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2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地下埋藏中就保有著她的身姿,有人甚至感歎,地下中國比地上中國更為璀璨。有序的、研究性的考古發掘,可以向世人展示一個更為豐饒、博大的中國。然而,貪婪、無知的盜取,使無數遺存遭到破壞,沒有挽回的餘地,令人遺憾,更令人痛惜!
古墓是人生終止時最後的定格,也是儲存墓主生活時代的若干文化資訊的府庫。疊疊累累的古代墓葬屢經滄桑變故,因各種原因往往多遭破壞。而最通常的破壞形式,是有意的盜掘。歷史上的盜墓相當普遍,甚至曾經成為某些區域的「地方風習」,成為某些家族的「營生手段」,成為某些社會群體的「特定行業」。我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從關於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中,可以看到墓葬被有意破壞的事件。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被盜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塚,此塚距今約三千六百年。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日益盛行。陝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國應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的墓葬。這座古墓發現盜洞 247個,其中有十多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
唐人所謂「群盜多蚊虻」、「荒塚入鋤聲」、「髓髏半出地」、「白骨下縱橫」等詩句,也反映了盜墓風習的普遍。唐代宗時,郭子儀父親的墓葬被盜掘,有人疑心是魚朝恩指使。而郭子儀在御前說到此事時,承認自己所統領的軍隊,也多有破壞陵墓的行為。據史書記載,自唐末至五代初,關中的唐帝陵墓除唐高宗、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之外,逐一被盜掘,無一倖免。
宋元明清時代的塚墓發掘和塚墓破壞事件不絕於書。作為政府行為的掘墓事件,最為典型的是金王朝扶植的偽齊政權,在中原地區對兩京塚墓的大規模破壞。劉豫曾經專設主管盜掘陵墓的官員 「河南淘沙官」,和「汴京淘沙官」。元代蒙古貴族信用的僧侶,也有發掘南宋陵墓的行為。明萬曆年間,宦官陳奉處理民間盜發李林甫妻楊氏墓一案,為「得黃金巨萬」所誘使,竟然「悉發境內諸墓」,武昌市民反對其惡行,掀起激烈的抗議風潮,幾乎形成暴動。
縱觀古今,盜墓者可謂多如牛毛。翻遍盜墓強人的花名冊,裡面既有貴為天子的皇帝,也有出身於草根的流賊,甚至還有墓主自家人。官盜者明火執仗,民盜者聚蟻成堆,監守自盜者防不勝防,你盜我亦盜,大家一起盜……
是什麼原因使這些人越來越熱中於盜墓?盜墓活動為什麼經久不衰呢?在盜墓者中曾經流傳甚廣的「要想富,去挖墓,一夜一個萬元戶」的說法,可以拿來作為問題的答案。巨大利益的引誘驅使,讓這些盜墓分子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從事這項古老而又充滿誘惑的「職業」――獲取墓中財物。盜墓者在盜墓的過程中,對陵墓進行野蠻地盜掘,這不僅破壞了陵墓建築,還把陵墓主人的陪葬珍寶盜為己有。一般情況下,盜墓者看重輕便易攜而又價值昂貴的金屬器。但在盜掘的過程中,因為他們的野蠻行徑,遭到毀壞的歷史遺存不計其數。更有許多盜墓者,
因為大件的陶器,有時會因無法從狹窄的盜洞中搬出而進行惡意毀壞,無法帶走的壁畫,遭到他們的野蠻損毀。眾多陵墓在被盜之後,都會有屍骨遍地、瓷器碎片撒滿陵墓的現象發生。更有甚者,盜墓者為了掩蓋自己醜惡的盜墓行徑,竟然放火燒掉整個陵墓。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河南洛陽盜墓風潮曾經產生震動世界的影響。邙山古墓群遭到的破壞,可能是歷史上空前的。當我們手捧國外文物學者編集的,有關這一時期洛陽出土的古代珍寶的華美圖冊時,自然會想到,在這些精緻輝煌的文物被轉賣收藏的同時,又有多少看似樸陋無華,但卻可能具有更為寶貴的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遭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