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序曲

家住西班牙港 聖詹姆士區希奇街的畢斯華斯先生,在過世前十週失去了記者的工作。他已經纏綿病榻好一段日子,短短一年就在「殖民醫院」住了九個星期有餘,臥病在家的時間更不止於此。得知醫生建議畢斯華斯先生徹底靜養,《千里達哨兵報》別無選擇,只好將他資遣。不過,報社給了他三個月緩衝時間,並且每天早上奉送一份哨兵報,直到他辭世為止。

畢斯華斯先生享年四十六歲,身後留下四名子女。他沒有錢,妻子夏瑪也沒有錢,希奇街的屋子讓他背負三千元的債務,已經背負了四年仍未能還清。貸款利息八分,換算之後就是每月二十元,外加地租十元。四名子女有兩個還在念書,兩個大的拿獎學金在國外深造,原本可望成為家中依靠,只可惜畢斯華斯先生沒有這個福氣。

雖然家境拮据,這回夏瑪並沒有向娘家求助,讓畢斯華斯先生頗為欣慰。要是十年前,夏瑪肯定直接往娘家跑,但此刻她只是在病榻旁安慰他,說自己會設法找出路。

「馬鈴薯,」她說,「我們可以開始賣馬鈴薯,這附近的價錢是一磅賣八分錢,如果我們以五分錢買進、七分錢賣出的話……」

「又來了,」畢斯華斯先生說,「我知道你們圖西家的人最有生意頭腦,不過你自己好好探聽探聽,千里達賣馬鈴薯的人太多了,還不如賣掉家裡那輛舊車。」

「不行,車不能賣。別擔心,我們會想出辦法的。」
「是啦,」畢斯華斯先生不悅地說,「我們會想出辦法的。」

之後,馬鈴薯的話題不再出現,畢斯華斯先生也不再揚言賣車。多年來,他逐漸習慣接受妻子的判斷、尊重她的樂觀,不再像從前老是和她唱反調。他信任她。自從他們搬進這間屋子,夏瑪就有了新的效忠對象,也就是他和他們的孩子。她的母親姊妹不在身邊,讓她能大方表露自己的情感而不會感到不好意思。對畢斯華斯先生來說,這是一場勝利,足以和買下這間屋子相提並論。

雖然這屋子多年前不得不抵押,他仍將屋子看成自己的財產。無助臥病的這段期間,他不斷幻想屋子已經為他所有,也著迷於這個想法的大膽。他想像走進自己的大門,如願將生人阻隔在外,夜裡鎖緊門窗,除了家人之外沒有其他聲音。他可以自由進出所有房間,在院子裡隨意漫步,再也不用像從前一樣,下班之後就得回到圖西夫人名下的房子,與夏瑪的姊姊、姊夫、妹妹、妹婿和他們的小孩擠在一起。他小時候經常搬家,換過一個又一個陌生住處,而婚後覺得自己好像只住過圖西夫人的房子,不是艾瓦卡的哈努曼大宅、矮丘的破敗木屋,就是西班牙港的難看水泥樓房。如今他總算擁有自己的屋子,住在自己的半塊地上,在自己的王國裡。在他生命終了的最後幾個月,他驚覺這一切似乎都為他所有,不由得欣喜不已。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