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2
1.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金剛三昧經》)
上面這句話出自《金剛三昧經》,這是一部大乘經典,主要是講眾生與佛本無差別,還有一些關於佛性的思想。說到這部佛經的來歷,略微有些可疑,有人懷疑這是中國僧人自己寫出來的,並不是真正從印度翻譯過來的。

在佛教汗牛充棟的經典當中,有許多佛經都存在這種情況。佛經之所以稱“經”,一直以來都是很有講究的,大略來說,只有印度傳過來的佛經才可以被稱之為經,所以,佛教從東漢傳入中土,直到現在,中國僧人寫出來的東西被稱為“經”的只有一部《壇經》,一般也被叫做《六祖壇經》,是禪宗慧能大師講說禪法的記錄。

那麼,其他中國僧人編寫的所謂“偽經”或“疑偽經”就沒有價值了嗎?當然不是,它們和許許多多印度佛經一樣具有很高的價值。我們要知道,沒有任何一部經典是佛陀在世之時寫的,大多都是他的弟子、再傳弟子,乃至好幾百年之後的徒子徒孫們寫出來的,雖然佛經開頭都會寫一句“如是我聞”,標明以下的內容是從佛陀那裏聽來的或輾轉聽來的,但大家既有繼承,也有發展,很多思想都已經遠遠超出了佛陀當時。所以,從這層意義上來看,所謂“偽經”“疑偽經”,只要內容是好的,就可以被我們繼續繼承和發揚下去。

“若失本心,即當懺悔”,什麼是本心呢?有不少人從字面理解,說本心就是赤子之心,顧名思義也就是小孩子之心。小孩子的心天真爛漫,還沒有受到我們這個世界的污染,故而彌足珍貴。——這種解釋曾經流行一時,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小孩子天生就會搶奶喝,如果一位母親同時餵養一對雙胞胎,這兩個小子可是一點也不懂得謙讓的。食色性也,這都是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都是赤子之心,難道這就是佛經所說的本心嗎?難道當我們遇到什麼能夠喚起我們欲望的東西時,也應該像小孩子一樣擠破腦袋去爭去搶嗎?

不是的,這個本心說的是佛心。
我們知道,禪宗是很講佛心的。而恰恰是禪宗,在唐代曾經對這部《金剛三昧經》多所引用,因為這部經典當中的佛性思想和禪宗的一些主張是相當一致的。
那麼,佛心是什麼呢?慧能大師告訴過我們:“每個人都有佛心,都能成佛,之所以很多人成不了佛,只因為這個佛心被塵世的污染給迷住了,而只要認清這些迷妄,就連最愚笨的人也可以成佛。”

本心(佛心)人人都有嗎?是的,人人都有。那麼,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失去了本心呢?失去了,又該怎麼找回來呢?

這個問題在佛學當中並不簡單,對問題的解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初,在印度佛教界,關於本心大略有兩種說法。上座部主張本心應該是清淨的,之所以看上去很髒,是因為受了外界的污染。心被弄髒了,怎麼辦?只有把塵土擦掉,才能恢復心的本來面目。怎麼擦呢?兩個步驟:先要明白道理,然後再動手擦拭。——所謂明白道理,就是說要搞明白心是怎麼回事、污染是怎麼回事、擦拭的方法又是怎麼回事,也就是先要明白佛理;所謂動手擦拭,就是明白佛理之後付諸行動,用禪定的功夫刻苦修行,等修行的火候到了,心也就被擦乾淨了,心又恢復了明晃晃、亮堂堂的本來面目,這就是達到解脫境界了。

另一種說法是“說一切有部”帶給我們的,他們認為心本來就是髒的,是謂“染心”(即被污染的心),所謂解脫是扔掉這個染心,換上一個淨心。

《金剛三昧經》所謂“失去本心”,看上去是承襲說一切有部的說法而來,但從這部經典的總體思想而論,這句話也許可以被理解為一個比喻,或一種方便權宜的說法,而核心概念仍然是上座部的傳統。這問題如果細講,極其複雜,這裏我們就從簡了。

我們的本心失去了,或者說,我們的本心被這個世界上太多的煩惱、欲望、假像所蒙蔽了(世人大多如此),我們該怎麼辦呢?經上說:“若失本心,即當懺悔。”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