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請聽我說:憂鬱症不是一輩子吃藥

請聽我說:憂鬱症不是一輩子吃藥

  • 作者:鐘國軒
  • 出版日期:2013/05/02
內容連載 頁數 1/2
(理論篇)
10吃藥有用嗎?──談藥物在壓力管理的角色

張小姐,是個職業婦女,在婚姻裏總是感受不到該有的幸福。在家和萬事興的大帽子下,面對嘮叨的婆婆,儘管心裏抱怨,只能淚往肚裏吞;更讓她為之氣結的是,老公總是站在自己的媽媽那邊。

作為一個媳婦,她的表現還算稱職,雖然內心著實不快,表面卻也平安無事。然而,近日因為公司組織縮編,工作量倍增,蠟燭兩頭燒的張小姐漸漸感覺應付不過來,身心俱疲的她,除了疏於家事外,工作時更是難以專心,頻頻出錯,甚至在被主管約談後,晚上開始有了失眠的症狀。偏偏這時婆婆的嘮叨更勝以往,她轉向先生尋求慰藉,得到的答案卻是質問她為什麼只顧工作不顧家庭……終於,她來到精神科門診,她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憂鬱症。

張小姐怎麼了?真的得了憂鬱症嗎?需要吃藥嗎?如何解決她的問題?該換工作還是索性辭職?因為看起來事情是從公司組織縮編開始的。這個不快樂的婚姻對她的意義是什麼?要改善夫妻關係?如何改善?如何面對長期以來婆婆的嘮叨?張小姐需要看精神科嗎?現代的精神醫療能為張小姐做些什麼呢?

生活中的壓力所在多有,舉凡上台報告,到面對親人的驟逝,都是壓力的一種。適度的壓力能激勵人心,有時更能迫使生命有所成長,但是若超過能應付的範圍,導致重大痛苦或能力嚴重受損,則可能形成所謂的「精神疾病」──從「睡眠障礙」、「適應障礙」、「心身症」,到「憂鬱症」、「焦慮症」(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嚴重者甚至出現「反應性精神病」。有的人為了應付壓力,轉而以酒精或其他毒品來紓解情緒,結果則是短暫的快慰掩蓋了長期濫用或成癮的危險性。

如果壓力是導致精神疾病的元兇,學會處理壓力是不是才是治本之道呢?臨床上常見的情形是,病患知道要處理壓力,可是在還來不及反應的時候,如滾雪球般而來的事件早已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在一陣接一陣的挫折感的籠罩之下,一種惡性循環已悄然成形──似乎,來不及處理壓力。

人都有因應壓力的本能,在與壓力掙扎周旋的過程中,到達某種失衡狀態時,可能會選擇尋求醫療的協助。如果這個時候,能爭取一個機會,藉著先改善症狀,使有時間與能力學習壓力管理,可不可能也是一種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精神醫療似乎可以提供這個機會。

有些藥物能在此時提供及時與必要的協助,如助眠劑、抗焦慮劑或抗憂鬱劑等,針對不同的病因、症狀、及對生活功能的影響程度,決定使用的劑量及使用多久,兼顧藥物作用與副作用的平衡,逐次調整藥物的使用,甚至可以完全停藥。在此期間,精神症狀已獲得部分控制,也比較容易學習壓力管理。壓力與問題絕對不可能因為幾顆藥丸就完全改善,卻可能因為這些藥丸,讓人站在比較容易越過障礙的平台。

有許多精神疾病容易慢性化或有復發傾向,需較長期使用藥物治療,有的則是數週至數月的療程即可,端賴藥物所爭取的時間裏,壓力管理的能力增進了多少,壓力解決了多少。更好的情形是,經過評估發現,其實根本毋須用藥,僅需一些簡單的指導或較單純的認知行為治療處置,即可增強其對壓力的適應,這也是精神醫療可以提供的治療模式。

人總是存在著未被症狀影響的部分,可以在稍作喘息之後獲得重生的契機,看到並且讓那個部分成長茁壯,是精神醫療的責任之一。
精神疾病的成因涵蓋生物、心理、社會或靈性層次,也包括不同的潛在因子、促病因子與惡化因子。精神醫療的處置,需要根據這些因素來評估與診斷,並為病患量身訂做治療計畫,排除相關器質性因素(因生理疾病或其他藥物或成癮物質所誘發),施以個別化的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自律神經調節法、各種形式之心理治療等)。表面上因為壓力所造成的疾病,藥物佔有一席之地,卻絕非治療的全部。

(案例篇)
01忘憂藥

朱老太太(化名)原本就是個容易煩惱的人,除了擔心自己的健康,包括心律不整、糖尿病、動脈硬化疾病外,家人的健康、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瑣事,盡都羅列在她的「煩惱清單」中。子女們成就非凡,但卻無法如朱老太太的期望般隨侍在側。而去年,失去了互相扶持數十年的老伴,生活中突然空出的位置,竟時時刻刻喚起她難以招架的失落與空虛。這一年來,注意力轉到身體各種大大小小的不舒服,反覆折騰卻始終無解決之道的朱老太太,終於由媳婦陪同,轉介到精神科門診。

從基本病史的澄清,到使用藥物的狀況及生理心理及認知功能檢查,傾向目前屬於焦慮症,合併憂鬱與認知功能障礙。從生理心理社會層面來解釋,可能是在本身焦慮性人格特質上,伴隨長期與糖尿病及動脈硬化疾病相關的腦血管障礙,或治療藥物過多產生的交互作用,加上長期家人無法提供讓其滿意的支持,以及近來失去丈夫的哀痛反應所致,最終呈現了目前的情緒與認知障礙。
「為什麼憂愁煩惱總是找上我?醫生,你告訴我,我會不會好?」朱老太太無奈地看著我。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