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法式時尚究竟是什麼?
準備好紙筆了嗎?
渾然天成地教人豔羨,卻難以用言語定義的典型法式時尚,彷彿得來全不費功夫,毫不矯揉造作,就像凡妮莎.巴哈迪(Vanessa Paradis)那頭凌亂的秀髮、夏綠蒂.甘斯柏(Charlotte Gainsbourg)破舊的牛仔褲、伊內絲.法桑琪(Inès de la Fressange、積木文化出版《巴黎女人的時尚聖經》作者)的男版襯衫和平底芭蕾舞鞋、克雷曼絲.波西(Clémence Poésy)與眾不同的特異美感……。在服裝的選擇上,比起奔放炫目的義大利人或愛作怪的英國人,法國女生的品味更顯得進退得宜、恰到好處。在法國,女性的高雅從來不是建立在浮誇、炫耀的外表上。
那是因為法國擁有根深蒂固的布爾喬亞傳統。打從十九世紀開始,中產階級便以貴族階級褪色後殘存的尊嚴為典範,對那些社會地位雖已提升,卻未習得應有禮節與文化的暴發戶,懷有毫不留情的批判態度。今天,中產階級仍以「bling-bling」這個詞來嘲諷這群人。
儘管時代變遷,背後所隱含的撻伐仍是一樣:炫富是既庸俗又不得體的行徑。以獨到品味著稱的時尚繆思們也同樣傳遞著非常布爾喬亞的態度:齊雅拉.馬斯楚安尼(Chiara Mastroianni)、奧黛莉.朵杜(Audrey Tautou)、瓦萊麗.樂梅西埃(Valérie Lemercier)、馮絲華.哈蒂(Françoise Hardy)、伊莎貝拉.瑪琅(Isabel Marant)等等,若要說她們之間有什麼共通點的話,便是受到矚目的原因都不是驚世駭俗的造型。絕對不會有人將她們與黛塔.范緹思(Dita Von Teese)、凱蒂.佩芮(Katy Perry)、寇特妮.羅芙(Courtney Love)或多娜泰拉.凡賽斯(Donatella Versace)相提並論。她們就算出門前花上好幾個小時精心打扮,也完全看不出來。
法國女生不會是眾人過份追捧的對象,她們的姿態就像美國女生說的「很清新」(so fresh)。法國女生天不怕地不怕,頭髮不吹也能出門,沒上指甲油、素顏懷裡還抱著個奶娃,照樣神態自若。儘管表面上看來隨興,卻仍不失優雅。如此自由野性的一面,曾經讓碧姬.芭杜(Brigitte Bardot)風靡一世,且一直都沒退流行;模仿者眾多,卻始終難以超越。另一方面,法國女生似乎也比較經得起歲月的摧殘和貪戀美食的惡果:大方享用香噴噴的焗烤料理、再搭一瓶布根地美酒,依然無所畏懼。也許說穿了,法國女生只是懂得生活,無論對烹飪還是自我風格都充滿智慧的女生,要訣就是點到即止、見好就收,善用而不濫用!
「美國女生總是每天一起床就打扮得一絲不苟:頭髮吹整得完美無瑕、十根手指上好指甲油、踩著高跟鞋,好像要走紅地毯還是參加雞尾酒會一樣。法國女生就不會讓自己那麼累。」艾曼紐.辛葛娜(Emmanuelle Seigner),演員暨歌手。
「外國人以為法國女生只穿米色和灰色,這麼說其實忽略了許多細節,以及其中隱藏的微妙差異和變化!法國女生擁有一種輕鬆簡單的姿態,並懂得利用精挑細選的包包和一雙完美的鞋子來畫龍點睛。美國女生則比較隨波逐流,義大利人更精心修飾一些。對我而言,巴黎式優雅是YSL廣告中的凱特.摩絲(Kate Moss),梳著有點鬆脫、凌亂的髮髻,既時尚又不過於完美、造作。這也是我工作的方式:我喜歡流動飄逸的頭髮。帶著些許不完美才能孕育出某種感動。」席爾凡.勒.韓(Sylvain Le Hen),髮型設計師暨Hair Design Access創辦人。
專訪(Interview)
馬克西姆.西蒙(Maxime Simoens)
28歲,法國新生代設計師
對你而言,法式時尚是什麼?
那是種經過解構後的優雅。宛若天仙卻絲毫沒有浮誇賣弄的習氣。以不著痕跡的方式凸顯曼妙身段,在乎的是展現出時尚而雋永的形象。我們的鄰家女孩梅蘭妮.洛宏(Mélanie Laurent,譯注:法國氣質人氣女星)是很好的例子:她蘊含著野性的優雅,同時知所節制,掌控得宜。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也是這樣,不受任何規則束縛,漫不經心又始終優雅從容。
所以,儘管全球化讓流行風潮趨向大同,法式風情還是能獨樹一格?
高貴典雅的布料、精緻的刺繡和珍貴的材質,是永遠不會落入俗套的;這類文化產物不會隨時間消磨殆盡,或被其他時尚大城所取代。同樣的,頂級工藝與剪裁品質,也是快速時尚(fast-fashion)無法複製的。優雅是一種儀態,舉凡應對進退、待人接物、為人處事、行動的方式等。我認為這跟生活環境、想像力,及每天接觸的事物都有關係。女性特別擅長於感知這種廣義的優雅。
趕流行這件事已經過時了嗎?
我很討厭「流行」這個詞!對我來說那已經不流行了。當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前衛或復古風的時候,又何必一定得追隨時下潮流呢?受長度、造型、剪裁所制約,聽起來是很六○年代的事。今天幸運的是,多元風格的融合帶來了更開放的局面。這是大方得體與氣質的問題。我個人偏好將穿著打扮視為再造自我識別的一種方式。服裝可以讓我們敞開心胸,面對他人,交流自我形象。那些全身從頭到腳都是名牌LOGO的人,展現出來的只是滿滿的銅臭味;喜歡表達隨興氣息的人,會替自己打造出不修邊幅的輪廓;希望傳遞衝擊形象的人,就會選擇風格強烈的服裝,這是活生生的社會學!服裝也可以是一種屏障。終其一生,我們的形象都在不斷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