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你為什麼要懂中國十二五經濟規劃

你為什麼要懂中國十二五經濟規劃

內容連載 頁數 1/3
《編者的話》
十二五財富新趨勢

全球經濟有驚無險地度過了全球金融大海嘯的衝擊,在各國政府採行寬鬆貨幣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的雙重激勵下,景氣開始緩步走揚。

不過,帶動此波全球景氣復甦的火車頭,不再是以美國為首的先進工業國家,而是由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所推動。主要是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過度擴張信用、過度支出,在金融危機重創下,目前仍擺脫不了通貨緊縮、乃至二次衰退的壓力,經濟復甦腳步疲弱無力、失業率居高不下;反觀新興市場,由於次貸問題的衝擊不大,加上金融海嘯期間各國政府救市措施的拉抬,挾龐大的內需與外貿順差動能,使得經濟表現相對強勁。其中,中國的表現尤為搶眼,不僅在2010年讓GDP(國內生產毛額)總量正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若以每年約8%的經濟增長速度計算,幾年之後,中國更將把日本遠遠地拋在後頭,並大幅拉近與美國的差距。

由於新興市場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未來推動全球經濟的成長的動能,也將由過去的G7(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日本),逐漸移轉至G20手上(除G7外,還包括歐盟、阿根廷、澳洲、巴西、中國、印度、印尼、墨西哥、俄國、沙烏地、南非、南韓、土耳其等),而G20中又以美國與中國的角色最關鍵,因此一般認為,G2(美國與中國)才是後金融海嘯時期全球經濟新秩序的真正主宰。

中國經濟地位的崛起,每五年一次的經濟計劃是最重要的發展依據。從1979年改革開放起,中國便逐步和國際市場經濟體制接軌,在比較利益的驅使下,藉由大量廉價的土地及勞動成本,短短數年間便成為所謂的「世界工廠」,為世界提供廉價的消費製品,並給自己創造高速的經濟成長,只是伴隨而來的內、外部失衡壓力,也逐漸累積擴大。到了2006年起的十一五規劃,中國開始修正過去的經濟成長路線,向內需、消費靠攏,在投入大量的基礎建設工程,以及伴隨十三億人口的龐大消費實力下,中國逐漸成為全球鋼鐵、銅、黃金、大豆、棉花、汽車的最大買家,也是最大的能源消費國。至此,中國無論是在生產或消費、出口或進口,都對全球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邁入2011年,開始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的新時代,中國將更多關注投向內部的經濟失衡問題,於是,諸如「包容性增長」、「調結構」、「擴內需」、「收入倍增」等,都成為十二五規劃中的關鍵名詞,其目的就是要提升中國經濟質與量的同步增長,建立從「國強」到「民富」的安康社會,讓所有的中國人都富起來。

至於對台灣來說,中國的崛起與發展,是挑戰也是機會,撇開政治層面不談,單就經濟利益角度而言,台灣有技術、人才及產業經驗,中國有市場,兩岸合作空間不小;尤其中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更是台灣企業大升級與大躍進的好機會。此外,隨著經濟高成長而來的財富增值,則是兩岸三地投資人累積個人財富的絕佳機會。要如何掌握這些潛在的機會,首先,當然就要從了解中國的十二五經濟規劃開始。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