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2
5‧《太平洋的風》掀起的颱風
韓寒的〈太平洋的風〉在大陸掀起一陣颱風,一時間臺灣成了口中高頻辭彙。這陣風,我也要吹一吹。
我不會因為中華臺北隊在奧運會上金牌數目為零而有半點譏笑,我反而會因為零八年東道主金牌數第一而有滿腔冷嘲;我不會因為臺北只有一零一大樓一枝獨秀而覺得物質文明缺失,我反而會因為珠江新城高層密集而深感精神文明匱乏;我不會因為對岸的大街上集體遊行與聚眾抗議頻現而心生不安,我反而會因為天朝的鴉雀無聲與集體失鳴而格外憂患。所以,我認同韓寒今天的〈太平洋的風〉。
韓寒空降對岸,跟小馬哥手牽手逗留三日後,北歸。今日微博長文一現,一如既往遭受追捧,粉絲狂熱,在整個炎炎夏日,刮起一股最炫的中華臺北風。這股颱風,吹拂了我這個即將奔赴對岸寄居兩年天朝屁民的神經。
在規避了政治和體制的前提下,概括來說,全文只是觸及兩點。而這兩點,猶如男屌絲眼中白富美身上三點中的上位兩點,點點可貴,點點誘人。而那能讓男屌絲全身酥麻軟中帶硬的第三點,作為最敏感的那一點,民主與自由,似乎恰恰就是被規避掉的那一點,一般人完全不可企及。
一是人情味。在對岸,禮貌、熱情與人性化是人際交往的主流辭彙;而在大陸,對應的卻是粗暴、冷漠與官本位。文中的配眼鏡與計程車之細微瑣事都在說明這一點,而這些生活中的細節不是偶然;類似的,在我與對岸接觸的過程中也有過多次被人情味軟化的感受。一些先前去過臺灣作為過客的朋友,歸來後,對臺灣的人情味讚不絕口,另有一些人,一些時日下來,便貪戀不已了,想著再次踏上對岸,乾脆選擇申請去臺灣讀書,於是成為了在臺陸生人員構成的相當一部分。對很多人來說,臺灣取代了成都的位置,成了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吸引人的不止美食與美景,更有人情味帶來的尊嚴,因為這是大陸一般民眾很多時候都不曾有過的。
二是中華文化。我們發現純粹的中華文化在臺灣,或許,它才更映襯中華這兩個字。同為華夏子孫,同為中華兒女,在天朝,這個華字的內涵越來越被蠶食,而更多的表現在了浮華的華字層面。今天韓寒要感謝香港和臺灣,因為它們庇護了中華的文化,把這個民族美好的習性留了下來,讓很多根子裡的東西免於浩劫。想必這也得到很多人的認同。關於海峽對岸,我想我並不是懷著極端主義色彩的傾情心結,我也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地方,沒有完美的制度,沒有完美的文化,但是我堅信韓寒的這一句話:在華人的世界裡,它也許不是最好的,但的確沒有什麼比它更好了。
其實上面這兩點,男屌絲也是同樣擁有的,在最初階段甚至與白富美是不相上下的,只是後來悲劇了,造成了同樣的部位,看自己的了無生趣,看別人的卻血脈噴張,這成了苦逼現狀。不同的體制,不同的營養,致使了在胸部發育方面,大陸淪為了男屌絲,對岸成為了白富美。
寫於2012-05-10
14‧大陸需要一個客觀的臺灣
這段時間,身邊的大陸交換生們早已開始四處遊蕩,短短十餘天足跡就已經遍及了南臺灣。而我一直沒有強烈的欲望出去晃,除了去了趟逢甲夜市和誠品書店,基本沒有出過校園,似乎覺得未來時間還很漫長,足夠雲遊閒逛。目前來講,一個東海大學就能裝下我現階段的所有欲望。
說到交換生,這個稱謂在最近這些年頻現,尤其當海峽兩岸關係遞進,實行了交換生政策後。每年大陸都有成批的學生奔赴這一塊賦有神秘色彩的土地。在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中,在揭開神秘面紗上,交換生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他們通過在臺灣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的生活體驗,領略這個島嶼上的風土人情,經受同源不同癥的文化碰撞,好感倍增,收穫頗豐。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交換生用文字和圖片記錄了在臺灣的生活,遍及網路和書店的攻略或遊記,讓那些尚未踏上海峽對岸的人有了提前瞭解臺灣的憑據。早些年,在現實世界裡隔海與虛擬世界裡隔牆的客觀條件下,我們很難能夠瞭解到對岸詳細的訊息,幾年以前除了阿里山、日月潭和101,我們知之甚微。後來交換生也成了我瞭解臺灣的一個相當重要的管道,尤其在申請學校時,我從曾經交換到臺灣讀建築系的兩個學妹那裡瞭解到關於這邊學校的重要資訊。
這兩年,臺灣自助行開放,大陸部份城市可以不必參團雲遊臺灣,給人們認知臺灣帶來了很多的靈動性和多樣性。但是時間限制在十五天以內,也只是剛夠騎車環島一周的時間,讓自由行的人想對臺灣有個全面的認識還是有些難度的。不過,時間的短暫也阻擋不了大陸人渴望邁進臺灣的腳步,越來越多的人踏上這裡,回去後,紛紛用文字與圖片表達對臺灣的好感與眷戀,也為其他的大陸人營造一個關於臺灣的想像空間。但他們的記憶往往是即時性的,缺乏篩選,不經過濾,沒有沉澱,比起交換生更容易陷入片面與主觀。
可能因為他們停留的時間短暫,尚未發現認知的片面;可能因為他們涉及的層面不深,尚未拭去藏垢的浮塵。稍微留意下會發現,十篇遊記裡面有八篇以上是對臺灣讚美的,無論是出自於自由行者還是交換生,這樣往往容易給國人製造出一種天堂的猜想,會覺得臺灣是個妙不可言的地方,甚至幾近天堂。在我未來臺灣之前,我對臺灣認知的基礎往往來自於那些遊記,他們的讚歎在塑造我的暢想,他們的誇獎在引導我的憧憬,他們的褒揚在勾勒我的願景。我很多時候會意識到自己被帶入到前人的情緒之中,而我的暢想很大程度上摻雜了別人的主觀欲望。
但我深知世上沒有完美無瑕的東西,更沒有完美無瑕的社會,哪怕是幾近完美。在某種程度上,臺灣只是恰巧成了很多大陸人對自己現狀不滿而意淫出的伊甸園,它不是躺著中槍,而是睡著撿糖,甜言蜜語鋪天蓋地向它襲來。比起烏托邦式的臺灣,我想大陸人一定更需要一個盡可能客觀的臺灣。
這兩年,陸生作為新名詞凸起,這真是一個很巧妙的稱謂。自二○ㄧㄧ年臺灣高校開放大陸學生的政策實施,今年已經有兩屆陸生入臺,共計一千餘人。不同於交換生,他們可以獲取臺灣的學歷學位,停留的時間會長出很多。隨著人數的壯大,相信陸生這批人將會成為兩岸文化交流傳播的主力軍。因為他們大部份的人可以有四年的時間停留在這裡,而不會作為匆匆的過客。當這批人離開臺灣回歸大陸後,作為媒介,會讓大陸人對臺灣有更細化的瞭解,時間的長度是探尋深度的資本,他們擁有了長足的時間,只要他們還擁有一個探知的心即可。作為陸生的一員,我慶幸我有這個時間以及這顆心。接下來的幾年,我試圖去描述出一個客觀的臺灣。
寫於2012‧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