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hua的所有評鑑

希望教室:教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種能力

希望教室:教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種能力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4/22

在這本書一個又一個idea的背後,我看到的是專業、熱忱與愛。蘇老師是台中的一位國小老師,一位身在教育最前線的國小導師,在蘇老師的班級經營中,充滿著對教育的熱忱、對孩子們的愛,並且,這樣的態度乃是建立於專業的基礎之上,並且,已持續多年。若無專業素養,空有滿腔熱忱與愛,恐怕難以產生教育的力量;有專業、有熱忱、有愛,而能一屆又一屆持續下去的,就更難得了!

在他的班級裡,洋溢著和諧與活力,瀏覽這本書,彷彿為充滿無力感的老師與家長開了一扇希望的窗。正當我疑惑著蘇老師的班上是否沒有令人困擾的學生時,看到<用愛救回孩子>、<要誠實>、<無論遇到再大的困難,都不能放棄自己>等篇章中,蘇老師描述如何在問題學生身上勞心勞力,我更篤定地感受到,任何掌聲的背後,其實都經歷了堅毅的「努力」!持續不斷的「努力」或許\辛苦,但是,有專業就會有方法;有熱忱與愛就能樂在其中,並且永不放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最後的演講

最後的演講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4/22

一個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如果你曾經困惑於自己為什麼要活著,如果你曾經思索生命的意義何在,建議你去看一看《最後的演講》這本書,或許\你會找到你要的答案!

作者蘭迪.鮑許\﹙Randy Pausch﹚,出生於1960年10月23日,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46歲﹙2006年﹚時被診斷出罹患胰臟癌,這是一種致死率最高的癌症。2007年8月,被宣告癌症已經轉移,可能只剩下三到六個月生命。2007年9月,蘭迪教授應卡內基美隆大學之邀發表一場演說,主題是<全力實現兒時夢想>(Really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Dreams )。這場演說風靡全場,演講的錄影在不同影音網站上被點播上千萬次。之後,《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傑弗利.札斯洛(Jeffrey Zaslow)在這場演講的基礎上,採訪了蘭迪教授,歷經53次的採訪,將蘭迪教授口述的內容整理成書,亦即這本《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

這不是一個垂死之人的自怨自艾,對抗癌症的過程也不是重點,更不是以臨死前最後一場演講為賣點博取同情。但是即使面對死亡,作者為何依然對這場演講躍躍欲試?作者誠實檢視自己如期發表演說的動機,他分析自己看重這場演講的原因是︰他把這場演說視為一道媒介,可以讓他參與那個他自己無法活著看到的未來(p.23)。而這也是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

2007年8月,作者得知最後一次的治療結果無效,當時他的三個子女分別是︰五歲、兩歲、一歲。也就是說,作者已被宣告不可能陪著孩子長大,也不可能陪著妻子承受教養子女的重擔。當孩子長大之後,他們將不會記得父親,更不會記得父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將會是多麼令人心痛的遺憾啊!他該如何把未來二十年原本會教給子女的事提前教給他們呢(p.13)?於是,作者堅決地想要藉由演講,藉由一場獲得掌聲的演講,告訴他的子女有關於「人生」的課題,讓他的子女知道他們的父親曾經如何認真地活在當下,如何努力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或幫助別人實現夢想。如果這場演講能在十年或甚至更久以後引起子女的共鳴,或許\可以稍稍彌補一個父親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缺席的遺憾吧!作者在演講的最後說︰這場演講的對象其實不只是現場的聽眾,「而是我的子女」。其實他「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白,這一切都不足以取代一個活生生的爸爸。不過,工程的重點本來就不在於找出完美的解決方案,而是如何以有限的資源盡力達到最佳的成果。那場講座還有這本書,都是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做的努力。(p.15)」在生命的盡頭依然如此樂觀,作者的人生觀令人佩服。

作者以誠懇、自信、幽默的態度分享人生,讓人更珍惜、努力地去過當下的每一刻!作者說︰「阻礙我們前進的磚牆,不會無緣無故阻擋在我們前面。這種磚牆的存在目的,不是為了把我們排除在外,而是要讓我們有機會證明自己多麼想要一件東西。」「努力」是絕對有必要的「陳腔濫調」,「很多人都想找捷徑,我卻發現最快的捷徑就是繞遠路,歸根究柢就是四個字︰認真努力。」作者說。

2008年7月25日,蘭迪.鮑許\教授已長眠於維吉尼亞州家中,相信這「最後的演講」所獲得的熱烈掌聲與迴響將伴隨他的妻子、子女與全球廣大讀者群認真過自己的人生。如果你也有同感,或許\就不再困惑於人生的意義何在了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看見自己的天才:一個智商70少年調查官的成長

看見自己的天才:一個智商70少年調查官的成長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4/16

罹患日本腦膜炎,智力測驗70分,曾經就讀啟智班的孩子,也可以在大學錄取率不到30%的時代考上中央警官學校。是因為「決心」,再加上「努力」,更歷經七年五次的聯考。

「努力」就會有機會,「努力」可以創造機會。

除了努力,作者認為,認識自己,找對方向,用對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我想:身為陪伴孩子成長的老師、父母,能做的,除了督促孩子「勤能補拙」,若能協助孩子「看見自己的天才」,將使孩子更篤定地知道該如何走這一條人生之路。

經由努力,就算不能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至少也要知道:自己不要的是什麼!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我的資優班

我的資優班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4/16

教育是一個「過程」,需要「等待」,「等待」開花結果的時刻。絕不可操之過急,為了看到亮麗的成績單而忽視「過程」的重要。

「不要輸在起跑點」是每一個家長的恐懼。一如作者所說的:「資優的天賦或者是天生的,但是資優的態度是可以學的。」天賦不足恃,天賦讓資優生贏在起跑點,但是「走向終點的毅力,才是真正的關鍵。想要一直進步的心情,是內在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發自內心,是天賦的特質,不會輕易被誘惑或左右。」

「因為驅動力,讓努力成為樂趣。」

「努力不是苦讀,而是樂在其中,享受奮鬥的感覺。」

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全美最好的老師

全美最好的老師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4/16

擔任教育工作,面對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教育」面對的是「人」,尤其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面對的是成長中的「孩子」,事情做錯了可以重來,了不起丟了工作,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給了錯誤的方向,再也不能重來一次。即使孩子本身對自我並無期許\,但錯誤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本身來說是多麼的不公平!當孩子不再是孩子,回首成長的路,如果有遺憾,可以再來一次嗎?

每每想到這些,總提醒自己要更加認真,絕不可違背當初踏入這個領域的初衷;但是當社會環境無法給予「教育」強而有力的後盾時,越是認真,越是容易生氣,就如這本書的作者雷夫所說的︰「走入教育這途,你很容易憤世嫉俗。」於是,「堅持」成為必要。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2上一頁 12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