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教養展
用心認識台灣

用心認識台灣

  • 作者:洪理夫
  • 出版日期:2011/12/26
內容連載 頁數 1/1
用心認識台灣
台灣諸葛亮:陳文華
陳永華字復甫,福建省同安縣人。清順治三年(西元一六四六年),唐王(朱聿鍵,明太祖二十三子唐王桱的後裔),在福建汀州兵敗被擄,鄭成功在廈門舉兵抗清,陳永華以秀才身分投靠鄭成功麾下,鄭成功與他談論天下大事,發現他才識明敏,遇事果斷,稱讚他為「今之卧龍」今之諸葛亮,授參軍職。而陳永華對於台灣的貢獻,不下於諸葛亮之於蜀國。

明永曆十三年(西元一六五九年),他與施琅將軍支持鄭成功的反清復明,二十三萬大軍北伐長江,直逼南京,鄭成功未聽從陳永華建議:「一鼓作氣拿下南京」。卻中了滿清江南提督管效忠的緩兵之計,結果鄭成功慘敗人仰馬翻,損兵折將。只好以台灣為復興基地,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據台,第二年就暴斃。兒子鄭經繼位,鄭經對經營台灣興趣缺缺,匆匆回廈門作戰,而據守台灣的任務,就交給陳永華獨撐大局。

陳永華為解決軍糧供應和軍費供給的問題,需用屯墾來提供軍糧。認為「十年生長、十年教養、十年成聚、三十年真可與中原相甲乙」,擬定達成自主的三十年長期計劃。首先以南北地形,制定各鎮守官兵的屯墾辦法,以繼承鄭成功的遺志。於是北起曾文溪,南至左營、高雄,先後由鄭軍將士拓土開墾。數年之間,台南(天興縣),左營(萬年縣)二縣田地日闢,生產日進,迄今台南,高雄還留有許多營盤田的遺跡,例如新營、林鳳營、下營、柳營、後營、官田、左鎮、左營、前鎮、後勁,右衝(右昌)等地名,都是當年鄭軍將士分土屯田的舊址。

在分軍屯田之外,陳永華制定坊社制度,區分保甲,獎勵各部隊開墾,勸民農桑,種甘蔗製糖。種蔴製衣,築鹽埕製鹽,增加鹽的產量豐富稅收,造船發展對外貿易。為改善百姓居住,鼓勵往山伐木斬竹,並從事磚瓦製造,蓋起盧舍,使全是草棚茅舍的台灣建築,逐漸成為磚厝瓦舍,台灣被稱為樂土。

鄭成功來台,陳永華被授為諮議參軍,鄭經入台後升為勇衛,頗受鄭氏父子的倚重。他職兼將相,開拓台灣的實業,創立台灣的教育,整飾吏治,強固治安,禁淫賭,詰盜賊,奉行尊孔崇儒,陳永華在台南建孔廟,設明倫堂為學校,被稱「全台首學」,這種生聚教訓措施,齊頭並進,使台灣自給自足,一天天繁榮壯大,對於台灣的開發與經營有一句說:「鄭成功開之,陳永華營之」可見其影响。

在鄭成功死後,鄭經遠征福建期間,鄭經長子鄭克臧為監國,是陳永華的女婿,翁婿同心,台灣的治績蒸蒸日上。明永曆三十四年,鄭經大陸全盤失敗退回台灣之後,又沉迷酒色,不理政事,隨鄭經西征的馮錫範,劉國軒等小人逐漸得勢,陳永華受到他們的排擠,被迫離辭謝兵權。同年(西元一六八○年)七月陳永華病逝,鄭經授以「資政大夫、正治上卿」銜、諡號「文正」與妻子合葬於天興州果毅鄉(今台南縣六甲鄉),第二年正月鄭經病死(跟鄭成功一樣享年三十九歲)。

果然,在陳永華與鄭經先後過世,馮錫範及劉國軒就策動政變,他們散佈謠言說:「鄭克臧是螟蛉子(養子),父親是殺豬為業的……。」董國太(鄭成功之妻)對鄭克臧的信認為之動搖,坐視馮錫範將賢明的鄭克臧謀害,被囚禁的鄭克臧當晚自縊死了,擁立馮錫範自己的女婿鄭克塽(鄭經的次子)為王,當時年僅十三歲,昏庸儒弱,大權盡歸於馮錫範,鄭成功與陳永華辛苦經營的績業,就斷送在馮錫範的手裡。不久,為報殺父殺弟之仇的鄭氏叛將施琅,率滿清大軍準備攻打台灣,軍務大臣劉國軒坐鎮澎湖,但是鄭軍待遇差軍餉少,士氣不振,向台灣頻頻要求補給,馮範錫就一意孤行向人民課稅,百姓怨聲載道,明永曆三十七年(西元一六八三年)秋天,清兵就發動對台灣攻擊了,勢如破竹,馮錫範主張逃往呂宋島,在劉國軒的勸阻下,偕鄭克塽舉白旗投降。

清朝滅鄭之後,惟恐百姓睹墓思「明」,仍假禮葬之名,把鄭成功、鄭經的墓,一概遷迴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石井鎮。日據時代(民國十九年)民眾在台南縣柳營發現一塊陳永華夫婦的墓碑,民國四十三年(西元一九五四年)乃將此碑的原處隴土成墳,陳永華墓園得以供後人憑弔。

(附註)陳永華與洪門天地會
清代民間秘密會社,因為「拜天為父,拜地為母」,故名天地會,對內則稱「洪門」,因為喪失中原,固「漢」字去「中土」二字成為「洪」字。

據說:洪門天地會倡始於明延平郡王鄭成功,洪門大哥就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化身,其組織法及嚴格的規約,隱語等,都是明代在台灣反清復明的鄭成功遺書,由參軍陳永華(陳近南)訂立。在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中,他化名陳近南,是唯一能鎮得住韋小寶的天地會總舵主,信不信由您?
11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