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nian wang的所有評鑑

再思考:一堂近百萬人爭相學習的杜克大學論辯課,你將學會如何推理與舉證,避免認知謬誤

再思考:一堂近百萬人爭相學習的杜克大學論辯課,你將學會如何推理與舉證,避免認知謬誤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6/15

本書認為理性思考與論證,是為了促進瞭解與合作,而非進行辯論或戰爭,這是一種很進步的概念。理由與論證是增進彼此的理解,減少誤會。解釋性的理由才能夠增進合作,減少兩極化的衝突。論證不是唯一的手段,還有情緒上的表達及禮貌性的陳述,且論證要放在文化的脈絡下進行。論證不一定能夠解決所有問題,但論證可以增加彼此的瞭解,減少衝突與誤會。另外,強烈的感受是合乎理性的,不需要將自己的感受摒除在外,它也是理性的一部分,但避免用嘲諷、憤怒的方式表達,避免將對方矮化,保持對話管道的暢通。恐懼或憤怒通常阻礙了小心謹慎的理性推論。
一般而言,我們大部分跟政治立場相同的人相處或交往。我們很少理解為何別人的政治立場與我們不同的原因。當我們面對敵手時,有時候我們只是改變話題,而不是去理解問題。雙方的極化並不會產生衝突,而是要加入其他變素才會。因此,進行論辯時,尊重很重要,要有文明的態度,才能進行有意義的論辯。要有謙遜的態度,才能夠去聆聽別人的意見。除此之外,禮貌需要耐心的原則,方可顧及對方的顏面。我們太常靠著把對手呈現得很糟來擊敗他們。反之,我們應該拿自己開玩笑,而不是對手;開對方的玩笑,反而會讓自己無法正確地評價對方或他們的理路。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5 人(83.3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夏商周【萌貓漫畫學歷史】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夏商周【萌貓漫畫學歷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6/14

由於歷史人物的面貌是模糊的,用可愛的貓臉來取代,反而讓讀者產生清新的感覺。再加上設計好的對話,讓畫面變得更生動。畫面旁的方框加上來源的註釋,使圖像更有真實性,但缺點是皆為原文,不然就更適合中小學生閱讀了。作者用今日的概念詮釋古代的歷史,往往發揮很大的功效。將歷史的血腥鬥爭化為可愛貓咪的鬥毆,降低了一般人對歷史的畏懼感,拉近了與歷史之間的距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5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流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2/1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本書作者寫的是他父親的親身故事,書中的「我」即為主角葉秋生,將父親的心靈思想用「我」的角度寫出,其真實感可謂相當逼真。而時代背景定在1975年,主角17歲而作者實際才10歲,似乎把主角的生存年代往後移而與自己的某些生活經歷相連結,呈現1970年代到1980年代解嚴之前台、日、中三地的社會概況及人民思想。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本書「流」的書名象徵從國共內戰、1949大遷徙、白色恐怖、威權體制到改革開放的人生流轉及社會變遷,也可視為是外省家族在整個時代脈動中的流變。故事從主角到青島旅遊開始,瞬間跳到主角的17歲,歷經被退學、聯考失利、與黑道糾紛、當兵、初戀、赴日工作等人生歷練,其敘述風格獨特,不流俗套,常帶來讀者心靈的互動共鳴。而國民黨與共產黨的仇恨,擴散成不同村莊人民的仇殺,帶來染血的人生經驗與家族記憶,歷經三代卻無法輕易忘記。戰爭的仇殺與黑道追殺在故事中交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因時代的悲劇而受到極大的震盪:主角心愛的女友竟有可能是他的親生姐姐,主角沒有血緣關係的叔叔竟是他的殺祖仇人。原來,赴大陸旅遊竟是一趟尋仇之旅,故事的最後,雖然有了圓滿的結局,但掩卷深思,人的文化脈絡與家族經歷影響至深至切,常常埋藏在心底卻無法在學校及工作場合表露出來。作者將家族記憶用小說的形式發表,適時宣洩了隱藏在心底的洪荒大流,也讓我們窺見了1949年之後臺灣外省族群的家庭面貌、文化思緒及背負的沈重歷史包袱。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余英時回憶錄(平裝版)

余英時回憶錄(平裝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2/10

在這本回憶錄中,我看到近代中國轉變的一幕幕過程,從作者的眼中所見,再旁及他所敘述的周遭人、事、物,串連成整個時代的故事。時代的潮流在作者的思想中清楚呈現出來,彷彿是一部精彩的口述近代史,也告訴我們了許多看似已有定論的歷史事件,事實上還有很多討論的空間。從不同的角度看歷史,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1949年的大遷徙,作者選擇留在言論自由的香港,遠離極權控制的環境,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及對時事的觀察,展現當代知識分子的卓越情操。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1 人(5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中國人與美國人:從同舟共濟到競爭對決,一段被忽視的共有歷史

中國人與美國人:從同舟共濟到競爭對決,一段被忽視的共有歷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2/10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本書作者徐國琦著眼於中國與美國人民之間共同經歷的歷史,有別於政治、經濟、社會等大架構的歷史敘述方式,卻可從不同的角度發掘歷史的意義與貢獻。作者自述其共有歷史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核心是「分享」和「共有」,著眼於兩國人民共同的歷程及追求;二、著重文化範疇;三、強調個人及非政府機構的作用。本書內容寫到蒲安臣、十九世紀的留美學生、戈鯤化、古德諾、杜威、乒乓外交、奧運,皆為中美兩國人民共同創建歷史的典範,且側重在文化方面、著眼與民間交流對歷史的貢獻。從十九世紀以來,中美兩國開始交流,當時兩國勢力尚弱,美國採取不同於英法的對華政策,中國則明顯感受到美國的善意。1868年蒲安臣擔任大清帝國派往各國的中外交涉大臣,則是兩國當時態度與政策的最好例證。蒲安臣使節團在美國受到熱烈的歡迎,在當時被視為「兩個文明的會面」。《蒲安臣條約》可說是使節團的最大成就,它是清朝在十九世紀唯一簽署的平等條約。在1880年代美國興起排華風潮前,蒲安臣使節團可說打破了英法等列強對中國的壓迫與欺凌,呈現攜手合作共創歷史的理想。
以往,大多人都認為赴美留學的學生因背棄中國的教育理念而被提早遣返,忽略了留學生在外交上的貢獻,這批優秀的學生讓美國人對中國刮目相看,也對他們的提早返國感到相當不諒解。當時,美國的排華風潮正方興未艾,也是影響這批留學生提早返國的原因之一。因為在充滿敵意的環境裡,赴美留學政策會受到保守人士的無情批評,讓主其事的李鴻章無法全力捍衛此政策。中國教育使團雖然未竟其功,但這120位留學生在日後的歷史卻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且在中美關係上扮演了不容忽視的角色。
戈鯤化是第一位在哈佛任教的中國老師,他表現出一位清帝國士紳的典範,讓許多與他接觸的美國學者都透過他認識中國文化精粹的一面,埋下深刻的影響力。古德諾則是被推薦前往中國擔任制憲顧問的美國學者,他考察中國民情,認為憲法應依據中國的現狀量身訂做,歐洲的憲法不適合亞洲的人民。因此,強調行政權而非立法權的憲法才適用中國。古德諾認為君主立憲制較適合中國,但在實施前必須有幾個前提:一、未受人民及列強反對;二、明訂繼承制度;三、必須發展出立憲政府的模式。古德諾的主張被扭曲而受到攻擊,但也可看出美國在中國政治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主張實用主義的杜威,靠著他的學生胡適等人的推廣而在中國大受歡迎,在1919年五四運動熱烈展開之際,也是中國邁向國際化的關鍵時刻,杜威填補了威爾遜主義失敗之後中國群眾的目光,化身成為德先生與賽先生,也成為當時美國人民認識中國的橋樑。
運動是中美兩國人民在1949年以後重新展開外交旅程的橋樑,乒乓球竟成為中美兩國再度交流的重要關鍵。在1971年乒乓外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兩國之間的外交目標趨於一致:「聯美制蘇」、「連中制蘇」,而1980年中美兩國聯手抵制莫斯科奧運,1984年蘇聯集團抵制美國洛杉磯奧運,卻成為中國首次在奧運會的亮眼表現。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中國成為獲獎最多的國家。體育實力象徵國力,中國與美國從1868年攜手合作以來,歷經140年的時間,兩國現已成為競爭對決的國家了。
從人的角度重新看歷史,會發現許多歷史模式或軌跡之下藏有更動人、更曲折離奇的故事與見解。濃縮的歷史往往淪為記憶與定見,但真實的歷史卻要分析一個人的動機、交友、個性、家庭,及其與時代的關連性。人的歷史往往是隱而不現的,卻可以看到比以政治、經濟、社會分類的歷史更全面且精彩的文化全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俠隱

俠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1/17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俠隱

故事背景是1936年的北平,一位歸國的年輕人李天然住進了美國醫生馬凱大夫家。而他其實是江湖上太行派的掌門人李天寒,六年前,他師父、師母、二師兄、妻子亦是師妹,五人同時慘遭大師兄及日本人羽田的毒手,李天寒逃過一劫,被馬大夫救起帶回美國。然而,因出手替馬凱的女兒討回公道,出手重傷了幾位大學生而被遣送回國。在北平,李天然找機會殺了羽田、挫了山本將軍的銳氣,最後,殺了惡貫滿盈的大師兄朱潛龍,為死去的親人復仇。在李天然復仇的過程中,歷史的巨輪一刻不停地往前滾進,北平城中的市民面貌及城市風情也隨著李天然的腳步,不斷揭露在我們面前。國仇與家恨同時在李天然的面前攤開,他要以何為重呢?不斷地在考驗他的信念。身為江湖人的他,極力避免與官府打交道。但卻到了不得不進行抉擇的時刻;愛情、親情、友情、金錢、美色、權位,也都在伺機考驗著他。歷史場景一幕幕變換:灤州起義、塘沽協定、何梅協定、西安事變、蘆溝橋事件、北平圍城、二十九軍撤退、北平淪陷…等,讓人猶如身在歷史洪流之中,而江朝宗、潘毓桂、張自忠、張學良、楊虎城、宋哲元、秦德純…等歷史人物穿梭於小說情節中,猶如我們就回到1936-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的場景中,而張天然的日常及交遊,讓我們在腦海中歷經了北平的煙袋胡同、乾麵胡同、鐵獅子胡同、前拐胡同、金魚胡同、王駙馬胡同…的迷人城居生命中,更別說老北平的羊肉餃子、碗豆汁兒、牛骨髓油茶、驢打滾兒…等飲食文化,還有冬至、臘八、春節…等節慶、大戶人家的擺設、街坊市民的性格,這些風土人情都跟著小說情節逐漸擴增,彷彿作者正走在北平胡同裡跟你親自描述這段奇情俠義的故事。不知不覺中,你就成了身負冤仇的太行派掌門人,擁有強健的體魄,能夠飛簷走壁,行俠仗義。同時,美國、日本、共黨、蘇聯、國民黨等不同勢力又同時匯聚在北平城內,城外日軍的實彈演習也摧毀不了北平的潛在文化,各派人馬的暗中較量只不過成為這段歷史中的一陣陣漣漪。我發覺:在人的生活中,歷史只不過是一段陳述或背景,人的能力再強,也無法改變整個歷史潮流。千千萬萬的人,他們的思想、生活、行動、意志,才構成了整個時代氛圍。一個人突然在歷史上受到矚目,代表的是大家的思想,而不是他個人的意志。小說中的燕子李三及將近酒仙兩個隱藏版人物,前者代表當時人將斬奸除惡的願望寄託在一個已經被處死的飛賊身上,後者則代表世人對俠義行為的評價及輿論,皆襯托出對李天然俠義行為的肯定。在張北海的這部小說中,我看到了隱藏在人心之中的俠,也看到了蘆溝橋槍響那一年北平城內平凡市民的生活面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2 人(66.67%)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天才的禮物 (藍光BD)

天才的禮物 (藍光BD)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11/21

本片的英文片名為Gifted,描寫一位七歲的天才女孩瑪莉與她的舅舅法蘭克之間的故事。瑪莉的媽媽黛安是位天資卓越的數學家,但外婆艾芙琳卻從小將她栽培成未來的數學明星,希望能夠破解數學千禧難題中的一題。因此,黛安沒有夏令營,也沒有休閒娛樂、運動的興趣,甚至也被剝奪了少女純真的戀愛。黛安在生下瑪莉後六個月,在弟弟法蘭克的家中自殺而死。法蘭克自責沒能及時阻止姐姐的悲劇,便致力將外甥女扶養長大,自己盡力教她所有的知識。有一天,法蘭克送瑪莉去上學,希望她能夠學習與人相處的溝通能力。瑪莉在教室裡,覺得老師史蒂芬生教得太簡單了,老師才發現原來她是個資質不凡的兒童。校長希望瑪莉能轉到專為資優生設的學校,她願意為他瑪莉募集高昂的獎學金,但法蘭克之願意瑪莉過平凡的生活。校長通知瑪莉的外婆艾芙琳前來爭取監護權,揭開一幕外婆與舅舅爭奪外孫女/外甥女監護權的官司。法蘭克原為大學哲學講師,但為了扶養瑪莉,不惜從事修遊艇的工作。艾芙琳在法庭上,面對自己的兒子,認為他無法培養出優秀的人才。而法蘭克卻認為,一個天才之路的犧牲太大了,不值得讓可愛的外甥女也走上她媽媽的路。最後,兩人達成妥協,瑪莉住進寄宿家庭,而兩人也能探視瑪莉,直到12歲自行決定要跟誰住在一起。但是,艾芙琳違反協議,偷偷到寄宿家庭教瑪莉數學。法蘭克發現後,帶著姐姐的遺稿去找她們,希望用黛安解開數學千禧題的遺稿換取扶養馬利的權利。最後,瑪莉又跟她喜歡的舅舅住在一起。而法蘭克讓瑪莉去大學上課,也讓瑪莉能跟同年齡的小孩玩耍,過一個與平凡小孩一般的童年生活。在看完電影後,深思:智能的不斷發展與社會平凡生活之間有時是互相衝突的,長久下來就容易走向極端。若能融入社會生活,取得平衡和諧的關係,即使無法有太高的成就,但卻能讓自己的生命過得更自在與快樂。最後,艾芙琳在看著黛安的遺稿,突然掩面哭泣。我想,她應是想到自己對黛安太過嚴厲,最後即使黛安解開了數學難題,也不願讓她知道,算是對母親的抗議與對自己成就的否認。臺灣的家長過於注重資優教育,反而培養了一個個失去童年的菁英,這些菁英缺乏與人共事的溝通能力,即使再優秀,對社會無法有太大的貢獻,反而多了些自殘或傷人的不定時炸彈而已。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烏合之眾:為什麼「我們」會變得瘋狂、盲目、衝動?讓你看透群眾心理的第一書

烏合之眾:為什麼「我們」會變得瘋狂、盲目、衝動?讓你看透群眾心理的第一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10/28

以前常聽到「三個臭皮匠,湊成一個諸葛亮」的俚語,就會以為眾人的智慧一定會超過一個智慧高的人,在看完這本1894年出版的《烏合之眾》後,才理解作者所講的:「不是整個世界比伏爾泰聰明,而是伏爾泰比整個世界更聰明」,顛覆了以往對群體的想法。群體是整個歷史的推動者,但是我們卻很少以群體為對象考察歷史;我們不了解群體的特性。總以為個體的相加就是群體,故群體一定會避免許多錯誤、群體是最理性的—其實錯了。勒龐指出:群體具有「喜歡誇大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性和判斷力」等基本特性。人的歷史中,恰好很多是「非理性」、「意氣用事」、「重複錯誤」所導致的後果,都是勒龐分析的群體中的基本特性。因此,以往以理性分析、判斷的歷史理解或解釋,很多只是史家一廂情願的看法,跟歷史真相是有諸多出入的。勒龐的時代距離法國大革命的時間,約略相當於今日距離辛亥革命的時間。他對法國大革命時瘋狂屠殺的解釋,與今日對辛亥革命的詮釋,可看出從群體心理的角度與從歷史角度的不同詮釋。當我們無法真正看出歷史背後力量時,重蹈覆轍將是完全無可避免之事。勒龐已經深刻體認到「當代的主要特徵表現為群體無意識行為取代個體有意識行為」(P.43)研究人類社會時,最忌以理論去比對,而應實地去考察。人類社會背後的很多因素是人類無法靠觀察而能夠理解的,刻意去加以解釋往往會失去真相。群體,是人類社會的面貌,是歷史的推動力量,勒龐也只能描繪出幾個特徵而已。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相同的名詞或制度其實代表不同的意義。但許多研究歷史的學者往往將之混為一談。「如美國,在民主制度下取得了高度繁榮,然而原屬西班牙的那些位在美洲的共和國,雖然有極其相似的制度,卻仍然生活在卑劣、混亂的狀態中。因此我們應該承認制度與一個國家的興衰無關。」(P.109)另外,在追求制度改革時,若是忽略了自身文化的群體意識的話,很可能追求的只是一場海市蜃樓而已。「各個種族的法律與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該種族的需求,因此我們無需進行猛烈變革…對於那些探討如何毀滅它的政客,我們為他的可憐智商感到遺憾。如果他們不小心成功了,這預示著可怕內戰即將爆發,戰爭之後,又會立刻會出現一種比舊制度更具壓迫性的中央集權制度。」以之套用在清末民初的歷史中,真可解釋民初軍閥混戰的悲慘事實。在讀完《烏合之眾》後,會重新對人類社會中的制度、教育、歷史、科學等所謂的文明進行檢視,也才會了解人類歷史中情感、無意識、暗示、瘋狂等,以往被認為野蠻、落後象徵的特性或行為,在各個史頁篇章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9 人中有 8 人(88.89%)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剃掉鬍子的馬克思:一位革命家的人生轉折與晚年自我追尋之旅

剃掉鬍子的馬克思:一位革命家的人生轉折與晚年自我追尋之旅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10/28

本書的作者是Uwe Wittstock,他是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的記者兼任文學編輯,曾在2006年榮獲德國克萊斯特文學獎。本書的副標題是「一位革命家的人生轉折與晚年自我追尋之旅」。作者受到Marlene Vesper所寫的《馬克思在阿爾及爾》的啟發,且利用莫斯科的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史檔案館珍藏的12封馬克思女兒寫給她的父親或恩格斯的未公開信件內容,利用傳神的文字描寫功力,從1882年2月20日馬克思抵達阿爾及爾作為療養地起,歷經十週,直到他於4月28日請阿爾及爾的攝影師幫他拍下一張畢生最後的照片,這張照片竟露出一種微笑,與之前所有看起來顯得嚴肅的照片不同,馬克思的表情竟有點像一位慈祥的祖父。之後,他請隔壁的理髮師幫他刮除了鬍子。現在,已沒有刮去鬍子的馬克思的任何影像留存於世。但是,作者利用電腦修圖呈現了刮去鬍子馬克思的面貌,顯得與一般人並無兩樣。馬克思在刮去鬍子後寫信告訴恩格斯,他「收起了先知的鬍子與學究的假髮」,把「毛髮獻祭給阿爾及利亞某位理髮師的神壇」(P.249)。作者以圖像與可考證的文字向讀者顯示馬克思的心境轉變,他開始從宏觀的政治世界轉變到微觀的家庭世界。當年年底,她的女兒燕妮去世,讓他多病的身軀再度承受巨大的精神打擊,他的體力逐日消減,1883年3月14日,在肺結核的折磨下於睡夢中去世。作者評價馬克思的知識遺產,認為「《資本論》所發展出的勞動價值觀,如今已被視為過時」(P.256)他預言「在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會變得極度貧困」並未發生,反而比之前更加富有;「現代社會的所有矛盾與驅動力都源自於勞動語資本間的核心對立」-也無法成立;「歷史的發展是目標明確,遵循固定可證的模式」—也無法深入檢驗。然而,作者盛讚馬克思「將資本主義表述成一個同樣傾向於無限與無情的利用系統」、「一位提早描述了資本主義經濟形成的歷史學家」、「為在他生存的年代尚未為人所知的學科—社會學—奠定了基礎」、「分析人類存在的任何現象,一定要考慮其在社會結構中的物質基礎」。同樣地,作者以馬克思在阿爾及爾的療養日常與他的一生交錯敘述,在現在與過去之間用穿越時空的方式讓讀者的腦海交織成一幅馬克思的生命地圖,了解馬克思的家庭、愛情、求學、脾氣、慾望、才能,在不同時期看出馬克思性格的變與不變,不以偉大或平凡、粗魯或溫和等制式化的名詞進行描述,讓讀者從1848年的時代脈絡重新認識馬克思,並了解其摯友恩格斯的偉大之處—若沒有恩格斯,就沒有〈共產主義宣言〉、《資本論》與馬克思愛恨情仇、飄盪流離的一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書+有聲CD兩片)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書+有聲CD兩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10/17

本書的副標題為「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這句話的意義,其實就可以道出冰山理論的核心思想。人因成為冰山而無法了解自己,甚至無法進入他人的世界;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也無法幫助別人解決問題。而人生為家庭的一份子、工作場所的一份子、社會的一份子,帶著冰山的型態往往會造成更多的衝突與誤會。冰山只是一種隱喻,在此冰山之上,看見的只是我們的日常行為,但底下的感受、因感受產生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等層面大多被忽略了。人卻不是由表面行為定義而成的,他包含底下的一大塊構成物;表層的行為,只可能是底下冰山之一角。這塊冰山,有可能是帶有溫度的,若是這個人有感受力、健全的觀點、正確的期待、合理的渴望、充滿靈性的生命力的話,其行為也會讓人感覺溫暖,甚至會比較好接近與溝通。但是,這社會中的大部分人,在某個場域可能是帶有溫度的、充滿魅力的人,但在另一個場域就轉變成為一座巨大的冰山。這可能就是他在這個場域中曾經有過不愉快的經驗或誤解,讓他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與自我也受到改變。但人是一體的,在同時刻擁有相對立的觀點、相反的期待與渴望,長久下來是痛苦的,有撕裂人格之可能。在閱讀完本書後,發現忠於自己的情感很重要,若自己遇到了危機或困挫,請記得幫自己一個忙,解開它、打開它的痛苦之處,進而想辦法撫平它,而不是用冷漠將它包裝起來,成為自己與他人眼中的冰山。最後,無論在待人處事或是教學方面,冰山理論都是有相當大的可行性,從語調、姿態等的改變,先改變自己的觀點與期待,才能進入別人的冰山,了解對方的觀點與期待,才能夠用自己的一絲力量協助對方找到問題的關鍵點,進而讓他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與力量。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4 人中有 1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18上一頁 12345678910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