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古墓賊影:中國盜墓史全紀錄(2)

古墓賊影:中國盜墓史全紀錄(2)

內容連載 頁數 1/2
先秦兩漢的盜墓史事──盜墓風潮第一波

先秦被盜名墓記
伍子胥掘墓鞭屍的故事頗具傳奇色彩,在伍子胥之後,春秋戰國時期的王侯陵墓因各種原因,被盜被掘者還有許多。讓我們拉開歷史的長鏡頭,做一個全景式的掃瞄。

春秋時期的晉靈公夷皋塚,曾被劉去盜掘。(關於劉去盜晉靈公墓,本章第三節將會做詳細的描述。)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死後葬於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鄭家溝村南的鼎足山。齊國,是西周開國元勳姜子牙的封地。它東臨大海,西至黃河,地廣物豐,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姜子牙受封諸侯後,尊重當地民俗,發展交通、工商、漁鹽,國勢日漸強盛。

齊桓公(? —前六四三),春秋時代齊國國君,春秋五霸之首。姜姓,名小白。齊僖公的孫子、齊襄公的次弟,其母為衛國人。前六八五年至前六四三年在位。齊襄公和齊君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他即位後,重用管仲為相,在齊國成功地進行了經濟、內政、軍事等方面的改革。齊國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革新賦稅制度;延募人才,以替代傳統的世卿制度;實行「寓兵於農」的政策,兵民合一,軍政合一,使軍隊成為直接掌握在國君手中的武裝力量,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實力大為增強。

桓公於前六八一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的賞賜。由於這一系列成功的軍事行動,齊桓公受到了各諸侯國的擁戴,成為春秋初年最先成就霸業的國君,史稱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遺憾的是,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

齊桓公一人孤臥床榻,不見一個人來問候,連口水也喝不上,不久就死了。前六四三年,齊桓公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臨終之前,齊桓公又想起管仲的遺言,不由得悔恨萬分,他大聲痛呼:「嗟茲乎!吾何面目以見仲父於地下!」音落氣絕。而此時,他的五個兒子為爭奪王位,各樹黨羽,大動干戈,竟無人過問他的後事。

易牙得知桓公的死訊,立刻與豎刁、開方等人擁兵入宮發動政變,「因內寵以殺群臣」,強行擁立公子姜無詭為國君。

最後還是在上卿高虎、國懿仲,兩位老臣的出面安排下,他的遺體才得以殯殮。這時,齊桓公已死去兩個月又七天了,屍體早已腐爛,屍蟲亂爬,臭氣熏天。百官見此慘景,無不悲傷痛哭。

一代霸主死時竟如此淒涼,令人扼腕。屈原在《天問》中曾有 —「天命反側,何罰何佑?齊恒九會,卒然身殺」之句,以示對這位春秋霸主命運的哀歎。

歷史是無情的。春秋首霸、一代英主齊桓公不聽勸諫,竟落得人亡敗國、蛆蟲滿屍的悲慘下場,這難道不是咎由自取嗎?然而,他的教訓也像一面鏡子,給人以借鑒,使人以啟迪。

更加不幸的是,就是這具曾爬滿臭蟲的屍骨,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寧。據《晉書》記載,齊桓公及其重臣管仲之墓,到晉湣(音閩,通閔)帝建興年間,被曹嶷(音疑)盜掘,據說裡面的「繒(音增)帛可服」,而珍寶尚有「巨萬」。

吳王闔閭,也算是一位在歷史上有所作為的君主,其墓塚也曾遭人盜掘。

闔閭(? —前四九六),又作闔廬,姓姬,名光,吳王諸樊之子,故又稱「公子光」。春秋末期吳國國君,前五一四年至前四九六年在位,為春秋五霸之一。

前四九六年,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趁越國喪亂之際興兵伐越,剛剛繼位的越王勾踐起兵抵抗,闔閭受傷而死,歸葬吳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為父建墓於當時吳國都城 —闔閭大城西北的虎丘。據《史記》等書記載,當時徵調十萬軍民施工,並使用大象運輸,穿土鑿池,積壤為丘;靈柩外套銅槨三重,池中灌注水銀,以金鳧(音扶)玉雁隨葬,並將闔閭生前喜愛的「扁諸」、「魚腸」等三千柄寶劍一同祕藏於幽宮深處。據說葬經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蹲其上,因號「虎丘」。宋代蘇州州學教授朱長文則認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並說:「然觀其岩壑之勢,出於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闔閭因之以葬也!」清乾隆帝弘曆也表示贊同:「本來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稱金氣精。」

虎丘,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風景名勝區,距市中心五公里,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歷史,素有「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時吳王闔閭在此修城建都。而後秦始皇曾登丘覽勝;西楚霸王項羽又在此率八千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並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為秀美。宋代詩人蘇軾曾經說過:「到蘇州而不遊虎丘,誠為憾事。」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