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8
4/60 銘印效應

先入不一定爲「主」。

突破關鍵盲點
爲什麽我們會自負?原因在於自以爲是的先入爲主、故步自封。我們在自負中漸漸失去自我,失去客觀公正的判斷。錯誤認知導致錯誤的行爲,陳舊的思考模式孕育出陳舊的方法,並爲此付出慘痛代價。

*適用族群:主觀控制狂

「銘印效應」為德國著名行爲學家海因羅特自小鵝破殼而出的實驗中歸納而來,而後由德國另一位行爲學家洛倫茲,命名爲銘印效應。心理學家將其納入心理學範疇,主要在說明:

生活中,我們對於第一印象往往印象深刻,對於第二、第三事物……則沒有深刻印象,人的思維也會受到第一手資訊左右,簡單來說便是「先入爲主」。

銘印效應的主要表現是:我們在做決策時,思維往往會受到第一手的訊息左右,陷入先入爲主的思考模式,影響決策的科學性與準確性。

一九一○年,海因羅特在實驗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在母親後面。他忽然有了疑問,如果小鵝第一眼不是見到母親,而是其他生物會如何?於是,他試著帶來一隻狗、一隻貓等。他驚訝地發現,即使小鵝第一眼不是見到母親,哪怕是對牠有傷害性的動物,小鵝也會自動跟隨其後,而且很難再改變,也就是說小鵝承認第一,卻無視第二。

銘印效應不僅存在動物之中,也存在於人類之中。一旦我們對某件事或某個人形成某種印象,就會像沉落海底的錨一樣固定在我們的思維裡。人們會不自覺地在第一印象或第一反應的指導下,施展同樣的行爲或操作日後的事情,很難再形成其他印象或者反應。

新學期初,校長要求張燁做二年一班的班主任。由於該班初一時在校內出了名的調皮,張燁拒絕了校長的要求,但學校找不到更合適的老師,校長再次找她,出於無奈,她只能接受這項任務。

和張燁關係不錯、了解該班的同事知道這件事,提前爲她上了一課,告訴她最要提防第二排的一位男同學。因爲該生在課堂上喜歡做小動作,有時還會惡作劇。

第二天,她來到班級中,特別注意班上那名男生,不知道爲什麽,對那男孩的厭惡感油然而生。她開始講課,一節課下來,她發現他並沒有異狀,但在課堂即將結束時,他忽然站了起來。張燁心想:你果然像其他老師說的「沒有一節課是安穩的」。張燁剛想命令他坐下,卻發現他已經走出座位,小跑步地來到她面前,雙手在她的後背抓了一下。

張燁非常生氣地斥責:「你幹麼!不好好聽課。」男孩低下頭,小聲地說:「老師,我發現妳衣服後面有隻小飛蟲。」當張燁以懷疑的目光掃向其他同學時,同學們也紛紛點頭。她繼續擔任該班班主任,漸漸地,她發現這名男生其實沒有其他老師說得那麽壞,班上也沒有傳聞中那麽調皮。

習慣心理導致判斷錯誤

不只是在教學當中,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先入爲主的心理傾向。比如,孩子撒過一次謊,第二次說了真話,父母便懷疑他話裡的真實性;下屬工作失誤,當他再做此類事情,主管便會多叮囑幾句……這些習慣性心理會使我們受到某種思考模式限制,以至於不能看清個人、事物的本來面目而判斷錯誤。

出現這樣的心理現象,主要是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對自己沒有清楚認知,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對某個群體、個人、物體或某件事情,深入了解與剖析。銘印效應告訴我們,不要按照已知的意見、經驗、觀點,推斷個人、團體或某件事情,不要從我們接觸的部分去推估全部。

有人說:「人的大腦像電腦中的資料庫,如果想找到你需要的東西,在鎖定目標後,必須一一過濾你曾經輸入的東西,也許愈早進去的東西,愈晚出來。」

毫無疑問,自信是一切行動的原動力,沒有自信便沒有行動,也不會成功,所以,我們千方百計培養自信以獲取成功,但在培養自信時,也培養出另一個負面因素——自負。「自負」和「自信」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自信是成功的墊腳石,自負則是失敗的推進器。

爲什麽我們會自負?原因在於我們自以爲是的先入爲主、故步自封。我們在自負中漸漸失去自我,失去客觀公正的判斷。錯誤認知導致錯誤的行爲,陳舊的思考模式孕育出陳舊的方法,並爲此付出慘痛代價。

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格魯夫在其著作中說:「最後知道問題的人往往是老闆。」爲什麽身爲公司大權在握的人,卻成爲消息的滯後者?銘印效應告訴我們問題不在於員工,而是老闆處理問題的習慣和態度。

開竅新觀點

★改正你的先入為主

每件事都有利弊,先入爲主也是如此。我們應該善用有利之處;有弊之處,要求人們積極改進。如何改進?最直接的辦法是要清楚知道自己的所需,認識自己的所得,在建設物質家園同時,提高自我心中正確、科學的精神家園。

世界上每件事物瞬息萬變,最先聽到的訊息不一定是正確的。最先看到的事情,也不一定是最終結果。人也是如此,必須因時、因地、因人,調整自己的心態與決策標準,認清事物的運行方向,總是用以往的老眼光、舊觀點進行分析、揣摩、行動,必定導致失敗。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