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_加碼
內容連載 頁數 1/2
沿著高架的快速道路,穿過中部臺灣,離開繁華的臺中往淺丘的方向行進,車行時速九十。新興的霓虹招牌、逆光剪影的高樓吊臂工程隨著車側的風聲,漸漸消失在眼前靜默的空寂中。神岡、西屯、南屯、烏日、芬園、草屯、霧峰……地名的背後,攜帶著故事。這條高速公路叫福爾摩沙,帶著我們穿越這片圍繞著淺丘山腳的沃土;順著綠底白字的指示牌,時空與記憶在迷霧中交會、又分岔。

眼前的景象,是兩百多年前初到這裡的林石,所看到的嗎?大里、草屯、霧峰;溪流、水圳;田地、宅邸。處處是他們與其他前後發跡的家族,在此地打拼的腳印。宮保第的木柱與橫梁,也是沿著這樣的路線,渡海而來嗎?彩繪的門神,背後護衛着什麼樣的故事;大花廳的戲臺上,什麼樣的聲響迴盪在戲臺腳下的甕缸;曾經在那幾進院子裡嬉鬧玩耍的孩子,如今在哪裡?藍白相間的景薰樓,門前可曾真有飽滿的葡萄結實纍纍,如今穿著汗衫搖著扇子的鄰老,腦海裡記得的是什麼景象。

揮手,我們試圖撥開眼前的歷史雲霧,從此時開始,走向過去與未來。

拔地而起的巍峨身影──林文察(1828-1864)

林文察,霧峰林家第五代,也是影響霧峰林家能由中部一方土豪轉而成為全臺灣最具影響力家族的關鍵人物。他曾率眾協助清廷平定小刀會,又召集家鄉壯丁組織臺勇,渡海至福建、浙江等地對抗太平軍,再回臺敉平戴潮春事件。數年間,由一介罪民轉身成為封疆大吏,官拜福建陸路提督,但就在仕途蒸蒸日上之際,卻又在福建漳州兵敗於太平軍之手,將星殞落於漳州萬松關。林文察的一生,可說是臺灣史上一段膾炙人口卻又籠罩各種謎團的傳奇故事:他雖使林家的聲勢邁向巔峰,但也因為行事作風時有爭議,在他身後,林家就不斷陷入與閩台地方官及中部豪族之間的鬥爭漩渦。

關鍵年代的目仔少爺──林朝棟(1851-1903)

林朝棟身為傳奇人物林文察的繼承者,但其一生的評價卻是毀譽參半。他努力帶領林家渡過自顛峰跌落後面臨的種種挫折,但在林家由谷底翻身,逐漸再起之際,卻又遭遇臺灣史上的重大變局:甲午戰敗,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使他與林家陷入難以抉擇的困境。林朝棟最後選擇舉家內渡,支持者認為他身為清朝官員必須服從朝廷旨意,而且雖然放棄了在臺灣經營許久的基業,但至少保存了家族元氣;另方面,許多人批判他未支持臺灣民主國政府、甚而解散當時勢力強大的棟軍,都是導致抗日力量崩潰的主因。林朝棟本人除受困於棄臺內渡的負面評價,在大陸上又尋找不到新的發展機會,最後抑鬱而終。

三少爺的時代──林獻堂(1881-1956)

林獻堂,阿罩霧林家的三少爺,一生堅持不說日語,不穿木屐。自小就是所謂大人氣概的少年老成。體軀高而不大,一顆總退卻型的禿頭(俗稱大臣頭)閃閃發光,凡見過的人,都印象深刻。他為人溫和,很少生氣,說起話來輕聲細語,旁人皆戲稱他為「有良心的員外」。

1895年,甲午戰敗,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時,他即奉祖母羅太夫人命,率全家至泉州避難。其時年方十五,即擔起重責,率領安置整個家族六十餘人。爾後,林獻堂與霧峰林家,一同在近代史最關鍵的時刻進出。

他經歷了日治時期,與殖民權利維持著既近又遠的關係;保存家族的勢力卻又始終不放棄地、柔軟的與殖民者相抗衡;國民政府遷臺,他參與主持了光復紀念大會,原以為經歷苦難的臺灣,將走上富足的康莊大道,孰料卻先掀起了政治上的風暴。

他不僅不以日語與人溝通,亦不善中文,一生透過通譯與當權者周旋。「光復」後才不過幾年,便以治療頭暈痛為由前往日本,離開了這個理不清的是非之地,再也沒有回來。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