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二章 家庭作業可以改善學習嗎?
二○○六年,庫柏及其同僚針對一些較新的研究進行回顧並發表結果。那些比較學生有無家庭作業的研究發現,學業成就和家庭作業之間有更明顯的關聯(相較於較早的研究結果),但是這些較新的研究是以測驗成績做為成就的測量標準,而測驗的內容也與學生的家庭作業類似。另一項關於「現在年紀更小的學生花更多時間寫家庭作業」的研究證實了學生做家庭作業所投入的時間,「和任何測驗成績的高低沒有相關。」相反的,孩童為了樂趣而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和更高的成績之間有著明顯的相關。
整體而言,現今的研究回顧結果仍是不確定的。在此章節之中,我將提出的重點是,仔細檢視研究數據會讓人質疑:對多數學生而言,家庭作業是否可以增進有意義的學習。下面我所提出關於研究限制的八個理由之中,前三個指出現存研究的重大限制,接下來三個指出這些研究發現為何讓人質疑家庭作業的價值,而最後兩個則提出其他反駁這些研究結果的數據證明。
研究的限制
一、多數關於家庭作業的研究,至多只呈現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統計學原則上不脫「相關不能證明因果關係」(correlation doesn’t prove causation)的道理。某天早上,人們帶到工作場所的雨傘數量,將會和當天下午降雨的可能性有所關聯,但雨傘的出現並不會讓天空下雨。同樣的,我可以和你打賭:滑雪的孩子比不滑雪的孩子更可能進入一流的大學,但這不表示前者因為滑雪而獲准入學,或安排孩子上滑雪課,將提高他獲准入學的機率。雖然如此,多數支持家庭作業具有正面影響的研究,似乎皆奠基於以下的假設:做較多家庭作業的學生,成績會比較好,於是推論:他們之所以有較高的成績,乃是因為他們做了較多的家庭作業。
我們總是可以解釋為什麼成功的學生可能寫了較多的回家功課,或是為什麼這些學生比同儕花更多時間在功課上。甚至連家庭作業的擁護者庫柏都承認,多數研究的相關數據顯示,「老師指派給成績較好的學生較多家庭作業⋯⋯或成績較好的學生花較多的時間在家用功讀書。」除了家庭作業、成績這兩個變數之外,第三個變數,如家庭的社經地位較高,可能也和測驗成績較高、做更多家庭作業(或就讀於指派較多家庭作業的學校)有所關聯。所以,如果我們只用相關數據就得到家庭作業將帶來較高成績,或者沒有家庭作業將帶來任何不利影響,便是不正確的。
有時候,要找出潛在影響「學業成績」和「做家庭作業的時間」的其他變數並不容易,也因此人們覺得這兩個變數具有因果關係。一九八○年代早期,提摩西.凱斯(Timothy Keith)發表的一篇研究,是家庭作業研究領域最常被引用的研究之一。凱斯針對數萬名高中生進行調查而得出結論:家庭作業和學業成績之間有正相關,至少對高中生是如此。但是十年之後,當凱斯和同僚檢視家庭作業和其他可能影響學習的因素,如教學品質、學習動機和學生班級,便有了有趣的發現。當所有這些變數的重要性都相等時,其結果「令人困惑而驚訝」:家庭作業對學業成績不再具有任何重要的影響。換句話說,雖然凱斯先前的研究結果仍持續且頻繁的被引用,並成為人們用來支持家庭作業能提升學業成績的重要文獻,然而,這些研究到頭來竟然是錯誤的。
有些研究甚至已經發現「學生的學業成績」(或由老師評斷的學業表現)和「學生做家庭作業的時間」(或父母給予多少的協助)之間,存在著負相關。但是研究人員通常都得費盡唇舌解釋這樣的發現「不是用因果關係來解釋的。」
簡而言之,多數被引用來支持家庭作業是有用的研究結果,事實上並不足以證明真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