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書的凱西的所有評鑑

無法目擊的美麗

無法目擊的美麗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11/29

小說的文字質地,以內斂的特質加以打磨,平實無華,卻有種引人探索的奇異力量。

明明簡單的故事架構,無特別令人驚艷的創意,僅足以激起讀者欲知後續發展的興趣,但她頗具份量的篇幅,讀來卻並不費力,想來除了順暢溫暖的敘事方式,穿插在故事之中的大量對話是個關鍵。故事中的主角們,在自我剖析的對話之中,都把自己放得很低,像可以理解每一個靈魂般的溫柔。作者把受挫的經歷放進角色裡,塑造了謙遜、價值超然、老朋友似的第一人稱敘述者。所以讀這本書,就像在和一個好朋友聊天,是非常療癒的經驗。

但也不止於此,如湖水般平靜澄澈的閱讀過程裡,偶爾在光潔無波的表面底下,深藏著漩渦與激流。柔軟而美好的文字,時而帶來思考方式的衝擊。這樣的衝擊也許來自於內斂的文字,像是容器般、引導人不斷把內在積存的東西掏出,接觸自己傷疤需要的某種決心,不知何時竟被啟動了。這種溫暖又微帶痛感的閱讀感受,只有親自品讀才能了解。

由濃濃的孤獨書寫,到自我追尋與探究的這部作品,溫暖簡約的筆調,扣入微微奇幻味的架構中,特別的文字讓人有種依戀感—那種教人愛到心坎裡的溫度。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能不能請你安靜點?

能不能請你安靜點?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7/21

一向選來寫書評的書,除了大陸作品和日本文學,不是跟毛姆有關(本人著作及其珍選的世界十大小說),就是跟村上春樹沾上邊的作家,如保羅‧奧斯特、費滋傑羅、契訶夫等,所以瑞蒙‧卡佛自然也不能遺漏掉。這位村上如此眷戀,以致於花了十幾年時間,翻譯完他所有作品的作家,想必有著令人難以抵擋的魅力吧!

書的封底以「村上春樹寫作受其影響甚鉅」,來推介這部卡佛初次在台出版的首作,在展讀之前便不免有了幽默、天馬行空、雅痞、爵士樂等先入為主的印象,不料卡佛的文字卻出奇地平淡無味,不僅鬱悶、陰冷,還充滿如鯁在喉、心痛壓抑、束手無策、無路可逃的中年況味,怎麼看都是蕭索孤寂的灰色作品,勉強說的話,可能只有些許\茫然哀傷的影子,和村上風格有點關聯。這就使人像當初讀大亨小傳一樣,又要開始納悶,讓村上如此著迷的那個東西究竟是什麼?

如果以他曾說過的一段話為線索,也許\能有點頭緒:
「傑出的翻譯,最必要的東西不用說是語學能力,然而不亞於這個的──尤其是小說的情況──我想必要的可能是充滿個人性偏見的愛。說得極端一點,只要有這個,其他可能什麼都不需要了。我甚至這樣想,我對自己作品的翻譯,最希望要的,說起來正是這個。充滿偏見的愛,才是我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最充滿偏見地熱愛的東西之一。」

身為村上迷,在此要大膽猜測,這個所謂\"充滿偏見的熱愛\",指的是作家在從事創作時所堅持追求的某種執著,就像契訶夫和巴爾札克,持續不輟地以每部作品來展示某個帶著疼痛感的人生切面。卡佛的短篇也有這種獨特的味道,每個迷你故事皆由大量白描的日常生活流水帳、細膩瑣碎的畫面、滿溢人物內心態度的動作,以及簡單對話組合而成,讀每一篇精細簡單的作品,都能從中發現我們容易忽略、遺忘的細節與瞬間。就像在讀詩一樣,也像在欣賞佈滿點描或線條的印象派畫作。

往往只寫一件事、一幕場景、一個欲念,便帶出一成不變的生活,堅硬的現實裡爬滿了沈重和掙扎,卡佛的一篇篇描繪裡,幾乎沒有幸福可言,讀著便能意識到我們置身其中的平凡人生,那種四顧茫然的乾燥沙漠,透露些許\詭異、頹廢的美,看來簡單清晰,實際上又難以捉摸。仔細閱\讀村上喜愛的作家們,會發現他們的文體都有這種清澈透明的特質。

不過卡佛擁有的讀者群,恐怕遠不如奧斯特或村上那樣龐大。他的短篇小說往往讓人有「是否少了”起承轉合”最後一部份?」的錯愕感,更別說什麼歷?淬煉之後的生命蛻變,或者經過重重關卡、壯麗風景瞬間展現的徹悟式結局,真是個很不”市場”的作家。但以文學性來看,作品中人物內心之曲折起伏,完全由景物與天光的變化來暗示;悲喜無常之後,當事者的人生是否更加洞澈,幾乎都以”留白”來表達,可說猶如映照讀者內心的一面明鏡,壓抑的色彩之下,其實暗潮洶湧著激情與想像力;簡單有力的線條,滿是作者心底的浪漫與炙熱,細品之,會慢慢被這種不慍不火的熱度給收服。

列舉一下短篇集裡的幾篇,在《潔兒、茉莉和山姆》中,那隻暗喻家庭維繫力的狗,被處心積慮地丟棄之後,主人欲再找回牠卻落得一身狼狽,小小的偶發事件,將家人的鴻溝和家庭小盒子內的風暴,速寫出極具爆發力的映像;《鄰居》、《胖子》、《點子》寫鄰居之間的偷窺欲,慧黠\的幽默片段,卻寫出一生困在無可改變牢籠裡的悲哀;《沒人說一句話》先勾勒各個歇斯底里的家庭成員,接著小小出走的男孩體驗了偶然脫軌的驚奇,最後仍回歸毫無救贖的日常地獄,既荒謬又憂傷;《為什麼?寶貝》那恐怖的兒子,頗有張愛玲《第一爐香》那種令人戰慄的陰森感;壓軸的《能不能請你安靜點》則是最不可言喻的一部創作,藉意外的發生,寫逝去的美好,潛意識衝破理智的管束,渴望飛行至遙遠國度,卻像未達脫離速度的人造衛星,仍只能繞行於命定的軌道,一圈又一圈、周而復始....

於是心中出現問題:生活已經夠愁苦的了,為何卡佛不為我們建構一個可以暫忘煩憂的奇幻世界,反倒還引領讀者們更往自我痛苦的耽溺裡不斷沈浸?他和總寫世間陰暗的張愛玲一樣,「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嗎?

俯瞰這二十二短篇集結而成的合輯,看清其寫作視野,眼前展現的是一幅「有生皆苦」的圖像。尋常的苦難,其實是身在其中的人們,難以自我覺知的。基於人類的生存本能,當壓力鍋悶煮著,伴隨而來鉅大壓力時,自有奇妙的安全活門機制來洩出多餘氣體。卡佛的筆,偏要緊緊地關上這避免恐懼的活門。讓人在幾乎窒息的煩悶裡,以超脫的眼光凝視自己的生活軌道。頗有進行傾塌毀壞、重新面對澄澈自我的建構力量。

一口氣寫完對卡佛的景仰,回頭看看整篇枝蕪龐雜的囈語,不由得佩服擁有豐沛感情的作家,卻能節制文字、將故事剪裁到最短篇幅,同時又能意在言外、教人迴盪不已,心中的崇敬真是不可遏抑。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0 人(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第九個寡婦

第九個寡婦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4/17

這是部描述中國最動盪時期的作品,時間跨度頗大(四○至八○年代),涵括了內戰、文革、四清等等,但描寫得最驚心動魄的,主要是土改的歷史。因嚴歌苓也被歸在張派作家體系裡,很自然會想到也寫土改故事的張愛玲作品《秧歌》,正好拿來作一比較。

選讀《第九個寡婦》的緣由,起於其選材。成書於2006年的這部作品,在傷痕與反思文學早已擁有許\多晶瑩剔透的巔峰之作時,為何仍執意要寫這「不合時宜」的題材?另外,出身軍旅的嚴,曾於部隊生活中走遍邊藏,大山大川潛移默化於作品中的氣勢,為何會被拿來和以冷眼透視寫世間陰暗的張愛玲相提並論?這也是令我好奇想探究的原因之一。

雖說寫的是歷史,但《第九個寡婦》中卻有看不到歷史的感覺,作者所塑造的主角王葡萄是位有點不知時局、兼具執迷不悟特質的女性,小說主要以她的視角來運鏡,葡萄不在的地方,讀者便不太能得知發生了什麼事(比如在地窖中藏了二十幾年的公公即著墨甚少),這樣的手法像是在一個封閉的蛹裡感受外在世界的猙獰,但因葡萄對外界的無感,這種感受更加地隱約而模糊。

如果先了解一下土改運動的始末,會發現小說中其實有許\多隱於言外的恐怖,比如八個寡婦裡頭有個叫槐槐的年輕新寡,有天夜裡公婆在院子裡哭喊她被殺了,還是身首異處,仔細去推敲會發現正是公婆指使人殺了槐槐的傳言,竟然極有可能是真的。又如葡萄的公公孫懷清,不分青紅皂白就被列入槍斃的名單中,作者不去寫那晴天霹靂的驚慌感,情節只繞著葡萄為營救老爹而奔走在打轉。若深一步去感受,沈著之下隱隱升起的無名恐懼和緊張,使人了悟到「土改為何要殺地主?」的答案再明顯也不過,這種死亡恐懼讓服從老八政權,日後成為農民們不得不然的選擇,驚心動魄的歷史印記,便在不動聲色之中烙下。這一點也是奇妙之處:明明讀不到歷史,但血淋淋的氛圍卻又時時刻刻地展現,嚴歌苓作品的優秀,此處可見一斑。

前面說到此長篇大多以王葡萄的視角來看世界,這一嚴口中「渾然、單純、面對一切、承受一切,始終尊嚴、寬恕、悲天憫人;不是道德意義上的好女人,她也享受男人、享受自己,但是始終在愛、在給,而從不“要”、從不索取」的形象,雖然非常受到讀者的喜愛,但給人感覺是個距離生活很遠的形象,讀者的喜愛絕非因為她真實,而更因為她像鄉野傳奇中的神祇,若不是強烈情慾沖淡了奇幻色彩,王葡萄其實全然是一位文學女性,純粹為呈現某種意象而存在。

更精確地說,葡萄一開始就是為戲劇而設計出的女性形象,一方面是可以是為了”他是我父親,我不能沒有父親”的想法,掩護公公二十幾年的理想主義者,一方面又可以是具有強烈情慾、和許\多不同男人偷歡的寡婦,這樣的落差本身就是製造戲劇張力最好的矛盾元素。再玩味一下小說裡的文字,全是注重畫面感和戲劇效果的。比如極具民俗風情和畫面衝擊感的賽鞦韆,又比如老會計謝哲學之死,以及劉樹根帶領村民們找肉罐頭的情節,離奇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都是讓人津津有味的影視素材。也許\嚴走的是東野圭吾式的成功\路線-藉由影視的強大力量來宣傳文學,但這個路線卻不知不覺蹧蹋了她優異的文字駕馭力,當假想讀者是影視的普羅觀眾群時,傳奇故事之外,也很難再讀到它的情感內涵了。

反觀張愛玲的《秧歌》,摘錄一段龍應台的評論:「以最淡的筆調來寫最深最濃的感情是張愛玲一貫的特點。她好像一個畫家,以雲的深來寫山的高,而她的雲只是一大片留白。中國人的感情又是含蓄隱藏的,作者以“虛”來寫“實”,因此很入骨的刻畫出中國人的心靈。」張所有的作品裡,最喜歡的就是這一部淡淡的《秧歌》。不像嚴以苦難中磨礪閃亮韌性的堅毅女性,刻意要在物質匱乏的時代裡,挖出情感豐饒的故事。張愛玲的清簡文字裡,也寫打孩子、也寫殺豬等生活化卻多重隱喻的東西,作品的前半部溫和婉轉地寫深摯的情感:兄妹之情、貧賤夫妻的愛恨、親戚之間的熱絡,後半部寫飢餓的煎熬帶來的嫌隙、反目與?滅,簡單而震憾帶來的悲痛感,餘韻是無窮無盡、經年難忘。

比較之後難免覺得,嚴歌苓的幽微細膩,可惜了。也憶起多年前讀《月亮與六便士》時領悟到,小說家之「為何而寫」直接影響了作品的格局與深度,看來,小說家「為誰而寫」,恐怕也是很重要的設定。


PS. 讀完後,最初的的兩個疑問都有了解答:一、嚴為何要挑過時的題材來寫?應該是因為九○年後就離開中國吧!她沒辦法寫九○之後的中國人,而一直寫移民題材想要轉型,若寫自己的祖國,只能挑自己熟悉的年代了。二、嚴是否稱得上張派傳人?若根據僅讀的這一本,也許\不能,王安憶的綿密飽滿或李碧華的酣暢淋漓都勝過她,待我看看《穗子物語》與《拖鞋大隊》之後再作定論。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紅與黑

紅與黑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4/03

聖經《以弗所書》裡有句話,許\多年來讓我困惑不已:「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如基督為教會捨命。」似乎兩性之間的戀慕,若依照神的旨意,並非是全然平等的契合;伊甸園裡純潔無瑕的愛,在亞當夏娃悖逆神之後是否變了質?琴瑟和鳴、桴鼓相應是否不足以形容真正的相愛?最近讀《紅與黑》,朱利安充滿征服意識的孤軍奮戰、震懾人心的故事,不禁反思:愛情裡溫順的控制、強勢的征服等對立慾望的價值,也許\太被忽視了?誰說衝撞意志、虛榮野心、憤懣激情等複雜而充滿生命力的人性,不能是詩意的?

剛翻開《紅與黑》,感覺司湯達爾和巴爾札克一樣於寫作時有著當代強烈的歷史意識,但旋即因樸實無華、毫無裝飾的文風和後者的細膩瑣碎大不相同,立時感受到\"作者決不露面\"的客觀書寫,實在簡潔清新!然而嚴謹明確之筆所創造的人物,卻是充滿熾熱愛憎和情感的,他把唯美神聖的浪漫主義所不愛寫的缺陷、邪惡、激情等,拿來作為描繪人們本來面目的材料。

才華獨特、記憶力超群,並且白淨英俊、纖細腼腆的朱利安,似乎擁有足以吸引女人的所有男性特質,不過通篇讀來,會發現真正致命的不是以上任何一項,反而是那微帶邪氣的偏狹性格。他的魅力只少部份來自於外在條件的出類拔萃,而更多來自於他所散發的種種矛盾、孤傲、衝動與卑鄙等血肉之軀的真實氣息。在身分等級劃分得極為清楚的貴族社會中,種種無形的刺激,如周全至極的禮貌、冷淡輕蔑的談吐表情、餐\桌的末席座位等,不斷地加深朱利安的痛苦和嫉恨,受屈辱的感情趨動了他強烈的憤慨與征服的欲望,開始了他目標迷亂的個人奮鬥。

奮鬥透過並不光彩的拙劣手段推進。首先是對雷納爾夫人的進攻。這個好妻子、好母親、好女人,既迷人、賢德又真摯,她慢慢愛上朱利安,惶恐猶豫的內心,漸漸轉化出熾烈的熱情,生動極了的轉折過程緊扣讀者的心,使她成為小說中最動人的可人兒。在市長府邸時期,一段幸福萌芽的甜蜜情節,帶給讀者無盡的美麗感受。然而這段小插曲豈能使我們胸懷大志的男主角滿足?「我的天主,賜我以平庸吧!」大概是生不逢時的朱利安之最佳寫照吧!他崇拜著以一介平民之姿,領軍橫掃歐亞非而為英雄的拿破崙,自己卻偏偏身處波旁王朝復辟、有志不得伸的時代,才華與壯志反倒成了原罪,司湯達爾巧妙以這命運故事,引領我們進入「個人」與「隱含敵意的世界」對立之哲學情境。

如呼吸般不曾停息的欲望,很快引領朱利安來到神學院—平民階層唯一得以晉身社會頂層的管道。儘管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卻虛偽地擺\出熱烈虔誠的面孔;儘管認為《聖經》全是謊言,卻將整部拉丁文《聖經》和《教皇論》背誦如流。這道門卻很快地在朱利安面前關上,修道院內的鬥爭使得投入謝朗神父門下的他遭到排擠,但經由皮拉爾神父的引荐,轉而到了拉‧ 莫爾侯爵府當私人秘書,展開了精彩無比朱利安、瑪蒂爾德之間的曲折戀情。

愛情裡的追逐、躲閃、慾望、虛榮、自負、屈辱、幸福、憎恨等,瞬息萬變的情緒,在確認和懷疑之間反覆擺\盪著,戀人不在的片刻裡,對每個細節反覆回想,因合乎內心幻想而微笑,因出現矛盾而嘆息;因猶疑而不安,因恐懼而絕望,因期待而希望,因誤會而哭泣......種種的描寫,實在是令人心神澎湃的獨特體驗!在鉅大的衝動、矛盾和糾纏而終於熱情耗盡之時,無以名狀的寂寥帶來最深刻也最空虛的感受,不禁讓人問道,征服或擁有之後,為何得到的不是永恆的快樂?

本書最引發熱烈討論的莫過於朱利安究竟為何要殺雷納爾夫人,以及法庭上那一段自辯的意義。不過我認為這兩段都不是很重要,畢竟它們是為了遷就原來的改編史實,而且司湯達爾在末尾的處理,很不符合原先塑造出的朱利安性格(以他的工於心計,不該犯下請雷納爾夫人寫推薦信的錯誤),這篇小說最吸引人的,應該還是司湯達爾以自身為原型所創造出的主角形象,以及深刻的愛情意涵所演繹出的哲學思維。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白夜行(套書)

白夜行(套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3/05

說好不再看東野老師的東西(怕自己陷入深淵),但朋友熱情借給我的書總不好意思不看。這下可好,讀完下巴差點掉下來,原本奉為聖典的《模仿犯》大磚塊,跟《白夜行》一比,意外地變得有點單薄....

日本文學一直是我的死穴,從《人間失格》開始,就沒搞懂過毀滅文學,更別說三島由紀夫的殘酷美學方程式、《春琴抄》裡殘忍自虐的愛情、驚世駭俗的殘酷青春文學《告白》、《模仿犯》陶醉於凌虐美感中的快樂殺人者。之前隱約覺得這樣的美學很獨特:無法理解、但感覺得到一種唯美的壯烈。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有如打通我任督二脈的降龍掌,冷酷令人不寒而慄的魔性女王雪穗,忽然間讓我參透了「櫻花樹底下埋著屍體」的審美觀(身在《未央歌》能長年暢銷的環境裡,要讀懂?滅之美並非易事啊!)

匪夷所思的人性極惡,仔細分析起來並不複雜。這得回溯一下《告白》裡,寺田老師抵著直樹家大門的那隻腳,門內門外兩個世界的場景,恰似日本社會的縮影—錯誤能否被完美掩蓋\遠比錯誤本身來得重要,雪穗與亮司所堆的層層疊疊之罪惡,萌芽於上一代屈從情欲衝動所帶來巨大的靈魂痛苦,也就是人類的原罪;而讓幼芽成長壯大的肥料,則源自於這種面子重於一切的\"裡外\"文化(專有名詞稱”恥感文化”):既有禮又倨傲、既柔順又兇狠、既溫情又好鬥、既忠誠又背叛、既受禁錮又支配人、既優雅又殘暴、既悲傷又強悍。成千上萬的讀者對書中提出一個又一個的疑惑,其實只要理解這一性格的雙重性,答案便呼之欲出。

既然掩蓋\錯誤為一切行為的主宰,深處自我也不存在道德感及罪性意識,能夠悠遊於犯罪當中自然不足為奇(因為只要不在人前,根本沒有罪惡這回事),日本人的現實生存因此需要大量的表面事物,如禮儀、花道、庭園、方言腔調(書中不斷強調關西腔不登大雅之堂)、和服(源氏物語中甚至有十二層單衣的描寫!)等等,然而最不可或缺的,卻是可以粉飾一切的”謊言”。在極度重視外在事物的文化當中,謊言當然也不會引發任何的自我懺悔,重要的是不甚光鮮的事物是否會被人窺見,不管門裡頭藏的是腐爛的屍體,還是極度的變態。一切的一切,只為了撐起那絕對的自尊心。

除了寫出年輕人在狹隘黑暗空間裡生存的可怕空虛感(埋藏在大樓裡骯髒的通風管真是出色極了的意象),橫跨二十年的日本歷史,也在東野巧妙平淡的筆觸下被帶出:不同年代所流行的香菸品牌、各種電子遊戲的演進、金融卡犯罪的細節(很類似《玩火的女孩》之刺激感)、棒球的賽事與人物、泡沫經濟破滅後的社會景象等,讓讀者在時光穿越的奇幻之旅當中,緩緩進行漫長的線索探尋。時代感在東野的小說中有著極優秀的呈現,這在多角度碎片式敘事的水平視野中,提供了清晰的縱向深度,實在值得誇讚,回想一下宮部美幸的《模仿犯》,就缺乏這種清晰度,碎片之間有些重疊得厲害。

和《秘密》一樣,《白夜行》也有大量男女激烈纏綿的描寫,前者的性,是為了探討精神戀愛存在的可能,後者則為了闡明性是一切罪惡的起源。首幕激情戲由初嚐雲雨的少年園村友彥揭開,不過令我震撼的不是那銷魂的時刻,反而是他藏起慘不忍睹期末考考卷的一幕。因偷嚐禁果而開啟的新生活,讓契訶夫的名句不禁乍現:

「人大概都過著雙重的生活:一種是公開的,所有人都看見都知曉的,這是誰都需要的生活,充滿了約定俗成的真實與謊言,一如他所認識的人和朋友們過的生活,而另一種生活-得祕密進行。因環境的莫名其妙也或許\是偶然之間的撮合,凡是他感到重要、有趣、不可或缺,以及身在其中覺得真誠且不自欺的一切,形成了他生活中的核心內裡,這都得隱瞞他人祕密進行。」

友彥暪著家人開始過著秘密生活,表面上他還能扮演一個普通高中生,但淒慘的期末考成績,已揭露了他掌控不住自己靈魂的下場。人類原罪之根深蒂固,非常地怵目驚心!理智竟在毫無察覺的時刻被心火燒成灰燼,回頭想想,踏入深淵前的那一步,人究竟是否擁有自由選擇權?東野安排了一個角色來思考此問題—臨陣脫逃的奈美江。極度的不安似乎是她在關鍵時刻仍存一絲理性的證據,但在發現手錶遺失的後來,她卻不再擁有斷然放棄的決絕,又返回罪惡的現場。這殘存僥倖的一絲星火,照樣燃起烈焰,最後將她投入慘死的命運當中。讀到此我的感覺是,性在描寫中年境況的《秘密》中,賦予作品極度無奈的基調;而在青春文學的《白夜行》當中,則是冷酷到無以復加的俯視—對人性的俯視。

這部罪惡的經典史詩,寫失控的欲望衝動引爆為罄竹難書的罪行,可說是登峰造極的描繪。令人髮指的犯罪檔案極具啟發性,我想可以再重讀《挪威的森林》、《砂之器》、《無限盡似透明的藍》等書,一定能有更深的理解。另外,東野在書中提到好幾次能劇面具,象徵內在情感總和、代表獨一無二靈魂的每一張面具,詮釋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成為一種強烈隱喻,將內心最深處的秘密意象推向極致,使得探討主軸不再限於日本社會特有的恥感文化,也擴及整個人類社會。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火車

火車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3/05

看過同一作者的《模仿犯》,看過東野圭吾的《白夜行》、京極夏彥的《魍魎之匣》、還有高見廣春的《大逃殺》,感官大概已對所有殘忍暴力知覺麻木,但這部幾無血腥畫面的溫馨派社會推理,仍帶給我深深的震撼,在蠻長一段時間的閱\讀倦怠之後,終於想要提起筆來,寫下心中的感想。

震撼點之一,讀這部不斷往返於關東、關西之間的類公路文學,感覺像在讀松本清張的《D 之複合》(但抽去民俗傳說的部份),同樣是地理學架構之下人與生存間的觀望,空間之內的游走、移動,主角穿梭於暗處躲躲藏藏,受制於人,行走的時光旅程中不斷更換身分、失去自我,漸漸困入動彈不得的迷宮裡。追逐者則從不熟悉走到熟悉,緝捕最後成為徒具空殼的遊魂─也許\不該用緝捕一詞,宮部特地塑造了一位\"暫時停職\"的警探之角色,其實就在深化其「觀察者」的身分。結局更用大量的留白,略去犯罪者的自白與就地正法等情節,目的也在賦予讀者更寬宏的視野。

在空間實踐之架構中,松本清張的手法是用畫十字的方式鎖定焦點,宮部美幸則以來回游移,逐步縮小振幅,最後追逐與被追逐者交會於狹小密閉空間內,稍微不同的定位方式。雖非創舉,但仍不失為具有美感的推理小說之布局。松本的影響力不只於此可見,東野圭吾《白夜行》亦有相同「向前人致敬」的寫法哩!同樣採集了大師的手法,宮部的空間迂迴路線,較之東野是更細膩的。不過不熟悉日本地理的人可能不太體會得出來,書上提到的許\多地點,我大致上曾去過,都還得在閱\讀期間,不時查閱\一下地圖及維基百科,雖然麻煩,但其實這樣一部精心設計過的作品,能增加更多的閱\讀樂趣,費事點是絕無損失的。

震撼點之二,看似乏味的議題—伴隨泡沫經濟而來的塑膠貨幣夢魘,除了社會歷史觀,其實隱含了自我認同的哲學課題。宮部筆下人情事理的通達是獨具魅力的,絕想不到在這涵容寬闊的關懷筆觸之間,竟有著稍嫌艱澀的哲思與人際疏離的寂寞哀傷。雖然人們總愛拿宮部與東野來比較,每次我幾乎都會偏袒後者,但在這一層面的著力上,東野的直白跟宮部的隱晦,自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宮部擅於安插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匯成一幅芸芸眾生的景色,以此為舞台刻畫主人翁內心的執著,再細細描繪因執著而譜寫出的悲歌。難能可貴地,光這樣的故事骨幹本身即張力十足,哈姆雷特式獨白「我是誰?」的質問再被加進來,豐富的層次感與盪氣迴腸的氛圍,立時讓作品更見深度。故事中,當其他人研判犯案過程應有共犯,本間刑警卻在沒有證據的情形下,直覺地斷定新橋城子是獨自一人,他說:

正因為新城喬子是孤獨的、只有她一個人,所以才能成功\地取代別人的身分吧。就算只有一個,一個能理解她被追逃的立場,願意伸出援手的男人在她身旁的話,就應該不會捨棄「新城喬子」的名字吧。會考慮在協力者的幫助下,以新城喬子的身分繼續逃亡下去吧。所謂名字,是被人承認、呼叫而有存在意義的標記。只要身旁有人理解新橋城子,愛她,無法跟她分離的話,她就絕對不會像丟掉一個爆破的輪胎一樣將名字給放棄吧。

表象化的宇宙觀、生存的虛無、相對於無限時空之人的有限性,濃縮在短短一段文章裡。光這段文字,就無法不決心他日再重讀。雖然此書難以超越《模仿犯》(絕頂出色的人物塑造,長篇鉅幅卻不容剪裁,看得出是經過一再潤飾、嘔心瀝血的作品),甚至相比之下《白夜行》還較其略勝一籌(個人喜愛它的歷史縱深感),但這麼獨特的閱\讀感,讓人久久之後還會要再度回味的,它絕對可被歸在宮部最佳作品的前三名。

實在偏愛這類虛擬空間的書寫,沒想到可以在這樣精緻的一部偵探小說中巧遇,只能說驚喜。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信(新版)

信(新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3/05

目前讀到的第四本東野圭吾。不同於《白夜行》恢宏鉅著的氣勢,《信》和《秘密》同樣屬於簡單乾淨的樸實作品,同樣缺乏唯美文學氣息、缺乏細膩場景氣味,以及人物塑造同樣不夠血肉飽滿,但儘管瑕疵不少,因其深刻的思想挖掘,它成了四本之中我的最愛!(雖然大部份人愛的是《嫌疑犯X 的獻身》) 

這是東野四十五歲時的作品,也是他第四度與直木賞擦身而過的侯補之作,之前曾分別以《秘密》、《白夜行》、《單戀》被提名,然後是《信》鎩羽而歸後次年,《幻夜》再度落榜,兩年後才寫出本格派推理的《嫌疑犯X 的獻身》,連獲三項大獎,終於揚眉吐氣。從二十七歲獲江戶川亂步獎的肯定到終於獲得最重要文學?項,二十年黯淡的寫作生涯,一直孜孜不倦地耕耘著的東野,被稱為「最不幸的推理作家」。也難怪他曾在《宿命》一書中這麼寫道:「在人的身後似乎冥冥之中自有一股宿命的力量在牽引著。」

「宿命的牽絆」會成為他許\多作品的基調,似乎是再自然也不過的結果。本書亦然,但想像中此類主題會有的沈重感倒是不存在,有的反而是簡約的邏輯感,以及清淡平白的格調(不知怎麼,閱\讀時會一直想起小時候讀的《紅頂商人》,也有著相近的文字特質)。不加華麗矯飾的筆法,輕輕帶出人類故事的命運交錯,頗有滄海一粟的時空感。跌宕詭譎的情節或許\有點過火,但細細去體悟其中貪嗔痴慢疑的愛恨交纏、起伏不定的因果運作,會發現其中蘊含著對人生深刻的理解。

大部份的人在簡述這部作品時,會認為寫的是犯罪加害人家族的生存問題,但是讀到最後直貴在哥哥面前無法開口唱歌,那極度糾心的痛苦,難道不讓每個人都浮現似曾相識的既視感?怎麼也難以解開的心結,到底在現實生活中會怎麼收場?總是要人沈淪的命運之神,是否也都在每個人腦中植入了「一生只不過是悲慘遭遇之集合體」的記憶晶片?

若仍不認為這部作品的主題其實是普世性的痛苦,就來看看作者精巧的細節安排吧!整件事情或許\該由那一包客廳裡的糖炒栗子說起,若不是有著弟弟愛吃這種零食的念頭,剛志也許\不會返回屋裡、老太太也許\不會被殺、直貴也許\順利上了大學、也許\從不曾遇見倉田、寺尾、朝美、由實子、平野社長等人,諷刺的是啟動整齣悲劇的關鍵密碼竟是錯誤的記憶,喜歡糖炒栗子的其實是母親。然而許\多人的人生,卻從此時開始崩壞、坍塌。「如果那一刻,我選擇了....會如何呢?」小說中處處埋著這一自由意志的軌道轉轍,最令人難以釋懷的莫過於故事結尾,直貴自問,如果當初不曾逃避、登門去道歉的話,會不會出現另一條路?遲了十幾年的道歉,接觸到被害者的家屬之時,仇恨依然鮮明,原來,痛苦的不只有他,刻劃在歲月中的傷痛,從不曾真正被放下,就如緒方先生說的:「一切就到此為止吧。我們都痛苦太久了....」人的迷惘,是多麼身不由己的事啊!

因為害怕歧視,從不卸下心防的直貴,早就下定決心不與任何人推心置腹,只是再怎麼克制,卻也在這樣不由自主的路上,一步步陷入與朝美的情網之中。情感的執著讓他更小心翼翼地藏匿內心深處的秘密、築起高牆,到後來越處心積慮要保護脆弱的情感,越加速它成為虛妄幻象的步履。執著的苦,在於身陷其中的不自由。因為「捨不得」而作的種種艱難抉擇,像是直貴以自身意志所創造所努力的,但正因如此,他才不自由。心靈的寧靜和思想的澄清在用力的過程中失去了空間。然而,他是否有過作出完美選擇的機會?或者真的有所謂完美的選擇嗎?

這問題有個很棒的答案,總會在字裡行間留下個人觀點的東野,這回把他的見解交給頭一次出現在倉庫的平野社長傳達。「你認為人有沒有尋死的權利?」
篇幅大約一頁左右的辯證,既淺顯又明晰,不容辯駁。表面上,這些觀點明確解釋了「犯罪者家屬該被歧視」這一驚世論點,但更深的用意卻是它的結論:「殺人是不對的,因為任何人都不能隨便斬斷別人的感情;自殺是殺死自己,就算自己認為有何不可,週遭的人未必希望如此」一開始處處瀰漫著自由意志氛圍,便讓人懷疑有康德的身影,果然此處他現身了—自由即自律,東野的觀點百分之百符合康德的道德律,上述問題的答案也在此一思維中,是什麼?平野社長又補充:「問題是如何選擇,如果不是由你自己選擇,就沒有意義了。」

拜讀過顏九笙的我害怕東野圭吾,真是令人拍案叫絕、一讀難忘的精彩書評。不過我想安慰一下顏老大,其實書中有救贖的,而且伏筆蠻早就出現了。當由實子在員工餐\廳把削好的蘋果拿給直貴,那在口中散放開來的香甜滋味,其實就在燠熱無比的地獄中吹出陣陣清涼了。失去美貌女友的直貴,重挫之後發現由實子的好,實在是太動人的舖陳;善良的由實子代替直貴寫信給剛志那一刻,令人不禁在腦中浮現這對話: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佛曰:那只是曇花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

雖然在與由實子結婚之後,仍有許\多困難的選擇等著他們,但正如直貴在心中回應哥哥的最後一封信所說的:「沒那回事(筆者按:指不該寫信之事)。正因為有那些信,才有今天的自己。如果沒有收到那些信,自己也許\不會受苦,但也無法摸索人生這條路。」

讀至此,夫復何言?這樣一部佳作,為何得不到直木賞的青睞?當年受賞之作是石田衣良的《4teen》?好吧,下一本就讀它!總得一探究竟才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家規

家規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3/05

又一部以推理小說外殼包裹議題的作品!《家規》的內涵有點\"類教科書\",它提供亞斯伯格症活生生的血肉,將百科全書裡冰冷的敘述栩栩如繪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茱迪‧皮考特訪談了為數眾多的患者,以從事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創造出雅各,一位具有亞斯柏格所有可能症狀(並且都達極限程度)的角色。

幾乎可以把這部小說就當成科普教材來研讀,有趣的是,亞斯伯格症患者並不認為自己具有特殊性,也不需要所謂的治療。身為百萬暢銷書,《家規》在亞馬遜上擁有大量的讀者書評,其中不乏本身是亞斯伯格症或合併其他心智病症的讀者,他們對書中雅各的母親,艾瑪所說的這一小段話頗有微詞:「目前亞斯伯格症針對疾病本身尚無治療法,只能針對症狀進行減輕或緩和的藥物治療。」,由眾多讀者的回響看來,此症在今日已非罕見。而他們之所以同仇敵慨地將矛頭指向茱迪‧皮考特, 便因為雅各被塑造得極有距離感,彷彿他居住在不屬於地球的世界上,疑似殺人兇手和無法貼近社會生活的形象,更有異類、怪咖、殘缺的暗示,這和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和亞斯伯格症相安無事共處著的人,有些許\事實的出入,難怪不平之鳴會引起潮水般的回響。事實上這些讀者也能安然過活,並不尋求積極治療。

然而瑕疵的心靈正是觸動文學靈感最好的元素,或許\茱迪‧皮考特在資訊蒐集上太過用力,不過故事本身卻是發人深省的。讀雅各的思考邏輯和認知模式,不禁感受到心智世界是複雜而深邃的神秘幽谷。作家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曾經寫道:「人們知道在靈魂的深處存在著比秋天樹林所呈現還要更奇妙、更無法用數字形容、更無法用言語形容的細緻色調;然而他們卻真的會相信這所有的東西、這所有的色調和半色調、這所有由它們混合而成的組合,都能夠被我們嘴裡發出的聲響給精確地描述出來。他們相信,就憑一位文明世界裡的普通股票交易員,就有能力將他內在的聲音──代表了他記憶裡所有的神祕,和由欲望而來的所有苦痛──給忠實的傳達出來。」

關於心智的深不可測,以雅各曾因辱罵數學老師而被罰停課為例,起因是班上一位他喜歡的女孩咪咪,某次因數學題目太難而考壞了,雅各試圖安慰她,但擔心著臉書帳號被刪、手機被爸媽沒收的咪咪並不領情,回應他如果真想當她的朋友,就去對數學老師說:Fxck U. 雅各真的去了,校方於是懲罰他留校察看。這段小插曲讓人明白,諷刺、誇飾、暗喻等生活中的家常便飯,原來需要大腦高階的處理才能被理解,幫助我們快速處理複雜弦外之音的,也許\是暗示性的聲調、語氣、表情或肢體動作,但這些非語言的資訊,卻是雅各接收不到的。這種無法自人際互動氛圍去蒐集資訊的特性,顯現出的外在氣質是一種對環境漠然、缺少同理心的他人觀感。幾年前科學界就一直朝鏡像神經元的方向,也就是人類能夠擁有同理心的運作系統,來研究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等心智問題,不過,去年五月這一線曙光又消失了,Science Daily期刊發表了自閉症者的鏡像神經元並未毀損的結果(只是發展較晚),自閉症再度成謎。

除了溝通與社交上的窒礙,亞斯伯格症還有一個特質是對於細節的執著。這一點茱迪以雅各對《破案神探》的著迷,以及對李昌鈺的偶像崇拜來著墨。確實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設計。連帶也會讓人記得雅各以彩虹色順序來排列T 恤、作息有固定的時間表、不喜歡計畫被改變、害怕面對不熟悉的環境、房間整齊而無多餘雜物等堅持。順帶一提,當初因為有點擔心兒子會不會有亞斯伯格症傾向(因為有時出奇地固執),而讀這本小說,看到上述最後一項特點時,便完全放心了,兒子的房間和書包之亂....

關於細節的極度執著,茱迪有一段情節安排得極有巧思,那是當雅各被檢察官以圈套設計他說出不利自己的證詞,然後經歷驚濤駭浪的收押過程之後,艾瑪終於接受事實,提著兩大包的藥品、營養補充品、及無麩質無酪蛋白的食品來到看守所,心心念念著雅各不能錯過六點的吃飯時間、必須服用哪些抗焦慮藥、在陌生環境會撞頭自戕....但這些都並非醫界認可的正式療法,獄警依法殘酷地全數拒收,一個絕望母親的最後一絲微弱希望便這麼於門外破滅。此時她的律師好意勸道:「或許\雅各比你想像得更堅強。」

多年來幾乎心力交瘁的母親,此時漸漸有了細膩的心理轉折,閱\讀這位傷心媽媽的心路歷程,似乎讓人理解為何茱迪要將書名取為《家規》,其實不僅雅各陷在刻板、拘泥、封閉於僵化規則的封印之中,一直信仰著自己從各方專家求來的處方和治療法的艾瑪,不也被這些無形的信念制約著?或許\她也有著自己所未曾察覺的亞斯伯格症因子,也或許\要脫離心中這些為自己而制定的規則,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此的無奈,和鏡像神經元理論的破滅,同樣讓人感到黯然。

能夠將一部充滿學術味的題材,寫成百萬暢銷小說,茱迪‧皮考特不消說有著過人的文字駕馭能力。亞馬遜那些寫了負評的讀者們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以茱迪對亞斯伯格症下了這麼多心血研究的功\夫,她豈會不知不該將此症視為殘缺而該視為差異?但是若她將「社會大眾應該改變對這些症狀的觀點」之主張放進來,文以載道式的寫法絕對會讓讀者睡意濃厚、興趣缺缺。正因為她把人類社會對差異者的殘酷真實地呈現,赤裸人性的披露和以雅各思維反思出的道德矛盾,才使得這本充滿人性缺陷的作品,具有高度的可讀性,所以匯聚這麼高的人氣,重新認識此議題─豈不高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異常 ( 改版 )

異常 ( 改版 )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3/05

到目前為止,讀過的幾本社會派推理傑作,多以全知觀點之角度落筆,如《模仿犯》、《D 之複合》、《白夜行》、《惡人》等,唯二的例外是湊佳苗的《告白》,以及桐野夏生的這部《異常》。湊佳苗的作品沒話說,即使是多重視角的寫作法,依然創造出暗潮湧動的生命扭曲與青春的虛妄迷失感。那麼同樣採用交叉敘事、日記自白式寫法的桐野呢?

全知觀點很適合史詩式作品,如《模仿犯》鉅細靡遺地描述整個故事牽連到的三四十個人角色的內心世界,如此龐大結構的犯罪小說,很難以缺乏剪裁的多視角寫法處理;又如《白夜行》,事件時間橫跨十九年(正是社會派推理極盛的後泡沫經濟時代),\"追求幸福是犯罪動機\"的悲劇主題,透過雪穗與亮司之間細緻微妙的關係,耐人尋味地展現鉅大衝突,讀者不需解謎,卻被一種找不到救贖的感覺深深困惑著,全知視角寫法「與時俱進」的特色,提供了分明的的歷史縱深;再說《惡人》,散發濃濃日本本土生活氣息的這部作品,透過寒冷蕭條的小鎮生活,渲染出一種迷茫膽怯、冰冷絕望的氛圍。它不是史詩式作品,而像是意象清晰的文學小品,但全知視角為之創造出一種刻意的觀點偏移,旁觀疏離的敘述口吻帶來陰霾情緒,毫不煽情卻使人久久無法抽離,是很成功\的全知觀點作品(既利用作者的主觀視野來聚焦,卻又有著客觀而發人深省的效果)。

那麼很顯然地,輕巧與洗練是全知寫作法的優勢。《告白》與《異常》捨棄了這種簡潔的寫法,想必有其特殊的必要性。首先會注意到這兩部作品的共通性,它們的取材都來自於舉世嘩然的社會事件,前者為少年冷血殺害幼兒,後者是菁英粉領族夜晚兼職當妓女、匪夷所思的雙重生活。聳動事件築成的秘密高牆,有必要以自述者的和盤托出,逐步探入事物核心。不過隨之而來的挑戰性在於,開頭強烈震憾的懸念,如何能不被龐雜的交叉敘事給削弱,以及作者能否創造逆轉式結局呼應起首的強悍氣勢。湊佳苗的出道作圓滿達成了這兩項艱難任務,也難怪有人看好她為宮部美幸的接班人。

很可惜地,桐野夏生似乎未?完美化境,她的《異常》仍有些餘韻不足的遺憾,同時無節制挖掘陰暗面也讓作品少了點想像空間。但儘管如此,仍令人折服於她的才華(打算今後繼續追她的作品),因為讀這本書有好幾項收穫。

其一是有趣的生物學論點。讀《白夜行》時頓悟到的日本人「菊與刀」之精神,原來是多年來難以理解的毀滅美學之文化背景,但仍感到疑惑,為何獨獨日本社會有這樣的價值觀?世界上不也有許\多相似地理環境及歷史條件的國家?桐野提出的看法相當具有原創性:

生物的個體群很有意思。只要有良好的食物與生活環境,個體數會不斷增加。像這樣個體密度不斷升高就叫做個體群成長。個體密度一旦超過飽和狀態,個體之間的競爭就會趨於白熱化,導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個體密度的升高,往往會影響到個體的發育和型態、生理各方面。

以擁有三千七百多萬人口首都圈為舞台的這部作品,個體密度絕對適用上述產生突變的條件了。也就是說,故事中許\多走向扭曲、崩潰、毀滅的個體,要歸咎於”密度過高所引起的形質變化”。因此它是不可避免,努力挽回只會白費力氣。這個論點對於更深入解析日本社會及文化特色,可以說是重要的基本知識。似乎也有助於解開讀完《白夜行》時產生的疑問。

其二是作者敢於揭發中國底層社會黑暗的膽識。寫中國苦難的作品浩繁如江河,但桐野的描寫卻教人心中?然一驚。除了因為她冷酷的筆墨無所不至,可能也因為中國作家再怎麼說,總不忍心對自己的國家下重筆。小說中來自四川偏遠山區的農民張哲鐘從窮苦至極的故鄉,捲款逃離貧困家園,搭公交及火車去廣州、深圳打工,然後偷渡到日本,最後,他成了殺人犯。整個過程充滿了骯髒醜陋,人的自私殘忍簡直被描寫到噁心的境地,但讀著這卑劣的故事,你又不得不落淚\,這些成為「盲流」的可憐農民們,只是為了要活下去啊!徹夜未眠讀這段故事,心中的震懾非筆墨能形容。

描寫偷渡,待在貨艙中暗無天日的密閉漂流時光,大約是孤獨感的極致了吧!如何能忍受這令人無法置信的悲慘?追溯張極度困頓的童年,很容易了解到在同一個生活環境滯留的苦悶,能蓄積多大的能量與決心。張哲鐘的自白書牽扯出一段血淚\斑斑的歷史,點出了生而為人的悲哀。同時又巧妙呼應了上述「個體密度過高將引發形質上的變化」,不僅日本如此,劇變中的中國沿海城市也如此,所以這非關民族特性,而是生物本質的問題。真的很佩服桐野這精巧的對比安排,只能驚嘆於作家的才華。

最後是校園殘酷鬥爭的真實描寫。這真是整部描寫巨大異常之精華所在了。書中主場景名門學園Q 女高可說是惡意、虛偽與階級社會的濃縮體,作者之勾勒簡直驚人地生動,讓人相信這是融入了個人的真實經驗(桐野就讀的高中為東京武藏野市名門桐朋學園女子中學),凡作家的自我書寫總是感動力最強的,關於中國盲流勞工潮的那段故事就夠驚心動魄的了,但Q 女高的戰爭更是super page turner ,沒翻到章節最末決停不下來。說到作家的自我書寫,桐野令人感興趣的還有\"成蹊大學法律系\"之學經歷,這和冷靜客觀、毫不在意地敘述殘酷惡意的形象,倒是不謀而合。瞄了一下作者的作品列表,殘虐記、Out主婦殺人事件、怪物們的晚宴....光書名就語不驚人死不休,想像以她深刻冷調的筆觸寫來,已開始心癢難搔—有得追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海神家族

海神家族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03/05

四年前開始寫部落格,選定最愛的《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作為首篇書評起,就迷上陳玉慧的文字。在搜尋褚威格生平時找到的那篇文章中,她以\"陌生女子\"的口吻,將這位奧地利文豪的人生精彩之處,以一封書迷的傾慕信手拈來,真摯、純粹又精簡。霎時讓我著迷其文字的感動力,讀起她部落格的每一篇文章來。驚喜地發現她也在大一時首次讀到《陌生女子》來信,順著這個奇妙的連結,慢慢窺見網頁裡同樣有喜歡毛姆、赫塞、愛倫坡、西蒙波娃、莒哈絲等人的痕跡。沒多久,進入臉書如火如荼的時代,從她塗鴉牆持續不輟的創作中,每天都能感受那情感的熾烈燃燒。說來荒謬,身為陳重度粉絲的我,竟遲至今日才展讀她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也許\該怪電子媒體太過蓬勃發展?

儘管很熟悉陳玉慧的剪裁力優秀到令人嫉妒,看完這本書仍震撼不已 —還有什麼書寫題材,會比作家自身的秘密更精彩呢?一位擁有豐沛不竭筆力的女作家,卻醞釀二十年、耗時五年才寫成這部作品,光想像漫漫時光裡作者內心的掙扎,不難揣摩創作這種療傷之作的艱難,這是在閱\讀乾淨流暢的文字之時,幾乎不會注意到的。

但家族史的寫作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真實,如《如何書寫臺灣歷史》一文所述:「當逝者無言、生者沈默,當家園毀敗人去樓空、歷史場景褪色消散,如何還能夠、還可能再現真實呢?」,以三和綾子遠從琉球來到臺灣尋找未婚夫為例,她下船時正好遇到吉野在前一天的霧社事件中慘死,不可思議的巧合讓人幾乎確定,其中難免有些虛構不實—或者是文學性的需要,也或者是為了補綴史料的殘缺及遺漏。然而,與其說這些虛幻想像可能違背真實,不如說為了自我療癒而寫的這本自傳體小說,是透過「我」這一虛設人物,去扮演深入每個角色內心的觀察者(千里眼與順風耳「無遠弗屆」的意象,應該與此有關),如此才能設身處地把父母、祖父母、叔公、阿姨們的人生走一遍,也才可以透過文字創作的過程,真切感受他們於過去片刻的軟弱、焦慮與迷惘

在”母親靜子的愛情”裡,提到陳玉慧的父親離家,靜子也失了魂、對子女們疏於照顧,那沒有愛的成長過程,僅僅簡潔的幾筆,讀著讀著眼淚\就流出來了(真難想像寫的人要怎麼承受回顧時傷口的撕裂)。而”父親二馬的外遇和冤獄”雖以體恤當事人脆弱的平靜語調敘事,不著一字的恨意卻是不言而喻。各個章節娓娓道出大人們終其一生拼命壓抑的許\多秘密,連讀者都要被不斷堆積的痛苦逼得喘不過氣來,實在想像不出,身在其中的這些人們是怎麼存活下來的。哀傷的情緒就這樣瀰漫於整本書中,沈重得無法呼吸的最後時刻,作者與放逐肉欲的父親竟然和解,簡直使人無法置信,難道這也是虛構情節??

思考了幾天,不能說已然理解作者放下執著的頓悟是怎麼一回事,但大概作了些推測。《海神家族》有一奇特點必須加以思索,那就是為何陳玉慧會想要把個人歷史和公眾歷史結合,來呈現她用以釋放自我的這部作品呢?這並不是很常見的形式,照理說她可以選擇筆記體形式作為創傷書寫,比如莒哈絲《情人》、或《蒙恬筆記》之類,除了照顧讀者意識,也兼顧作者童年記憶的釋放(畢竟是自我療程),也就是說,明明是自我追尋的主題,為何要扯到家族歷史與台灣命運呢?

超越恨意、傷慟,竭力自持所寫成的這虛實交錯之作,細細閱\讀之後稍微能領略到,此趟「設身處地」的時空之旅,在書寫的漫長歲月裡,漸漸帶著陳走出她的命運定調軌道。逼迫自身去覺知並剖析鉅大痛苦的過程,使她寬容地體察到罪惡之人其實也有著「身不由己」,甚至他們和自己一樣擁有渴望被愛、付出的共同情感。只是,人世間的傷口並不能用簡單的言語去論斷。家庭、學校、鄰里等微觀社會,乃至宏觀的社會意識、歷史宏流所形成沈重的宿命,芸芸眾生若非心思澄澈,誰也難以擺\脫重重枷鎖。

他人的開悟,讀來充滿感動,但自己的人生,何時能找到通向圓滿美好的出口?這並非思索就能有答案,如契訶夫言:「智慧是快樂唯一可能的源泉,可是我們在自己四周卻看不見,也聽不見智慧之事」,心行合一,豈是易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71234567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