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如何修菩提心呢?其修法有「因果七要訣」以及「自他相換」。這二種之中,平常我們所說的修心、修心,大概是因「自他相換」而獲得修心的名稱。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採用的是金洲大師的「七重因果」(=因果七要訣)教授和寂天菩薩的「自他平等相換」教授。
【金洲大師簡介】
金洲大師又名法稱大師,活耀於十世紀左右,為阿底峽尊者之師。因為他居住在印尼的蘇門達臘,當時那裡被稱為金洲島,所以他又被稱為「金洲大師」。法稱大師原為蘇門達臘的王子,因為對佛法有極大信心,遠赴印度求學,跟隨瑜伽師彌勒(與彌勒菩薩同名的論師)七年,學習《現觀莊嚴論》與《般若經》。法稱大師同時修習顯密經教,成為有名望的佛教學者。留學數年後,決心返回蘇門達臘弘揚佛法。
法稱大師著作豐富:《般若現觀莊嚴經論兩合釋論》,以及《菩薩修心次第》、《起伏覺悟修心法》、《聖不動金剛修法》、《現觀莊嚴論釋十一要義攝論》、《集學現觀莊嚴論》、《毗那夜迦忿怒明王修法》等著述。(請參考《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
【寂天菩薩簡介】
寂天菩薩,約西元七世紀末人,依照西藏資料傳言,其為南印梭羅修多羅國德鎧王之子,原名寂鎧。因不滿王族享受奢靡的空虛生活,在接位時,出走東印度第五代師子王處。前後服務十二年,勤奮好學,博通內外學說。繼至那爛陀寺出家。入勝天(護法的後輩)之門,改名寂天,成為月稱以後中觀學派之大家。
傳說寂天菩薩出家之後,展現「內勤修學,外示放逸」,私底下默默的努力學習,表面上每天除了吃和睡之外,並未和同事們一樣地精進苦修。因此受到同事間的排斥,並叫他「三行者」,就是只會吃、睡、大小便。大家都想驅逐他,於是寺眾決議召開讀經大會,要每人在會上背誦所學的經典,若寂天背誦不出,可藉此羞辱且驅逐他出寺。
輪到寂天背誦時,三千大眾特地脫下衣服,堆成高座,請他在坐在上面背誦。寂天意外地出現在法座上,並自信滿滿地向大眾問說:「你們要聽曾聽過的佛法,還是不曾聽過的佛法?」大家都說:「請你講解我們未曾聽過的佛法!」於是寂天開始講解《入菩薩行》,一共十品。大家都非常驚訝!而講解到最後時,寂天的身體漸漸地離開法座,飄向虛空,講到最後一品的時候,因為太高了,大家都看不清楚他,只能聽到聲音,迴向文說完之後他就不見了。
離開寺院,寂天回到南印,拒絕那寺後來的邀請,但口傳龍樹的《諸學處要集》、《諸經要集》,給學法的人紀錄帶回,但呂澄的《印度佛學源流略論》提到這些書,實際應是寂天著作的。寂天所倡導學風:一為廣博守約,以簡禦繁;二為行解相應,不尚虛論,所以著作不多,悉從實踐中來。後由阿底峽傳到西藏,宗喀巴大師盛加宣揚。噶當派對《入菩薩行論》,宗為六論之一,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