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5
第一章 失禮的對與錯(摘)

失禮被多數人看成是一種道德缺失,而且常被認為情況越來越惡化。二○○二年美國有份民調顯示,近八成受訪者認為:喪失尊重和禮儀應該被視為嚴重的全國性問題;而六成一的人相信老一輩的人比較懂得尊重別人。當然了,這個看法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古雅典、伊莉莎白時代的英格蘭、或十九世紀的美國若有民調專家的話,大概也會得到類似的調查結果。我們(特別是那些年紀較大的人)哀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特別是針對年輕人),一直是文化上的老生常談,光是這個理由,就足以讓我們對這樣的看法抱持存疑態度。

這種看法之所以存在,有可能是因為正式的禮節越來越不受社會大眾重視,包括穿著正確服裝、使用正確稱呼方式等等。然而這樣的趨勢也可以被解釋為「定義禮儀的文化觀念」有了轉變。正如歷史學家約翰‧凱森所說,過去兩百年來,禮貌在許多方面其實有了提升。確實,若考慮到過去一百年來的長足進步,包括爭取平等的權利和機會、尊重少數族群、女性、同性戀者、身障人士、以及其他長久以來受偏見和歧視所苦的群體,我們應該對上述的民調結果大為驚訝才是。

有鑑於此,認為禮儀標準變低落的看法就值得商榷。連帶的,假設「失禮本身一定是錯的,所以要是失禮變成普遍現象必然是糟糕透了」,這樣的道德看法應該要收到質疑。我們應該試著深入瞭解失禮的概念、以及它所出現的社會情境,而不是不假思索跟著大家一起發牢騷。我將在本章建構失禮的哲學定義,然後在這定義上發展有助於區分各種失禮的主要形式、以及評估失禮到什麼程度才算不可原諒的思考架構。我提出的分析將揭露隱含在日常道德判斷下的假設,並指出這些判斷有哪些是站不住腳的。本章也會特別說明:刻意的失禮在什麼時候、什麼理由下,在道德上是可以被接受。所謂的「禮貌一代不如一代」,無論是真實情況、或只是我們自己的感覺,其實都可以被當成文化活絡成長的徵象,不盡然是道德的墮落。

失禮的幾個例子
一開始先來看看幾個算是明顯失禮的例子吧。以下列舉的例子可以做為思考素材,也可以用來仔細篩選我們可能輕率提出的籠統概念。
◎ 拒絕握手
◎ 咒罵別人
◎ 惡言傷人
◎ 把別人推開
◎ 打斷別人的話
◎ 把別人的話當耳邊風
◎ 在正式場合穿著不得體
◎ 在公開場合用手指挖鼻孔
◎ 與人進行正式會晤時修剪指甲
◎ 約定會面時遲到,而且還不道歉
◎ 突然掛斷別人電話
◎ 上課時發簡訊
◎ 上課呼呼大睡(在簡訊問世前,這顯然是屢見不鮮的情況)

導致失禮的做法多不勝數,上方所列清單絕對失之簡略,難窺全豹。不過這份清單已經囊括廣泛層面,我們可以立即從中看到幾個重點。失禮不同於謀殺或綁架這類不道德行為,它毋寧是相當常見的。大多數人終生不會犯下謀殺罪行,卻很難在一天之內完全沒對別人做出任何失禮的事。儘管有些時候我們會做出粗魯行為,但這不表示我們都是沒禮貌的人。偶爾的過失是可以預期,每個人都免不了會有失禮的時候。我們無法把一個人歸類為百分之百沒禮貌的傢伙、或絕對彬彬有禮的紳士;有些人常常表現無禮,有些人則頻率較少;有些人只是在無傷大雅的地方失禮,有些人則會在茲事體大的事情上冒犯別人。大多數人都自認為是有禮貌的,然而其實可能會有盲點。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