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2
第5章 拋開泰勒風格與活頁收納夾─搜尋為何如此重要
在第一篇,我質疑人們習以為常的假設,幾乎檢視了宇宙間所有事情。在此,我還想要再推翻一個常被誤傳的假設:每個人的整理術應該都一樣。
在我們學習整理技巧的過程中,一直存在這樣的謬論,長久以來左右我們的思維。仔細想想,你會發現這樣的假設根本站不住腳。因為世上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我們都有自己的特色、經驗、限制與怪僻。再說,在這五花八門的世界,每個人對整理的需求也不一樣。不管你是執行長、物理學家,還是家庭主婦,你我的需求絕對不同。
不過,所幸近年來科技不斷進步,我們不再需要沿用過去的整理方法。如今有許多為現代人量身打造的整理工具,供你我使用,像Google的免費郵件服務Gmail就是其中一項。Gmail是一種雲端(cloud)郵件的服務,可做為個人檔案庫,只要透過連線電腦或手機,隨時可搜尋到資料(關於Gmail的細節,第9章會詳述)。換句話說,現今社會,我們可善用這些工具,規劃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整理系統。
既然對於整理的看法因人而異(事實也是如此),那麼我們現在需要一套全新的整理妙法。同時必須建立新的整理觀念:考量到我們的個人差異、各項限制與目標,並盡可能善用科技。你會發現,二十一世紀的整理妙法反而賦予我們可以有點混亂的自由──這樣的論調很勁爆吧!包準你第一次聽到。
歡迎來到第二篇!這一篇主要談現代人需要的整理新思維,著重在管理生活裡的各種資訊與壓力,幫助你建立一套專屬你自己的整理方法與系統。在此,我建議你先從你每天最常用到的工具開始:搜尋。如今,網路資料多到不勝枚舉,而我們每天又有太多資料要記錄追踨,於是,搜尋對現代人來說,就像氧氣一樣不可或缺。
在第6章我會解釋為什麼搜尋是現代社會新整理思維的根基,以及如何成為搜尋達人。然而,搜尋到資料以後,又要怎麼處理?關於這個問題,第7章會有解答:我會跟各位分享「如何讓資料進入你的腦」的私房技巧。接下來,在第8到第11章裡,我會進一步分享「如何從腦海裡取出資料」的個人訣竅。在這四章我會列出幾種我常用的整理工具(包括紙本與電子),並分享如何利用它們管理我每天源源不絕的念頭、想法和資訊。我列出這些工具的目的,不是要你照單全收,而是希望你能從中學習或採用部分方法,進而發展出一套適合你自己的整理系統。
為什麼整理術因人而異?
沒有人天生就懂得整理,整理概念靠後天習得。如同世上所有學習而來的東西,學習方式因人而異,整理術也不例外。以游泳為例,要學會仰式或蝶式,你得學習一些通用原則。然而,大多時候,你必須用自己的方式做出指定動作。你划水的姿勢絕不可能跟別人一模一樣,因為每個人的體型不同,連使用特定肌肉的力量也有差別。
所以,整理術不是每個人都一樣,也不該如此。當然,對多數人和多數情況而言,有些基本的整理方針可遵循,像是寫待辦事項表單、隨身攜帶小筆記本、把東西放在固定位置,並記得這些地方在哪兒等等。然而,只有這樣,還稱不上是完整的整理。
依我個人淺見,這種「以為人人都適用同一套整理法則」的想法,實在是十足的「泰勒風格」。若你是台機器或幻想成為一台機器,也就罷了。但你明明就是個有血有肉的人,你需要的是一套考量到人性與個人差異的整理原則。舉例來說,罹患失讀症的我,從小在學習上就必須比別人多下工夫,舉凡回家功課、文具、筆記等隨身攜帶的物品,我都得大費心思去記得它們放在哪兒。做好整理對我這樣的學生尤其重要,因為我得把每一分腦力專注在課業上,不容浪費。很不幸的,傳統的整理原則沒有一個適用於失讀症學童,於是我只好自己去發展。
念中學時,我開始用活頁收納夾(若你也在1980年代念中學,你會知道我說的是什麼),那是一個三孔資料夾,裡頭有數個文書夾和標籤分類夾,外頭由魔鬼粘固定,方便開閤。收納夾裡還有個夾鏈塑膠袋,我會把鉛筆等文具放在裡面。
收納夾對我幫助很大,我可把學校的東西都歸在一處統一管理,這也是當時流行的整理概念。有了它,我才能把腦力專注在必要的地方:我的課業。我好愛我的收納夾,直到那個悲慘的日子來臨。自那天起,打死我也不再用這種張三李四都通用的整理方法了。
中學時,我戴著眼鏡、體重不到四十公斤,是個典型的書呆子。當時上生物課,我坐在一位暗戀許久的金髮美女同學旁邊。有回上課,我把鉛筆放回活頁收納夾的夾鍵塑膠袋裡,她看了一眼,開始竊笑。更慘的是,她還轉過去對著她好友咬耳朵,還故意提高音量說:「他那個放鉛筆的玩意真是俗斃了。」
由於實在太丟臉了,我從那一刻起就不再使用活頁收納夾、和我那個「俗斃的鉛筆玩意」。就這樣,好不容易才進步一點的整理成效赫然終止。在那當下,我認知到傳統的整理方法對我不可能有任何用處。但我並未因此放棄,隨著年齡增長,我逐漸發展出適用於自己的整理系統,不但可廣泛應用,在特定資料的組織整理上也非常有效(我指的是資料的過濾,到第7章會再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