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佛法的真義
讓我們特別來看一下佛教。你可能會質疑佛教的真義是什麼?通常我是這樣解釋的:「佛教的教法是非暴力,佛教的知見是相互依存。」當我們談到非暴力,換言之即是避免傷害。從外觀上有時很難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有害,主要的因素是其背後的動機。身、語、意的所有行為,都有一個本質上無害的利他動機。如果我們的意圖是殘酷的,例如想要欺騙某人並利用他們,雖然我們的行為在外表上是非常無傷的,會以迷人的語言和堂皇的禮物包裝,但是行為卻會造成傷害。為什麼?因為這是出於負面動機而為。因此,有害和無害行為的區別,主要是在其背後的動機。我想,我們可以說非暴力行為意思是出於慈悲發心或利他動機的行為。在我們內心中以這樣的發心,最大限度上,我們會真正幫助他人;倘若我們無法幫助他人,至少也不會傷害他人。
而且,相互依存的知見顯示苦樂是如何產生的,同時顯示我們所有苦樂的感覺,以及內在經驗和外在環境,其生起是因為某些特殊的因緣聚合。因此,相互依存的知見解釋了非暴力行為背後的邏輯。怎麼說呢?因為我們所經驗的苦樂感覺是依靠某種條件,是與我們的行為密切結合。如果我們做出負面的行為,就會經歷痛苦;如果做出正面的行為,結果便會轉好。這就是事情發生的方式,是依靠因緣的。因此,如果我們不想要痛苦,就要避免做出傷害他人的事,反而要幫助他們。如果我們持續發展並修習非暴力,最後將導致菩提心,並使我們珍愛他人更甚於自己。如果我們進一步深化相互依存的知見,有一天就會導致空性見,了知諸法皆空無自性。這就是所謂「慈悲是空性的根本」,如果用在修行上,我們整個思維方式便會經歷巨大的轉變。很自然地,我們的生命會變得更有意義,我們會開始做利他的工作。當我們遭遇任何不可避免的困難時,我們的內心不再痛苦,或者痛苦至少比以前少。我們甚至會接受痛苦,以致即使被迫要忍受身體的疼痛,在內心中我們仍能平靜的處理,並將痛苦轉化為更遠大的目標。
讓我舉個例子,一九五八年時,康區和安多有許多寺廟已經被摧毀,許多喇嘛和堪布也被捕入獄,當時有一位修行很好的堪布被判處死刑,並由行刑隊執行槍決。就在他即將被槍決前,他唸了以下祈請文:
慈悲尊貴的上師,
願一切眾生的罪障,我過去生的母親,
所有他們的痛苦,毫無例外的,
都於此時此刻在我的身上成熟,
願我能給他們我所有的福報和功德,
也願一切眾生恆住安樂境!
說完之後立即遭槍決而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透過善巧和智慧修行,可以為我們的思維方式帶來有意義的改變,並開展非凡的勇氣。我們也可以達到像那位堪布那樣的境地,這樣即可轉化所有的逆境為成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