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說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東西方文化對於情緒和貪欲的對治
  我從小在偏遠荒涼的貧困鄉村長大,發現西方的生活水平和舒適程度,好得讓人難以置信。生長在這裡的人擁有美好的家園和舒適的照顧,幫助形塑他們的經驗,就像疏野的環境形塑我的經驗一樣。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生活水準,能全方位的控制環境(如中央空調系統等等),加上個人的財富以及普遍的享受,使得西方世界有如天界一般。外地人看到西方世界都會說:「那裡的人一定整天都笑口常開,一定很快樂。」但是近身觀察,我們發現,雖然西方人擁有一切現代化科技、小配件、奢侈品,但是強烈的精神苦惱仍會引發不可思議的痛苦。

  為什麼會這樣?直接的觀察無法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顯然的,從物質的層面來看,每一樣東西都是必須的,透過這種高水準的生活,似乎什麼都可以提供,而且越多越好。然而,隱藏在這個表面之下,還是有很多情緒的苦惱,這便是問題所在。一般來說,西方的心靈主要是受到衝突性、混亂的情緒所影響,因而產生痛苦。這很令人驚訝!生活在物質豐富環境的人,不是應該很滿足才對嗎?在物質面上,西方人當然鮮少有不滿足的;但是在任何現代化的國家裡,生活仍然受著情緒煩惱的影響。

  我們應該如何探究情緒問題呢?我們能不能完全擺脫呢?雖然這看來有點不切實際,但事實上,在佛法中,確實有許多方法和步驟能夠完全消除情緒問題,並透過不同的途徑加以克服。採用一種方法去切斷或阻止負面情緒不再生起,是十分適當的。另一種方法則是將負面情緒的能量,轉化為正面情緒的能量。第三種方法,可能是最實用而直接的,就是當情緒在心中生起時,只是察覺情緒發生的本質。這種方法是看經驗的本質,而不特別去看它的內容。從所有情緒生起的開始和地方去了解心的本質,是這種方法的根本。因此,當每一種情緒生起時,我們若越了解心的本質,就越能夠了解情緒的問題,也就越能有效處理生起的煩惱。

  為了檢視煩惱,我們從這裡開始將煩惱減少到根本的煩惱。佛教談到六種根本煩惱,或是更基本的,我們認為有三種內心的根本煩惱:貪、瞋、痴。在這個煩惱的描繪下,我們談論的是一般人的普遍現象。這種情緒不是任何種族、任何國家所擁有的專利,因為所有人類都是從這些不同情緒而引起了煩惱,例如,我們不會說西藏人比西方人有較少的情緒或煩惱;也不會說西藏人比西方人有更多的情緒和煩惱。如果把一個文化的情緒放在天秤的一個盤子上,另一個文化的情緒放在另一個盤子上,天秤只會稍稍擺盪、甚至平衡。每個人都有煩惱,但是,很明顯的,在不同的文化裡,情緒會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在任何文化中,一種情緒不管是被鼓勵或被壓抑,都會製造出一點點的差異,但是情緒的原料對每一個人都是共通的,且遍及全世界。生在人道的角色,就是要降伏三根本煩惱。

  以文化層面來區別這些煩惱情緒的形式,是很有意思的。例如,無明的觀念被形容是心的呆滯情緒。睡眠雖然不像是情緒活動,但也算是心的情緒特質之一,因為人們睡覺時,心經驗會呈現呆滯狀態。的確,人們的睡眠習慣是有一些不同。通常亞洲人大約在晚上八點鐘就寢,第二天五點鐘起床;西方人似乎習慣晚睡,通常到午夜才上床,第二天日上三竿還沒起床,有時候甚至睡到上午十點、十一點。在東方,我們習慣的睡覺情緒模式,可能和沒有廣泛使用電器及人工照明設備有密切關係。太陽下山後,大家就休息了;太陽升起時,大家就跟著起床了。在一個很表面的層次上,我們可以區別文化表達情緒傾向的不同模式,但是在不同的文化間,大部分的情緒並沒有不同,尤其是潛藏的情緒。

  我們都因混亂的情緒困擾著心而痛苦。在瞋恨和侵略性的例子中,亞洲文化有一個普遍的傾向,就是喜歡發動侵略和戰爭行為,以證明自己的力量和男子氣概。身為一個戰士、武術專家、頌揚侵略的觀念,被認為是值得讚美的,這是東方普遍的文化底蘊。尤其在今天,西方人似乎比東方文化少一點這類問題。頌揚身體暴力或男子氣概的趨勢,在西方已是過時的觀念,但在東方文化中,這種態度至今仍是問題所在,人們依然熱衷以憤怒和身體暴力來表達生氣,喜歡以威力強加於人,在鬥爭中擊敗他人等等。從亞洲人的觀點來看,顯然西方文化對於壓抑侵略和瞋恨更有興趣,而不是去強化它,因為具有侵略性以及好鬥的人,在西方社會並不像亞洲地區那樣受到高度重視。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