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Introduction 導言
提及歐洲中世紀,一般人腦海中浮現的不外乎封建制度、專門作戰的騎士階級以及各方面發展皆停滯的社會,當然也少不了城堡。然而這種概括的印象卻足以誤導大眾,比如封建制度在中世紀雖是主流,但並不是所有地區在每一段時期都實行封建;或者像騎士在歐洲封建時期確實舉足輕重,但其作戰方法和裝備則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此外城堡和其他要塞也會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不斷演進。儘管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學家將中世紀的歐洲人視為落後的野蠻人,但是中世紀的人如果知道絕對不會認同。當時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在文化和科技上都有長足的進展,絕對不是像刻板印象中的將近千年都在原地踏步,而城堡和其他防禦結構的建設和運用就充分反映了中世紀社會和技術的演進。
中世紀的開始與結束並無簡單的時間分界點,傳統上皆以西元476 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遭到廢黜的時間為起始,至於標誌中世紀結束的幾項重大事件則包括1453 年君士坦丁堡淪陷、英法百年戰爭告終、發現美洲以及1492年摩爾人被逐出伊比利半島;就社會變動的層面而言,宗教改革運動的發端也可視為分水嶺;另一方面,阿讓庫爾戰役也宣告了以騎士為主要戰力的時代結束,而軍事史上的全新時期到來。在中世紀之前是屬於古代史範疇的古典時期,之後則是文藝復興時期,接續的前後時期之間自然有些許重疊,而要塞建築的變遷未必完全符合5 世紀和15 世紀的時代分界點,因此在探討時有必要往前或往後延伸以便了解中世紀要塞的演化全貌。
關於中世紀究竟何時開始、何時結束已經出現不少分歧的意見,至於中世紀這段時期應如何進一步區分就更難達成共識。比較傳統的看法是將5 世紀之後數百年蠻族入侵的時期稱為「中世紀早期」,10 至13 世紀稱為「中世紀盛期」,至15 世紀結束的時期則稱「中世紀晚期」。本書採用的也是傳統分法但進一步簡化,將中世紀分為前半段5 世紀至10 世紀之間的「黑暗時代」以及後半段10 至15 世紀的「中世紀盛期」。雖然很多研究中世紀的學者認為「黑暗時代」一詞並不妥當,但在本書中使用已符合討論上的需求;「中世紀盛期」通常會再細分為不同時期,但為了避免增加討論上的複雜度,只採用此較為概括性的稱呼。
在黑暗時代的西歐,各地仍具防禦功能的石砌要塞多半奠基於羅馬帝國留下的防禦型城市遺跡。在原來的西羅馬帝國與以拜占庭帝國之名聞名於世的東羅馬帝國境內還保留一些石砌要塞,其中最堅固的幾座就是為了抵禦所謂的「蠻族」入侵所建造,在原西羅馬帝國疆域以外的地區則以木造結構為主流,除了拜占庭帝國的領土以外的歐洲地區新建的要塞仍以木造為主。法蘭克人所建帝國境內的防禦設施就多為木造,其重要性也逐漸低落;在地中海沿岸較乾燥的地區,由於木材取得不易,因此即使到了阿拉伯人佔領北非和中東之後仍然以石頭為主要建材。
俗稱維京人的北歐斯堪的那維亞人以土木為原料建造要塞的技法逐漸普及,這種建築方法早在維京人登陸不列顛群島之前就為島民所運用,此外與東歐斯拉夫區域的建築方法也相當近似,直到黑暗時代結束時都是東歐地區建築要塞的主要方式。到了黑暗時代末期,在諾曼第定居的斯堪的那維亞人利用土木建造的由「土壘與內場」構成的新型要塞漸趨普遍,但最終仍被石造要塞所取代。
中世紀盛期時的歐洲地景中除了壯麗的大教堂,就以石砌城堡最為出色,此時期可謂真正的「城堡時代」。黑暗時代的防禦建設以防禦型城鎮為大宗,而中世紀盛期則以城堡為主流,充分彰顯由於封建制度擴張造成的權力分散及下放的現象。許多權傾一方的貴族勢力大到足以挑戰國王的權威,而城堡就成了他們的地位象徵,其大小和形狀也依據扮演角色和功能的變化而有所變動。西歐防禦工事的主要形式除了具有石砌設施的防禦型城鎮之外就是石造城堡,同時期東歐的小型要塞和防禦型城鎮仍以由泥土和木材建造的原始「郭區」為主要的建築形式,一直等到中世紀晚期製磚和石工技術由西歐傳入之後才以石砌取代木造。同時期在伊比利半島上,由於基督教國家數百年來皆致力於推行「復地運動」以驅逐摩爾人,東、西兩方相互激盪之下形成極為繁複的城堡建築風格,在聖地與回教勢力長期抗衡的十字軍所建的要塞風格也呈現類似的趨勢。
到了13 世紀就連最新穎先進的城堡也無法抵擋來自遠東的蒙古鐵騎,歐洲的基督教勢力陷入岌岌可危的局面。由於各個封建王國衰弱無力,有權勢的領主帶著少許兵力以自己的防禦型城鎮為根據地試圖抵抗,東歐各地在蒙古大軍壓境之下只能望風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