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從平衡計分卡到策略校準之路
一九九○年代初,隸屬於安侯企管顧問公司(KPMG)旗下的諾蘭─諾頓研究機構(Nolan-Norton institute)開展了一項深入多家公司的研究計畫,這計畫宗旨是要探討「因應未來的組織績效衡量」(Measuring Performance i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Future)。
而這項計畫的主要人物正是來自哈佛商學院的教授柯普朗(Robert S. Kaplan)以及諾蘭─諾頓機構的諾頓(David P. Norton)。
柯普朗及諾頓把他們研究的初步成果發表在一九九二年的《哈佛商業評論》上,他們把這套新的方法叫做「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相較於許多強調領導者心智作用或者是原則性透析企業策略的管理學說,這套辦法更訴諸於具體可見的具象流程與明確目標。
從此,策略世界變得有了地圖與疆域。
從一九九二年平衡計分卡首次出現後,柯普朗與諾頓更在一九九六年正式出版了《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的專書,這本書出版後已被翻譯成十九種語言版本,而全美的「財星五百大」企業裡,也有超過百分之六十的公司導入了這項管理工具。
雖然這項理念最早是基植於「如何衡量」組織的各項效能,但顯然平衡計分卡最具威力的還是它以策略及願景為核心出發,檢視組織的財務、客戶、內部流程與技能學習等四個構面。
這也是為什麼,盡管「計分卡」一詞是讓人直接聯想到「評鑑」或者是「衡量」,但它真正對企業或組織管理者無可抗拒的效力在於:它能藉著更實際、甚至可量化的系統,讓組織由此隨時能了解自己的各項措施及各個單位,沒有都跟上策略或願景的舞步。
就因為這樣,現在幾乎所有企圖簡單定義或給初探者的「平衡計分卡」解釋裡,都不忘強調它「不只是個衡量工具」,更是個「策略管理工具」。
擁有一百五十萬大軍的美國軍隊,也成了「平衡計分卡」的最佳代言案例。
美軍的所部眾多,各駐地環布世界,各軍的直接優先任務也不同,他們如何成為一個能真正圍繞核心策略的全軍,他們又該如何知曉在這麼多分支單位中,是否都朝著全軍的願景進發?
美軍裡的平衡計分卡系統名為「美軍策略整備系統」(US Army Strategic Readiness System);這兩年美軍裡已發展出了近三百套平衡計分卡工具,並且成立了「部隊平衡計分卡入口」(Balanced Scorecard Army Portal)供各級及各單位美軍管理部門研究學習這項策略管理工具。
平衡計分卡就是這麼一個能因應各種組織的策略管理工具。它源於北美,卻在短短幾年間發揚至全球各地的公部門與私企業。從摩托羅拉、IBM、杜邦、挪威的空軍、加拿大的山地警防隊到澳洲的布里斯班市政府──不論產業和組織使命,這項最能使策略進程無可遁形的管理工具,穿透了時代、地域與各種組織使命。
一九九○年代初發韌的平衡計分卡,一舉占據了世界管理舞台的眾多領域戲碼。它可以是全面式的決策者工具、又可以單獨成為人力資源、財務或企業MIS科技管理部門執行者的實用系統。
然而,從九○年代迄今,商業世界與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動腳步更趨快速,柯普朗與諾頓為平衡計分卡建構血肉的腳步也沒有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