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小說30家 施叔青 (一九四五││) 起於現代主義列車,十七歲就寫作的施叔青,採集鄉俗題材,以陰鬱的事方式,挖掘肉體與精神狀態的衝突,呈露男性的鄙瑣與女性的能量,營造出幽暗詭譎的�述色彩,令人怦然。其後施叔青逐漸走向寫實風格,對大環境多所關懷,移居香港和紐約的生活經驗,為其寫作格局和方向帶來關鍵性的改變。

旅居香港十七年,施叔青以香港三部曲為彼時租期屆滿,即將回歸中國的香港留下歷史鴻爪,為殖民色彩下的香港聲影權勢、情色物欲、頹敗縟麗留下紀錄。為時代留紀錄幾已成施叔青的寫作企圖,長期居住國外,更戀故鄉情,寫了幾本以旅行見聞為題材的小說後,施叔青以台灣三部曲的大河寫作計畫,繼為香港留史後,再探故鄉台灣的遷移與生活史。

台灣三部曲首部出版的《行過洛津》由泉州七子戲班鼓師許情三度渡台演唱,開啟移民書寫,上溯清朝嘉慶年間,做為貿易港的洛津(即今鹿港)的繁華盛況。施叔青以小博大,藉當時處身卑微的戲班人物反照洛津在歷史洪流中的沒落命運,交織出台灣移民的歷史圖象,透過戲班的生活與愛欲寫民俗文化,寫人生幽微的情感,由個人而及於大環境的詮釋,寫史的企圖強烈。也因這強烈的企圖,大量的文史資料運用,與不斷反覆的情節,多少可見為框刻鏤的鑿痕。

節錄的部分一為〈妙音阿婠〉,藉歌伎阿婠受教伶藝的過程闡述中原雅樂傳入江南的歷史因由,也藉阿婠受人指點詩文點出府城文人雅士吟哦詩文的文風,將阿婠塑造成風塵雅藝,聞名洛津,施叔青寫藝事,文字典麗,細膩獨到;第二部分為〈夜宴〉,洛津弟子陳盛元高中舉人,成為鄉紳聞人,藉以講當時名門的家居排場,極盛一時的洛津文風與商賈景象,反映出文人雅士生活圖象,和當時對飲食與飲食禮儀的重視,暈染文化早發之城的風雅奢靡風情。

施叔青,紐約巿立大學戲劇碩士,曾任教於政大及淡大,現居紐約。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推薦獎、台北巿文學獎等,「香港三部曲」入選一九九九年《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行過洛津》獲台灣文學獎。著有《愫細怨》、《維多利亞俱樂部》、《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荊》、《寂寞雲園》、《微醺彩妝》、《兩個芙烈達‧卡蘿》、《行過洛津》等多部。

行過洛津(節錄) 妙音阿婠 許情隨著泉州宜春七子戲班搭船渡海到安平演王船戲,這一年他十九歲,在戲班當正籠,管理戲服砌末樂器吹奏。 同一時間,阿婠也在西門外大井頭的夢蝶樓「飲墨水」,這酒樓與許情立在牆下聽唱曲的萬花樓僅隔著一條河。三年前,阿婠過了十六歲生日,珍珠點病在床上,由她的養祖母月花帶到府城五條港邊的夢蝶樓增廣閱歷。府城是台灣第一大都市,郊商巨賈雲集,文化水準也首屈一指,城中不乏風雅人士,鴇母月花帶著阿婠南下移樽就教,觀摩應接談吐技巧,在酒樓唱曲侑酒,人面熟了,客門也開闊了,闖出點名聲,在恰當時機載譽回到洛津,另樹艷幟自立門戶,憑著阿婠的條件,月花有信心她會一下子竄紅,只消假以時日勢必可成為聲、色、藝三全的大色歌伎,甚至青出於藍,盛名將在珍珠點之上。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