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教養展
東瀛紀事校注

東瀛紀事校注

內容連載 頁數 1/2
戴逆倡亂
台灣雄峙東海,橫亙千餘里,土田膏腴,家多殷實,顧民氣易動難靜。康熙間鳳山朱一貴倡亂,旋就誅滅。至乾隆初,漳州有嚴煙者,偷渡台灣,傳佈五祖邪教,私挾教約一冊,備載入會、過香等事。於是彰化林爽文、南路莊大田、北路林小文等,轉相糾約,因之作亂。
厥後亂者凡三十餘次,或隨時戡定,或調大軍蕩平。若咸豐三年,內地海澄黃得美之亂,亦奉五祖邪說,稱雙刀會(亦名「小刀」,其會起自外洋,蔓延於沿海之漳、碼、同、廈,故又稱「天地會」。廈門既平,黃位乘船攔出,至淡水雞籠頭滋擾,旋往安南狪狒居焉)。迨同治元年,復有彰化戴逆之變。

雄峙東海:雄偉的聳立在中國東側的海洋上。台灣北側即所謂「東海」,南側為「南海」,兩者以台灣海峽為界。
橫亙:綿延橫列,亙,音ㄍㄥˋ,時間或空間連續不斷。
土田膏腴:土地肥沃。
家多殷實:家家戶戶大多頗有積蓄。
顧:但是。

民氣易動難靜:台灣在清帝國消極的殖民統治下,官吏非但沒有為人民興利除弊,排解糾紛,甚且巧取豪奪,貪污腐化,漢人移民只好組織武力以自力救濟,因此動輒發生武力抗官事件,正如俗諺所稱「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見戴寶村、王峙萍《從台灣諺語看台灣歷史》(台北:玉山社,2004),頁119-121。

朱一貴倡亂:朱一貴(1689~1721),福建漳州長泰縣人,1713年(康熙52年)來台。在岡山(今高雄市內門區)養鴨為生,廣結各地英雄豪傑。1721年(康熙60年)因不滿貪官污吏苛刻人民而率眾起義,不久便佔有全台。眾奉一貴為中興王,自稱「義王」,國號「大明」,建元「永和」,一般民眾稱其為「鴨母王」。南澳總兵藍廷珍、水師提督施世驃先後帥軍來台鎮壓,朱一貴兵敗被捕之後,解赴北京,凌遲處死。然民間感念其英勇赴難,在今台南小南城隍廟、高雄內門興安宮皆有奉祀,香火至今不絕。

關於朱一貴事變的性質,楊雲萍認為「似是由一自然發生的反抗運動而擴大起來的;據我們所知道:最初似並沒有明確的意識和組織。」見氏著《台灣史上的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1961),頁82-83;不過,郭廷以則認為朱一貴事變「不僅為台灣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亦是近代中國史上一樁驚人的壯舉,更係天地會恢復運動上的大規模的、有計畫的革命。」見氏著《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書局,1954),頁161;中國亦有學者持相同見解者,如:何正清〈朱一貴起義與天地會〉,《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58-60。

旋就誅滅:沒多久就被誅殺消滅了。
偷渡:「渡台禁令」在清帝國將台灣正式收入版圖的1684年(康熙23年)頒佈,若欲渡台者需取得官方正式批准之文書(時稱「照單」),若未取得而逕行渡台者便屬偷渡。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