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第7課 以腦力激盪完成圖解
如何以圖解應用在生活與工作中?

●圖解與結論要一致

  在第7課中,以《資訊焦慮》第三章的〈對話〉一節裡,描述人腦與電腦能力的內容當成圖解主題。

  伍爾曼指出:「電腦雖然能記憶、儲存資訊、計算和預測,不過,電腦還是無法思考、推理與想像。所以,到目前為止,電腦的能力還是無法與人類的腦力相提並論。」

  學生讀完這個段落的短文,著手進行圖解之後,交給我的就是【圖7-1】Step 1。

  看著這張圖,各位會不會有什麼疑問呢?

  在【圖7-1】Step 1的圖中,人腦與電腦的關係,是被描繪成對立的並列架構。然而在下方的結論處,寫的卻是「電腦的能力還是無法與人類的腦力相提並論」。結論想表達的是「人腦的優秀部分還是比電腦來得多」,但圖解中的人腦與電腦卻是同樣大小,而且呈對立架構。也說是說,圖解和結論互相矛盾。

  「電腦和人腦,你認為哪個比較優異?」我這樣問學生。「我覺得人腦是比電腦優秀」,學生這樣回答。既然如此,「那麼,繪出來的圖,人腦呈現的比重是不是應該比電腦來得大呢?」我做出了如上的建議。要表達人腦勝過電腦,在圖解上畫出來的人腦就應該比電腦來得大才對。

  但是,並不是單純把人腦的圓框畫得比電腦的大就可以了。請各位回想一下我們在第2課中所提到過的「圓框的架構」。圓框可以用來表達六種關係:包含、鄰接、重疊、分離、並列與群立。我們必須從其中選出最適合的關係架構,用來表達人腦與電腦的差異。

  「人類把一部分的工作外包給電腦處理,所以『包含』應該是最適合表達這兩者關係的架構。」在和學生討論後,我們達成上述的結論。

  此外,在討論的過程中,構思兩個在原作中沒有提到的新詞彙,用來做為這張圖的關鍵字——「策畫」與「作業」。也就是說,我們認為人腦進行的是「策畫」的工作,並把其中一部分的「作業」外包給電腦處理。能夠像這樣想出新的關鍵字,也就相當於證明自己的思考已經變得更深入。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