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說展
青春一條街

青春一條街

  • 作者:周芬伶
  • 出版日期:2009/01/19
內容連載 頁數 1/4
輯二 青春一條街 青春一條街 初走那條街,我也正青春,二十二歲來台中唸研究所,生活規劃滿檔,平日上課,沒課的下午到救國團張老師值班,或到台中圖書館看京劇錄影帶,假日跟讀外文系的妹妹遊山玩水,發願兩年內踏遍中部土地。

那時台中一中活動的地區在雙十路體育館與救國團一帶,緊臨孔廟,連結文英館與台中圖書館、台中公園,台中的菁華盡在此。我吃到最好吃的豐仁冰在體育館前面,矮小的木房子,學生滿座,我值完班必來報到,五百C.C.的大杯子裡裝紅茶刨冰,裡面也許還有獨家配方,一種說不出的焦香耐人尋味,其中還有大紅豆、小紅豆、綠豆、粉圓、小湯圓,好吃又大碗,好像才五元、十元。

年輕人沒有不喜歡吃冰的,飯可以不吃,冰是一定要的,我在木柵常是以冰代飯,冬天冷得要死還半夜從宿舍偷跑出來吃紅豆牛奶冰。想不通為何非冰不可,大概年輕人火氣盛,常需要滅滅火。

那時雙十路是台中最美的一條路,孔廟堂皇氣派,台中公園幅員廣大,林木高聳,那標誌性的紅色涼亭頗有古意,湖中常有情人泛舟,台灣可以泛舟的公園不多,拍照特美,遠遠看去像小西湖哪!

台中圖書館也是我喜歡的,座位舒服,藏書豐富,又有專播京劇的視聽室,那陣子我迷京劇,想作戲曲研究,每週必來聽戲,滿屋皆老人,只有我一小女子,跟著搖頭晃腦,不斷喊聲「好啊!」

一條街的興衰,看來各有因素,其實都差不多,通常是一個新的標地建築興起,令繁華中心轉移。

自從來來百貨、中友百貨相繼進駐三民路,台中一中的學生往相反方向挺進,先是補習班,後來是鞋店、服飾店、地攤林立,然後是各式小吃店,密密麻麻形成現在的「一中街」。走在那條街上,清一色是十幾歲的少年ㄝ,一走進去馬上覺得突兀,要不服飾不對勁,要不身上散發出老朽的氣息,躲也無法躲。看那些染髮、戴耳環、刺青、穿垮褲、滑板鞋的新新人類好像自成一國,呼朋引伴,聲音還有未熟的童音;有的則像幼童般露出稚嫩的好奇與渴慕,胡走亂繞,有的勾肩搭背,手拉著手,失去性別,這裡不適合一個人行走,燈光太亮,物品擁擠,人皆有伴,且你看我,我看你,自成風景,一個人特別感到孤單,失戀的人可千萬別來。「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花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太惆悵了;吃的嘛,當然最多的是冰,然後是油炸之物,還有章魚小丸子、海盜飯糰,都是熱量奇高不適合三十歲以上的人吃的食物,我已過吃路邊攤的年紀,當過媽媽的人,眼睛都戴著顯微鏡,遠遠的就照見細菌,什麼油不乾淨、冰太冰、餅太甜、碗很髒,明明就是老了,連吃冰都牙床酸,還說什麼?

故我不輕易進一中街,只有買鞋會來,在這裡買鞋樣式特多,折扣特低,也能殺價,學生哪個不殺價?連NIKE新品都可買到七點五折。十幾年前到美國東岸,羽絨衣雪靴是必備品,在這裡逛一圈就買齊了,我給自己買灰色風衣款,給兒子買桃紅長大衣,配上白色長雪靴,他好愛這身打扮,進暖氣房都不肯脫。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