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1
第二章 族群關係

一、移墾社會的同鄉聚居
台灣一開始所形成的移墾聚落,即為一群男性的集合體,老弱婦孺幾乎完全沒有。荷清時期,來台灣的人多為農業性移民,因土地肥沃易於謀生。然而渡海畢竟還是有風險,所以剛開始都是成年男性冒險至台,少有攜家帶眷者。再加上清代實施海禁,禁止移民攜眷來台,於是在台灣的漢人多為「羅漢腳」,婦女、小孩、老年人很少。這種男女失衡的狀況,讓台灣在漢人移墾初期無法發展成以血緣關係為主的強宗大族。

剛到台灣的移民,通常會先和同族的人住在一起。然而當同族的人數太少不夠形成一個聚落時,就會和同鄉的人住在一起。在拓墾的情況下為了自保與相互扶持,同籍貫的人便聚居一處,彼此守望相助,建立起以地緣關係為基礎的社會凝聚力。

像是來北臺灣開墾的「陳賴章墾號」,即是由同為泉州人的三姓五人共同合股,以面對拓荒開墾所可能遇到的狀況。而林成祖則是帶領漳州人開墾擺接平原,以同鄉聚居的力量,互助結盟。透過同鄉意識的強化,讓身處荒林陌地的移民得到情感認同與實質援奧。在這種社會凝聚準則之下,一旦不同籍貫的人民因為語言、習俗不同,甚至是現實利益發生衝突的話,群而攻之的我群意識便容易被激化,造成族群關係的緊張情勢。

二、彰泉移民的差異與衝突
在今天,兩個互不相識的人見面,通常會先以姓名和職業作為自我介紹的內容。而在清代來台的移民若要和不認識的人打招呼,在問過對方「貴姓」之後,接著就會再問:「祖上那裡?」不同時代的社會,在辨識個人時所參照的準則不盡相同,由此也能了解「祖籍」在一個移民拓墾的時代背景之下,是人我之辨的第一道關卡。

「咸豐三年(一八五三),漳泉械鬥於瓦窯一地。咸豐九年至十一年,漳泉械鬥再起,並愈演愈烈,枋寮街起火延燒。後漳州人自己械鬥,甚至連板橋、新莊、士林等地皆起紛爭,焚毀房屋。」

在一九三二年的記載中看到,漳州人和泉州人的衝突白熱化,除了械鬥四起,甚至爆發火災,毀壞街庄屋舍。族群械鬥衝突的情勢,還在板橋、新莊等地爆發延燒。如此激烈的衝突,是如何發生的呢?為什麼兩方人馬會對彼此產生仇視,互不兩立呢?

漳州和泉州雖然都是閩南人,但在語言、習俗和信仰上卻多有相異之處。根據〈大台北地區語言方言分佈圖〉所示,永和屬於「閩語泉州腔區」,與相鄰的中和、板橋,分屬不同語言區域,反而是和一河之隔的台北萬華、文山在語言上較為親近。
11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