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2
看得太少或看得太多的危險
導言:接合警戒缺口的七個步驟

經營企業不論再怎麼專注,不免還是會分神,接收到從周邊地帶傳來的一波波微弱訊息。你可能從亞太地區業務經理的口中,聽到了有關新競爭對手的謠傳,使你心神不寧。或者,你看到報紙報導幾名創新人士,在皮膚下植入無線射頻辨識晶片(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s),緊急時可藉以讀取有關個人身分和醫療記錄的資訊。你也許聽說一名忿忿不平的消費者,在部落格上發表的言論正引起人們的注意。對你的企業來說,這些訊息有什麼意義?周遭這些微弱的訊息中,有哪些值得特別注意?又有哪些大可放心不予理會?隨著環境漸趨複雜、加速變化,「周邊視力」對企業的成功或甚至是生存來說,都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在本質上,「周邊」的定義不甚明確,含糊而又多變。關鍵所在是要找出相干的訊息並進一步加以探討,過濾掉不重要的雜訊,比競爭對手先一步追求機會,或者在問題愈演愈烈之前,就先察覺到早期的徵兆。對於這項任務,你的企業組織做好準備了嗎?

大多數企業組織缺乏周邊視力這項必要的能力。我們為周邊視力的研究計畫特地發展了一套「策略視力檢查」(Strategic Eye Exam),並對全球各地的資深經理人進行檢測,他們之中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認為,其周邊視力無法勝任所需,而這項缺點明顯地反映在「警戒缺口」上。貴企業組織的警覺性有多高?換句話說,你在過去五年中,有多少次因衝擊性的事件而震驚?一份針對一百四十名企業策略家進行的調查中,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坦承,所屬的企業組織在過去五年間,受到至少三次重大事件的衝擊。此外,百分之九十七的受訪者表示,其企業缺乏任何預警機制,無法避免未來不再受到類似事件的影響○1。

人類的眼睛為了周邊視力,具備了一套發展完善的系統,但大部分企業組織的設計,卻是為了將視野狹窄地侷限於手邊的工作上。如此專心一意,也許有利於短期的表現,但可能不利於組織長期的生存,一旦環境改變,更是如此。微弱卻值得注意的訊號,可能被不相干的、使人分心的雜訊所遮蓋。如果位於組織邊陲的人,察覺到了任何重要的早期警訊,那麼組織中其他的部門是否會接獲?或者是否能理解這個警訊呢?就你曾經遇到的任何一件出乎意料的事件來說,也許在你的組織內部或延伸的網絡中,早已有人事先察覺狀況,但你卻不知道他們已得知訊息,或者他們並不了解這個訊息需要讓你知道。良好的周邊視力不只是一種感官知覺,也是一種知道哪裡該多加注意的能力,知道該如何解讀微弱的訊息,並且在訊號仍模糊不清時,就知道該如何因應。

在一切高度相關的世界裡,輕輕一動就可能引起劇烈的反應——例如,藥廠主管們驚訝地發現,製藥業已愈來愈不受人歡迎;又比如製造業因中國和印度低成本的競爭,而被迫中斷營運;此外,許多網路服務供應商未能察覺網路搜尋引擎的潛力,而讓Google捷足先登。原本在周邊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變成關切的焦點。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有些可能造成不幸的後果,例如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而有些則是有益人群、全然創新的發現,例如佛萊明(Fleming)發現盤尼西林。

培養周邊視力的方法
本書一開始所要挑戰的問題是:經理人與其企業組織要如何打造卓越的能力,才能辨識來自周邊的微弱訊息並加以因應,避免事情一發不可收拾?原本我們在華頓學院(Wharton School)的馬克科技創新中心(Mack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對新興科技所做的研究中,有一部分的工作就是要為這個問題找到答案。二○○三年五月,我們召集了一群傑出的思想領導人,舉辦了一場有關周邊視力的研討會。這場研討會以及我們後續所出版的一期管理期刊《遠程規畫》(Long Range Planning)的特刊,使我們自己對這項議題的思路更為清晰,也帶出了一些重要的新問題。在探討的過程中,我們發覺藉由「周邊視力」的譬喻,就好像是經由一個高效能的鏡頭來觀察組織的邊緣,有助於了解周邊複雜而又常令人困惑的模糊地帶。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