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第五章 作為一個商人,要會規避風險
第四節 范蠡三徙:永遠跑在風險前頭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及〈貨殖列傳〉中,司馬遷詳細地實地調查後指出,辭官之後,范蠡舉族北遷,安全地離開了越國。
〈越王句踐世家〉特別記錄了一段陶朱公的精彩事蹟:
「故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
可見司馬遷對於范蠡這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傳奇人物相當重視。不過,范蠡的三徙都相當地成功,只要時機及客觀環境許可,他會說走就走,絲毫沒有一點眷戀。
這種「提起千斤重,放下二兩輕」的豁達,並不是人人能做到的。只有像范蠡那樣能完全尊重自然,不被自己的意識所左右,才能在「無我」的狀態下五湖四海地四處經商,怎麼發生便怎麼接受,只保留住完全的警覺,順從自然的變局。這種過人的智慧讓他能在嚴厲的危機考驗中,收放自如,好整以暇,順利地渡過各種難關,取得最後的成功。
范蠡的第一徙是由楚國到越國,這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冒險,前後長達二十餘年,並在功成名就之際,毅然決然地功成身退。這時候的范蠡已由三十歲左右的青壯年成為五十五歲的中老年人了。
范蠡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期全耗費在此,換來的是高度成熟的智慧。這段時間是范蠡由一名傑出的政治家蛻變成為商聖的關鍵醞釀期。范蠡拒絕了句踐軟硬兼施的挽留,只回答「君行令,臣行意」後,便輕裝簡裘地帶些細軟及貴重珍寶和家人及親信,乘船由海上出發,北上齊國。
在齊國,范蠡獲得了新生。他拋卻了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無上尊榮,率領家人在海邊辛苦勞作,治理產業。
范蠡智慧過人,對農業經濟作物的生產和分銷非常關心,然而做生意對他而言到底還是頭一遭。不過,「鴟夷子皮」的名號還是很快就打響了。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記載:「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
范蠡離開越國時並沒有帶太多錢財,他為了買下鴟夷子皮這個重要的貿易據點,花了不少錢,所剩資金更少,只得「耕於海畔,苦身戮力」了。海邊鹽分多,種植的作物自然不可能是稻米或小麥,而是某一特定的經濟作物。《史記》並未記載詳細內容,不過從《范子計然》一書的記載中,可以看出范蠡對經濟作物相當熟悉,因此這一次嘗試的農作物經營規劃,相信也是做得相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