,這部書信體的「安娜地獄紀行」寓言味並不濃厚,有的仍然是奧斯特式文字風格的內在孤獨與迷惘。

生存絕境是傷痕文學、存在主義與宗教信仰都不乏於探討的主題。想想,當殘殺與掠奪成為生存之必須手段,人要如何擺\脫自然的必然性拘束?自由意志在這樣的境地裡,是否仍有可能成立?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是真的嗎?一連串的詰問隨著標題泉湧而出,可以想見,這是個描寫\"靈性\"與\"人性\"拉拔較勁的絕佳切入點。

物資缺乏的末世之城裡,搶劫、暴力、強姦等都不再是違法行為,政府唯一管制的只有垃圾問題,包括垃圾的收集、回收與再製成能源。當你驚訝於他們窮盡所有人力只管理糞便、垃圾與屍體,很快便會領悟,法治的潰散解體在末日世界裡是自然的結果。絕望感不言而喻地躍然紙上,於是各種帶有黑色幽默的自殺俱樂部,便顯得順理成章。但耐人尋味的趣味文字,事實上寫的是深沈的煉獄景象,驚覺到這是令人想哭的幽默時,會意識到在所有末日題材的作品裡,此筆法幾乎是原創性的,如此靈巧、令人折服。

外來者安娜懷抱一種莫名的執著來到此城,將所見所聞以紙筆記下,寫成了這部作品。由於奧斯特之書必不可少的要素-機緣巧合,在這個絕望而乏善可陳的荒涼城市裡,原本可能枯\燥乾癟的記事,歷經了三次場景的轉換-依莎貝的家、國家圖書館與沃朋之家。每一幕中,儘可能都以帶有張力的三人一組進行對白(奧斯特酷愛\"三\"這個數字,還可從安娜來到這裡時,正好待在第\"三\"人口調查區窺得)。

第一幕安娜的獨白劇之後,登場的三位演員分別是安娜、依莎貝與費迪南,安娜流落此地,度過一段無處可棲身的漫漫歲月,遊民生活因搭救伊莎貝、獲邀入住而告終結,安全的需求稍微得到滿足,不妨以馬斯洛的金字塔來看每一幕戲的結構,此時她得以從金字塔最底層往上晉階。如果說身居最底層唯一重要的事在於\"活下去\",那麼上升之後性靈的飢渴,是否會跟著生理條件的改善被平撫一點?出人意外地,這一幕即將結束時,潛藏在意識深處的殺人意圖竟被激發,惡意而孤僻的費迪南成了死者(關於他的死是本書中小小的懸念)。這幕戲似乎有點挑戰馬斯洛需求層次論。雖說密閉空間內的三人對峙是存在主義裡著名的「他人地獄」場景,但最落魄時安娜連死人的衣物尚且不敢碰,卻在衣食基本程度得溫飽時起了殺意,讀此段落有種背脊發涼的震顫感。

關於費迪南之死,應該是有象徵意義的。全心全意投入模型船製作的這個角色被形塑得極為立體(完美得令人想起百年孤寂的邦迪亞上校),他一方面擁有藝術家的精巧心靈,一方面卻又有著極度孤獨者的古怪邪魔。在來到伊莎貝小屋之前,也就是安娜初來乍到,親眼目睹許\多殘酷駭人的地獄景象時,曾埋下一段伏筆引言:「你眼前所見的景象並不是輕而易舉便可抽離的事物,你無法看過就算了,因為每樣事物多少都屬於你,是在你體內鋪陳的一部分故事。我想,硬下心腸不讓自己再受到任何事情影響或許\是好的。可是這麼一來,你會變得孤伶伶一個人,徹徹底底獨來獨往,而這種生活根本就活不下去。」徹底孤獨的費迪南之死,宣告的是唯心主義行不通,冷漠、事不關己絕非破解虛無之道。儘管一切事物都將滅絕於遺忘,而所有景象是那麼地荒誕不經,飢餓與寒冷卻會無情、真實地逼向你,正視眼前現實反而才是身處虛幻世界的智慧。整部迷人而變幻的文字,讀來輕盈綺麗,實則蘊涵厚重的哲思,後文將會深入再挖掘此一思路的內裡。

第二場戲推入的布景是國家圖書館(奧斯特迷當敏感嗅到,幾乎所有他的作品必定有個書堆世界,並且也都有\"繼承遺產、展開新生\"的過場戲),雖然也是三位演員輪流串場,但只以安娜和山姆的兩人世界為主,在這座雄偉而堅固的新住所,安娜度過了甜蜜的情感生活,寫書的工作也相當程度地昇華自我至知性的水平。幾乎可以說她朝著馬斯洛金字塔邁出遲早會登頂的步伐。正當幸福頂峰就在不遠處時,劇情急轉直下,安娜再度被惡魔之手拉向地獄。

無常襲擊了安娜,場景迅速切換至更加宛如天堂的沃朋之家。事情變化之快速,簡直像杜子春的情節一般(不太懂蠻多人以歐威爾的《一九八四》與此書相比,《末世之城》的奇幻味大過寓言氣息吧!)。兩個場景之間有個重要的象徵物-鞋子,書中埋了許\多伏筆寫它的重要性(雨的殘酷、死屍的價值、恐怖之冬....等),促使讀者認真去思考其意涵。因鞋子有”行”的意象,自然很直覺會想起前面提到的,儘管生命虛無,你卻必須正視生存的現實。也就是少年Pi裡的生存之道:Keep busy during the day. (或者,如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幸福當然是幻覺,繼忘年之交伊莎貝死後,愛人、孩子、理想也於一瞬間灰飛煙滅,很顯然地無三不成禮,沃朋之家的天堂幻覺總有一天也會消逝,這一幕戲不過是安娜切斷執著眷戀的試煉過程。結局如何?就像橫在我們生命的前方也同樣是未知一般隱晦,充滿也許\是可能性、也許\是絕望的一團謎霧。

不過是薄薄的一本小書,但它讓我第一次注意到奧斯特處理細節的功\力。比如兩場戀愛的描寫,當讀到安娜和山姆的深刻愛戀時,隱約會覺得不對勁,猶記得《月宮》裡奧斯特寫失去摯愛的情節,那種感染力是無可比擬的,為何寫這兩人的情感聯繫,卻只給人”大略描摹”的速寫感?直到後來維多利亞出現,潮水般的愛慾在兩個孤寂女性之間泛濫開來,才了解映襯的手法是要突顯較為特殊的同性情愫,使孤寂的主題更無庸贅述地自然呈現。又如伊莎貝的死,寫得極為真實而細膩,緩慢而冗長的過程似乎頗不必要,但仔細推敲,整個身不由己的自然死亡過程裡,和那些自殺俱樂部成員的自主選擇,又似乎能從其中得到生死觀照的體會。小說會讓人愛不釋手,除了美麗的文字,細節的設計其實更是魅力所在,此處可見一斑。

最讓人在意的細節,則在書信體的選擇。契訶夫說:「一個人面對壯麗、巨大陌生事物的心理反應,不管是風景、道路、建築或是藝術,我們會憂傷地油然升起一股宿命的感受,覺得自己必將註定沒沒無名地活著,然後又沒沒無名地死去,和這些壯麗、巨大的事物相比,我們如此渺小。於是在無奈與無助之中,多少人本能地撿拾周圍任何可用的工具,衝動地在石頭上、樹木上、柱子上,甚至恨不得在藝術品上,留下我們的名字。」不知道安娜究竟把這封信寄給誰,也為她和山姆辛苦寫的書付之一炬感到愕然,但書寫的過程,就如同製作小船的費迪南,他在想像中乘坐這些船,同時也當它們是秘密呼救的訊號,然而不以為有人會回應這個訊號,他心知肚明:哪兒也去不了。書信的意涵,表達了此一孤寂卻又徒勞的書寫渴望,闔上書本之際,無奈地感受一種深刻的苦楚,或許\帶著一點堅強與韌性的體悟,如同穿越地獄的安娜....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9/23

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忽然有一天,一個莫名的念頭從心中升起,他們吃了智慧之樹的果子,從此走向墮落、受苦、承擔責任的道路。放著美好的生活不過,為何上帝的子民偏要被誘惑而犯下原罪呢?人類第一個自由意志的選擇,究竟意義何在?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探討真與善之課題,它的一切論點,就如同聖經的教義一樣,從自由意志開始。人類最初的純潔狀態為不具道德意義的善,必當自由意志起了作用,才有了崇高、有了奇蹟。此一觀點和康德「自由即自律」如出一轍,康德的自律概念可藉三組背反律(three contrasts)推導出來-一個石破天驚、批判震撼力十足的思維模式!甚至有人說,若整個西方哲學是柏拉圖思想的注腳,當代哲學即是以康德理論為基石。

康德的道德律,經得起時間考驗,也受得住詳細檢視,但卻不容易真正了解。以叔本華《大膽釋放你的慾望》文章裡的一段話為例:

所有人的行為都被慾望驅動著。然而有些熱心的道德家卻異想天開,以為靠責任和道德原則,就可以對抗慾望。我之所以說這是異想天開,不是因為從來沒有人表現的很有責任,而是因為如果不是一個人渴望表現的有責任心,則責任一詞對他毫無意義。

乍讀這段話,會覺得以《盲目的意欲》(即自私基因之開山祖師)著稱的叔本華,跟主張「純粹理性」的康德是挑釁來的(前者強調人生物性的一面,後者則為全然的唯心主義,兩者看起來大異其趣),不過細讀最後一句話,說的是康德的自律型意志(autonomous determination of will),就會發現叔本華的哲學,其實是以康德為基礎的。康德的許\多思想,如普世價值(Universal laws)、絕對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等,都容易讓人錯過其細微處。如果一開始就從充滿抽象名詞的哲學書入門,一定會迷失在其中。網路上找得到本書深入淺出的教學影片,可說是進入哲學殿堂的最佳鎖鑰。流暢的思維引導、生活化的範例引證、腦力激盪的思辯交流,令生硬的理論自然而然地進到聽者的心靈。

讀《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雖然對亞里斯多德、邊沁、諾齊克、約翰史都華米爾、約翰洛克、羅爾斯等哲學家的主張也會有所認識,但大部份的心思一定會被康德震古鑠今的純粹思想佔得滿滿。在接觸本書之前,一直被叔本華和道金斯幾近完美無缺的理論收服得妥貼順當,但認識了康德,才領悟到宇宙之大,科學絕對無法揭開其真相,世間必定另有能夠包融一切的真知灼見。

看完網路影片跟讀完這本書其實好一段時日了,因為它太具啟發性,忍不住又陸續找了很多書籍與資料來研讀(原來哲學是如此令人興味盎然的領域,大開了我眼界!恨不得早十年認識 Michael Sandel先生)浸淫其中這些時光,越來越領略到康德為何能影響當代哲學如此之鉅,這感覺很類似他自己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所喚起的那種與之俱增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充滿心靈,這就是繁星密布的蒼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真的越鑽研越會升起,一種對博大精深之內在世界的景仰。讀康德很難不聯想到禪宗,純粹理性、以人為主、尊嚴價值凌駕一切之上、重視思想自由等等,甚至自律的概念和禪宗的頓悟也有相通之處。這部份非常有趣,日後有機會再來作系統整理。

但這部鉅作雖為登堂入室之最佳起點,卻潛藏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這問題和禪宗所言:「佛曰不可說」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以思辯為基礎的懷疑論,其價值何在?真理果真越辯越明?或者這根本是個迷思,真理就是真理,思辯究竟與它何干?Michael Sandel 果然思慮縝密,開宗明義便預告了此疑點,但他作了開放性的思考,並未觸及其核心,謹節錄這段話作為本文結尾:

我們並不會對每個案例或是理論下結論,若Aristotle, Locke, Kant與Mill經過這麼多年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不過是在Sandel禮堂中花一學期的時間,怎麼可能解決呢?所以,這可以只被當成每個人獨自的理念探索,他人無法說嘴,也不需要論理,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閃避,所謂的懷疑論閃避法。而我的回應則是,沒錯,這些問題的確經過反覆辯論,但這些爭辯從來不曾消失的事實也許\告訴我們,這些爭辯一方面無法結束,但卻也無法避免。而它們無法避免,無法逃避的原因,則是我們每天都處在這些答案所構成的生活中,所以懷疑論不過只是舉起雙手,放棄道德反思,這不是解決之道。

Kant非常適切的描述了懷疑論,他說道,懷疑論適合讓人類的理性休息,可以讓人類反思獨斷的邏輯,但卻不是永久放棄結論之處。他說,單純仰賴懷疑論永遠無法滿足對理性思考的渴望,我試著透過這些故事,以及這些爭辯和危險及誘惑,討論這些挑戰和可能性。簡單地說,這門課的目的是要喚醒諸位的理性渴望,看看會獲得什麼結果。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秘密

秘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6/06

《秘密》是一部極具巧思的創意作品,東野圭吾略顯單薄粗陋的文字,猶如鋼琴技巧樸拙,卻彈奏出情感完全投入,噴薄深處悸動感傷的悲喜交加之作。看似老梗的「靈魂入新身」,在精心舖排之下,竟有了新鮮而深刻的意涵。
杉田平介車禍喪生的妻子靈魂進入了尚存一息的女兒軀體,從此開始了有點分裂的生活,在外人面前扮演父女,在家中卻過著亦夫婦亦父女的生活....它就只是一個這樣簡單的故事。

但闔上書本之際,真會深深嘆息,在時光面前-不停流逝的時光面前,人只不過是每一個孤獨的瞬息。故事中,讓成熟女性的靈魂進到年輕新生的肉體之中,陪伴一個生命力感已然消逝到所剩無多的中年男子,這個鮮明的對比,清晰而殘酷地揭示著,虛無與騷亂只屬於青春,在具有凝聚內在平靜的能力之前,男子是無法正視生活中永遠無法解決的矛盾的。平介的種種掙扎:探尋、嫉妒、竊聽....生命有如塵埃般一文不值的事實,無情地被宣告著。

平介與直子的故事,除了無奈的人生課題,亦拷問了作者一向所關注的人性課題。本書另一關於人性的探討:形而上的精神戀愛到底成不成立?在網路上讀到木心的文章:「使愛情的舞台上五光十色、煙塵陡亂的,那是種種畸戀,二流三流角色。一流的情人永遠不必殉隕,永遠不會失戀,因為“我愛你,與你何涉”」(木心先生談愛情),曾問朋友對這段文章是否有同感,她答道:「很美的鬼扯。」

到底如何呢?其實這種沒定論的東西正適合用小說的形式來探討,答案由讀者自行去拼湊。東野圭吾處理這個主題,用了個粗鄙直白的橋段-平介秘密的自慰生活,他毫不隱諱地揭露較少作家碰觸的這一塊世界(令人聯想到以陽痿為主軸的《鍵》,不過谷崎潤一郎也沒這麼露骨描寫啊!)細想之下,還是可以容忍東野的直接,體力漸漸走下坡,慾求仍強烈的中年大叔自行解決生理問題,文筆雖不美,哀傷感卻有帶到,即使想要以理性超越肉身侷限,卻仍敵不過現實中種種的不堪。除了性的渴望,愛情、夢想、自信等等也自手中漸漸失去。

沒有美麗文采,《秘密》卻讓人一頭栽進、不知停止,因為它和《達文西密碼》一樣,閱\讀感受很類似觀看電影,即使這麼單純的故事,也摻入引人入勝的懸念,最深的懸念從根岸文也以原諒者身份再度出現時默默淡入,與擁有藻奈美身體的直子越走越近,不禁令人起疑,前面舖了那麼多平介和直子將終生相守的梗,怎麼會冒出一個第三者?難道一直默不作聲藏著的藻奈美,最後終將出現嗎?還是重新擁有青春生活的直子,內心起了不為人知的變化?結局用了一些細微的暗示(藏在小熊布偶中的戒指、相互凝望的眼神),給了很肯定的答案。

直子為什麼要嫁給文也?其實東野在蠻前面就下了伏筆,造訪過梶川征子(肇事司機之亡妻)後不久,平介吃了她送的巧克力,直子還在世時立下不吃甜食的家規,多年未嚐過、那令人懷念的甜蜜,其實是”生命重新開始”的暗示。這若不算很明顯的伏筆,與雙胞胎女兒罹難的藤崎巧遇,則是鑿痕更深的一筆,在協調會上指責梶川太太是殺人凶手的藤崎,很諷刺地藉由賠償金的週轉,徹底改變了人生。反而一直抓著過去不放的平介,其實才未真正放下。那麼把藻奈美(直子?)的結婚,看作是是她希望平介也能展開新的人生,就是很合理的推敲了。

不能算是開放性結局,東野的觀點很清楚,並無灰色地帶,玩味後即知,他也認為木心所謂“我愛你,與你何涉”是鬼扯。讀到結局我會心一笑,但不能認同東野的想法,木心引用歌德的“Wenn ich dich liebe, was geht\’s dich an? ”,更深一層的意思如他所說:「愛情本來就沒有多大涵義,全靠智慧和道德生化出偉美的景觀」,其實根本是以自戀來概括愛情,這是不能再同意更多的。不過,還是不得不臣服於東野完整的架構與布局,沒辦法與之抗衡只好默默欣賞。

記得剛迷上宮部美幸,跑到日本時在書店裡徘徊,想象應該有整面宮部阿姨的書牆,卻只發現壯觀的東野書牆,初次領略這位既粗獷又細膩的作家,馬上明白他所向披靡的魅力何在。似乎他在寫書時就已經設定好會被影像化,無論視角、舖梗、意象、深度、主題(賣點)都很符合影像作品的條件,比如在平介陷入竊聽、跟監的瘋狂之前,早埋好了連小學時期男友也要嫉妒的暗樁;又如直子和文也的結合,是嫁給「仇人」兒子的安排,有種造化之奇的神秘力量—很肥皂劇的氣勢;最巧妙的,當巴士司機過勞之謎被初步解開時,直子反而因失去憎恨對象而懊惱,一旁的平介在追索過程中一直超脫知命,直到最後讀者才發現所有遺屬中,最放不開的正是平介,淡漠的文字氛圍,湧動著強烈愛恨的暗潮,創造餘味無窮的留白。

此書還能一窺日本人的靈魂觀。巴士翻覆於山谷間,乘客幾乎全數喪生的浩劫,肇始於梶川幸廣無私的愛,讓人震撼地問道:為何這些什麼也沒做的人們會成為犧牲者?難道,他們其實並非「什麼也沒做」?前面提到的造化神秘力量,在此詰問中有呼之欲出的態勢。平介不停抽絲剝繭地在追尋,從歷劫、幻境到人倫關係的考驗,一連串迷失與領悟的洗禮,隱約讓人感知到那抽離於肉身之外的呼喚。

檢視了種種精彩的內涵,發現最吸引我的,卻是書中毫不重要的細節,平介枯\燥的職場生活,在東野筆下信手拈來,汽車零件廠平板無聊的例行瑣事歷歷在目。維基了一下,原來這就是作者成為全職作家之前的正職,那麼,我決定先不貿然成為粉絲,也許\別的作品並沒放進這麼有誠意的素材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長恨歌

長恨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3/04

翻開〈長恨歌〉,會以為錯拿了巴爾札克-鉅細靡遺的繁瑣舖陳、冗長黏膩的細節描摹,女性特有的絮絮叨叨頗令人不耐;闔上時則會詰問:〈長恨歌〉入選中文小說百強的理由何在?

論原創性,王琦瑤和李主任的亂世情緣寫不過〈傾城之戀〉的白流蘇和范柳原、懷舊浪漫和城市象徵又遠不如〈台北人〉之經典、寫宿命意識,〈京華煙雲〉好像更好些;論時代變遷的記實,像這樣從小處著筆,東拉西扯的文體,其終極關懷又教人很難捉摸-除非,寫作風格的細微瑣屑,正是一種刻意的選擇(這樣的選擇,用意是什麼?)。奇怪的是,雖然找不到它不可取代的特質,閱\讀時卻很捨不得放下書本,王安憶這部名作的感動力,不是那種深刻的生命悸動,文字的精工細琢是有其動人之處,但愴涼之美以及細微的懷舊哀愁感,更是獨特之處。

〈長恨歌〉寫上海弄堂裡一個小家碧玉的故事,王琦瑤是個美人,但不是尹雪艷那種冷艷神祕的幻境雲煙,她是貼近世俗而非虛幻、是楚楚動人但也深諳人情世故的真實人物。在上海的稠密弄堂之中,應對進退、人情禮數規範之必要,處世藝術的圓融是重要的生存能力,能夠伶俐地使用人際關係中的技巧手腕,造就王琦瑤開啟人生璀璨的一頁。她懂得收歛光芒、塑造恬靜可人的形象,故作的含蓄與素雅,讓她的魅力更加自然流瀉、光彩更加奪目迸放。青春年華之時,她成了上海小姐(三小姐),脫開寒微出身,步入繁華世界,展開一連串與吳佩珍、程先生、蔣麗莉、李主任、阿二、康明遜、薩沙、老克臘的糾葛纏綿。故事便以王琦瑤年華歲月的流轉,帶出上海四十年風雲變化的軌跡。

當了三小姐、遇上權勢威武的李主任,似乎是王琦瑤人生悲劇的開端。艷麗浮華猶如昏眩暈人的懸崖峭壁,誘使人躍入萬丈深淵,從此無法回頭。年少時已看盡紙醉金迷,註定此後只能是無奈逝去,生命剩下蒼白寂寥的色彩。整個故事的基調,在敘寫她身上這份擺\脫不了的愴涼。三毛說:「我盡可能不去緬懷過去,因為來時的路不可能回頭。」但嚐盡人世最繁華的王琦瑤,如何能不緬懷自己的青春歲月?悲劇是無法避免也無可挽回的。人到中年的王安憶,選定這個題材創作史詩鉅著,必定帶著自身深刻的生命感悟,那對美好歲月流水般逝去的歎息與哀歌,真是深入肌理、透自骨髓。讀到王琦瑤與程先生重又相遇時,那「蒙了十二年沒擦的灰塵,透進樓裡的光都是蒙灰的。電梯也舊了、鐵柵欄生鏽的,上下匡啷作響....穹頂上的蜘蛛網,懸著巨大的半張,想這也是十二年裡織成的。」中年的無力與悲苦,呈現得真是驚心動魄啊!

三十萬字的份量,王安憶用了最具挑戰性的單線順敘,也許\她對自身的文字駕馭力極有自信吧!放眼史詩式文學作品—〈戰爭與和平〉至少並敘了四大家族的故事;〈百年孤寂〉的人物多到族繁不及備載,幾乎可看成數十短篇故事的合輯;〈惡童三部曲〉利用三部不同人稱的書寫,形成多視角立體畫面;〈人性枷鎖〉的菲利普則不停地更換場景,頗有「空間實踐」之意謂;若契訶夫、左拉和巴爾札克的〈人間喜劇〉式拼貼手法,也算某種形式史詩的話,那也是人物場景不斷更迭的。而〈長恨歌〉何其大氣魄!不但鎖定了上海,還把鏡頭只對準了王琦瑤,除她之外的人物內心獨白,可說極其貧乏。只可惜,這著棋走得太險了,無聊瑣屑感也許\是王所想呈現的,但許\多讀者並不買單(我在閱\讀時也跳過了幾個章節)。

書裡有一小段關於上海文革時期隱私被揭開的具體描繪(即程先生自殺的篇章,這小段歷史讓我記起心愛的老舍,在文革時遭迫害投湖的遭遇,心痛至極),這在本書橫跨四十餘年的橫幅圖中,只算是其中的一段截面。讀過文革末期史鐵生、張賢亮等人的作品,會熟悉傷痕文學裡鮮明的哲理思考和生命體悟。物質極度匱乏的境地裡,很自然會產生反思的作品,由於欲望、矛盾、痛苦是人類無法解決的永恆存在,人本身就是不斷分泌欲望的生物,所以需要一個精神上的引導和信仰。不過即使王安憶曾走過文革,在〈長恨歌〉裡看不到針對心靈進行的搜索與詰問,倒是充滿執迷不悟與無可救藥、聲色犬馬的眷戀,有那麼點毛姆的味道(但真要說,張愛玲的毛姆味是更純正的) ,看得出王安憶想要描寫的上海,是道德之外的世界,畢竟它是比較有趣、比較讓人喜歡的一個小世界。摘錄一段嚴師母與王的墮落對話:

王琦瑤緩緩地勸慰說:其實再怎麼樣,也還是結髮夫妻最恩深義長。
嚴家師母笑了,點著頭道:是啊,有恩有義是不錯,可你知道恩和義是什麼嗎?恩和義就是受苦受罪,情和愛才是快活的;恩和義是共患難的,情和愛是同享福的,你說你要哪樣?
王琦瑤不得不承認她的話有幾分道理,並且驚訝養尊處優的嚴家師母竟也有著不失慘痛的人生經驗。
嚴家師母轉回臉對了王琦瑤說:還是情和愛好啊,只要嘗過味道沒有肯放手的,你說我們女人是為誰做?

寫了許\多負面評論,也該回味一下本書的美好之處。才華洋溢的作者,帶給我們太多的美不勝收:選美決賽的三套服裝、愛麗絲公寓裡無盡的等待(幾乎活脫脫是鄭愁予〈情婦〉一詩的散文版,美極了!)、阿二用無聲勝有聲的方式讚美王琦瑤是詩、麻將桌上的心理探微、淮海路上的時尚(此篇章對於時尚的論述可說是虛無的極致,深得我心)、大伏天的曬霉感傷,王安憶非常擅長寫抒情和感傷的氛圍,讀者稍一不慎,就會被書中的語句刺中痛處。

寫心得之前,我花了不少時間上網找資料,想要知道這部名作的內容,有沒有王安憶本人的自傳色彩,但只看到一兩篇繪聲繪影的說法,不太足以採信,個人覺得即使有,應該也是非常稀薄的關聯,總覺得沒有那種深深被觸動的感受(通常自傳式小說的衝擊力都是很強的),甚至全書致力書寫的上海,景色也很模糊,不像有些大師不加著力便能讓人身歷其境,我推崇此書的孤寂感,就像作者形容吳佩珍與王琦瑤的閨閣情誼是:寂寞加上寂寞、無奈加上無奈,誰也幫不了誰,人類處境之疏離,莫若王琦瑤。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月宮

月宮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2/04

記得po了百年孤寂的心得時,有許\多書友紛紛表示,此一史詩級的作品因人物眾多,加上隱喻紛呈,未竟全功\便得黯然放棄。有此困擾者,我建議讀〈月宮〉,因為它同樣也是孤寂的史詩,但篇幅不那麼鉅大;同時它的每個字都具有重量,讓人在閱\讀之際,時時被文字擊中,激盪、震動、支撐....奧斯特的月宮世界,具體而真實,內容的實質無盡延伸、自由擴大,當你全神貫注地投入其中,會發現智慧和熱情,隨著逐漸進入書中世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

當今有廣大的書迷,沈浸在屬於奧斯特的文字森林中,森林裡存在著一個極為不同的世界。它根據獨特的規則來建構-所謂的作家風格,風格是那麼地強烈,書迷們無不時時感受著微風的吹拂。有時是憾動心靈的懸念;有時是令人莞爾的機緣巧遇;再不就是無三不成禮的重覆手法。這是座教人流連忘返的密林,不僅因為語言文字的美麗,更為那字裡行間的意旨,時不時滲透到生活中的奇情異趣。

當我坐在咖啡館裡讀著這本心愛的書時,由於座位緊密,鄰桌男女的談話清晰可聞(當然本性中的八卦也有關連),都是些會話性的題材,理財、升遷之類。但參與了幾乎整場對話下來也不得不明白,他們其實是一對各自婚嫁了的中年人,正在熱烈地跟對方調情。離開咖啡館走在路上,一邊想著自己的心事時,「幸運」二字來到腦海中—不必談論、聆聽貸款或撙節開銷的絕望話題-真是好!但稍一轉念,想起奧斯特總是以「機緣」、「偶然」來串聯人生,驚覺自己就正站在這樣的交叉點上,原來意識裡覺得萬分幸運的事,其實不過是剛好而已。雖然在億萬年的時間、千萬人的空間之中相遇似乎極不可思議,但想想,身旁有多少這樣的事物在發生?我們又曾和多少碰巧的偶遇擦肩而過,自己又豈是真的與眾不同?

更妙的是,車子停進一座停車場,管理員要我搖下窗子,旁邊空位很多,隨口跟他表示想停的車格之後,不料惹惱了一位暴燥的地下室獄囚(因為沒有遵照指示搖下車窗),折騰了很久,怒不可遏的獄囚先生耍了一堆花招之後,終於得以安然離場。走出停車場時又驚訝地記起這位先生,根本是從書中走出來的史寇斯比哪!(即峽谷中開槍,射殺跌落山脊的布萊恩那個嚮導)

唉!沒有奧斯特的出色想像力,不然應該再補一個巧合,湊足\"三\"這個「具有文學典故的數字」,還是別再東施效顰吧。談談〈月宮〉中的孤獨,所謂的「孤單一人」,意味的到底是什麼呢?在塵世間,孤獨是個傷口,但奧斯特思考的範疇,比起這種孤獨要大得多,除了閉鎖狀態,孤獨時的凝神靜思、藝術創作的衝動、孤獨時冒著的各種危險,在書中都被探討到。

對於鮑勃家族(向邦迪亞家族致敬?),孤獨是既被渴望而又駭人的,痛苦的折磨在其中被推向極致,若有歡愉也是瞬間即逝的,但他們甘願受苦,認命地讓創作活動變得神聖而不可欽犯,孤獨因而蒙上一層神祕色彩。過程中摒除了一切外界訊息,使得自我聆聽的敏銳性被逐漸加深,讓內在塗上與眾不同的生命底色,而成為探索存在的旅程中唯一的風景。

在人群裡如影隨形跟著他們的孤獨,就算在最親近最鍾愛的人身邊,仍無法以合適的波長彼此溝通,語言之為溝通工具顯得太絕對,導致完全無法被信任,鮑勃家族的成員們,整個生命的敏感和情緒的顫動透過言語,只能是笨拙、遲鈍而刺耳的,唯有尋求另一種形式的溝通,窒息壓迫才得已紓解(不包括性愛,它似乎戲劇性地瓦解內在高牆、震盪了孤獨感,終究解讀不了什麼),馬可吞下1492本舅舅留下的書,並將之全數賣掉的隱喻,再一次解構了文字的可能性(不覺又想起將自己鉅作捲成紙煙抽掉的巴赫汀,奧斯特精準的比喻就是這麼令人難忘)。

外界藉由奧斯特的創作為橋樑,獲得鮑勃家族體內的血液脈動中的回音,感受孤獨讓所有感官變成的尖銳、悲傷、溫柔、喜悅,也讓那種確定自己實實在在活著感受,迫切地回歸了原點。即使孤獨是無法表達、不可說的,這位讓人愛之入骨的作家,將繼續帶著我們在沙漠中前進-一片比真正沙漠還荒涼的沙漠。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第六病房

第六病房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1/23

讀完了赫塞青春激情的詠嘆,緊接著讀以中年冷靜為深層底蘊的契訶夫。記得初看契訶夫的作品時,對一些荒涼冰原中眺望飛鳥、或黑暗中凝視濃稠海水的描寫,印象極深刻。那種在苦惱中眺望遠方,渴望自由與希望的憂傷注視,既含蓄、挹鬱又詩意。不過作品中的感悟儘管冷峻,卻大多是清朗雋永的,不似〈第六病房〉的沈鬱凝重,幾乎超出普通人可承受的強度。

「第六病房」是一間專為精神病患準備的病房,這病房和我們刻板印象中潔白明亮的醫院可不一樣,它所隸屬的城內醫院不僅骯髒惡臭,也道德敗壞,在因循苟且的巨大麻木力量之下,墮落和腐化的醫院形同虛設機構,病人得不到妥善照護、環境和醫療方式也都很隨便,第六病房的管理方式更是集一切腐化之菁華-粗魯暴虐、嚴重漠視病患們的健康、環境清潔與尊嚴,僅能一言以蔽之:殘忍、野蠻!正由於醫院給這些精神病患如監獄犯的非人性對待,許\多人把這部作品看成是控訴沙皇統治的殘暴極權-ˋ這實在是太過簡單的誤讀!除了是諷刺俄羅斯帝國的政治性作品,小說中滲透出的宗教信仰、理性內涵和人生哲學更深刻透切、不容忽略。

讀了一些契訶夫的生平,了解到他的創作理念和巴爾札克很像,都是企圖以切片式的各個生活剖面(不愧\是醫生啊!),架構出完整的人生組織體-就如〈人間喜劇〉那樣。他繁多的短篇小說所呈現出的各種人世樣貌,都以獨特的契訶夫風格緊密串連:流露對庸俗陳腐、遊手好閒的生活及對社會醜惡現實的憎惡;體現對人類進步、美好未來的信心。若說簡潔的眾短篇是一個個能看清世界的細胞,〈第六病房〉這部中篇,就是一塊完整的組織切片,能更清楚地展示人類社會的複雜。它用筆解剖俄羅斯的苦難、藉對話談生死、以醫學暗示人類生活可期望的幸福。

解剖苦難
一篇篇契訶夫作品讀下來,漸漸地感到寒意難當(其實俄國作家的作品也都如此),這片苦寒地之上的人們,只有廣漠貧瘠的土地,他們宏大的苦難不僅來自無邊無際的空茫,也來自民族血液中流淌著的冰冷。在此枯\寂清冷的世界裡,生活中所追求的是什麼呢?又或者,生活除了空虛,若是連痛苦也沒有,是否會更全然地空虛?

〈第六病房〉中有兩個精巧的對比設計,一是醫生被設計變成病人,冷漠的制度執行者最後慘死在原先由他自己管理的病房煉獄內;另一是追求智慧正直的安德烈‧葉菲梅奇醫生,在整個陰暗荒唐的社會中,所找到能與之對話的唯一清醒者,竟然是精神病房中的瘋子,諷刺意味極強。安德烈‧葉菲梅奇醫生和伊凡‧德米特利奇的對話是小說中的必要之惡-沒藉用抽象與象徵的情節來處理深奧的精神命題,而用直接談論的議題方式,幸好契訶夫的簡潔力太高明,既能舖陳平淡索然,又能利用不那麼滔滔不絕的論辯,有效地探討系統而複雜的思想,完美地將哲學問題與小說這一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

兩人進行了關於痛苦的辯論,安德烈‧葉菲梅奇持斯多噶學派之「漠視痛苦論」,但輕易地被伊凡‧德米特利奇的「漠視痛苦即漠視生活的全部」戳破,是的,漠視痛苦即漠視生活的全部,這就是怵目驚心的現實!不僅俄羅斯帝國的苦難如此,普遍的人生也一樣(步入中年的契訶夫心境於此不經意流露)。為了更進一步彰顯斯多噶學派的謬誤,伊凡‧德米特利奇舉了個為鄰居贖身的例子,憐憫者為了解除別人的苦,必須自己賣身做奴隸,這個例子成了後來安德烈‧葉菲梅奇被送入精神病牢房的伏筆,也為苦難作了活生生、驚心動魄的見證。

生與死
寫至此,忍不住想貼一段極美的文字,以下摘自契訶夫的〈草原〉:
「當久久地目不轉睛地看著深邃的穹蒼,不知何故思想和心靈就感到孤獨....天上的星星,幾千年來注視著人間;無邊無際的蒼穹與煙雲,淡漠地對待人的短促的生命;當你單獨和它們相對而視並努力去思索它們的意義時,它們就會以沈默重壓你的心靈;在墳墓中等待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孤獨之感便來到了心頭。生命的實質似乎是絕望與驚駭。」

契訶夫的哀愁,多麼深沈!「死後皆黯然」的想法,似乎不時會從他的作品中躍出,這煎熬的力量,也許\是熱愛醫學的他無法放棄寫作的一團熊熊烈火(雙重付出也使得過勞的他英年早逝,嗟乎!)。他的作品精神,是從死之絕望去觀照生之意義-非常有趣!正好和中國聖賢的說法是倒過來的,古人以為生死之事大焉,故不可妄談生死,不妄談的論點為\"不知生,焉知死\",因此不管老莊哲學,或悠然采菊的恬淡寧靜,對於生死都是超然的。但西方愛好哲學之士,無不藉由探究、追求死亡來拷問生命的意義,因此經常落入絕望、渴望救贖的恐懼深淵。在這一點上,契訶夫和托爾斯泰又有所不同。

可期的生活幸福
契訶夫和托爾斯泰由密友,到後來理念上分道揚鑣,〈帶小狗的女士〉和〈第六病房〉可窺見端倪。前者特別的婚姻觀嘲諷了托翁〈安娜‧卡列尼娜〉的絕對道德,後者親入病房的安德烈‧葉菲梅奇醫生,也相當程度譏刺了同情農奴、寫出恢宏作品的托翁實際生活卻不食人間煙火。托爾斯泰作品中的宗教觀,有著對善的圓滿追求,然而卻無法真正實現,他的癥結來自於擁有太多,對塵世的眷戀和拒斥之強烈矛盾,使得作品中的信念偉大無比卻難與現實交融。

契訶夫與社會的親近,至少可由其「薩哈林旅行」的決心看出。選擇深入當時俄國最大最偏遠的流放苦役地,踏上最艱辛的冰封旅途(並且拖著結核病的虛弱身體),這樣的人文精神不言而喻,更不用說他從未放棄行醫,人道關懷絕非筆上工夫,而是親力親為的實際追求。不管他所秉持的理念為何,這一舍身求法的堅持本身就夠讓人心靈震動了。旅行時總是帶著契訶夫全集的村上春樹,在〈1Q84〉中塑造來自嚴寒薩哈林的超級酷哥Tamaru,想必也深深受到契訶夫此行的精神感召吧!

因著契訶夫的心行合一,書中偶爾低聲自語的思緒便那樣地具有說服力: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人類智慧最崇高的精神表現以外,一切都是無足輕重、沒有趣味的....智慧是快樂唯一可能的源泉,可是我們在自己四周卻看不見,也聽不見智慧之事,可見我們的快樂被剝奪了。(讀到此段文字不禁落淚\)

這本〈第六病房〉的書腰太特別了,不同於一小段紙纏繞住封頁中央的方式,它反而是書腰處鏤空,上下兩端包覆著紙,美則美矣!但由於我隨身攜帶,鏤空處已經開始破損,再過不久,可能得把漂亮的書腰拆掉,因為我還會繼續帶著它好一段時間,再反覆讀上幾次,不拆掉一定破得不像話....嗯,很能體會村上春樹扛著笨重的全集旅行的感受。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鄉愁

鄉愁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1/04

一部純淨的作品!講真摰、純潔的友情與愛情,講豐富的人類之愛,讀之胸中盈滿感動,予人深邃啟迪的赫塞之書。

這或許\不是一本適合於年屆不惑時初次閱\讀的書,在重度迷戀了毛姆那樣長的歲月之後,初遇〈鄉愁〉,內心平靜的湖水仿佛被投入震憾彈,鉅大的反差掀起洶湧狂濤,久久不能自已!赫塞(1877-1962)與毛姆(1874-1965)是同時代的作家,以赫塞在文學上輝煌的成就與豐碩的作品累積,毛姆所選的十大小說中,卻完全沒有赫塞(反而選了像〈紅與黑〉、〈咆哮山莊〉等作品),這雖然與毛姆固守古典的侷限性有關,但也很清楚地揭示了兩人對於靈魂的思考與追求,有著截然不同的信仰。

毛姆最重要的小說〈剃刀邊緣〉和〈月亮與六便士〉,以萊雷、思特里克蘭德兩位聖者,塑造出分別代表「真、善」與「美」的追求者,他們通過魔鬼附體、烈火灼身式的瘋狂追求,使自己的靈魂獲得了安寧,萊雷在最後甚至深入與身處泥沼地獄的人們相處,顯露出神性的光輝。這兩部長篇小說以優雅簡約、流暢精妙、閃耀智慧光芒的故事,深度挖掘人性至驚人的境地,獨特的通俗性,卻又教人反覆低吟,真是寒冷如冰,卻醇美如酒;輕盈如風,然刺激如電光石火。

赫塞的作品至今我只接觸了〈流浪者之歌〉和〈鄉愁〉,分別是悉達塔和赫塞本人的自我追尋,前者藉由東方吠陀哲學的頓悟啟發,參透世俗與愛慾。後者則以明快流暢的文字,娓娓訴說赫塞自己由年少困頓到成長體悟的經歷,沒有精心舖墊和奇異轉折,侃侃而談的獨白式敘述,有如悅耳抒情的天籟,書中淡淡的呢喃,卻自然地流瀉熾烈的情感與動人的自我超越。作者在反思自己的童年、求學、戀愛、離鄉、返鄉種種歷程之後,最終找到了思路:這些人喧騰地從我身旁經過、遠去、淡忘,學著去愛人,把從前戀慕漂亮女人的心情,轉而去愛老醜的酒徒。

不能清楚分辨毛姆或赫塞,究竟哪一位的思辯力量較能震憾我,他們都是絕無僅有的作家,但卻有著極為不同的生花妙筆。思索小說描寫人性必不可少的素材,我想能有一些有趣的比較:愛情、肉慾、酒、犯罪、及死亡等不同的感官訊息。在毛姆眾多的創作中,愛情始終有著獸性和神性的混合,獸性驅使人尋求肉慾的滿足,神性驅使人追求毫無瑕疵、聖潔的美;獸性必然激起愛情一種瘋狂的占有欲,神性又讓人實現無限的美,此一內在的矛盾,交織出狂亂又絕美的幻覺-以及幻覺的破滅。而赫塞的愛情(應該說是〈鄉愁〉中的愛情),對於肉慾則是甚少著墨的,他的理解是這樣的:

對我而言,愛慕是一種淨化心靈的崇拜,是照亮幽暗內心的一團熊熊烈火,如同伸出祈禱的雙手,迎向藍天,我尊敬女性,將她們視為美麗又神祕的個體,天生麗質與穩定的內涵,理該受到呵護珍惜,她們就像天上的星星和高山的頂峰,遙不可及,與神同等位置....

雖是非常昇華、高貴的情懷,卻有著幾近膜拜式的迷戀,感覺像年少迷惘時期某種情感的投射,也許\我對赫塞還不夠了解,不過他似乎用其他的方式來釋放平靜澄澈之下掩藏的熾熱狂亂,那就是酒的世界。仔細回想,應該是頭一次在文學作品中接觸這特別的領域,那是個陌生的、充滿幸福狂喜的幻象世界,根據赫塞的敘寫,他在其中得到了形而上的慰藉,有如一種拯救力量的酒的世界,可以放縱慾望、解除束縛、回歸自然,微微瘋狂的快感,消弭了人與人之間的界限。這部份只是我單純的閱\讀感受,也許\要在日後消化更多的作品,才能有確切的結論。

除了在內涵上十分地不同,兩人的文學作品表現方式顯然也各有強烈的風格。毛姆以嚴謹的起承轉合的結構,創造一波三折、高潮迭起的精彩故事,他的作品充滿了戲劇式的魅力,因此可以很容易地改編成好萊塢的劇本,但直白的語言卻讓他缺少了符號性的抽象,這一點赫塞就非常優秀,他的作品運用了精確的象徵,比如以焚風描繪那令人心碎的鄉愁(此段描寫實在優美得無以復加)、以飄泊的雲來代表遊子的美麗與悲傷、以船來具體化充滿冒險性的未來。我想這和赫塞以淡雅抒情的文字來訴說精闢哲理的選擇有關,他的獨白式文體於象徵的靈活運用上,也有很好的優勢。

習慣了毛姆式黑暗的熱情、掙扎的人性尊嚴、陰鬱的激情、文明的逃離,竟然有點猶豫是否要擁抱赫塞那蒼茫遼闊的精神世界。同樣是靈魂的探索,今後會試著再繼續深入了解赫塞深邃的思想和溫暖的情感,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寂寞和溫暖

寂寞和溫暖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12/16

  曾在某社群網看到有人問:要怎麼買到新地這套絕版的大陸作家叢刊?結果出現認真的回答:「到圖書館借,再報遺失。」這本汪曾祺短篇小說選,的確經典到會讓人「惡向膽邊生」,興起偷書的可恥念頭。比起迷了二十來年、同一叢刊中的〈綠化樹〉,相見恨晚的〈寂寞和溫暖〉,更教人愛到無法割捨。也可能是年紀的關係,一向愛看繁複濃重的作品,這一回遇上疏朗清淡的汪曾祺,卻默默地自動繳械了....

〈黃油烙餅〉
  因為連網拍上都不容易買(不是太貴就太舊),還沒上圖書館之前先在網路上看了電子版,第一篇看的是本書沒收錄的〈黃油烙餅〉,非常短、文字非常乾淨的一個小短篇,但篇末那段汪迷們朗朗上口的:

  蕭勝一邊流著一串一串的眼淚\,一邊吃黃油烙餅,他的眼淚\流進了嘴裡,黃油烙餅是甜的,眼淚\是鹹的。

  熱騰騰的情感就這樣滾著!稍微再瞄一下所用的文字,卻是平淡內斂、簡單平和的口語,為什麼會這麼美呢?輕描淡寫也能承載如此龐大的情緒嗎?僅僅word檔五頁多的篇幅,引起我強大的好奇心,急忙借到這本收錄了十二個短篇的選集。

〈復仇〉
  推測選集是依照創作年份排序的,沒找到汪曾祺創作年表,但由各處看來的汪老生平加以拼湊,似乎是這樣子沒有錯。我覺得此一排序方式非常合理,若非如此,可能不容易愛上開書首篇的〈復仇〉,這篇在手法上頗受汪當時喜愛的意識流小說家吳爾芙的影響,於行文當中相當明顯:

  一枝素燭,半罐野蜂蜜。他的眼睛現在看不見蜜。蜜在罐裡,他坐在榻上。但他充滿了蜜的感覺,濃、稠。他嗓子裡並不泛出酸味。

  整本精緻的集子由這樣的文字啟動,夠令人折服!雖然不見得有多深遠的意境,但立時確定作家的過人才氣。再繼續多讀幾篇後頭的經典篇章,會發現這是汪老創作歷程的一個奇異點,但幸好閱\讀此篇時沒有任何預設立場,震動感猝不及防地由泛黃的紙頁傳來,純粹而清晰,令人一讀難忘,最傾心的莫過於其中復仇者浪跡天涯的感覺:

  人看遠處如煙,自在煙裡,看帆蓬遠去來了一船瓜、一船顏色和慾望。一船是石頭,比賽著稜角。也許\-一船鳥,一船百合花,深巷賣杏花。駱駝的鈴聲在柳煙中搖盪,鴨子叫,一隻通紅的蜻蜓,慘綠色的雨前的磷火,一城燈。

〈受戒〉
  〈復仇〉之後,接連著幾篇就是非常\"汪曾祺\"的作品,市井小民書寫、小人物素描、鄉野寫真等等,其中我最喜歡〈老魯〉,簡樸的文字刻劃了生命力的強韌,極動人。另外〈異秉〉也非常不錯,有很多汪迷擁護此篇,集子裡的第九篇就是最最雋永的傳世名作〈受戒〉了!

  甜甜的、暖暖的初戀故事,那痴痴眷戀人間的筆觸,真是寫進世間男女的心坎裡了,看看這簡單而獨特的描寫:

  小英子挎著一籃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梗上留下了一串腳印,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份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給搞亂了。

  如此淡定內斂、平凡而充滿深義的神來之筆,簡直夠讓汪曾祺成為同時代最有資格被提名諾貝爾獎的人選(必須打敗沈從文、魯迅、老舍、余華、王小波、蘇童、賈平凹、阿城、茅盾、巴金、郭沫若、錢鍾書等一大票人)。〈受戒〉不僅寫出青春愛戀的純真之美,還編織了巫山雲雨的夢境(結尾\"劃進蘆花湯\"的橋段,一樣是神鬼級的文字),事實上〈受戒〉的故事背景年代是抗戰爆發時(由篇末作者註解推得),此一夢境代表著殘酷歷史下,一種特殊的心靈規避方式。可窺見汪之小說特色:人生或許\是悲涼的,但執意要寫人性中\"美\"的成份;不控訴苦難、不臧否人物,以恬淡的熱情和入世的隱逸取而代之。作家鐵凝說得好:「初讀似水,再讀似酒。」

  抒情的汪曾祺之筆,寫翻天覆地的時代,卻未脫赤子之心,他的小說裡沒有戲劇化的情節,反而洋溢著人間煙火式的性情,他親身走過痛苦的文革時代(書之第十篇〈寂寞和溫暖〉被打成右派的沈沅,就是汪的化身),筆下卻不批判、反對什麼,只是深情地捕捉、回味、珍藏人生的滋味於心底。要了解他的作品,可能得認識一下這位真性情的文人(錢鍾書先生說的\"愛吃雞蛋不需要了解下蛋的母雞\",本人頗不以為然)。網路上眾多的粉絲暱稱汪老為\"可愛的老頭\",他們很愛一句傳神的名言:一回他在安徽參觀民居,見到一家種的天竹結了纍纍的果子,顏色又美,比自己種的要好,便道「真是豈有此理!」,此名句把這位老先生的率真自然形容得很真切。還有〈受戒〉裡一可愛的短句:「村裡都誇他字寫得好,很黑」也令人難忘,一句話點出農村社會的貧困、愚昧、落後和麻木,可又不乏美好的情感。

  上次苦蒐絕版書的經驗是光復版的太宰治〈人間失格〉,費時數年。這次恐怕又要重來一次,若不是圖書館借來的書太破舊,實在很想....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7上一頁 1234567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