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13章 美國次貸風暴:從國際與歷史角度分析
次貸危機前的「這次不一樣」症候群

21世紀初年的這場全球金融危機不論是從深度、廣度、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延續期間,或是從危機對資產市場的深遠影響的角度來看,都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這場危機已經變成全球經濟史上的轉捩點,因為危機最後的解決方式,都將在政治與經濟上影響至少一個世代。

這場危機是意外嗎?尤其要問的是,這場危機對美國的重大衝擊是意外嗎?如果你聽主要學者、投資人和美國決策官員難以計數的談話,你應該會認為:21世紀初年的這場金融崩潰是晴天霹靂,是「六個標準差」的低機率事件。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艾倫.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就認為:證券化與選擇權這類的金融創新,對於分散風險提供了更新、更好的方法,同時使房子之類一向不流動資產的流動性提高,因此風險性資產價格越來越高的確有道理。

我們可以在這裡打住,說很多人基於美國「很特別」的原因,相信「這次不一樣」。然而,鑒於最近美國與全球金融崩潰呈現了歷史特性,多談一點背景,應該有助於我們瞭解為什麼這麼多人受騙。

危機前的爭論:美國長期向世界各國舉債的風險葛林斯班把過度擔心美國經常帳赤字不斷成長的人,說成是危言聳聽的人。葛林斯班主張這種不斷成長的赤字(2006年時達到8,000億美元以上,占國內生產毛額的6.5%以上)只是大幅反映全球金融深化的大趨勢,以致於各國和過去相比,可以承擔更高的經常帳赤字與剩餘。事實上,葛林斯班在2007年出版的書中,把美國的長期經常帳赤字看成次要問題,而不是主要風險因素,認為經常帳赤字和房價飛躍上漲、家庭債務大增等其他因素一樣,不需要在2007年危機前,引發美國決策官員的過度擔憂。

相當樂觀看待美國債務的不只有葛林斯班,美國財政部長保羅.歐尼爾(Paul ONeill)也曾經大力宣稱,其他國家把錢借給美國很自然,因為美國的生產力快速提高,而且經常帳是「沒有意義的觀念」。

葛林斯班的接班人柏南克在2005年的一場演說中,大力說明美國的舉債熱潮是「全球儲蓄過剩」的結果,全球儲蓄過剩是很多種因素匯流在一起造成的,其中很多因素都不是美國決策官員所能控制,包括: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看到1990年代與2000年代初期,爆發一連串的拉丁美洲與亞洲危機後,希望確保自己不受將來的經濟危機侵害;同時,中東國家也要為其石油收入尋找出路;此外,中國之類金融體系低度發展國家希望分散風險、投資比較安全的資產。柏南克也主張,日本與德國等先進國家因為面對人口迅速老化的問題,儲蓄率很高也是自然的發展。所有這些因素加總起來,形成了一股尋找強而有力安全避風港的龐大資金,而這個避風港就是美國。對美國來說,這種便宜的資金來源當然是一個機會。主管機關比較擔心的問題,可能是「會不會樂極生悲?」新興市場國家決策官員碰到資本大量流入時,也一再說出「這次不一樣」的相同主張:「世界其他各國的投資報酬率低落,才使投資我國變得特別具有吸引力。」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