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若的所有評鑑

年輕人們

年輕人們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10/11

故事剛開始,男主角時枝修就和大部分的大學生一樣,靠著父母給的生活費過著經濟無虞的生活,偶爾覺得錢不夠了就打點小工,羨慕比自己更有錢的同學、對生活得更辛苦的朋友感覺優越。但這樣看似平凡卻無憂無慮的生活,卻因為突如其來的退學通知而一夕崩毀。

時枝修的父母破產了,不但無法幫他繳交私立大學的一大筆學費,甚至沒有跟他聯絡就人間蒸發。當他驚覺這一切不是開玩笑的時候,他的生活費也已經用盡,連房租都繳不出來。而真正的、也是更可怕的故事,現在才正要開始。

他開始嘗試找工作,卻因為大學沒畢業應徵不到正職,只能找鐘點工讀勉強餬口,但打工不但時薪低、又總是佈滿剝削新人的陷阱。時枝修一個工作換過一個,從發傳單、打詐騙電話到藥物人體實驗,從夜夜笙歌的牛郎店輾轉到了被當奴隸壓榨的工寮,最後失去一切又無人可以依靠的他,只能成為流浪在河邊的遊民。

「到底是我不夠努力,還是社會有問題?」

剛開始看的時候,坦白說對時枝修這個角色是有點火大的,忍不住覺得一個大學生的社會經驗和處事方法怎麼可以這麼差勁。但想想又覺得無可厚非,畢竟大多數大學生確實是這個樣子,而且當一個從來不必擔心經濟問題、被家裡供養得好好的二十一歲大學生,保護傘瞬間被抽離、被逼著一夜長大的時候,一開始會有這些反應也是理所當然吧。

不過撇開時枝修最初的天真和散漫不談,這本書最可怕的地方在於,當他開始想要認真工作、當他意識到這個社會已經快要把他吞沒的時候,他其實已經沒有機會再站起來了,早就已經跌入地獄底層的他,即使再拼命掙扎也爬不出這個深淵。

故事中的一切就像無限惡性循環的噩夢,因為沒有錢所以被趕出公寓無處可去,因為沒有固定地址所以無法找到工作,因為沒有工作所以逼不得已只能接受被壓榨的打工,又因為沒錢所以被騙、被敲詐、被警察隨意拘留、被逼著從事出賣身體和良心的工作。時枝修的人生從被退學的那一刻起,就像陷入流沙一樣,不停在被整個社會吞噬,而且不論他怎麼掙扎都只能陷得更深。

「小早川認為,搶不到一流企業員工或公務員這些好椅子,是個人的責任;但沒有半張椅子可坐,是因為椅子的數量根本就不夠,是社會本身的問題。」

故事的最後,時枝修成為多摩川邊遊民社群的其中一份子,他驚心動魄、一路下沉的人生看起來終於到了最底層。在經過這一連串磨練和經歷之後,此時他終於有時間好好思考這一切的問題來源,也是本書作者福澤徹三一直試圖探討的核心議題──「到底是我不夠努力,還是社會有問題?」

河邊其中一位遊民大叔將他們自己稱為「難民」,因為他們是在爭奪金錢的戰爭中打輸了,才會被奪走住處流落至此。而更早一些時候,在魔鬼工寮中,一流學府出身、曾在大企業工作的其中一位同事,將現代社會比喻為搶椅子遊戲,他認為椅子數目不夠是社會的問題,現在貧富差距過大和經濟兩極化,讓每個人只要走錯一步都有可能瞬間墜落到底層。

而隨著「非典型工作者」的人數增加,時枝修經歷過的一連串剝削窮人的「貧窮產業」,只會越來越多且越來越賺錢。就像他進入過牛郎店工作時,管理者告訴過他的,必須看開、放下一切,當你已經跌入地獄,要爬上去唯一的方法就是踩著其他人的屍體,靠著搶奪、詐取等一切方法得來的金錢重新站起來,因為底層社會就是一個人吃人的世界。

「兼差、打工、派遣社員,現在日本的「非典型工作者」約有1881萬人,占全體的36.2%,反觀台灣,根據2014年主計處統計,非典型工作者約有77萬人,占全體人口的7%,其中又以20~24歲年輕族群為最多,占17%。此刻的東京,會不會是未來的台北?」

讀完這本書只讓人覺得驚悚,尤其目前正是「非典型工作者」的自己,經濟上還半靠著爸媽養著,讀著讀著更覺得沉淪彷彿近在咫尺,忍不住開始設想哪天若是陷入相同境地該如何生存。不過作者福澤徹三最後倒還是手下留情,沒有把時枝修的人生完全寫成死路,留給了我們這些「年輕人們」最後一點希望。

這本書曾被導演佐佐部清改編成電影《東京難民》,在去年的新北電影節上曾經放映過,不知道隨著本書中譯版的推出,有沒有可能在台灣上映或發行?讀完這本書後很想找來看看啊。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友罪

友罪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10/10

出乎我意料好看的一本書。

整個故事架構非常完整清楚,廣度和深度兼具。一本四百多頁的書,內容除了討論犯罪者被社會追殺的問題、周遭的人的心境,還涵蓋了新聞自由和性別議題,而且讀起來毫不枯燥乏味,每個主題都處理得非常完美,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只能說第一次看藥丸岳這個作家的作品就讓我印象深刻啊。

記得今年曾經看過一齣名叫《靈異界線》的日劇,主角是一位可以看見幽靈的刑警,而故事就是在描述他追查各種殺人案件的過程。我特別對其中一集的印象很深刻,該集主角年少時因吸毒殺了一對母子,但因為當時精神狀況不穩定,加上是未成年,所以並沒有得到太重的判罰。

在他出獄之後,由於現在資訊與網路的流通,不管他搬家或整容多少次,這名犯罪者的所有資料始終都被公開在網路上、被世人檢視,他的工作與人際關係因此也總是沒有進展。為了餬口,也為了表達他懺悔的心情,他決定把過去的心路歷程撰寫成書,但在該書出版前夕,他卻遭到一群想伸張正義的人殺害。

剛開始看《友罪》這本書,我就立刻想起《靈異界線》裡的這個故事。

《友罪》的其中一位主角鈴木,少年時曾犯下了兩起殘忍的男童謀殺案,從醫療少年院假釋出獄後,他試圖隱姓埋名的低調生活,卻因為過去的案底無法如願,每當周遭開始出現謠言,他就得放棄工作、朋友等一切,離開到下一個地方從頭開始。

《友罪》和《靈異界線》的主題,同樣圍繞在少年犯罪者究竟能不能被社會原諒、能否再被世人接納上,而主角所遭受的困境也大致相同。即使他們已經受到法律的制裁,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價,但人們卻總是認為那遠遠不夠,每個人都想舉著正義的旗幟譴責他們,彷彿用輿論逼得他們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把他們逼到絕境最後只能去自殺,就是替天行道、伸張正義。

但除了犯罪者的心境之外,《友罪》另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犯罪者身邊的人的想法。鈴木輾轉流浪多年,好不容易在一間工廠找到工作,除了和女同事發展出曖昧關係,更將本書另一位主角益田視為人生中最重要的知己,但當他是殺人兇手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曖昧對象和朋友會怎麼想?還能繼續跟他保持友好關係嗎?

嚴格來說,比起鈴木,益田才是這本書真正的主角。益田想要成為新聞記者,仕途上卻懷才不遇,最後只能放棄夢想暫時到工廠做工維持生計。雖然跟鈴木對他的情誼比起來,他其實只把鈴木當成同住一屋的普通朋友,但是在相處過一段時間之後,他開始對鈴木這個人的性格和為人處事有所了解。

也因為他曾經接受過鈴木的幫助、看過他善良和義氣的一面,所以當益田發現鈴木原來是那起殘忍兇案的兇手時,內心的掙扎和壓力更是格外沉重,對未來所要做出的決擇也更顯艱難。

畢竟要隨波逐流、跟著全世界的人一起譴責一個人是容易的,但是當你發現事情並不是眾人所想的那樣,要有勇氣站出來挺身對抗、維護你所看到的真相,那卻是加倍艱難的。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的結局,不快樂卻相對真實。每個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不管是非對錯,也不管後悔與否,你所能做的就只有繼續向前,努力彌補過去犯下的錯,承擔你該負起的責任。

除了上面說的兩大主題之外,也許因為個人從事的職業關係,我對書中關於新聞業界的描述特別有同感。媒體身為第四權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無需贅述,也正因為它如此重要,使用它的人們本該更謹慎小心、更公正客觀,無奈現在為了迎合眾人口味,早就是什麼吸引人就怎麼寫怎麼做,真相被扭曲又有誰真正在意?那些被嗜血媒體打著「新聞自由」大旗糟蹋的人又有誰會在乎?

最後的最後我再提一個自己很重視的點,關於前AV女優的部分。很喜歡鈴木告訴她「你沒有犯罪」,在性觀念至今仍然保守壓抑的東方社會,即使像日本性產業已經相對開放,但人們對於性工作者的歧視和譴責卻從未消弭,這部分又以女性受到的壓迫更為明顯(相對男優可是被人稱羨的工作呢)。

所以我很喜歡作者選擇AV女優這個職業的設定和用心,美代子明明什麼錯都沒有,卻因為她過去的職業,遭受了跟鈴木幾乎一樣的對待,生活需要隱姓埋名小心翼翼,就算被騷擾還會被說成是自己的錯,完全可以看出這個社會對性工作者的態度到底是多不友善啊。

一口氣花了整個下午把這本書讀完,《友罪》絕對是近期帶給我最大驚喜的一本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友罪

友罪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10/10

出乎我意料好看的一本書。

整個故事架構非常完整清楚,廣度和深度兼具。一本四百多頁的書,內容除了討論犯罪者被社會追殺的問題、周遭的人的心境,還涵蓋了新聞自由和性別議題,而且讀起來毫不枯燥乏味,每個主題都處理得非常完美,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

《友罪》的主題圍繞在少年犯罪者究竟能不能被社會原諒、能否再被世人接納上, 但除了犯罪者的心境之外,《友罪》另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犯罪者身邊的人的想法。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的結局,不快樂卻相對真實。每個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不管是非對錯,也不管後悔與否,你所能做的就只有繼續向前,努力彌補過去犯下的錯,承擔你該負起的責任。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微妙的平衡:如果你在臉上裝滿笑容,就不會有眼淚存在的空間!

微妙的平衡:如果你在臉上裝滿笑容,就不會有眼淚存在的空間!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4/15

比起「悲傷」,我想我會更喜歡用「現實」和「沉重」來形容這個故事。《微妙的平衡》不是一本會讓人讀到流淚\的書,而是彷彿有口氣梗在胸口悶得發脹發痛。

作者以一種自然又生活化的筆調來描述整個故事,引領讀者走入最真實的印度生活。沒有華麗的包裝和雕飾,一字一句都很平實直接,卻讓我忍不住覺得很溫柔。因為可以在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形容中,看見人性的堅韌和美好。因為就算是那些悲傷悲慘,也好像可以在溫和的口吻中稍稍被撫平,讓恨意不再那麼尖銳鋒利。

《微妙的平衡》中除了四個最主要的角色,還有許\多重要程度不一的配角。在角色掌控這點上,作者也表現得非常完美。不僅是四個主角的個性都很鮮明、充滿立體感,就連那些配角們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毫不呆板平淡。就算像我這樣始終分辨不出所有角色名字的人,還是可以從簡單的對話和形容中,快速抓到現在眼前的是哪一個之前出現過的角色。因為所有角色們幾乎都很獨特且搶眼,所以在記憶中也特別深刻啊。

厚達近六百頁的《微妙的平衡》,讀起意外的不會讓人感覺到煩躁或不耐。故事的起伏節奏很流暢,雖然有多個時間和多條故事線交錯跳躍進行,卻不會顯得紊亂不清。情節的安排也都拿捏得很剛好,許\多前後呼應、環環相扣設計得很精彩。雖然有些橋段不免會讓人覺得有點過於巧合或流於刻意,但整體而言那種造作感並不會太過明顯。而且作者本身平實的文筆和角色面對的態度,也更加淡化了這種感覺。

我個人特別喜歡這本書的結局。雖然中間隱隱約約就猜到了某些發展,但實際上的結局比我想像中的更成熟也更沉重。《微妙的平衡》從頭到尾都不是一個童話故事,沒有能持續一輩子的奇蹟,也沒有永遠幸福快樂的結局。有的只是這些人們堅持的韌性,稀少而珍貴的美好,還有活著這件事──因為活著,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雅各的千秋之年

雅各的千秋之年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1/28

雖然只讀過他的兩本書,但David Mitchell無疑是我最愛作家名單中的其中之一。

和《雲圖》一樣,《雅各的千秋之年》也是一本格局很大的作品。光看故事背後的架構和充滿世界觀的繁雜設定,就可以看出作者的企圖心很不一般。《雅各的千秋之年》背景設定在十八世紀末的日本,那時正值日本鎖國時期,唯有荷蘭人獲准和日本進行貿易,而貿易的地點正是長崎出島。簡單來說,故事就是描述來自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員工雅各,在出島的經歷和遭遇。整本書中最重要的人物除了雅各之外,就是一個他愛慕的日本女子藍場川織斗。以他們二人為主角,兩種不同的視野和角度,來看待那個時代的文化融合和衝突。

我非常喜歡David Mitchell的一點,就是他的角度和觀點總是非常多元。而且故事中包含的題材和方向都很廣泛很全面,不會只專注在某一點某一線上。以《雅各的千秋之年》來說,它除了記錄那段歷史外,更寫出了國家與文化間的衝突與包容,利益當前的勾心鬥角和背叛,堅定不移的忠心和信念,當然也有比較溫柔溫暖的感情部分。既壯闊又細膩,格局龐大可細節卻精緻完整。這真的不僅僅是一本小說,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是一部足以被稱做「史詩」的作品呀。

一般來說我是不太習慣看外國人來描述東方文化的。不管他對東方文化多了解,但口吻和筆調中還是會有些讓我覺得生硬、不自然的東西。可是這本《雅各的千秋之年》卻不會,從頭到尾都很流暢自然,感覺不出哪裡生澀奇怪。我想,除了David Mitchell本身的寫作功\力之外,主角設定成外國人這點也有不小的幫助吧。畢竟既然主角是外國人,那麼口吻和觀點不那麼東方化也就不會奇怪了,讀者也比較容易接受。不過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啦,就像我前面說的,David Mitchell自己的寫作技巧和才華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本書的第二章正是以藍場川織斗作為主角,用第一人稱自述來講述故事。如果David Mitchell無法用自己的文筆來說服讀者的話,那麼它敘述生動這點在這章就應該會破滅了。

讀完《雅各的千秋之年》,會明白這不是一本要以高潮迭起、峰迴路轉的劇情取勝的小說。你不會在讀完它之後淚\流滿面或心痛欲絕,因為它不是為了打動人心、博取淚\水而寫的。它之所以好看,是因為那文字間難以言喻的張力,那股瀰漫在書頁裡的古老感和歷史感。當最後闔上這本書的時候,只會深深的呼出一口氣,然後感受到心頭漫上來的淡淡哀愁。正如在數十年後再度轉頭看著當年的一切紛擾時,眼裡所見的只會是一些回憶中的模糊影子。而那正是唯有在面對歷史時,才會產生的感覺。

不過也正因為這本的格局和架構大,所以前面的鋪展難免長了、多了一點。對我來說,因為我知道後面有多令人迷醉、多讓人嘆為觀止,所以可以耐心的一頁一頁讀過去。可是對於那些初次讀他的書的人而言,可能只讀前面就打了回票,判定這本書枯\燥無聊不好看吧。

最後,給所有要讀這本書的人一個衷心建議──絕對不要看導讀。我不知道出版社是怎麼了,也不知道南方朔先生寫的究竟是導讀還是後記。我只知道他把故事中所有的情節和安排通通講出來了,那篇簡直就是劇情簡介啊囧。如果看了導讀,那麼讀這本書的樂趣就會大大大大大大大的減少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死前的最後一堂課

死前的最後一堂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1/28

老實說,看到本書作者Ernest J. Gaines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我著實嚇了一跳。因為總覺得諾貝爾文學獎那層次的作品,應該都是很艱澀深奧難讀的文學大作。但這本《死前的最後一堂課》讀起來卻很平易近人,跟那些純文學作品非常不一樣。

這本書的架構其實相當簡單,從一開始、甚至光從這個書名上,你就可以知道結局會是什麼。故事的背景是四○年代的路易斯安納州,種族歧視還相當嚴重的時代。一名21歲的黑人青年傑佛遜誤打誤撞捲入一起搶劫殺人案,更因此被判了死刑。而另一名黑人葛蘭特,身為那個地區教育程度最高的教師,他被親友們逼迫來替傑佛遜上死前的最後一堂課,要讓他帶著尊嚴與驕傲死去。其實光看開頭幾頁,我就明白這整個故事接下來會怎麼發展、會如何結束。只是我完全沒料到這本的後座力這麼強,就算已經知道後續,卻還是忍不住在最後落下淚\來。就如同故事簡介所寫的,這本書就是這麼簡單質樸,卻也這麼打動人心。

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並不能理解那些長輩到底在堅持些什麼。他們不去想辦法訴求傑佛遜的清白和減刑,反倒只是不停想辦法要讓他平靜的離開。我可以明白他們希望傑佛遜死的時候要像個男人,不要帶著自己對自己的看不起而死去。但卻不懂為什麼他們堅持傑佛遜必須信仰上帝、認定收音機是罪惡之音?我的想法和葛蘭特是一樣的,覺得只要能讓他在最後這段時間過得平靜滿足就夠了。直到牧師對葛蘭特劈頭罵了那一大段話,我才終於有一點理解他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不是信不信仰上帝的問題,而是他們希望傑佛遜可以誠實的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過去,面對自己的過錯,面對自己的人生,也面對自己的未來。上帝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為要讓人誠實面對自己,沒有什麼是比信仰更有說服力的了。至少我自己是這樣認為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哈佛花邊日記

哈佛花邊日記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1/28

這本書真不愧\叫做《哈佛花邊日記》,簡直就是《Gossip Girl》的哈佛大學版嘛。(笑

故事描述女主角卡麗進入哈佛大學之後展開的新鮮人生活。她一開始是個單純質樸的加州陽光女孩,但隨著認識了許\多新朋友和──理所當然的──男孩,卡麗也逐漸迷失在追尋愛情和名聲的五光十色生活中,變得虛榮、愛面子、糜爛且荒唐。

《哈佛花邊日記》最精采的地方也正是在於它描寫出的這些瘋狂生活。裡面的那些敘述和某些心情,讓目前正是大學生的我讀來特別有感覺。雖然不像主角們那麼誇張荒唐,但那些洋溢著的青春年輕瘋狂靡爛卻是大同小異啊。

讀這本書就像在看美國青春校園電視劇。劇情充滿高潮起伏,情節雖然芭樂肥皂卻又讓人愛不釋手,且很能貼近年輕人的生活。角色個性都很電視化,性格和設定都很常見,但這卻也是最討喜最容易讓讀者接受的。文字上的使用也很年輕化,讀起來非常輕鬆有趣,可以讓讀者很快的就進入劇情。要我說這本唯一的美中不足之處,大概就是它居然在一個充滿懸念的地方打住,連收尾都跟電視劇太像了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柳的四生

柳的四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1/28

《柳的四生》這本小說跟我一開始想像的完全不同。初聽到這書名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就覺得這四個字擺\在一起看來是個很美的名字。縱使那時還不理解這個書名究竟代表什麼意思,但聽起來總感覺它很東方、很有味道也很有意境。我那時甚至猜測《柳的四生》是本融入江湖和武俠元素小說,「柳的四生」則是書中主角的江湖稱號。沒想到實際開始看之後,才發現我猜得完全大錯特錯,裡面根本沒半點武俠和江湖味兒啊。(笑)
《柳的四生》這書名其實真正的含意是「柳樹的四段人生」。書裡包含了四段由不同的主角所演繹的人生,而這四段人生都跟柳樹有著莫大的關係。不過雖說跟我想得南轅北轍,但《柳的四生》倒是真的非常有意境和味道呢。

山颯這位作家的大名雖然我是第一次聽到,但她其實早已揚名海外。她在法國出了七本長篇小說,作品被翻譯成三十餘種語言文字。2009年的時候獲得法國政府頒發藝術文學騎士勳章,2011年又獲得法國總統頒發榮譽軍團騎士勳章。甚至連法國前總統席哈克和前文化、教育部長都愛她的作品。光從上面這幾項就可以知道山颯的名氣和來頭有多大了啊。(笑)
也許\也正是因為她這般的背景,所以在讀這本小說的時候真的跟看其他小說的感覺不同。既不像一般的華文小說,可又不是翻譯小說,而是一種風格味道氣質都很不一樣的華文小說。她的文字不華麗也不繁複,但卻會讓人在這些文字背後感覺到另一個寬廣朦朧的世界。

這本書裡的四則故事是發生在不同的時空,甚至有些半真半假,如夢似幻。但不論那些究竟是虛是實,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這些人物間的感情是真的。春毅與春寧間有著雙生子的複雜糾葛,又愛又恨又牽掛又冷漠。綠衣和重陽間則宛若唐代的《霍小玉傳》和《李娃傳》。平凡女子和神仙的故事總讓我聯想到黃梁一夢。而靜兒與森田之間是充滿現代感的衝撞、不顧一切和當下。那些愛恨癡怨都是真的。不管是情人間的愛,是親子間的愛,還是兄妹間的愛。我很喜歡山颯描寫這些感情的手法,總是留著一些缺陷一些不完美,但卻可以讓讀者感覺到完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深夜的文學課

深夜的文學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1/28

《深夜的文學課》一開始會讓我聯想到電影《沉默的羔羊》。前者是由殺人犯教授艾迪斯來授課,而後者則是殺人魔漢尼拔指導探員辦案。雖然兩者其實劇情設計上差異很大,但艾迪斯給人的感覺卻跟漢尼拔有點相似。同樣是讓人無法摸清、被看穿的個性,也同樣功\於心計,擅長掌控他人。不管是那部電影還是這本書,都讓人邊看邊忍不住為這兩人而感覺到毛骨悚然呀。

《深夜的文學課》描述一群曾修過同一堂深夜文學課的同學,在十五年後被捲入殺人案件。女主角亞麗過去曾幫那堂課的教授洗刷殺人罪名,找出當年的案件真相。但這次隨著她過去的同學一個個被害身亡,亞麗也再度被牽扯進謀殺案裡。她逐漸不知道該不該繼續相信那位深不可測的教授,更不知道她還能相信誰。

故事採用過去和現在雙線進行的方式。一邊描述十五年前發生的事情經過,一邊進行十五年後的連續殺人案。Will Lavender真的很厲害,他將這兩條線都掌握得非常好。每次都在讀者整顆心吊得高高的時候突然打住,然後切換到另一個時空裡。就像章回小說中總是用「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曉。」來吊人胃口一樣。讓讀者根本沒辦法放下書本,因為整顆心都被這本書牢牢的吸住了,巴不得快點看到下一段的答案。

這本書既然名為《深夜的文學課》,自然故事中最重要的主軸就是文學啦。整個故事從頭到尾都一直在重覆討論著一個叫做保羅‧法奧斯的神秘作家。而這個神秘作家和他的兩本著作更是和這兩起相隔十五年的殺人案件息息相關。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很莫名其妙吧,但我卻很喜歡這種試圖在作品裡解讀出什麼的感覺。

在角色方面就不用說了。除了艾迪斯教授那種讓人無法捉摸的氣質之外,其他人也都帶著莫名的朦朧和距離感。這也讓整本書的氣氛營造得很成功\,每個人看起來都有秘密,自然更為劇情增添了神祕感。人人看來都像兇手,說《深夜的文學課》是我看過最難猜到兇手的小說之一真是不為過啊。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鳥人計畫

鳥人計畫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1/28

嗯,看過也買過很多他的書,我想我應該可以說自己是東野大叔的書迷了吧。(笑)
以我的感覺來說,這本《鳥人計畫》跟我以往看的他的作品感覺很不同。在他大部分的小說中,他都是讓讀者跟著主角的腳步一起享受破案和動腦的樂趣。在我的印象中,東野圭吾並不常使用跟這本一樣、很早就讓讀者知道兇手是誰的手法。甚至對《鳥人計畫》來說,書中的警察角色根本就被塑造得不那麼重要。不像他其他故事中,幾乎都是以警察和偵探等破案查案的人來做為主要角色。在這本裡面,找尋兇手不是主要的故事主軸,兇手本人的自白和動機反而才是追查的重點。

在本書的劇情鋪展和角色設定上,多多少少可以感覺到東野圭吾初期的青澀。有時候某些角色個性上的描述和行為讀起來顯得不太真實,好像有些太瘋狂太異於常人了。故事中角色的魅力和立體度感覺也都不夠,讀起來比較平面,感受不到那種真情和鮮活感。不過有趣的是,這種感覺有時反而跟這本書中那種大雪紛飛的刺骨凍人感意外相襯啊。而在劇情安排上,我也覺得沒有他後期那些作品給讀者帶來的驚人和意猶未盡感高。雖然我還是沒猜出來真正的答案,可是當最後讀到真相公開的時候,感受到的驚嚇度卻非常低。尤其是前面所有人都在苦苦追尋的殺人動機,更是讓保持著相當高期待的我忍不住有些失望。總覺得那個動機雖然可以理解,但是似乎不足以說服我啊,有種「為了這個就殺人嗎?」的感覺。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41234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