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n Chi的所有評鑑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二版)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二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8/27

點幾次,才會醒?

先坦承,有些書,特別是很暢銷的書,我都是買了、知道有這本書、偶而還會拿來說嘴,但我其實沒有好好讀過。這本就是。直到有齣同名的舞台劇出現,我才在書架翻出這本書,找了個空檔,認認真真讀了1.5遍。

看的過程,大概兩、三個小時期間,我有時候哭(眼角泛淚\、還流鼻水的那種)、有時候笑。我想先記下幾個讓我笑出來的片段,因為感覺書中的「教練」墨瑞(Morrie)是個風趣樂觀的人,沒想要人哭喪著臉面對死亡。

1「墨瑞希望火化。」他跟主持他的告別式的猶太教長說,「叫他們別把我烤得太熟。」

2「墨瑞在芝加哥大學取得碩博士學位後,拿到一筆獎助學金在一家精神病院做研究,觀察病人、記錄療程。
「有個中年婦女病人,每天從房間出來,就臉朝下躺在地磚地板上,一待好幾個小時,醫生及看護就從她身上跨過去,看得墨瑞瞠目結舌。……這讓墨瑞很難過,因此他開始坐在她旁邊的地上,甚是和她並排而躺,試著讓她脫離這種狀態。最後,他終於讓她坐起身來,甚至回到自己的房間去。他發現,她所要的東西和大多數人一樣,那就是要讓別人注意到她的存在。」
(關於這一段,我知道笑生病的人不對,但是這位婦人真的很能撐。還有,臉朝下躺在地板,意思是說,臉朝下趴著嗎?總覺得臉朝下躺個,很不符合人體工學)

3「1979年,布蘭迪斯校園體育場正進行著籃球賽。我們的校隊打得不錯,學生啦啦隊開始有韻律地喊著:『我們第一名!我們第一名!』……墨瑞對這加油聲似乎頗感不解,……站起來大吼一聲:『第二名又有什麼不好?』
「學生們驚訝地望著他,停止了加油聲。他坐了下來,臉帶微笑,狀甚得意。」

墨瑞在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社會學教授,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是墨瑞的學生。離校16年後,米奇在電視上看到墨瑞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物理學家Stephen Hawking也患有此症),離死亡不遠,於是展開了他連續14個星期二到墨瑞家探訪的歷程。就好像當年在學校指導米奇寫論文一樣,墨瑞把這一連串的「談心」,視為兩人合作的「最後論文」。

你需要別人在背後戳你一下
「問我一些問題。」墨瑞總是這樣跟米奇說。所以,米奇準備了一份清單,列出他自己或他認為芸芸眾生都有困惑的議題,希望藉由墨瑞的「清明」,為大家解惑。這些議題,最後化成了14堂課:1關心世界、付出愛;2不要自怨自艾;3遺憾;4死亡;5家庭;6感情與執著;7衰老;8金錢;9文化;10寬恕;11設計完美的一天;12說再見。

或許\,不用看書,你就可以針對這些主題,自己開課了,說出一些公式般、冠冕堂皇的定義:例如,不要以自我為中心、要關心世界、要有同理心、要有憐憫心、人生不要留下遺憾、坦然面對死亡、珍視家庭家人、寬恕別人、金錢不是一切、長年紀也要長智慧等等。
你都做到了嗎?你說得出,但是你做得到嗎?

在第三堂課(你的遺憾是什麼?)有這麼一段話:

「我們的文化不鼓勵我們思考死亡這件事,一直到你要死了為止。……我們整天忙著以自我為中心,關心事業、家庭、賺錢、還貸款、買新車、暖氣機壞了得修理──我們忙著千頭萬緒的瑣事,讓自己這樣一天過一天。所以我們不習慣退後一步,冷眼旁觀自己的生活,然後問一句:『人生就是這樣嗎?我所要的就是這樣嗎?是不是少了些什麼?』」

我最喜歡這句話,「你需要別人在背後戳你一下,你不會自己想到。」

作者米奇喜愛的舅舅很年輕就罹患胰臟癌過世(米奇的弟弟也罹患同樣的癌症),這帶給米奇很大的震撼,覺得人生苦短;於是回學校念了新聞碩士,後來成為知名體育記者,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

第一次親近死亡,米奇活出了成功\人士的刻板印象:工作狂、賺很多錢、買房子、車子一換再換、夫妻關係沒能好好經營……。沒有墨瑞再一次戳他一下,他可能就這樣一天過一天,直到另一次死亡的逼近,可能是親近的人,也可能是自己。

建立自己的次文化
書裡面有兩個很旁枝末節的段落,很吸引我。

第一個是,墨瑞和太太聽到醫生確診罹患絕症ALS,走出醫院時,兩人內心的撞擊可想而知。然而,「世界沒有停下來,世界根本理也不理。」行人匆匆,大家還是各忙各的。

另一個是米奇服務的報社工會罷工,導致報社關閉。「我一向以為,讀者需要每天讀我的運動專欄,如今少了我,世界一切如常,這讓我很不適應。」米奇把工作當氧氣,但是當他的氧氣被剝奪了,別人卻都還在自在地呼吸著。

「大多數人像是行屍走肉,就算他們做著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也似乎是半睡半醒,這是因為他們追逐的目標不對。生命若要有意義,就要投入去愛別人,投入去關懷你周遭的人,投入去創造一切讓你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墨瑞說,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文化,「他建立起人際活動的小天地,談心、交往、關懷,這些活動讓他的生活盈滿。」你的生活文化是什麼?

在第11堂課(不要被文化所欺騙)裡,墨瑞提醒我們不要讓社會或任何人為你決定你要什麼,你要自己決定,要建立起自己的「次文化」。當主流文化標榜財富、青春、外貌、快速、成就,要你認為自己永遠不夠好時,你要有勇氣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你努力地迎合文化開給你的功\課,拚命想要拿滿分;有一天,你跌跤了、病倒了、失敗了,世界依舊轉動如常。你要負責的人、真正會在意你的人,終究是自己以及身邊重要的人。

你擁有選擇權
得知自己來日無多時,墨瑞自問,「我是要日漸委靡不振,或是要善用剩下的時間?」答案無庸置疑,他選擇了後者。
面對自己的病痛與衰竭,他也會難過流淚\,但是他只讓自己哭幾分鐘,然後就認真迎向每一天。墨瑞是最有資格哀嘆「為什麼是我?為什麼這樣對我?」的人,但是他「選擇」盡可能趨近於快樂,因為「死亡是件悲傷的事,但活得不快樂也是悲傷。」

要說我們的社會或教育沒有傳授「死亡課」,對、也不對,因為我們隨口就可以說出「人生自古誰無死」「人終須一死」「人活著就是一天一天步向死亡」等看似灑脫豁達的話語;所以,應該說,我們沒有被教導的是「你要知道自己會死,並且隨時做好準備。」

為了退休過好日子,你知道要未雨稠繆、養兒保險多存錢,但是為了好好的死,你必須做什麼準備、做哪些投資?

假設性的問題很難回答,但是我覺得還是得為自己列一張「死前最想完成的遺願清單」,因為這是你到死都還想做的事,你一定不想到死都做不成,所以活著的時候,你就要為往生的那一刻買保險、避免遺憾:把時間、金錢、心力、愛,投資在真正重要的人事物上。

死前,你會遺憾沒有多陪爸媽兩天,絕對不會遺憾沒多看電視兩小時。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關於我的命運

關於我的命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6/10

平平淡淡的敘述,但大抵還是可以一口氣讀完的書。
書中的每一個女性,都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到近乎準確的「直覺」。可能是直覺這種東西太不科學了,所以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浮現一股「不夠寫實」的感覺。
但或許\,直覺、命運這種東西,唯有提高視野、拉長時間,才會驚覺在過去每一個當下的自己,的確是能夠感應到尚未發生的事,也才會驚覺自以為能夠掌握的每一步,其實都有命運之手在背後操控著。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