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異話

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異話

  • 作者:孫中興
  • 出版日期:2010/11/22
內容連載 頁數 1/2
I〔異化勞動〕文本逐段分析

1. 從倒數第五段開始


我對於閱讀馬克思〔異化勞動〕一章的建議就是:「從倒數第五段」唸起。

「可是這不就像是看懸疑小說先從最後幾頁看起一樣是『偷吃步』嗎?」正直的學生往往這樣懷疑著。

我通常都神祕兮兮地笑著說:「先看再說吧!」

第二個建議換來的是「半信半疑」的表情和翻書的動作,還有學生喃喃自語地數著:「倒數第五段,一、二、三、四、五」:

我們已經看到,對於通過勞動而占有1自然界的工人來說,占有表現為異化,自我活動表現為替他人活動和表現為他人的活動,生命的活躍表現為生命的犧牲,對象的生產表現為對象的喪失,轉歸為異己的力量、異己的人所有。現在我們就來考察一下這個同勞動和工人異己的2 人對工人、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係。
首先必須指出,凡是在工人那裡表現為外化的、異化的活動的東西,在非工人那裡都表現為外化的、異化的狀態。

其次、工人在生產中的現實的、實踐的態度,以及他對產品的態度(作為一種內心狀態),在同他相對立的非工人那裡表現為理論的態度。

[XVII]第三、凡是工人做的對自己不利的事,非工人都對工人做了,但是,非工人做的對工人不利的事,他對自己卻不做。

我們來進一步考察這三種關係3。(Marx, 1963: 134; 1964: 119; 1975: 334; Marx & Engels, 1932: 94; 1968: 522; 1975b: 281-282; 馬克思,1990:61;2000:64; 馬克思和恩格斯,1979:102-103;2002:280)

然後,就是發出拖長的一聲「咦」,「怎麼沒了下文?」

最後的疑問最容易回答:沒了下文是因為這個部分的手稿只寫到這裡。

可是看行文脈絡,馬克思不就要揭開謎底了嗎?難道就沒有答案了嗎?

其實答案是有的。

大部分的人都在前面的行文中找答案。就像《新約聖經》說的「尋找,就尋見」4,他們也如願找到了他們認為的答案。我認為這樣只是找出部分的答案。

除了在前面的文本找,還要「跨出文本」來找才算圓滿。這正是本書的主要論點。

我們可以先就這五段話來看看馬克思到底說了甚麼?和他的「異化論」又有甚麼關係?

這五段話中的第一段其實只是對前面文本的總整理。所以不管前面他千言萬語說了甚麼,這裡就是「重點」。

第一個要點是表明:「工人通過勞動占有自然」。這裡的「占有」一詞特別被強調指出,雖然馬克思沒有特別說明這個詞的意義。不過,話說回來,誰會在自己的手稿筆記中做這種解釋的工作,自己懂就好了,又不是在編字典。就這句話來看,有三個關鍵字:「工人」、「勞動」和「自然」,我們可以設想三者之間有一個因果關係,如圖一所示:

圖一、工人、勞動與自然的因果關係圖

工人→勞動→自然

然後馬克思再提到「工人的占有」表現出「異化」,接下來的描述都是說明這些工人的異化情況:

(1)「自我活動表現為替他人和為他人活動」,總之,「自我活動」並沒有為了自己;

(2)「生命的活躍表現為生命的犧牲」,簡言之就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3)「對象的生產表現為對象的喪失」,也就是說,生產的對象都被他人所用,自己反而一無所有;

工人的「異化」變成了「異己的力量、異己的人所有」。這裡「異己的」一詞是被強調的。馬克思這時候還沒給這些「異己的力量」和「異己的人」一個定名,不過從「後見之明」來看,這裡所說的「異己的力量」應該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異己的人」當然就是和工人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或「資本家」,或是他在下文提到的「非工人」。這裡的意思,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工人被資本家剝削而產生異化」。

所以,馬克思希望要考察「工人」和「資本家」彼此之間的對立關係,以及兩者對於「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係。

這樣,馬克思就剛剛所提到的「工人→勞動→自然」的公式中,多加了一個平行卻有著緊密關係的因果鎖鏈,也就是「資本家」,如圖二所示:

圖二 階級、勞動和自然的關係圖

工人→勞動→自然

資本家

接下來的三段文本,就是他對於「工人」和「資本家」對立狀況的三個結論。我們可以用表一來說明。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