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管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6

追求無盡增長的危害/薛巍(三聯生活週刊)(節錄)

凱因斯說,大約100年後人類就能夠達到富足狀態,即2030年。但為什麼凱因斯的預言失敗了呢?為何差不多100年過去了,我們仍在辛苦地工作?史紀德斯基父子認為,答案是,自由市場經濟既給了工人決定勞動時間的權利,又激發了我們競爭、地位消費的先天傾向。西方文明跟魔鬼做交易,換到了無盡的知識、力量和快樂。我們實現了富足,資本主義令我們養成的習慣卻使我們沒有能力享受富足。怎樣才能避免這種命運呢?必須吸取前現代的東西方智慧,恢復舊的被忽視和扭曲的幸福觀。古典、中世紀和東方哲學認為,幸福生活不是保證我們會感到快樂的生活,而是與環境和諧共存、能在環境中自由行動的生活。幸福經濟學把幸福看做滿足,亞里斯多德則認為,幸福是性格、謹慎、行為和環境之間的和諧。在亞里斯多德看來,幸福依賴於能做出正確判斷的性格。幸福還依賴於充足的閒暇。由此史紀德斯基父子提出,要回到凱因斯和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在《懶惰的權利》中提出的閒暇論。

批評者說,增長不僅沒有使我們變得更幸福,對環境也有災難性影響。這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但都沒有更深入地反對無止境的增長。找出增長破壞幸福和環境的事例,對手可以反駁說增長沒有破壞幸福和環境。但在科學家和統計學家告知我們之前,我們就知道對財富無止境的追求是瘋狂的。

有人說,現在不是談論終止增長的時候。如果凱因斯還活著,他也會催促我們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以降低失業率和償還國債。但我們需要區分短期內恢復經濟的政策與實現幸福的長期政策,不能讓當前的需要遮蔽我們的最終目標。另外終止經濟增長的要求還有區域限制,不是說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人應該滿足于他們現有的生活水準,而是針對已經具備幸福的物質條件的地區。如果發展中國家繼續發展,最終它們也會面對同樣的困境,可以提前做好準備,不能重複西方的錯誤。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