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自序
本書的緣起,出自一位資深出版家的提議。
香港本身,是一本難以讀得懂的書。筆者旅居此間已近四分之一個世紀,未敢説讀懂了其中百分之一二。筆者更深知1967年香港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作一公正描述之不易,更遑論作出評價!十個香港人,或許就有十種認識,而這些認識往往又是相互對立牴牾,不可調和。正如有人稱之為「反英抗暴」,有人稱之為「六七暴動」,有人稱之為「左派騷亂」,更有人稱之為「港式文化大革命」,等等,不一而足。惟筆者樂意接受這一可能失敗的任務,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畢竟是那一場「文化大革命」的過來人,多少對這一段歷史有着一定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本着對歷史學的偏愛,亦有意試圖做一次基礎性的史實重建工作,藉此機會,以還原其本来面目,澄清或更正一些對此段歷史的誤傳誤讀。
未可否認,香港和内地的不少學者,以往已曾對這段歷史作過一定深度的探討,亦有了不少成果。惟由於對史實缺乏認真的查證,内地學者通常會犯對這段歷史描述部份失實的錯誤。
如上世紀末作為汕頭大學人文科學基金項目成果之一的《20世紀的中英關係》一書,稱1967年8月港英政府「又查封了《文匯報》、《大公報》等三家報紙。中國方面也採取強硬的反措施,7月以間諜罪名軟禁了路透社駐北京記者安東尼‧格雷(Anthony Grey)。」1我們知道,1967年8月港英政府査封的是《香港夜報》、《田豐日報》和《新午報》三家外圍左報。7月限制格雷行動自由,是對港英政府
1.薩本仁、潘興明:《20世紀的中英關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頁378。
判處新華社香港分社記者薛平入獄兩年等舉動的報復性措施,並沒有使用「間諜罪名」。而且,限制格雷自由一事在前,查封三報事件在後,前者如何能成為後者的「反措施」?
又如,2006年出版、作為世界知識出版社「百年中外關係系列叢書」之一的《百年中英關係》,重複了《20世紀的中英關係》的錯誤,稱「中國方面則以間諜罪軟禁了路透社駐京記者格雷」,「8月,港英當局採取進一步措施,查封了《文匯報》、《大公報》等三家報紙。」2
再如,内地有出版物稱,「8月20日後,鬥爭升級為中英兩國間的外交鬥爭。中國外交部憤怒譴責港英當局,要求英國政府在七十二小時之内撤銷對三家愛國報紙的停刊令,……8月23曰,在外交部造反派的指揮下,北京紅衛兵和幹部群眾一萬多人,同時湧到英國駐華代辦處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並火燒了代辦處,醸成了一起嚴重的外交事件。」3以上這段話,有三處史實錯誤:一、外交部當時提出的期限是四十八小時,不是七十二小時;二、發生火燒英代辦處的時 間為8月22日晚,不是23日;三、火燒英國代辦處的行動與外交部造反派並無關係。
香港本地的出版物,則往往由於對内地的情况了解有限,或忽略了内地政策對香港左派的影響力,或描述内地情況時極大地偏離了史實。
如霍英東在其回憶錄中稱,「當時,主政中國軍務的林彪,已經下令派出兩個師的兵力進駐香港,當部隊進入沙頭角,準備進入香港的時候,毛澤東、周恩來緊急要求撤兵。」4這是將當時中共最高層的關係與決策過程嚴重演義化了。切莫忘記,當時的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還是毛澤東,林彪只是副主席。如此規模的軍隊調動尤其涉外軍事行動,毛澤東是牢牢緊抓在手不放的,當時,絕不可能有未經毛允許
2.王為民主編:《百年中英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9月版,頁260。
3.陳昌鳳:《香港報業縱橫》,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6月版,頁61-62。
4.霍英東口述,冷夏整理/執筆:《世紀回眸霍英東回憶錄》,香港:名流出版社,2010年6月版,頁122。
林彪私調兵力進駐香港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