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

  • 作者:王甫昌
  • 出版日期:2003/12/05
內容連載 頁數 1/4
第四章 台灣「族群想像」的起源:「本省人」/「外省人」族群意識形成過程

第一節 先前的差異(1945 年以前)
台灣的「本省人」的類屬,是在 1945 年二次大戰結束、台灣重回中國統治之後才出現的分類。在日本統治下,台灣人稱自己為「本島人」、日本人為「內地人」。台灣光復以後,國民政府給予台灣行省的行政地位,「本省」、「本省人」之稱不脛而走,成為一般人習慣的用語。由大陸其他各省進入台灣的省外人士,也就自然的被稱為「外省人」。

在當時的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存有著幾乎可以說是不同文化系統的差異。儘管台灣人對於回到中國的統治有十分高的期望,也熱切學習北京話、歡迎由大陸來的接收者,但是雙方之間的差異仍然十分明顯。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在 1920 年代開始進入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也接受了日本文化與教育的洗禮,培養出受日本教育成長的新一代。根據日本殖民政府的統計,在殖民統治末期(1940 年),台灣已經有七成左右的民眾能夠通日語。日語成為台灣民眾在原有的地方性語言之外,唯一共通的語言。相對的,由於中國決定以北京話作為「國語」是在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台灣當時已經成為日本領土,島上居民並未經歷此一語言的轉變,因此不熟悉來自中國的外省人所使用的國語。

更重要的是,在經歷了五十年的殖民統治之後,台灣民眾不只是受了日本文化的影響,更已經接受了日本文化中一些根本的價值,而不自覺的和傳統中國文化下成長的外省人有差異。特別是在現代性的特質上,包括國家公民、法治及守法等觀念。而日本在台灣的基礎公共建設,以及強制人民接受新的衛生習慣等做法,不論是為了什麼的目的,也徹底的改變了台灣人民的日常生活習慣,也使台灣成為一個較中國其他各省進步的地方。

至於在外省人方面,由於對日作戰的經驗,多數的外省人對於日本不免抱有敵意。在 1945 年時,台灣及台灣人民在外貌上、文化上都仍然太像日本與日本人。

這些先前歷史經驗所產生的差異,使得光復後剛開始接觸的「本省人」、「外省人」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存在。二者之間的差異之大,根本不需要什麼想像,就足以形成清楚的「我群」、「他群」的區分概念。不過,這些先前的差異,並未直接造成省籍的族群分類意識。因為當時台灣人民對於能夠回到祖國的懷抱,仍然充滿期待,認為可以擺脫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人被當成二等公民的不平等位置,有機會自己當家作主。台灣人當時的「中國人意識」是溢於言表的。他們自認為在血緣上是中國人的後代,與外省人的差異只在於不熟悉「國語」或「祖國文化」。因此,這種差異的感覺,並沒有任何「不平等認知」的成分。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