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史記故事及其成語(下)

史記故事及其成語(下)

  • 作者:許麗雯
  • 出版日期:2013/03/19
內容連載 頁數 1/6
縱橫商場、將本求利︰貨殖列傳

老子說:「最好的政治就是鄰國可以互相望見,雞啼狗叫的聲音可以相聞,人民都覺得他們的食物很美味,衣服很好穿,而本地的風俗最適宜,自己的工作很快樂,從生到死,彼此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

可是無論怎樣努力做到這個地步,或者為了把現代撥回到那種地步,而想掩蓋人民的耳朵和眼睛,這是很難辦到的。

太史公說:

「神農以前的情形我不知道,在詩經或書經敘述舜或禹以後的事情,則眼睛或耳朵都在求著聲色之美好、嘴巴要吃盡菜肉的味道,身子要安逸快樂,心中總要誇張自己的權勢能力。這種風氣慢慢滲透人民的心,這種情形已經很久了。現在就是挨著門戶用精妙的話勸告他們,也是無法感化他們了。所以最好的為政者是順應民心去治理,其次是指示利益引導人民,再其次是教誨人民,更其次是給人民秩序,最糟糕的為政者,便是和人民相爭了。」

且說人是因農民工作才有東西吃,由虞人(提供山海之資材的人,也就是說樵夫、從事礦業、採鹽的人)提供材料,由工人加工,再由商人使物品流通。這些工作是不是可以由在上的人加以政治或教化、徵集,或決定日期的共同作業,就能做得好呢?人們只不過按照自己的才能,拿出所有的力量,以便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物價便宜就是將要上漲的預兆;物價昂貴就是不久將要便宜的徵兆。大家各自親自交易,努力工作,快樂地做自己的事,這就像水日夜不停地向下流一般,。物品是不叫它們來也自己會來,不嚴厲求它們,人民也自然會造出來的。這和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完全相符,是不是自然之理的表現呢?

《周書》上有句話說:

「農民不去耕種,就要缺糧;工人不去做工,食料、產品、器材等三寶便要中斷;虞人們不去工作,材料便會缺乏。」(《周書》就是《佚周書》,這些文字已佚失)

上面所說的四種東西是人民衣食的本源,源頭大了國家就富足,源頭小了,國家就會窮困。這四種東西上可使國家富足,下可使家庭富裕。貧窮或富有的法則,不是別人可以給予或搶得走的,而是由那個人本身來決定。如果善於掙取,便能致富,不善於掙取,就會貧乏了。

從前太公望被封於營丘(山東省臨淄縣西北)的時候,那地方是不適於耕種的瀉鹵鹹地,而且人口也很少。因此太公就獎勵女紅(紡織、裁縫、刺繡等女人的手工),極力使工藝發展,並使魚、鹽流通到其他地方去,於是人口和物資都集中到那裡,就像車輻歸聚於車軸一樣漸漸熱鬧起來。結果,齊便能把冠、帶、衣物、鞋類供給天下的人,因此,東海和泰山中間的人民都整理衣袖去齊國了。

後來,齊雖曾一度衰弱下去,但經管仲重新整頓其政治,設置輕重(調節物價的制度)、九府(經管財政的九個機構)的官,結果桓公便成為霸王,使諸侯會盟九次,並曾一度匡正天下。管仲富有三歸臺,他的地位雖只是個陪臣,卻比列國的君主還要富裕些,所以齊國的富強,一直繼續到威王、宣王的時代。

管子說:

「穀倉裝滿了,然後人民才知道禮節,衣食夠了,人民才能知道榮辱。」(《管子.牧民篇》)

禮節是從富裕 堨穸X來的,如果不富,也就沒有禮節了。所以君子富足了,便喜歡做好事;小人富足了,便做他能做的事。這就像水潭深了就會有魚;山深了,走獸就住到那裡去;人富了,仁義就自然依附他了。富的人得了勢力,便益發有名聲,失掉勢力以後,那些依附他的客人,也就無處容身,這種傾向在蠻族之間尤其厲害。俗語說:

「富有人家的兒子,就不會被判死刑。」

這句話一點也不假,所以說:

「天下的人都為利而來,天下的紛擾都是為利而去。」

說起來,富有千乘的王,富有萬戶的侯,和百室之君,尚且要為貧窮而發愁,何況是編列戶口的一般人民呢。

從前,越王句踐受到吳軍的重重包圍,困窮於會稽山(浙江省)時,曾用范蠡和計然的策略。計然說:

「如知道有戰爭,就要準備,如果知道甚麼時候要用甚麼東西,就能夠事先準備它們。把這兩件事情都弄清楚了,物品的所有情況便可以看得出來。所以歲星(木星)停在西邊的年分是豐收,在北邊則有洪水,東邊則發生飢荒,南邊則發生旱災。商人在天旱的時候,就貯積舟船,洪水的時候就貯積車輛,他們等待和事情的來臨相反之事,是合乎物之道理的,每六年豐收,每六年天旱,每十二年會碰到一次大飢荒。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