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哲人政治家李登輝之「我」

哲人政治家李登輝之「我」

  • 作者:黃文雄
  • 出版日期:2011/10/01
內容連載 頁數 1/3
過於強烈的自我與苦鬥的青年時代

想知道李登輝,想向他學習的話,最重要的是瞭解其精神世界,而不是他個人的行跡。在此先回顧他的故鄉及台灣的歷史。

台灣最早開發的地方,南有安平港,北有淡水港。而北部最早開發的淡水港,自西班牙時代以來,經三百餘年一直是以港口城鎮繁榮到現在。然而,直到日本時代之前的台灣,並沒一條像樣的道路,因此對外的交通和交流,一直都是倚靠西部大約二十個左右的河口港灣。外國船隻可北溯至台北城的艋舺(萬華)與大稻埕。

日本領台戰爭後,以單騎走完西伯利亞一萬六千公里而成名的福島安正,曾經寫有一本《淡水日記》。另外,六位日籍教師在芝山巖被「抗日游擊隊」殺害的事件,就在淡水河上游,也就是在接近台北城之地所發生的。

  淡水很早就是文明開化地,接受了東、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洗禮。李登輝就在離淡水不遠的三芝出生。自台北高等學校畢業後,進入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就讀,在就學中收到了徵召令。

戰後,他雖成為農業學者,但不久就從學界轉進政界。日後更位居總統高位,針對持續近半世紀的國民黨獨裁專制統治,進行「寧靜的革命」,並推動台灣的民主化。

他的父親為巡警,兄長當志願兵戰死在菲律賓。這樣背景的一位知識份子,在歷史波瀾中,是如何覺醒自我?因此,釐清李登輝的成長過程,對於瞭解近、現代台灣以及後世的台灣,都極具參考價值。

李登輝十三歲就從三芝庄移住到淡水街,寄宿在親戚家中,中學就在此就讀。據說,就從這時候,他開始思考「何謂自我」。

李登輝因父親工作的關係,常轉學,沒有什麼朋友,他以畫畫、讀書來渡日。這個背景也是成就他日後積極「培養自我」的原因。

他雖然在家中相當被溺愛,被保護得很好,但隨著自我的形成,也逐漸對家裡萌生了反抗意識。因此,他才希望在淡水開始寄宿生活。透過在別人家生活的經驗,他自然而然就學習到在環境變化中該當如何面對與處理人際關係。

  在這過程當中,李登輝開始思考「何謂人?」、「人生應該如何?」等問題。就連吃飯的時候,都會思考筷子的拿法。不久他對自我的關心不斷提高,從十四、五歲就萌生宗教的信仰心。早熟的李登輝不斷閱讀書籍,也因此更執著於「自我」,這讓他的母親非常擔心。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