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2/2
中國醫保vs臺灣健保
醫師如何開藥也一直是我在中國看病時的觀察重點。我在北京沒有醫療保險(簡稱醫保)。這句話的意思是,中國並沒有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險制度,不像臺灣憑一張健保卡可以在臺北或高雄的診所就診。北京的醫保在北京以外的地方無法使用,反之,北京以外的醫保在北京也無法使用。一般醫師看完診寫藥方時,都會先問我是自費還是報銷,當我回答自費時,醫師會看你一眼,感覺他是看你的支付能力。
我曾遇過一些不錯的醫師,他們所開的藥只要二、三十元人民幣就藥到病除,然而,我也曾因普通的皮膚發炎,在沒有任何檢查、只有醫師大略看了發炎處之後,就開了兩、三百元人民幣的藥。在北京看病,醫師經常開了一堆藥,讓病人有「滿載而歸」的感覺。事實上,這也是一種博奕的結果。面對藥價的飆漲,中國政府多次頒行了藥品價格調整的規定,截至二○一一年,七年來已調降了二十七次,不過,被規定壓低價格的藥品名單列出之後,醫院便以更為昂貴的藥品取代。
二○一一年的兩起事件,也可說明醫院極端市場化的現象。四川一名進行食道癌手術的病人,四十天的手術、檢查、住院等費用高達三十三萬元人民幣,其費用之不合理,引起社會譁然。無獨有偶,廣東東莞一名接受普通結石手術的婦人在手術後不治死亡,不但短短幾天的醫療費用多達四十五萬元人民幣,就連不治死亡後,醫院也繼續收取住院費與醫療費。
讀者也許會問,如果有醫保的話,看病負擔重嗎?跟臺灣的全民健保比較起來如何?如果有醫保看普通症狀的話,醫保的給付範圍是普通掛號費(專家號便不在給付範圍)和醫藥費用的全額。中國跟臺灣醫療的最大差異應該還是在臺灣醫療資源比較平均,看病無須大費周章等候,一張健保卡可以到所有加盟的醫院診所看病,而醫保只能到指定醫院看診,以北京為例,患者可到十二家醫保醫院外,加三家自選的三甲醫院以及兩家二甲醫院就診。此外,票販子、專家號,乃至下面還會提到的潛規則,使得在中國看病成本比臺灣高出許多。
小兒出生的過程,更讓我充分感受到醫療資源的問題。當時我們選擇一家離家較近的三甲醫院,不過這家醫院每天只為五位產婦建檔。所謂的「建檔」,就是產婦從懷孕到生產的所有檢查,都可以在這家醫院進行。我很天真地清晨六點多去排隊,結果發現已經大排長龍,全然沒有希望,而且發現票販子早已占據前面三個位置。第二次四點多去,排到第七個位置,也是沒有希望。索性在醫院上班之後,請老婆來醫院做個檢查,在醫師主動「路見不平」的情況下,到管理部門協商幫我們建檔,所有的困難在好運氣之下得到解決。
求醫潛規則
在中國生活多年,雖然多數時候以觀察者的身分自許,不過有時候也必須進入潛規則的運作中。面對動手術,送紅包的潛規則還是存在的。在醫師與病人的互動中,紅包是一個非常微妙的交換關係。
老婆臨盆生產之際,我曾依網路論壇行情給醫師紅包,但是醫師拒絕了。醫師的拒絕讓我有種不安的感覺。醫師原本希望老婆自然生產,不過老婆實在撐不住,請求醫師剖腹。當時的情況有些緊急,不安的感覺持續加深。當醫務人員推著病床趕往手術房時,未料醫師按了手術房的鈴卻無人應答,於是醫師向我借了手機,撥通之後才得以進入手術房。整個情形是在不安的狀態下進行,所幸整個結局是好的。
生產之後,老婆曾做了個小手術,手術前也參照網路論壇的討論,按照潛(錢)規則辦事。在醫師收了紅包之後,很奇妙地病人與家屬都有一種安心的感覺,大約是這個手術在醫師可控制的範圍之內。儘管手術費用可報銷,不過紅包卻是額外的負擔。事實上,這位醫師有非常多人求診,以最保守的估計,一年紅包收入至少二、三十萬元人民幣以上。這也讓我想起經濟學家王小魯所指出的驚人數據:二○○八年中國居民收入中的「灰色收入」規模大約在五萬億元人民幣,而當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約三十一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醫療體系的問題確實不小,二○一○年醫學界最具權威的《柳葉刀》(TheLancet)
便有〈中國醫師:威脅下的生存〉一文,討論中國醫病關係之間所發生的問題。這篇文章站在醫師安全的角度出發,因近年來中國醫師出現幾起因醫療糾紛而被病患家屬攻擊的事件。此外,這篇文章也提到媒體(甚至也包括中央電視臺)對於醫療事件多站在病患角度出發,醫師的職業尊嚴與安全在此情形下無法確立與保障。不過,對一般人來說,對醫師及醫院的厭惡感來自可能無謂的檢查、滿載而歸的藥、額外的紅包等。這背後其實已是整個醫療制度的問題。
在中國生活久一點的人,大概都會跟我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外在與內在之間的落差—醫院越蓋越漂亮、越現代化,可是內部運作與陋習依舊存在。一趟趟的尋醫之旅,不怎麼愉快。此外,這麼貴的醫藥費,一般人怎麼付得起?許多人的醫藥費都是可以報銷的,但是對下崗工人或是來北京工作的民工呢?他們是未受到照顧的弱勢群體。想起多年前一次感冒,到藥店裡買感冒藥,一般店裡的感冒藥價錢跟臺灣差不多;那時有個感冒症狀看來比我嚴重的民工也走進店裡,他買不起感冒藥,只能花一、兩元人民幣跟店家買點便宜的消炎藥。
人的生老病死離不開醫院,但是在中國,醫院卻是過度市場化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